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机关里的机关

机关里的机关

时间:2018-03-23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机关里的机关 第一篇_机关的机关读后感

《机关的机关》读后感

《机关的机关》,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解机关工作学的书籍,作者把30年的亲身体验和工作感悟汇集起来,提炼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在机关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为人处事的珍贵心得。作者依从“做人、做事、做文”这条主线,对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何紧密联系领导,与人搞好关系,办事滴水不漏,能参善谋,守住做人底线等方面做出了精辟的阐述,用自己的实践讲实话、看实效。该书通过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无数的古今中外典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向广大读者清晰呈现机关人际关系和工作局面。对机关有偏见或身处其中的人,《机关的机关》将是一枚指南针,是一部机关生存法则。

我作为机关的一员,从《机关的机关》体会到机关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人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枢纽部分,一定要讲协调,讲配合,讲团结,要想在机关里面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就必须洞悉其中的奥妙,熟知生存的技巧。阅读该书后,结合我自身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一、跟着领导的思路走出自己的步伐

领导永远是主导者、指挥官,上级的指示下级要坚决服从,这个不管是在机关还是在其他企事业单位都是通行准则。“让领导喜欢你”,可以说是机关基层员工的启明灯。要

知道领导也是人,没有一个领导喜欢下属整天和自己抬杠,对领导的指示阳奉阴违,对工作抱怨不断、牢骚连篇,做事随心所欲。所以,我们的工作思路一定要紧跟领导的思路,同时自觉维护领导的形象,强化领导的权威,树立领导的威信。当然,虽然说要跟着领导的思路走,但并不是说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巧妙的将自己的想法“嵌入”领导的思路中去。往往领导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其实并不矛盾,领导给出的只是一个工作方向,而我们如何去做才是过程,因此,我们的想法更多是在过程中去体现。有些机关人员当遇到和领导办事思路不一致时,会和领导激烈的争辩,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处事不够成熟的表现,首先激烈的争辩就违背了机关中的“直接领导要敬”的原则;按领导思路办事难的话就要“遇事拿出办法来”,而不是遇难事就找客观理由;当领导思路存在偏移时,我们就要灵活做到“精于约束领导”、“事实胜于雄辩”,以此来提高说服力。那么怎么样既能顺利的办好事,又能办得让领导满意?本书中的“让办事证明你”可说是机关办事的精髓,八个“办”字精辟讲解了机关办公原则,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做到这八个“办”,干好了,干精了,别人就取代不了,才能迈着自己的步伐走出事业之路。总之,在机关工作,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又要讲究创新立意,因为用力工作能够合格,用脑工作才能优秀。

二、合理转换自己的“属性”

机关里,每一个人就算在一个岗位上,也面临多个“属性”的选择:在领导面前你是一个下属,在同事面前你是一个竞争者,在下层面前你是一个管理者„„在机关工作,我们总能见到这种人:见到领导唯唯诺诺,见到同级嘻嘻哈哈,见到部属不苟言笑。有人说这种人虚伪,那么在这本书里就会让人对此有新的理解。领导是决策层、指示层,密切联系领导时,可以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宜的语言向领导进言献策和阐述观点,如果你站位错误,说话没轻没重,自负自傲,必定自食苦果,这些不仅不能体现你的执着和个性,反而会让领导觉得这是对他威信的挑衅。领导就是领导,作为下属可以与他站同一高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却没有擅自决定事宜的权利。所以,有时候唯唯诺诺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对领导职权的最佳体现。同事之间永远摆脱不了竞争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把竞争明面化,因为在机关这个大环境中,没有一件事情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多科室甚至多部门联合完成,而且你永远不知道身边人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面对被管理者时,管理者姿态要把握好,姿态高了容易造成别人的反感,低了就没有威慑力了。

总之,“让众人支持你”,搞好人际关系不容一点马虎,合理转换自己的属性就是重要方式之一,面对不同的时间、地点、人或事,如何正确转换属性,就要靠每个人的智商和

情商共同决定了。

三、学习是永恒的主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是事业的资本,知识不长进,事业就封顶。基层看政绩,机关重素质。大家都讲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综合素质高,而搞机关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知识和本领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永远没有休止符,所以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水平。

