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时间:2018-03-2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第一篇_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摘要: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创新的思维、正确的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回顾,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展望未来。

Abstract: On december 18th in 1978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with i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correct route,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36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of 36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urther ahead.

关键字:改革 ; 经验 ;展望

Key words: reform ; experience ; prospect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五年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征途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五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总体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成绩固然可喜,我们决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过去的成绩代表着我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但同时也意味着又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36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举世称道的成功范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其不断完善,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36年的实践,使我们形成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宝贵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先例可循,无论是打破旧体制的模式,还是探寻新体制的框架,都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指导改革开放的新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每一次重要改革的实践行动, 都以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为先导;而思想理论的每一次创新,也都带来了改革实践的突破性进展。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破除迷信,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束缚 ,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向纵深拓展.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必须有利于经济发展。36年的改革开放,始终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注重把改革开放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用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来制定改革决策、选择改革措施,来检验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和具体方针的成败得失,并根据这种标准不断调整改革思路、政策与措施;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现实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改革的重点,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时机,积极为推进关键领域里的改革创造必要的发展基础和经济条件。

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定盲目性、冲动性,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制订严谨的改革开放策略,从而是一哄而上、摸石过河,定是会受到一些挫折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摸索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而广之,不断深入改革,才能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整个国家的弯路和巨大损失。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突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的人力、物力不足;于是在某些行业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状况没能改观,这样极可能形成虚假繁荣受人制约,发

展后劲不足,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将无力应付而陷入困境。地方改革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其一是形成重复引进,以新企业搞垮老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其二是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其三是由于追求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十分严重,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们应该充满胜利的信心。从政治上的有利条件看,我们找到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发展,有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一句话,“四项基本原则”犹如四根支柱一样,始终牢牢地支撑着我们的国家。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看,我们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能力大为增强,人民需要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对我们十分有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与日俱增。因此,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环境各个方面看,都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保障。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是一场并不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始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乃至相当漫长的系统工程,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们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能最终取得彻底胜利,但也有可能出现曲折甚至反复,特别是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这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的。从一定程度上看,改革开放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阻力,如权力的金钱化和腐败必然会严重消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导致信仰失落或价值混乱;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必然会严重消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热情;社会运营的无序化必然会使很多人失去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然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

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葬送改革开放的大好前途,甚至动摇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基。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看,多少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多少改革家都没得到好下场,但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取得当代改革开放的胜利,一定要变中国历史中无数的改革家用自己的身驱构筑的一个个祭坛为庆祝胜利的乐坛。

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还积累了一些其他经验。所有这些经验,大大丰富了人类建设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发展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将来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中国改革开放这么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其中也不乏曲折,但这其中不仅要改革国内问题,还有同事面对国际的挑战,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从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创造了伟大的成就,所以我相信以后一定会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在面对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改思索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的,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为了经济指标而努力,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甚至为了指标而造一些假数据,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改掉自身的缺点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社会主义是优越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以报效国家吧!

参考文献

[1]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2]田国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j].2008年7月.

[3]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4] 田国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j].2008年7月.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第二篇_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0年多年来,中国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与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很少。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14%左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同频共振,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不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坚持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始终在总体上保持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外部条件发展自己,在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努力实现互利、普惠、共赢。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对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思考

应该看到,中国外贸总量的激增,是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互为因果的、是以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众多的劳动力优势为基础的。

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既要考虑国内外贸易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更要考虑中国繁重的发展任务,负起以外促内、协调发展的责任。

三、立足大国贸易,致力可持续发展-确定新时期外贸发展新战略的立足点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新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美元汇率、区域局势动荡等是我们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应该考虑的因素。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 GDP 居世界 111 位,只有发达国家的 4%;有 8000 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300 万城镇居民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6000 万残疾人需要救

助、1.3 亿老龄人需要帮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这些,更是我们研究外贸发展战略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我们的外贸发展战略既不能等同于“四小龙”的出口导向战略,也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所谓成熟做法,立足大国贸易、致力可持续发展更符合我们的实际利益。

