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屏”: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视频直播的崛起,让品牌有更多“屏

,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屏”: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视频直播的崛起,让品牌有更多“屏

时间:2017-08-07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屏”: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视频直播的崛起,让品牌有更多“屏(一):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视频直播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其特点表现为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共同构建出新闻视频直播生态,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

关键词:视频直播;用户生产;实时社交;vr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2-02

在社交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给新闻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视频直播是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件、话题、人物等实时制作和同步播出相关影像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比文字和图片更生动的传播模式,视频直播的经历了最早的游戏直播、秀场直播、体育直播到热点突发事件直播的发展历程,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充分认识和理解视频直播模式中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特点,有助推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

一、新闻视频直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新模式

媒介融合环境下视频直播的出现,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者通过实时播出的多媒体格式的声像和影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身临其境的新闻视觉体验,这种新的新闻形态可以称为视频直播新闻。与以往互联网上的图文报道以及短视频新闻不同的是,视频直播新闻展现出连续性的且有现场感的新闻场景。

视频直播新闻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视频播放更加流畅,根据最新cnnic显示,截止2015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伴随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流量成本的下降,每个智能终端用户都可以便捷地观看网络视频直播。

vr以及全景视频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为视频直播新闻带来发展契机。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vr技术通过模拟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刺激,而全景实时直播可以自由转换视角,使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用户从新闻场景旁观者成为新闻现场体验者。

90后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主流消费群体,也推动了视频新闻直播的盛行。作为追新求异的一代群体,他们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表现为即时互动、随时娱乐、随时表达,他们对社交有着强烈的热情,注重对信息的实时分享。而网络视频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多媒体直播题材,既包括娱乐、游戏、音乐等生活场景,也包括热点突发事件追踪、科普新闻等。用户在视频新闻直播中通过与传播者实时互动,真正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与新闻生产者共同形成了视频直播新闻的价值共同体。

二、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特点

1.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

视频直播最初应用于游戏直播与秀场直播,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红”以及明星开始使用视频直播这一互联网应用,视频直播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主流人群所关注和使用,具有技术和用户资源优势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少数传统媒体开始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新闻生产的尝试。

(1)适用于热点突发事件的追踪。新闻视频直播的最主要优势在于实时、交互地提供新闻现场的影像。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在报道新闻现场时受到时间、栏目设置以及人力等限制,难以真正实现持续、即时的新闻现场播报。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网络热度、受到舆论关注的热

点事件,视频新闻的追踪直播为用户提供了更为鲜活的新闻现场影像,事件进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新闻当事人的态度都成为吸引用户观看视频直播的焦点。突发新闻的直播既可能是由新闻媒体发起,也可以由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来发起。尽管目击者直播的新闻内容从拍摄手段来看并不专业,存在画质不清晰、画面抖动、噪音过大等问题,但普通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和直播更具有现场感的新闻画面。对于用户来说,新鲜感和接地气的内容远比后期精心剪辑的视频更加具有吸引力。

(2)适用于用于重大事件的直播。具有较强社会关注度的重大事件在视频直播模式下资讯呈现更加多元化,媒体利用vr技术生产体验式和沉浸式的报道产品,用户从单纯地观看新闻到走进现场感受新闻,真正让人身临其境。与传统的新闻专题报道相比,视频直播过程中的实时互动,使常规性的新闻议题以更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3)适用于具有不可预知性的资讯类议题。观众总是对充满未知性的事件或议题具有很强的关注欲望,事件发生过程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激起用户的强烈期待,视频直播正好迎合了用户探寻未知的心理需求。在直播过程中用户与传播者一同解开悬念,并加上专家、专业主持人现场解读,共同见证事件的进展,通过话题引导和直播进程呼应,引爆社交平台的话题讨论。

2.ugc和pgc共同构建直播生态

视频直播的兴起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图像和vr设备等充实报道内容。借助自身在新闻策划和媒介融合方面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媒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视频新闻直播的最佳效果,延伸媒体的功能性。在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时代, 对优质的内容的需求将使pgc(专业内容生产)更加受到用户欢迎。对于新闻生产的内容差异化以及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pgc的优势和价值正日益凸显。媒体应研究分析视频直播用户的心理,创新适合移动终端的直播报道模式和框架,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观看体验。 3.实时社交打造新闻参与感

