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时间:2017-08-30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第一篇_形势与政治期末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期末论文方式:论文

提交时间:2013-2014 学年度下学期;2014年5月8日

姓名: 学院/专业/年级/班级: 学号:

读书讨论学习小组(所属班级):

任课教师姓名:

期末论文题目:探究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探究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摘要:党的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把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彰显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关键词:中国梦;优秀文化;联系

一、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习近平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二、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2013 年3 月17 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月25 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的讲话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即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具体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方面。“国家富强”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大国特质,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 年的宏伟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民族振兴”体现的是中国梦的文明特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必须超越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人民幸福”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和谐特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它以仁和孝、忠和恕、礼和义等为君子修身养性的道德标准,以施王道、行仁政为治世理念,形成了“大一统”和“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等,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起着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

族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先后替代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今日之现代文化也会变为明日之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应该为我们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从未间断、从未断裂,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关注人的问题,注重解决人的内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像崇礼尚义、百善孝先这样的道德风尚,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君子风范,仁爱和谐、扶危济困这样的人际关系准则,执中守一、不偏不倚这样的中庸思维,惟民是本、本固邦宁这样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这样的理想愿景,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这样的教育思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这样的爱国情怀,对于今天我们加强修养、解决问题、应对挑战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还在于它注重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历久弥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创造、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历史。历史上,中原文化多次与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抗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改造,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四、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毫无疑问,这些思想和理念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民族性的视角看,要落实这些思想和理念,就必须自觉地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而光荣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实现光荣的中国梦,还必须勇于并善于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有很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其原因还在于它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宝贵的历史资源。在价值多元、需求多元的现代开放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观念的人,有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端并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社会上热潮不断的古典字画收藏热,古典戏剧热,古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热,各种国学讲习班、社会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发掘、保护的热潮,以及其他种种涉及传统文化的文化热点、社会热点,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强烈需求。我们应当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五、总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绵长的和而不同、兼容天下的思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振兴中华的抱负,都是凝聚全民族的主流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因自身厚重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

六、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 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文化建设,2013(2).

[2]黄健. 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杭州日报,2013-11-14.

[3]李晓华.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N].人民日报,2013-09-12.

[4]李宗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价值支撑[N].深圳特区报,2013-06-18.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第二篇_形式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姓 名: 金瑜培

学 号: 11105210130

学 院: 工程与设计学院

班 级: 土木111

完成时间: 2014年 12 月 2 日

指导老师: 吴国军

成 绩:

摘要: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要求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毛泽东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青年想什么,怎么想,青年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希望。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大学生青年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想什么、怎么想,青年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希望。与此同时,各敌对势力同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持续尖锐化,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广泛而深入。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青年成长中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彰显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建构,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我以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起点

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其科学内涵分析透彻阐释全面,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些价值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并得以广泛践行的重要前提。

注重多管齐下,努力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渠道。首先,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

堂,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与深刻领会社实践与探索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真谛与理论内涵;其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注重实践养成,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

实践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外化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搭好实践平台。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等途径,提升党团活动的水平;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强化优秀社团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服务作用;要鼓励大学生深入敬老院、孤儿院、打工子弟学校等单位,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爱心助残、助孤、助老和支教扫盲、科技兴农、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

“公益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理念”。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制度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评监督制度和动力激励制度,

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可靠制度而落实、为硬性制度所保障。

引导党员干部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学生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注重发挥院系和班团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 陈志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第三篇_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第1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16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16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第2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第3篇: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

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第四篇_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11030152 2011级工商管理一班 王韬懿

由周萍老师主讲的形势与政治课之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课讲解了近期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周边的政治形势,带给我们深刻的思想启迪。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 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中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 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 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主要标志。总体而言, 目前中国处于建国以来周边关系和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

由于朝鲜半岛问题实际上是中美问题,所以一般认为,朝鲜半岛局势紧张, 中美两国的关系必然就要紧张,反之则中美关系也就缓和,从表面上看也确实是 如此。但实际上却未必。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对其最有利。因为这样一来美军就更有理 由增加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更有利于发挥其对东亚以及整个亚洲的影响力,也更 有利于强化美国与韩日这两个盟友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指责美国借天安舰事件 趁火打劫的原因。 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半岛局势紧张影响到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中国有理 由维护半岛局势的稳定。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也同样有有利 于中国的一面。南北关系紧张会增加北朝鲜对中国的依赖性,换句话说也更有利 于增强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同样中国也可以安全受威胁为借口,加强在东亚的 军事存在。美国是世界上的霸主,而中国则是未来对美国霸主地位最有挑战潜力的国家,中 美两国的对抗是再所难免的。目前中美两国关系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这是因为 中美合作才能为各自谋求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在某些国际问题上,中美两国 即有利益冲突,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合作是为了共同获利,对抗则是为了各自利 益的最大化,或者说是为了遏制对方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美 是一定要合作控制爆发全面的战争,也一定要对抗维护各自最大的利益,这就是 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中美两国的关系不会因为南北朝鲜关系的好坏而紧张与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适 度紧张反而更有利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总之,中美的搏弈是一定的,但中美关系却不会因为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而有大的变化,朝 鲜半岛问题只不过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中美关系不紧张过度,就不会让朝鲜半岛 局势过度紧张。

