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时间:2018-03-14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篇_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摘 要: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早在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虽然是诞生于西欧,但其影响却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阻隔,不仅横跨整个地球还纵贯历史。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它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才及组织,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时代发展

正文:

从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们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崇拜马克思,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是个很传奇的人物,虽然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并且人们对于他的关注似乎更多的在他的革命思想方面,但确实从他的思想理论中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然,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成果,初期还有恩格斯,发展中有列宁等伟大的思想领袖。接下来我要就马克思主义进行一些相关的简单介绍。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接下来还通过发表一系列著作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东西。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认真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旧时代,但其影响却延续至今。为什么新时代的我们乃至我们的下一辈还要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很简单,一个道理能说明:真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过时间与先驱者的实践考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甚至能引领时代的发展。它的思想理论不局限于区域也不受制于时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取得国家、社会进步的同时将其不断完善以推动我们祖国及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时代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篇_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2013年春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员姓名:

学号:

所在学员队:

课程论文成绩: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曹正威 XS12032006 三院五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继承、质疑、批判的过程中完成的,当然,绝不仅于此。这里仅想阐明马克思是如何在与黑格尔思想的博弈中从沉溺到突破而完成其思想体系的,理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旨在说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在承继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中完成的,而对其思辨的神秘性进行了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向现实敞开的哲学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深刻的思想基础或思想出发点之一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黑格尔 关系 思想前提 质疑 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以黑格尔哲学为思想前提

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末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这足以说明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价值。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相提并论,要我们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列宁还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事实确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哲学理论前提就是黑格尔哲学,他是马克思思想的直接出发点之一。马克思从学习黑格尔哲学的片段产生的不喜欢他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到系统研读黑格尔的著作被黑格尔辩证法的“与众不同”所倾倒。从此,马克思就被黑格尔哲学深深地吸引,并与黑格尔哲学结下了良缘。

黑格尔哲学的深邃、广阔、博大使马克思感到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前进动力。特别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的观点,给马克思开辟了一个新世界。黑格尔的思辨方式使马克思体会到哲学的真正奥秘。他的辩证方法是对立的统一,他的逻辑学就是系统论述这种方法的,马克思在1839年时就已经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水平。在马克思给鲍威尔的信中谈到他在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的若干情况,谈到了夜间钻研逻辑学的事情,逻辑上的对[3][2][1]

立力量等等,认识到存在论是讲直接性的,本质论才是讲间接性的(即相互联系的),而反思便是相互联系的建立和展开,所以在本质论里才能出现反思活动。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他说:“照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马克思正是从这种立场出发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批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马克思毕业后放弃了去大学任教的想法,直接投身于社会现实中,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他写的这些政论文章里,处处显示着被他掌握的辩证法。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明确指出,书报检查制度本质是建立在警察国家对它的官员的那种虚幻而高傲的概念之上的。”因此,“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一无用处的,可是它却比人还要威风。”毫无疑问,如果手中没有辩证法这一武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省议会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坚持认为,出版不外是人的自由的实现,既然有出版就应有出版的自由,检查制度与出版的本质相矛盾。他主张自由才是人的本质,他说:“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这种自由不能是挂在观念这一想象星空中的东西,它应该具体地建立在现实的牢固的基础上。他这种对具体自由的强调,使我们想起了同黑格尔哲学的联系,黑格尔把国家视为具体自由的现实状态。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因为它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很明显,他是把黑格尔的法哲学作为前提条件的。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的文章中,马克思力图把哲学同历史的现实直接联系起来,这种把哲学世俗化的倾向,在黑格尔哲学中就存在,马克思把它更加彻底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的“理性的自由国家观”,他把国家看作是“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的机构。这与黑格尔的国家观是一致的,因此说,在这里马克思更加彻底地汲取了黑格尔哲学的成果。在这一时期,他是从理性出发去说明国家和法,他认为国家和法也就是真理的实现。这表明马克思力图从客观理性出发来解决他所遇到的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是这样评价黑格尔法哲学的:“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以至到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也是成功地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和政治经济学领域,辩证地观察问题是离不开历史条件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的。列宁曾经说过:“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 [5] [4][4][4][9]