机关里的机关 第二篇_遭遇机关里的机关

遭遇机关里的“机关”

村 夫

从事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台上台下、局里局外、大大小小不知遇到过多少“机关”,很多时候应对得法,也就化险为夷,但也有误入陷阱或落入圈套的时候。有些事可以说,有些事现在不能说,将来可以说,有些事永远不能说。在此,拣几桩可以说的事说一说,以搏在机关里和不在机关里的朋友一笑。

不知深浅

我21岁进入县委机关打工,以捣鼓文字糊口,彼时整日埋头抄抄写写,机关里的人事关系于我仿佛不存在一般,我能见到的最大领导就是科局级干部。随后读书、考干、下基层、进机关,不几年就担任县地税局的人教股长,级别虽低,但在小机关里地位有些显赫,还列席党组会。

29岁那一年,我奉调市地税局机关。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机关干部职工会的情形。会场的布局是两个圆,中间一个椭圆形的会议桌,桌子周围摆一圈椅子,四周再用椅子围成一大圈。依照在县里的习惯,我一屁股就坐在了会议桌的一侧。我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心想这是大家对机关新人的关注,不以为意。开会之前,管人事的副局长特意把我介绍了一下。会场上,我逐渐觉得注视我的目光有些异样,尤其对面后排椅子上有一个老资格的科长,几次与我的目光相遇,眼神里分明带着一丝不屑或不满的意味。我顿时觉得如坐针毡。

经过几次会议后,我才发现其中奥秘。会议桌旁的椅子不是可以随便乱坐的,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等人数较少的会议时,重要科室负责人可坐在桌子旁;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时,坐在桌子旁的只有局领导,其余人等只能坐在第二圈椅子上。当时我初进机关,不知机关水有多深,纯属初生牛犊不怕虎,屁股放错了位置,几乎触犯众怒。

感受屈辱

进机关不到三年,我当上了政工科长。地税系统的内设部门名称一直不是很规范,比如人事教育科并不管教育,而政工科实质上相当于宣传科,是没

什么实权的部门。当时我是全省系统最年轻的科长,有人当面吹捧我“才气过人,英气逼人”。老实说,才气和英气未必,朝气和锐气还是有几分的,同时也就有几分“宝气”,不知天高地厚。

分管人事政工的副局长带我到城区一个地税局参加大会,主持会议的区局局长客气地问我要不要讲话,市局副局长也让我讲讲,我就不客气地答应讲。接下来,局长说:“下面请市局某某某科长发言。”我心里有些不爽,但以为局长不过是讲话随便,用词不讲究而已。不曾想,等到市局副局长讲话时,局长说:“请某某局长给我们作重要指示!”须知领导讲话的称谓是有不成文的规矩的,对不同级别和身份的领导用不同的说辞。发言——重要发言——讲话——重要讲话——指示——重要指示,如此细分下来,就有六个档次。在实际运用中,除非不是领导,一般不用“发言”,而除非首长级领导,一般不用“指示”。我与市局副局长在职务上只相差一个档次,可在区局局长的嘴里——或者还包括心里,居然拉开了五个档次!那一刻,透过机关等级森严的潜gz,我深深地感到了屈辱。

过了两年,我转任办公室主任,这个职位有了一些实权。我再次到该区局参加会议。会风不太好,区局局长在讲话时,下面讲小话的叽叽喳喳响成一片。轮到我讲话时,我先沉默良久,然后大声说:“还有人愿意发表意见吗?请到台上来讲!”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局长换了一副面孔,有些无奈地说:“看来我讲话是没有用了,还是市局某主任讲话才顶用!”