与以往一对一的视频聊天不同,新闻的视频直播实现了点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搭建一个直播系统,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传播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设备实时沟通。电视的单向传播属性决定了观众的参与度不强,观众无法真正参与到电视节目的直播过程中。而视频直播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与传播者之间在文字、声音、影像上的互动,用户的反馈可以实时影响新闻播出的内容,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满足了人们对实时社交的需求。这样的实时互动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新闻资讯的状态,实质上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用户与直播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立体。双向的直播方式让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各种观点直接交锋,直播的弹幕功能让用户在线吐槽和评论,这样既可以及时传递出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反馈和态度,避免单向传播导致的舆论失衡,也可以提高用户的停留时间与观看黏性。

三、新闻视频直播的实践困境

当前新闻生产在平台和内容上都存在普遍的同质化现象,各家门户网站以及传统媒体都开始纷纷尝试新闻视频直播,意图在全民直播的时代利用视频直播树立品牌效应,打造新的行业竞争力。然而当前新闻视频直播仍然处于试水期,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视频直播能否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主流模式,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专业化优质内容匮乏。

新闻视频直播对技术、内容和平台都有较高要求,直播平台在面临资本、技术、硬件投入等压力的情况下,未来新闻视频直播必然走向专业化生产。由于长时间低价值密度的新闻内容很难获得用户持续关注,如何选择适合的新闻主题与直播形式完美结合,保证新闻内容持续、稳定的输出是未来新闻视频直播的专业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视频直播的魅力在于悬念、娱乐、社交,应当不断探索多元化的选题框架和报道模式,寻找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内

容,提高停留时长与观看黏性,营造最佳的用户体验。

2.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视频直播实质上是一种视频社交方式,用户可以实时参与和即时分享,但用户注意力时间有限,难以保持实时在线,因此视频直播很难与用户碎片化使用习惯兼容,无法全面推广到所有新闻场景之中;其次,目前视频直播的互动模式停留在聊天室、弹幕等应用,如何通过直播过程中的互动满足用户的深层社交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再者,与vr技术结合的网络视频直播需要用户借助vr头盔或vr眼镜等硬件设备,这种设备将人对外界的视觉、听觉封闭,引导用户产生一种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这与用户对视频直播的现实社交需求又在一定矛盾。因此,技术和设备限制降低了vr视频的体验感。

3.用户直播挑战新闻伦理底线。

视频直播带来或加剧一些不符合新闻伦理的现象发生,为了博取眼球,部分网络直播平台出现涉黄、涉暴等触犯法律、道德底线的ugc内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公民记者在突发现场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必然引发有关报道伦理的争议,挑战专业新闻报道的伦理底线。普通网民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加强自律行为,注意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血腥和暴力的细节的呈现。而视频直播平台也应该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启动严格的筛查程序,把握新闻直播内容的尺度,保障直播平台的长远发展。

视频直播使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有趣,为用户提供了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也让用户从与传播者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感。伴随着视频直播热潮的掀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将参与视频直播新闻的生产,在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可以结合视频直播模式的特点探索视频直播新闻内容类型和传播平台,利用这种实时互动性新闻形态塑造全新的内容竞争力和用户影响力。

,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屏”: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视频直播的崛起,让品牌有更多“屏(一):移动短视频

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

王晓红 包圆圆 吕强

动短视频应用于 2011 年出现,到 2015 年在中国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文章通过对国内外 5 款市场占有率靠前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分析,从发展现状、功能对比、传播特性、问题和趋势四个方面探讨了移动短视频应用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路径。

本文所提及的移动短视频,是指利用智能手机拍摄时长 5~15 秒的视频,可以快速编辑或美化并用于社交分享的手机应用。

目前在我国,微视、秒拍和美拍三分天下,主导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市场份额。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环境的日益成熟(背景)和用户需求的日趋多样:一方面,移动智能手机普及广泛,大屏幕、高像素使得成像效果日臻完美,移动 4G、Wifi普及又使“随手拍”视频被迅速上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民使用社交媒体成为习惯,同时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用户自我表达的形式要求越来越高,制作、上传和分享的门槛则越来越低,(议价能力强)移动短视频应用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普及(使用与满足)。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微视、秒拍、美拍、Vine、Instagrarn的深度访问和观察,探讨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

一、国内外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

(一)国外移动短视频发展:率先进军,定位社交(大的媒介特点,社交应用)

(最重要的互动性,因为处于转型期,互联网的特点,应用)