马克思一直沉浸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中,但当他面对现实思考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时,他感到迷惑和彷徨。《莱茵报》时期的实践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他逐渐自觉意识到真正的哲学是在与现实世界彻底决裂中诞生的,而且这种决裂也是可能的。在同现实打交道的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站在以往的立场无法处理现存社会的问题,黑格尔哲学已经深入其内心。但他认识到实现人的自由不是在观念中能完成的,而是应在现实中把国家变革为理性的东西。他站在以往暧昧的立场上无论如何也处理不了这些物质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象一堵墙一样耸立在他的面前。为了突破这一壁障找到问题的症结,首先必须详细地研究这一壁障的具体内部结构,也就是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这也是马克思决心“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的原因。

这一动机也表明了马克思直接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法的观念后的新的认识转向。马克思在进行这一思考的同时,费尔巴哈的论文《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在《轶文集中》刊载了,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中,猛烈地抨击了黑格尔哲学,他指责说:“不抛弃黑格尔哲学的人就不会抛弃神学。主张自然界或实在由观念来创造这一黑格尔的说教,不过是神学说教的理性表现而已,这种神学说教主张自然界由神来创造,物质的存在由一种非物质的,即抽象的本质来创造。”这为马克思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疑问的想法不谋而合。

费尔巴哈在这一时期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带有强烈的宗教性和反动性。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更深刻地阐明了其基本原理,批判了宗教。1843年10月3日马克思致费尔巴哈的信中说道他读了《基督教的本质》的第二版序言后,与费尔巴哈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马克思目睹了市民社会内物质利益的对立使应该是普遍的国家丧失了权威,法律已变成维护单方面利益的机构,这与黑格尔对法的阐释大相径庭。

马克思说:“重要的是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成主语,而把真正的现实的主语„„变成了谓语。”因而,在他看来,“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对于这种颠倒的产生,马克思说:“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给抽象的实体、观念写传记,于是人的活动等等在他那里就一定变成其他某种东西的活动和结果,其次是因为黑格尔想使人的本质作为某种想象中的单一性来单独活动,而不是使人在其现实的人的存在中活动。” [4][6]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最初主要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在写手稿期间,马克思写下了五本笔记。在第四本笔记里,马克思写道:“当黑格尔把国家观念的因素变成主语,而把国家存在的旧形式变成谓语时——可是,在历史真实中,情况恰恰相反,国家观念总是国家存在的形式的谓语——他实际上只是道出了时代的共同精神,道出了时代的政治神学。这里,情况也同他的哲学宗教泛神论完全一样。但是,原则上这里被当成决定性因素在宗教方面是理性,在国家方面则是国家观念。这种形而上学是反动势力的形而上学的反映,对于反动势力来说,旧世界就是新世界观的真理。”很显然,这段话马克思是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里。

从1843年3月到8月,他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国家章第257节至第313节逐节认真地做了笔记,进行了详细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揭露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建立在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基础上的,而现实的家庭和社会却当作是理念的派生物。针对黑格尔的这种泛逻辑主义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认为这一切恰恰相反,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思辨的思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了。揭示出了黑格尔一方面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具有现代立法权意义的政治思想的双重性。如果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主要是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附带地批判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在《神圣家族》里主要是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揭穿了黑格尔的思辨结构的秘密。

马克思指出,“思辨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认为:一切问题,要能够给以回答,就必须把它们从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理性的形式,并把现实的问题变为思辨的问题。”在这里,黑格尔的思辨是神秘的,它把由具体东西中产生的抽象观念当成是绝对的主体,马克思在这里进行了揭示。马克思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依黑格尔的观点,人类的历史是由他编造的精神活动史所代替的,或者说,是与人类历史不相干的神秘的精神的历史。这为后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奠定了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终创立的思想渊源。 [8][7]

四、结论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思想演进的过程。在这一方面,黑格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其创立的思想出发点。马克思是在把握黑格尔哲学的内在思想而又在其中碰击思想火花寻求其突破的思想逻辑中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构想。甚至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多年之后,仍然在继续研究黑格尔著作。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不断深刻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马克思思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_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学习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30920122202513 连芳芳