遭遇尴尬

也是在办公室主任任上,我随市局局长去另外一个城区局参加一个会议。依稀记得会议的内容关乎人事改革,而对此次改革有人颇有怨气。这不奇怪,改革就是打破利益格局,皆大欢喜的情况很少,理论上有多少人得意就有多少人失意。

我们的局长行伍出身,坐在台上很有几分威严。当局长正在讲话时,突然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怒气冲冲地走上台来,猛地将茶杯摔在主席台下。局长中断了讲话,台上的领导大吃一惊,台下一百多双眼睛一齐盯着台上的反应。会场上有一种箭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空气仿佛一点就着。不一会,台下发出一阵细微的响动,只见小伙子快步走到台前,“扑通”一声面朝局长跪倒在主席台下。主持人和台上几位市、县局领导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场面十分尴尬。我猜想局长一时怒气难消,不会拉下面子去把小伙子扶起来,而其他领导摸不透局长的心思,也不敢有所行动。但总不能让他就这么跪下去,这样的场景成何体统?我急中生智,拿过话筒朗声说道:“请某某某同志回到座位上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诚恳认错的态度表示欢迎!”就一句话,化解了这个困局,会议得以继续开下去。

拂逆“上意”

我们局长个子不高脾气不小,并且爱憎分明,对不满意的人或事往往大发雷霆。别人的感受我不清楚,反正我老婆说,我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这也难怪,因为在机关里,所有人都得看“老板”的眼色行事。

我担任政工科长的时候,同时兼任机关党委组织委员。有一年“七一”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到井冈山。当时的作风建设没有如今抓得严,我们在感受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同时,也享受了不少野趣。返程的前一天晚上,不少党员干部跟【机关里的机关】

我说,出来一趟不容易,要求集体购买纪念品。我一高兴就答应了,给每个人买了一只当地做的小木象。钱不多,加起来重量却不轻。车子是租来的,动力不足,再加上拉着几十只木象,上陡坡时直喘粗气,后来干脆熄火了。大热天里,同志们在路上折腾了一两个小时。当得知是我作主买的木象时,老板雷霆震怒,火冒三丈。我怕这件事还没完,幸好时逢周末,车子又经过老家地界,我惹不起躲得起,干脆只身回家去了。事后有同事告诉我,吃晚饭时老板仍余怒未消,对大家说:“要是在部队,老子早把他一枪毙了!”

我第二次“被毙”时,所犯“错误”性质更加严重。那是省局局长来我局视察工作,并到两个县局调研。我和后勤中心主任负责接待。老板知道大局长喜欢吃水煮活鱼,便特别交待我要上这个菜,我也告知后勤中心主任并向下面作了交待。不巧中间环节屡屡出错,在第一个县里吃中餐,鱼汤的颜色不白,在另一个县里吃晚餐,鱼做成了黄焖鱼。更不巧的是,大局长本不吃蛇,却偏偏有下属胡乱献殷勤,把蛇肉端到他面前。老板在一旁直气得脸色发青。晚饭后,从县里返城,一路上,老板声色俱厉地训斥我,甚至要我下车,别回去了,就留在县里当一般干部。回得城来,安排大局长泡温泉,不料温泉正在维修,池子里的水很浅,按照老板的气话,连ⅹⅹ都泡不到。真是雪上加霜,老板差点气得吐血,估计脸色已经发紫。他把安排的人臭骂了一顿。至于我,在他心里已经无可救药,不值得骂了。此后,半个月内,老板没跟我说一句话,更没有交待任何工作。我知道他是让我凉着,自我反省。不时地听到有关系好的领导和同事说,我这次把老板气得不轻,大家都劝我向老板认个错。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错,还受了委屈,我也有脾气,偏不认错。半个月后,硬是老板自己走上门来,当然他不可能认错,但这是一种姿态。

后来得知,此事另有蹊跷。原来不久前,老板在省局组织的现场会上,因没按时到会,被大局长当场罚站。大局长是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年轻领导,而我们老板是已干了十来年局长的老领导,如此当众受罚,情何以堪?想必大局长也觉得这事做得太过,为缓和关系,并特意到我们局里来一趟。大局长这也是一种示好的姿态,老板心知肚明,为表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在接待方面自然要格外的周到。没想到这事竟然坏在我的手上!大局长是否知晓此事及对此事的态度我不得而知,但大局长的司机看我被骂得像霜打的茄子,私下表示十分同情。