四、增长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外贸战略制订的策略选择【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在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国内消费短期内难以发挥大作用的情况下,保持各项外贸促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所以,外贸战略的调整,必须是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急刹车、硬转型。

五、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外贸战略调整的关键

中央反复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和体会到外贸增长的成果和收益,应是新阶段外贸政策的重要目标。

我们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的着眼点、立足点主要还是追求国内均衡,对国外均衡和国内外同时均衡主要通过针对性强的微调来实现。目前,中国贸易战略进入到了以 进出口 平衡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进口替代为第一阶段,出口促进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政策调整,必须把内外结合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要强调以内为主: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工厂”地位的巩固。

贴牌式的“中国制造”难以支撑中国成为贸易大国、贸易强国,长远看,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巨大的市场优势,实施经营大国的发展战略,是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发展的重要步骤。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就必须内外结合,且需要以内为主。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外贸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衔接与配合。

随着中国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相互配合必不可少,政策合力才能形成。就外贸论外贸、就外资论外资的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只有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制订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也才更有可操作性,更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近而更快、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只有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才能切实把工作目标由出口优先转向谋求国际收支平衡并促进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由追求数字增长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也才能真正把制定政策的着眼点转向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来。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也没有完全意义上市场调节。在这个转折时期,必须坚持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适当干预,但是,干预的方式、方法要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基本原则要求,履行大国责任,更要以我为主,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用国家利益观念指导本国国际行为,增强有效管理对外经济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中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中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中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为使中国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中国受进口竞争的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

进口替代战略 - 基本概况

进口替代战略探讨

要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许多经济界的同行就会紧张起来。他们担心中国可能会从此实行一系列导向灾难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与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有必然联系的。他们的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产生这种担心的根源是不加思考地听信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谎言,这种谎言把进口替代描绘成了绝对有害的发展道路。

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把实行进口替代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所谓进口替代,就是以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取代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说法,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进口偏向型增长”。由于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作用,特别是长期将资源用于生产进口替代产品最终将减少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进口的减少在长期中通常都会使出口随之减少。进口替代的经济增长因此将降低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是一种比较内向型的经济发展。

与进口替代相对立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它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把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说成是“出口偏向型增长”。在长期中,一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不能不导致进口最终增加,光是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也不得不如此。这样一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不能不提高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造成一种名副其实的外向型经济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当时之转向外向型经济增长,是因为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那以后的20年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以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进口替代则被看成是一条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媒体上,都把为促进进口替代而实行的经济政策说成是发展缓慢以致停滞的根源。这样,出口导向是高速经济发展的根源,进口替代则是导致经济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似乎已经成

了定论。

而在实际上,这样的一般化结论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据。出口导向战略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带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高的经济增长,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更不一定优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济发展。它们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和地区考虑和借鉴,但是正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把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因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东亚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长很可能是反过来由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的。

把进口替代说成是造成经济停滞和落后的祸害,将外向型经济看成是对外关系上唯一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出来的谎言。在编造这种谎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的副总裁克吕格尔是最细心的一个。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来论证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如何无效率。可是这些项目无论作得如何仔细,也不过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几年间十多个国家的经验资料来立论,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实际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就以这样涉及范围极为有限的材料来否定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草率作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在中国加入WT O后,人们更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也已过时,要以新的外贸战略加以代替.对此,从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相关国家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明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或加入WTO而被抛弃,更要在坚持中加以调整,在调整中加以发展.