当今时代,无论是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的认知探索,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依旧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在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呢?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不朽丰碑,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在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罗斯取得成功,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所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世界,社会快速发展进步,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是年轻群体,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可塑性大,同时大学生又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导致错误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名良师益友,它能教会我怎样积极做人,教我明确人生

的价值,帮助我学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在学习、生活中受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客观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正确地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更具有指导实践跟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能让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认清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去改造世界。

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的革命性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要有否定旧事物的勇气,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还表现在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创造精神。由此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促进思想解放,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发展和创造新的思想。

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兴,则国家兴,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的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以此为激励,奋发图强。我们要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冷静地看世界,清醒地认识世界,不随波逐流,努力发展自身,为将来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四篇_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

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

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认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4.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客观世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和认识反复性及无限性的统一的原理是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_浅谈环保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浅谈环保与马克思主义

摘要: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全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基于此,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挖掘其内在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将其作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自然观内涵,对新时期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惟一基础,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具有客观存在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着生活和生产资料,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违背自然界是人类基础的这个前提。损害了看似与人无联系的自然,就等于损害了人的生存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他接着既以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为例又以人滥砍滥伐引来洪水的事例进一步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二)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恩格斯强调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三)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因素。人在实践中改变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促进自身的进化。而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终的本质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能超越自然界所提供的基本条件,我们只能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界,而不能通过劳动去占有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人化的自然”一词,但未做明确解释。那么,正常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去促进人类发展的前提。

(四)矛盾是无所不在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从大自然取得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料,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一对非对抗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尽管具备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界的这种能力,但是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互利共存,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只有在尊重客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我们才能以一种正确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去促进人类和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与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全方位研究,并提出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态自然观,为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自然界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主张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人类在开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料的同时,还必须尽到保护大自然的义务,不能单纯地为了人类的发展,去违背自然界规律,而进行野蛮式的开发与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生产过程中,要重视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明确人在这种互用存在的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有责任积极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是自为存在的类群,只有准确把握人类既改造自然又属于自然的角色,树立人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并以此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才能避免我们一味追求而忽视自然所付出的惨重代价的高增长。追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发源离不开生产,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更离不开生产。生产包含的元素呈现复合多元化,也决定了社会发展是各类生产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全面生产理论,指明全面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包括精神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生产。所以,树立全面生产观就是要树立合理协调物的生产、人的生产,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具体讲,便是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以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为前提的,其规模、速度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 经济、生产活动都必须以不损害自然生态再生产过程的正常机能为前提和保证。全面生产观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重要观点,对解决当今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足于我国实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急于获得短期的眼前利益,忽视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肆意从主观出发不顾自然的客观规律和承受限度进行生产开发。只要对我国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概括,便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客观规律出发,关注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直面的重点工作。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改善优化工程技术,将人与技术、自然综合考量,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正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与深化。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并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真正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起来,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3、生态危机与社会变革

从全球的角度说,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正在产生诸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和造成严重污染的大量废弃物等不利后果。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和联合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后果。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已无法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它企图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生态掠夺来缓和生态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利用自己占优势地位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力量,通过让收益内在化和成本外在化,即让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支付它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由第三世界的人民和子孙后代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昂贵成本买单。资本主义其本身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其最终解决要靠绿色革命的方式来建立,即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西方一些环保学派和绿色绿党也看到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对环境的影响。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如:无等级社会、分散化的小生产、生物区域自治、提倡适度消费等方法或是改良主义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是无政府主义的,和空想社会主义一样是无法实现的。恩格斯早就指出:仅仅认识到人类活动引起的后果还远远不够,“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也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释人类与自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他们同时强调生产关系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作用,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者联合起来并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

的和解”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晓宇.基于环保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读,兰州学刊,2012,10.

[2]薛明.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指导意义.理论探索,2011,8.

[3]蔡永海,祝杨军.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比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4]张云倩.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观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201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六篇_马克思论文2000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 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7411/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