尽管我被如此这般地“枪毙”了三五回,后来的结果证明,老板脾气虽丑,心地却不坏。客观地说,他集言行的霸道与心胸的宽阔于一身。尤其对他内心认可的人,甚至能容忍其全部缺点。老板对我在行政管理上的能力爱得要命,几乎不可替代,对我在事务处理上的愚钝恨得要死,却又无可奈何。他经常当众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却又在上级领导面前美言有加。他在对我真气真骂的同时,也包含着真信任与真关心,这体现在对我职位安排上的不断重用,还有日后提拔时的极力举荐。

左右逢源

做了十余年的主任和科长之后,我终于坐上了人教科长的位置。别看同样是科长,科长与科长却大不一样。一般而言,一个机关的办公室是百科之首,但在地税机关,人教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科。地税系统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如果加上老板信任,人教科长往往手握重权。依我看来,在地税,办公室只是锻炼人的地方,人教科才是成就人的地方。在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最后一年,机关正职考核我得了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很难得,我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我工作做得好。当人教科长的第一年,考核时我又得了第一名,这一次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我很识趣地说:这是我位置占得好。担任人教科长,需要资历、能力、关系、机遇等各方面条件成熟。既然当上了人教科长,我在机关和基层的地位眼看着就行情看涨,做起事来也顺风顺水了。

那一年,我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操作了一场大刀阔斧的的人事改革,把一名29岁的年轻干部推到某县局任局长。他也是当时全省系统最年轻的县局局长。该县原有的副职领导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肯定多有不服。他们的资历都比新来的局长老,何况其中不乏有能力者。我送新局长到县里上任。在与干部职工的见面会上,我在台上想,这种上下级之间地域内外、资历深浅、年纪大小的矛盾必须调和却又不能明说。如何讲话,颇费思量。在例行的一番介绍、勉励、要求等仕途套话之后,我用这样一段话结束自己的讲话:“同志们,从今天起,某某某同志就是某某县局的局长了。我有两句话拜托大家:如果他说得对、做得对,请大家服从他、支持他,因为他是你们的局长;如果他说错了、做错了,请大家理解他、包容他,因为他是你们的兄弟!”台下掌声雷动。

年轻的局长为人处事却比较成熟和老到,上任不久就打开了局面。若干年后,该县最老资格的一位副局长跟我说:“你送我们局长上任时的讲话真是经典,我当时不仅记在了笔记本上,而且记在了心里。我们按照你说的,都很尊重他,他也干得不错。”我从中得到了一种心理满足,一种组织人事干部特有的成就感。

机关里的机关 第三篇_读机关的机关有感

《机关的机关》读后感

初次接触《机关的机关》,觉得书名颇有意思。怀着好奇拜读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深切地感受到似乎有位良师在指导我该如何学好“机关工作”这一课。

在书中,作者把自己30多年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感悟汇集起来,以朴实、真切、积极的语言对在工作中如何紧密联系领导、与人搞好关系、办事滴水不漏、能参善谋、守住做人底线等多方面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对于想了解机关或进入机关的人,可谓是一把灵便的开门钥匙;对于正置身其中的人,则堪称为一部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我作为初入职场的一名菜鸟,从本书和日常工作的耳濡目染中体会到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关键部门,对内是一个枢纽站,对外则是单位的窗口,需要处理好日常繁杂的事务、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而想要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就必须了解里面深奥的“机关”。阅读该书后,结合自身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端正工作态度,为工作出彩增加砝码。

曾有位老师告诫我:“做得好与不好是能力问题,做与不做是态度问题。你无法在短期内提升能力,但你可以随时转变态度”。工作后主任告诉我:“态度可以弥补能力的短板”。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机关工作的“机关”在于拥有责任感、认真和乐于学习等工作态度。

办公室工作繁杂而琐碎,需要投入双倍的心思对待每一项工作,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如果凡事只做到“差不多”或“还可以”的程度,那么工作就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发严重的错误。认识到这一点,在处理文件时,我对每份文件或通知,争取做到文件齐全,通知及时,心中有数。