中国"出口导向"潜藏矛盾 需要贸易战略转变

最新一期的《瞭望》刊载文章指出,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增长,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外贸战略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文章说,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竞争力,这是贸易由“大”转“强”的必经之路。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坚持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出口导向”战略。

这种“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导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实取得了成功,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外贸从“逆差阶段”转变到“顺差阶段”。然而,随着外贸形势的发展,国际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分析指出,中国按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扩大出口,可能引发以下不利结果: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同时,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

文章分析称,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同时涵盖出口和进口。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问题,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生产率、促进国际竞争力持续的贸易导向战略转变。

首先,在新的全面开放条件下,中国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如今,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国有着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极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扩大内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内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

其次,要在重视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特别是在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第三篇_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固守已经弊端丛生、僵化过时的体制不放,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动乱,国家解体,民族分裂。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世界的信赖和好评。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肯定。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像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是"左"的障碍,即某些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

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被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

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解决或缓解了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当代中国是被"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历史灾难逼上改革之路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注重实效,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改革之初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这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上而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推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过程中,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比较,并经过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经历了长达14年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在中国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才把这场争论画了一个句号。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同时又防止出现大的挫折。

(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中国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改革和开放同时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改革和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必须与开放紧密结合,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吃过这个苦头。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的开放。以后关起门来,影响了中国发展。中国要获得发展,不开放不行,这是一个大政策。

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开放,是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其中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因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特别是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包括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内开放,就是打破地区壁垒,实现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需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变革。不实施改革,开放也难以实施,中国也就发展不起来。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胆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式适当。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急躁冒进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急躁冒进也没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稳定,这是战后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经济建设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些后来居上的国家成功之要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稳定

中寻求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教训就是急躁冒进。形势不好时,头脑还比较冷静,形势一好,头脑就发热。这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曾经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这方面的教训要牢牢记住。

这里所说的稳中求进,是就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言,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径和动力。

我们所寻求的稳定,不是停滞的稳定,而是动态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是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这里,骑自行车原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只有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不稳定,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邓小平在谈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时讲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是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是,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改革,说到底就是一个破除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过程。要伴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把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程序从制度上把它固定下来,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这样既可以巩固改革成果,又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第四篇_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中国改革三步走战略

从2012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从时间上看,已不足5年,时间紧迫;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根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依法治国”,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这一布局,从逻辑上,有目标,有根基,有抓手,层次清晰;从实践上,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抓住根本,既系统全面又聚焦重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所做的顶层设计。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得坚硬的“铁”。作为打“铁”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严格来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在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关系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及其辩证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化解事物各种矛盾关系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是沿着“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展开的。“农村与城市改革”是一种空间性切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结构性切入。中国改革在进行空间性、结构性开展之后,必将面临“整体性和核心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种推进的必然选项。如果说,农村和城市改革是一种压力性应对,旨在解决生存性危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社会结构转型,旨在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发展;那么,在应对生存性危机、完成结构转型之后,中国就要解决真正阻碍社会发展的深层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全面性和深化性触及当今我国改革的新进程及其根本问题、工作重点。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解决好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与执政党自身硬的问题。这是由中国道路决定的,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性把握。在当今我国,正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商品经济历史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该历史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是商品后面两大主体—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博弈。这一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或者以资本为主导,建立基于金权政治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者以劳动为主导,建立基于政党政治的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道路的基本逻辑是:资本的优势是“有钱”,若资本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为:军队国家化且基于权力分立制衡的资本控制政权模式;劳动的优势是“有组织化”,若劳动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是:党指挥枪且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简称党的领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分野是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前者是金权控制政权,后者是政党领导政权。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所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该道路,实质是政党政治,即“党指挥枪、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这构成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基于这一内涵,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能否加强,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强大了,才会有党的坚强领导。当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打得“铁”比较坚硬,而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还存在着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更是解决“铁”很硬而打“铁”主体还不是很硬之矛盾的必然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是失败的 第五篇_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

赵妍妍 1100051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由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体制转轨、全球化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等原因造成,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重要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价值观,引导是关键。

关键词:中国 改革开放 社会价值观念 变迁

一、社会价值观的定义和作用

价值观是关于什么的是非曲直观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9398/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失败了 中国改革开放全新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