2013 年 1 月 24 日,Twitter 正式推出视频分享应用 Vine iOS 版本,用户可以拍摄 6 秒长的视频短片,并且无缝地嵌入到 Twitter 消息中。Vine iOS 版本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可以把几条连续拍摄的视频片段自动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即时拍摄,即时转发,从而为网友建立了用影像进行即时对话的平台。

半年后,风靡全球的图片社交工具Instagram,也推出了视频分享功能,拍摄长度达15 秒。作为全球重要的社交网络之一,Instagram用户数量高达数亿人。得益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Instagram 的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2014 年 8 月,Instagram 发布了视频编辑应用Hyperlapse,这是一种延时摄影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项应用将长时间拍摄的视频压缩成很短的视频,从而实现了专业级别的“延时”效果。(增加新的功能)

(二)国内移动短视频发展:紧跟步伐,形式多样

与国外相比,国内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发展尚处于探索期,在内容生产、用户使用习惯培养等 方面还不够成熟,但随着腾讯、新浪、美图等公司的手机应用开发商的不断探索,短视频社交已经展露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市场份额基本被微视、秒拍和美拍这三款短视频社交应用占有。(产品成长期)

腾讯微视于 2013 年 9 月 28 日上线,主要功能为拍摄 8 秒短视频,力图营造绚丽活跃的社区氛围,目标用户定位于年轻群体,并且更注重短视频社交应用的社交属性(受众的虚拟群体)。微视依附腾讯 QQ、微信等社交产品所积累的庞大用户基数,迅速扩大自身用户量,根据笔者的调研数据,截至 2013年 6 月,用户数量已经达到千万级,每日活跃用户达百万级,总播放量已经达到亿级。

新浪秒拍则以期成为新浪微博的视频拍摄附属工具,自 2013 年 12 月正式上线到目前为止,一直着力打造自身工具性能,并与多家媒体合作共建信息传播平台,突出自身媒体属性。 而 2014 年 4 月才推出的美拍,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其 iOS 版本就位列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5 月全球非游戏类免费应用下载排名第一。

这归功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美拍推出之初就大力推广“十秒也能拍大片”的口号,建 立自身品牌;第二,将剪辑、滤镜、水印、音乐、高清画质这五大要素打包合成 MV 特效,降低拍摄成本,简化复杂的视频后期处理,变成“傻瓜”式操作(定位,产品),让普通用

户可以体验专业水准的视觉效果。第三,以女性群体为主的用户定位,与图片美化分享软件“美图秀秀”定位一脉相承。“美图秀秀”强大的 3 亿用户量为美拍扩大用户数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定位,客户)

美拍推出 MV 特效功能之后,微视和秒拍也相继推出滤镜特效,但是,美拍已经抢先占领市场。对于国内的移动短视频来说,不断更新各种视频简化特效成了一大趋势,形式要比国外的应用更为丰富。

腾讯微信于 2014 年 10 月更新的 6.0 版本中加入了“小视频”功能,长度为 6 秒,可以在聊天和朋友圈中发布。但是,这款应用没有设置滤镜等特效功能,为的是强调“只有真实,值得铭记”的理念。

二、移动短视频应用类型对比分析

(一)社交型:以微视、Vine 为代表

(二)工具型:以美拍、秒拍、Instagram 为代表

美拍的流行正是由于其定位于“视频自拍神器”,这对很多“美图秀秀”用户形成巨大吸引力,因为用户可以以最好的视频形象在朋友圈、微博社区上被分享传播。秒拍将自己内置为新浪微博自带应用,弱化自身社交属性,产品定位向“中国的Instagram”靠拢。

(三)媒体型:以 Vine 尤为突出

“媒体型”在新闻事件的发布以及公共意见的交流上具有明显优势,主要运用于两种情形:其一是普通用户在新闻现场摄取一手资料;其二是专业媒体通过平台发布短视频新闻。在国内,虽然秒拍为多家媒体认证了“媒体号”,也在内容板块设置了“热点资讯”,但是目前影响力有限,尚未能在移动短视频领域形成成熟的舆论空间。

三、移动短视频传播特性分析

(一)从网络视频发展上看,移动短视频降

低了技术门槛,激发了个性创造,使得以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视频”这一媒介形态从电视走向网络,也从专业性的视听建构走向大众化的个性创作。“视频”不再是机构制作的专利。随着摄制技术走向越来越便捷的“傻瓜”化,视频内容的表达更加生活化。(选择或然率)