办公室工作需要我们永葆虚心求知的热忱。罗兰曾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学习有助于保持发展后劲,特别是办公纸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全方位发展。所以在闲暇时,要多看文件了解机关工作特点、学习公文写作;多研究办公设备,熟练掌握办公基本技能等。同时,对待批评教育要虚心接受,我始终相信:领导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若哪天领导不再批评教我了,很可能是领导已经对我失望并不抱希望了。

学习之余,还要学会思考和总结。机关工作中的许多东西需要靠“悟”,许多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常反思工作失误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我才会成长提高。

提升工作能力,为立足工作赢的机会。

作为职场新人,只有依靠高质量的工作证明自己才会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不仅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否则我们很难在工作中长久生存下去。

在办公能力上,如书中所说要做到“办事滴水不漏”。不论办任何事,上级指示的、领导交办的、同事委托的都要清楚明白、高效细致的办,而且还要按规则有序的完成。对于这点,我在给领导汇报会议通知时有深刻的体会:又一次,我为了省事将一份会议通知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各位领导的手机上,本以为他们会自己查看,可到会议前一天,主任突然问我是否通知**领导开会?我将做法告诉了他,结果因为差点错过会议而被大骂一通。随后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对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并从中吸取了教训。此后,为了确保会议通知到位,我尽量当面通知领导,或者电话通知。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拿不准的及时请示,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工作按程序走,不拖沓不积压。

工作中的教训也让我明白在处理有关上级和领导的工作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维护好领导的权威,在领导面前谨言慎行,遇事不擅做主张、不想当然。还要仔细掂量自己是否能拿捏的准,如何请示汇报更合适。处理领导交办的事情更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不遗漏、不误事,并以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机关里的机关】

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坚持服务第一,不仅服务好上级和领导,对待同事同样要怀着

一颗热情、周到、真诚的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为他人排忧解难。

总之,《机关的机关》这本书有许多值得研究和领悟的闪光点,我只是针对目前的工作提出了几点浅薄的读后感。“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工作参考,帮助我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实际工作中我处理许多事情的方式还不成熟,仍需我不断去学习和感悟、去实践和改进。

机关里的机关 第四篇_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机关行为的“大忌”

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机关行为的“大忌” 原标题: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要这样做事才能让人放心!

在我们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为什么要事毕回复?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机关里的机关】

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为什么工作不建议群发消息?

一次,我在干部培训班讲课,学员们希望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我说:“请你们把你们个人的邮箱地址告诉我,我好给你们发送相关材料。”一位干部说:“老师,不用那么费事,你发到公共邮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吗?”我说:“我不群发,我会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邮件,还是分别来吧!” 我不是批评群发。为了工作需要,群发信息或发送到公共邮箱,便于相关人员共享;或者给部门内人员群发通知,将工作信息广而告之,无可厚非。我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应该有针对性,必须发的、应该发的、要发的、可以发的、不应发的、要区别对待,不可滥发。

什么是滥发信息?举个例子。有的干部喜欢转发消息,什么都发,没有恶意,有时还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关心。但是,客观上确实有点“骚扰”人。这种无意识的“好心”,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我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文章,我群发了50个人,发到公共邮箱,只有几个人给我回复。我挨个一对一发,90%以上都给我回复,而且回复的人都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同样的东西,群发,大都不回复,单个发却大都回复。就如同参加会议,没有座签,很少有人愿意往前坐。但是如果有座签,每个人都按序就座。

为什么说滥发信息是机关工作一忌?当前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受到信息的轰炸太多,滥发的信息对象混杂、数多量大、质量不高,可能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如果政府机关像这样滥发信息,还像个政府吗?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要与机关的职责相匹配,同样不能滥发。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应当精准、权威,滥发信息造成信息混乱,淹没主题,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人的话多一样,话太多就减弱了主旨信息的分量,所以不能滥发。发信息是有讲究的,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发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发这个信息,怎么发这个信息。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信息发布上应坚持“必须发的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的原则,否则,就成了垃圾信息。

这件事你说大吗?不大。但是你得知道为什么不好。因为这种行为与政府机关的文化不符。发多发少有讲究,就像一首歌《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里唱的,“滥发的信息我不看”。

为什么要建立逻辑框架?