但是,周边不和谐因素仍将长期存在,维持周边安全任重道远。朝核问题诱发地区紧张局势短期难以改善,朝核后危机时代的安全变 局需要未雨绸缪。【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而在韩国方面,天安舰事件发生之后,当国际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朝鲜时,中国对此却保持 沉默,其后又接受了金正日的访华要求,这令亟需中国支持的韩国备受伤害 。,国内反华情绪空前高涨,中韩关系出现“裂痕” 。据美国皮尤 研究中心今年 6 月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国内对中国持正面印象的民众只占 38%,远低于持负面印象的比例(56%),中 韩关系由此坠入低谷。而最近的中国船长杀死韩国海警事件导致韩国国内反华浪潮兴起,引起中韩关系再度紧张。

天安舰事件的直接后果是韩美同盟的进一步巩固以及韩美军演的持续不断进行。由于韩美军演的升级,更由于美军航母进入毗邻中国的黄 海海域,中国的抗议与军演的步伐不断加大,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地区时刻笼罩着战争的阴云,朝韩关系和中美关系、中韩关系遭受前所未 有的考验。11 月 22 日,发生在西海争议海域的朝韩炮战,终于让双方撕破脸皮,大打出手。

不过,中韩关系毕竟不同于中日关系,即便发生如此重大的政治纠葛,双方依然还是表

现出明显的克制态度。

中朝两国尽管还保持着有名无实的盟友称号,它们的相互关系早已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面 和心不和了。在中朝两国的相互关系中,朝鲜一贯采 取极端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立场,以站在东方反帝最前哨为中国做出牺牲的兄弟国家自居, 把中国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无止境地向北京索求无偿的经济、财政与军事援 助。中国每年向朝鲜提供大量的粮食、燃料、工业原料和制品,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武器装备。 连运送援朝物资的大量车皮也被朝方扣押下来常年使用。 中朝贸易每年总是朝方欠账, 转入下一年度计划而不了了之。不仅如此,朝方屡屡以美国与韩国要进攻朝鲜为借口制造紧 张气氛,要求北京提供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是要把它获得的一部分武器装备在国际 军火市场上出售获取暴利。 从陷于极端 国际孤立的平壤方面来看,尽管对中国有所不满,但中国仍然是它所需要依靠的最重要的对 象,可以从中国取得数量最多的粮食、能源与其他物资的供应。如果跟北京完全闹翻了,朝 鲜将陷入“无米之炊”勒紧裤带和完全孤立无援的境地。 从中国方面来看,避免朝鲜半岛 重启战火与朝鲜国内因不堪饥荒而发生动乱, 是对朝政策的两大根本。 由于在 50 年代初签订 的中朝友好条约未能修改或废除,又自动延长 20 年,中国在法律层面上仍是朝鲜的盟国。一 旦朝鲜半岛发生军事冲突,中国就有被迫卷入的可能。朝鲜当局不顾民生而将有限资源用来 加紧制造核武器的政策,则使朝鲜孕育着几百万饥民暴动的潜在危险。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中国应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审时度势,把握好外交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第五篇_2016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心得体会专题8篇

第1篇:党积极分子党课心得体会【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次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翻阅着手中的《新编入党培训教程》,不仅思绪万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纪律”、“党的纲领与宗旨”……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完整体系,这些都让我受益非浅。尽管短时间的培训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这次党课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

其一,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二,这次学习培训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2篇: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形式与政治课论文】

我参加了公司党委组织的党校学习。在这5天的脱产学习里,我认真听取了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入学习党章,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十六大党章“党员”一章的第一条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的这一修改,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中,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把其他社会阶层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调动这些先进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吸引在党的周围,提高我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增强自身先进性和不断扩大群众方面不仅予以重视,而且还大胆突破,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3篇:社区入党积极分子创先争优心得体会

争先创优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具体到一个岗位,就是要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勇创一流业绩。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快速发展,关键就在于不甘平庸,勇于争先。八十年代,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抓住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全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70989/

推荐访问:2016形式政治课论文 欧洲政治形式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