这种社交应用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的“语言规则”,成为人们可以自 由表达的一种语言,换言之,移动短视频获得了“词汇”属性,人们看到即可“说出”,拍摄与分享几乎可以同步。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 即时拍摄,及时分享

随着技术条件发展,“声音”“影像”作为社交网络交流方式的条件愈加成熟,“移动短视频”完成了这一突破。其应用基本符合社交网络的属性功能,可以转发、评论、分享、点赞,较之传统的社交网络,短视频承载了更多的信息量,是对社交语言的一次革新。移动短视频可以被嵌入到开放的关系链中的任何一部分中,既是视频自媒体生产和消费的新平台,又可以连接微博、微信,极大丰富了社交表达的语态。

2. 长度短小,自由拼接,符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3. 技术简化,形式多样,个性的影像表达更加丰富。以往视频拍摄需要专业的摄影器材和长期的拍摄构思,而移动短视频的拍摄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一个平板电脑就能完成。随着滤镜、特效等后期制作功能的完善,只要一键选择某个模板,就能达到专业视听效果。“MV 特效”“多格效果”“动感影集”等这些迄今仍是高大上的影视特效,开始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大增加着用户体验的乐趣和自豪感,个体创造力也随之得到更大激发。

(二)从媒体融合趋势上看,移动短视频为传统媒体延伸了话语空间,同时正在创造新的舆 论引导形态。

移动短视频,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非常便捷地记录新闻现场,以视觉证据的方式在公共平

台上呈现观点。它在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希望,主动应用移动短视频无疑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同时,嵌入微博、微信的传播,延伸了媒体的话语空间,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到达率。(信息环境?主观真实与符号真实?因为通过框架和议程属性设置,从而舆论走向?)

在国外,将移动短视频应用作为新闻报道的工具,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报道模式。Vine 微视频新闻奖”(Vine Journalism Awards)的设立,更是对公民短视频新闻的极大鼓励和肯定。(公民新闻的视频化方式)

总之,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视觉证据,创造了新的意见表达和舆论引导形态。

四、移动短视频发展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探讨

1. 尚未建立健康合理的内容生产系统。

无论是微视,还是秒拍,都将产品定位为 PGC 主导模式,即以专业化内容生产为主,用户自行生产内容(UGC)为辅。

然而,现实发展恰恰相反,

UGC 占据大部分内容生产,内容品质亟待提升,然而,微视和秒拍的专业化生产尚未跟进,数量上和创意上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对于何种内容适合移动短视频,尚处在探索时期。

2. 定位不明确,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内移动短视频领域中,目前唯有美拍明确提出“十秒也能拍大片”,将目标用户定位于女性群体。

美拍、微视、秒拍这三款应用都侧重美女、明星、搞笑、创意等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但 是由于美拍在产品功能开发上更前卫,特别是率先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一键 MV”功能,很好地满足了女性群体孤芳自赏的需求,因而在市场上拔得头筹。

3. 盈利模式左右摇摆,缺乏成功目标。

但是,目前国内移动短视频领

域“叫好不叫座”,尚未建立起理想的盈利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用户视频使用习惯的培养周期较长,这是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那么,未来移动短视频应用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发力呢?从目前发展情形看,至少有以下两个观察点。

1. 工具性视频功能的开发是否会成为新竞争点?

2. 微信加入“小视频”功能是否会改变市场格局?

瓦叔上的 随着移动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视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内容消费习惯。在我国,移动视频发展同样迅猛。截止到2016年6月底,移动视频用户已突破4亿②。社交化应用是激活短视频生产力的重要因素。2013年下半年,微视(腾讯)、秒拍(新浪)、美拍(美图)三大短视频分享工具相继出现,短视频活跃用户显著增加,以至于2014年被称为“中国移动短视频元年”。不过,此后的一年里,短视频“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总体来看,伴随着直播应用兴起,产品形态多元进化,内容生产价值显现,(内容营销、产品差异化)我国短视频生产在2016年呈现了显著的新特征。(市场进入壁垒低)

一、我国短视频应用发展的新特征

短视频社交工具使普通人自我呈现的愿望得以自由展开,视频表达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被极大激活。(使用与满足)

短视频具有简明、直观、生动、有趣、轻松等特质,易于表达,易于集中注意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64375/

推荐访问:2016移动智能终端峰会 移动智能终端是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