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个各部门派人参加的讨论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说了还没有一分钟,主持人就打断了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叙述以后,我知道为什么不让他说了。一方面对会议主持人来说,应该尽可能让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把话说完,但遇上有的要求苛刻的强势领导,他认为你没说到点子上,又浪费时间,真的就不让你说了。如果再不告诉你为什么,那可真让你郁闷了。另一方面,即使让小王说,小王的问题还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没有围绕主题说,所以小王要从他的角度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

我们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是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领导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还是篇幅长短,都是这个道理。

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样”,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个“理念”非常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思想理念对我们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是重要的,是灵魂,是旗帜。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只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目标达到了,方向却偏了。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或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服从服务于思想理念。

还有“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内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确定下不难做到和做好的。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很短的文章和讲话,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从我在一些现场和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不少人在站起来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思维,想一点说一点,没有条理性,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我有一个“一分钟倡导法”的体会,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时间内,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要有逻辑框架。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我们机关干部不能不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为什么不要说出格话?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位青年干部一起,碰见我们的领导。领导对那位青年说:“你前段时间请假回家,有人说你不是家里有事,你是去干另外的事了。”这位青年狠狠地说:“谁说的,我宰了他!”当然领导不会告诉他是谁说的。过后领导见我还忘不了他说的那句话:“他怎么这么说话!真要小心点。”这位青年干部说的就是出格话。一时气话不可能真宰了谁,但谁听了都会不舒服,而且真的会让人对这位青年的行为担心并关注。

出格话有多种多样,比如说“狠话”:“我整死你”;比如说“脏话”,包括国骂;比如“黄段子”,明知很多人反感还津津乐道;还有的比如政治笑话,不时也能听到;一些媒体爆出的公务人员的雷人雷语,都是出格话。一位丢失了身份证的市民给110打电话,双方发生争执,警方接线员说:“你活该被偷。”接线员本人不一定是公务员,但被国家机构授权从事公务,就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他说的也是出格话。还有一种是通过发声来表现,例如某地的一位救护车司机,在运送病重患者的途中放着音乐唱着歌,引起了家属的强烈抗议,这也算是出格话。

说出格话,首先是思想认识上有问题,把自己的言行完全混同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受到机关规划的约束,关系着机关的整体形象;其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是非界限,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只图个人说着痛快,不计行为的后果如何;还有就是言不由衷、口快于脑,嘴上说的未必就是心里真实的想法,信口开河造成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偏执,只想追求某种效果而不考虑它的后果,不顾左右、弄巧成拙,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反感。而这些出格话大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的。如果想好了再说,先明白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一般就不会说出格话了。 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是某一个自由团体,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规范,所有言谈举止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自身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机关的工作性质要求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述必须准确和规范,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言论,都可以作为政府形象公示于众,必须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和认同的,不能追求语出惊人的效果。

出格话是思想出格的一种表现,有出格的思想就可能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而政府工作室不允许出格的。因为它一旦出格,伤害的就是社会。这是不能以个人的性格、习惯、偏好而论的,只跟机关职责有关。不合规范的出格话,都超出了一般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影响都不好。包括有的干部把领导喊成“老板”“老大”等等,这也是出格话。

这种说法把政府机关工作的关系说成了私人雇佣和人身依附关系,这种认识能够保证工作上不出错吗?包括一些所谓幽默的话,也要注意,不是不可以说,但一定不能被误解,必须在内容上是事实,在态度上是认真,耍俏皮不可取。有人说政府机关的干部缺乏幽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不能乱幽默。 说出格话损害说话人的形象,也损害机关的形象,它会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甚或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所以,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

为什么不要“两副嘴脸”?

机关里的机关 第五篇_机关里的借调人员的心路历程

【机关里的机关】

机关里的借调人员的心路历程

在乡镇乃至中央的许多机关里,生存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借调”干部。

他们是被从各个单位“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借调”,顾名思义,就是:你还是原单位的人,你的行政关系还在原单位,你还得到原单位领工资。机关先把你借来使用,有了机会再正式把你调过来。

这是中国特色的机关现象。在机关里,“借调”干部吃尽了能吃的苦,经历了之前难以想像的辛酸,在希望和失望中苦苦等待着结束“借调”生活。

一、工作:做牛做马苦累不堪

“借调”干部被“借调”到上级机关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工作需要”的真实含义有两个方面:机关里人手不够用,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干工作的却少之又少。被“借调”的,主要是文字功底较好的年轻干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撰写机关里的各种文字材料。因为在机关里,写材料是最难、最苦的事情。机关里的正式人员,不是不会写材料,就是不愿意去干这种苦差事。 所以,从一开始起,“借调”干部就注定要面对着做牛做马的命运。他们就象一部写稿的机器,被布置着没完没了的任务。

“明天要开会,你去写一个领导讲话,不少于7000字,明天早上交过来„„”

“最近要开展一个活动,你起草个文件,最好下午就写好,晚上领导要看„„”

办公室主任或者科长一发话,他们就马不停蹄的忙活起来了。查找资料、买方便面、准备烟和茶叶,然后给老婆打电话:“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了„„”顾不上去听老婆的唠叨,说完就赶紧放下电话。时间太紧了,没功夫理会她。 写材料,需要要考虑领导是怎么想的,并且要“体现出领导的意图和水平”。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呢?去猜吧!如果他们敢天真地去向科长或主任询问领导的意图,很可能要被训斥一顿。因为,假如领导有了自己的意图,还要你来干什么?!只好挖空心思地无中生有,手忙脚乱地东拼西凑。整个晚上,大脑在高速地运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将材料出”。

等材料写成了,两眼布满血丝,脸色蜡黄蜡黄,整个人都虚脱了,就象大病了一场。

可是,这并不一定以为这他们可以稍事休息了。也许,下一个材料正在等着他们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他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任务。谁让他们是“借调”的呢?

“起的比鸡都早,干的比牛还累,吃的比猪都差,下班

比小姐都晚”。这是一些地方对“借调”干部的描绘。

二、地位:任人差遣、没有尊严的“小丫鬟”

机关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资排辈,等级森严。官大的可以指挥官小的,先来的可以指挥后来的。“借调”干部除了接受机关领导和主任科长等中层干部的调遣外,其他的正式人员也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吆来喝去。

一些正式在编的一般人员,有一种优越感:我是正式的,你是“借调”的。这些正式人员看不起“借调”干部,就象城市的小市民看不起农民工。这种优越感,使正式人员在“借调”干部面前显得信心十足、派头十足,显得象个领导,并且在“借调”干部面前过足了当领导的瘾——做领导的感觉,真是太诱人了。领导和科长主任给正式人员安排工作后,正式人员很快就把工作转嫁到他们身上。不论他们的年龄比正式人员大多少,也不论正式人员的素质有多差,他们都得服从。这好像是机关里不成文的规定。

“我今天有点事,你替我值班吧!”“去送个文件!”口气不容质疑。

“这里有个材料需要写,给我帮帮忙吧?”确实是商量的口气,但如果他们拒绝,他们今后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况且,正式人员知道,他们一般没有勇气拒绝。

“借调”干部的地位低微。他们一般接触不到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领导。他们劳动成果,往往被正式人员拿到领导

前面去汇报。

【机关里的机关】

他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很轻易地就被正式人员窃取了。可假如出了差错,他们就得承担责任了:自己干的工作,能让别人替你受过吗?他们在机关里,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很难维护自己的尊严。机关里,没有人去心疼他们,除了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在许多人眼里,自己仅仅是会说话、会干工作的工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们成为机关正式人员的“欲”,使他们挺不起自己的腰杆。 他们只能忍辱负重。

他们是机关里的“第三世界”,是机关里的弱势群体! 可是,他们也是机关里的栋梁。

三、前途:骑虎难下好事多磨

“借调”干部大多是原单位的骨干,许多还是即将提拔的后备干部。他们情愿被借调到上级机关,因为在上级机关,有着更多的进步机会。他们大多没有“背景”,到上级机关,是他们升迁的可靠渠道。

借调干部最集中的部门,是市、县两级党委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和政府的办公室。这些部门的工作任务繁重、文字材料多,是一个地方的要害部门。这些部门里,有时候“借调”干部要比正式人员多。

“借调”干部以为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实干精神,很快可以引起领导的赏识,很快就能正式调进机关,很快就能混个

一官半职。

可是,现实很快无情地打破了“借调”干部的美梦:自己确实有才能、确实吃苦耐劳,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可是,自己的辛苦劳动,许多时候仅仅能得到科长主任轻描淡写的表扬。机关的领导很少和自己接触,有的在机关干了几年,领导根本就不认识他。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多数的“借调”干部借调干部受到了机关领导的器重。可他们仍然很难被调进机关。因为,“铁打的机关流水的官”,往往领道还没有下决心把他们调进来,领导就被调走了。他们就只好等待下一任的领导赏识他们,他们就这样在漫长的等待中“借”而不“调”。

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由青年迈入了中年。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原单位的领导也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原单位能力不如他们的同事,也因为“山中无老虎”而得到提拔,而他们还是“布衣”百姓。他们有的想回到原单位,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当初,他们被“借调”到上级机关的时候,是何等风光啊!进也不行,退也不能,他们骑虎难下,苦苦地等待着机会。

在县级机关,许多借调的干部在干了多年后,领导念其劳苦多年,会给他们安排个一官半职务。但他们进步得很慢:总要先提拔正式人员吧?!在省、市级的机关,一般是不可

机关里的机关 第六篇_机关单位生存法则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你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哪都没有用在ZF机关里最贴切。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用绝对的对错标准来衡量事物本身就是自己错了。各行有各行的“潜规则”,这也算是一大中国特色。娱乐圈的“潜规则”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有“潜规则”,商场、超市有“潜规则”,这些你可能略知一、二,但是机关的“潜规则”你又知道多少呢?

1、机关单位就象一棵到处都爬满猴子的大树,人人都想争先恐后地往上攀高枝,下面的人向上看全是屁股,上面的人向下看全是笑脸,一不小心后面的笑脸就会撞到前面的屁股上。如果你在机关工作,那么无论你工作能力多么出色,做出了多么大的成绩,如果你不懂潜规则和上面没有人,升迁名单里永远都不会有你,因为:A、你太年轻,即你连30岁都不到;B、你资历太浅,即你到这个单位的时间太短;C、你工作能力太强,功高盖主,对领导已构成了有可能取而代之的潜在威胁;D、你太不会“做人”,敢于直言,即不能象狗一样的听话;E、你太不会“来事儿”,钱和色你怎么也要出一样啊!否则我凭什么非要提拨你呀;F、最后,领导说,论工作能力、成绩、责任心等等各方面你都不错,但没办法,你超龄了,我们也很可惜,希望你能理解。你还是没戏。想用你,年龄不是问题,45岁都可以参加竟聘,因为工作需要;不想用你,过35岁就没资格参加竟聘,因为这是有量体裁衣的文件规定的;想用你,即使你票数不够,有关领导会说:虽然票数少点,但这人业务能力较强;不想用你,票数要不够正好拿下,票数即使够了,领导会说:工作等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平时不太注重小节,如有时迟到、穿衣打扮跟别人不一样、跟有些同志有矛盾等,但你却无权打破沙锅问到底,世界上很多事情,问明白了,只是让自己和别人一起不自在。

总之,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你行也不行。想用你,问题都不是问题,不想用你,不是问题都是问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有人帮你,是你幸运,无人帮你,是你命运,没有人应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2、人生有三种困境,个人无法与他人沟通,意味着孤独;人人都不想死,可是人人必定要死,这就意味着恐惧;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诱惑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痛苦。神话永远不是生活,生活需要的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转换。为了体现公平,领导干部要竟聘上岗,于是乎,有雄心壮志的、有远大理想的、有为体现自我价值等的一大群天真可爱的年轻人,满腔热情的报名参与,以为真的可以公平竟争、可以真的凭实力说话,其不知“人员”领导早就定下来了,所谓演讲竟聘只是走形式,只是为了体现领导的公平:不是没给你机会,是你自己不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9874/

推荐访问:机关里的女人 古墓里的机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