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处于内部牵制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处于内部牵制阶段

时间:2017-07-20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处于内部牵制阶段(一):对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探析

对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探析

【摘 要】企业的内部控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内部牵制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到内部控制结构,直至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演进。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处在制度阶段,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内部控制的建设的步伐,建立并完善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框架,从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的组织和监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着手改进。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

0.前言

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颇为曲折,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经历了从辉煌到噩梦的轮回,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都不够完善,对此,下文就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有效对策。

1.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1 控制环境

所谓的控制环境就是指建立、加强或者削弱特定政策与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对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者、业务及其他人员对控制态度、认识和行动,小到员工的城市度,大到企业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控制环境呈现出: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以生产加工业为代表,对知识技术不够重视;在发展中形成了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创始人独断的作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的发展。

1.2 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利用会计作为管理的工具,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鉴定、分类、归类与等级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及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系统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首先,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建立情况一般,但是执行情况却着实较差,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管理者的权利集中,导致会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影响系统的完善。

其次,机构设置水平有待提高。

一般会计都会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较小,受到规模、财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机构岗位设置常常会出现交叉重叠,岗位职责不清,影响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内控。

最后,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改进。

从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来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没有按照收入确认原则确认,导致利润虚增,收入费用虚假,同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没有按照制度进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1.3 控制活动

是指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与程序,包括职责划分、交易授权,凭证与记录、实物控制与独立审计等。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很多企业的决策都是凭借直觉完成的,控制程序必须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目前,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控制活动呈现出职责划分不明,交易授权限定范围狭小,实物控制过于薄弱,很少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处于内部牵制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处于内部牵制阶段(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定稿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

【摘要】: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健康运行的保证。长期以来,尤其是一系列国际大公司财务丑闻和经营失败事件爆发之后,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我国的经济形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在经营运作实践中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强化会计控制系统等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达到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正文】: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数据记录的真实与正确,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集体控制的活动,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完善程度是与执行成本相对应的,所以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满意程度也不可能达到绝对完善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起步阶段

内部控制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漫长。远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人们就运用一种朴素的分权方式进行着内部牵制的实践,来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我国内部控制的思想,最早可见于《周礼》,每笔财物的出入都要经几个人之手,以达到牵制的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业主制、合伙制演变成公司制,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经营运作的复杂程度愈来愈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日渐增强。因此,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提高经营效率、加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作用尤为突出。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is和Susan S·Ligh两位博士在《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中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对General Electric等78家公司进行了调查,内部控制的目标,验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占了87%;保护资产安全占81%;促使业务运营与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占54%;提升道德品行占51% [4]。总结内部控制的设置作用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确保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也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目标;(2)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和完整。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防止和减少贪污盗窃行为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实现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和完整的目的;(3)促进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会计、经营工作相关的岗位责任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强化管理工作,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4)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大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是从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其概念演变迄今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牵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初级形式。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日益提高,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

化,企业内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内部牵制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自此,企业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88年5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标志着内部控制发展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该公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要素[2]。这一公告首次将内部控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重要因素。1992年美国国会下属的COSO组织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1)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

(2)财务报告的可信性;(3)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5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中,控制环境是指提供企业纪律与框架,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信息沟通是指可解释的信息由发送人传递到接收人的过程;监督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工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I工A)和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工MA)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Colnlnitteeof SponsoringOrganizati。ns。ftheTreadwayCommission,以下简称:COSO)发布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

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92年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框架,这份内部控制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报告提供给企业用来评价的控制系统的评价工具,该框架界定和讲述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所需的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⑦:控制环境:(Contr。1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eontrolae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eommunieation)、监控(monit。ring)。它们源自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融为一体。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1.资源目标——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

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风险目标—— 确保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规避

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

3.报告目标——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4.合规目标——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合规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5.经营目标——改善经营管理,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企业在经过多年经营体制改革之后,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相继地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监管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国企业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程序系统,在企业管理中仍然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董事会功能缺失,监事会监督不力,功能有限。

3.缺乏激励措施,没有动力建立内部控制。

4.控制环境不完善,没有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

(二)基于COSO框架五要素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董事会、总经理阶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如果执行者及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运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制订得再科学、再完善,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控制环境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3]。

2.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旋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增加,而很多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存在严重问题。例如,有些企业从账面上看经济效益良好,但是应收账款数额较大,时间较长。甚至有些欠款单位已经撤销,但这些呆坏账仍然长期挂账。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些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就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发展运作。

3.控制活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其他制度规范中零散的提及了一些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而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整个内部控制过程;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乏会计控制的监督制度、成本控制的管理制度等等,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侧重于后期控制,而忽略了事前和事中控制的重要性;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基本规范中的条例或者整套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4]。

(2)缺少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

外部监督乏力使企业缺少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中国的立法制度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的制度限制的真空。比如缺乏对于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对于重大投资报告制度和重大投资后评价制度的建设还不完善。致使企业经营者不被相应法律制度所威慑,无法使他们谨慎对待自己的工作职责。[10]为了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务、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监督体系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较为突出;三是不规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力,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按照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有的企业甚至将信息系统视为管理者的传声筒,企业信息随其意愿而改变。

公司业务部门繁多,各自为政,交流少、渠道不畅,导致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准确,其管理活动必然偏离预期的目标,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此可见,信息沟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意义

重大,必须重视企业的信息沟通。

5.内部控制执行时效、监督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再完善,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我国企业中,一方面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不够重视,只是把内部控制看做一种接受检查时候的表面形式,因此没有完成必要的控制环节;另一方面,虽然 内部控制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但是部门之间工作的不配合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够彻底。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也可以通过内部的监督机制加以强化,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内部监督制度制定的不够科学,内部监督范围过于狭窄,不能覆盖内部执行的方方面面,内部监督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等等。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的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董事会、总经理阶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如果执行者及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运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制订得再科学、再完善,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控制环境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5]。

2.外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1)政府效率问题

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加大了开办成本。创办企业程序繁、门槛高、行业准入标准杂乱,创业成本过高。在企业提交报告满足了全部政策法规要求以后,有关部门批准时间弹性很大。可见,政府只有转变观念,以“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才能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

(2)市场和资源的分享

企业是从经济资源的缝隙中成长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速法杖,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策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风险评估的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风险评估意识淡薄

对风险评估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诉讼过程中走过场、应付了事,还没有养成风险评估的意识和习惯,不注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馈的意见也不够重视,群众参与度不高。

2.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虽然上级法院对应该评估的事项作了一些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有的虽然进行了风险评估,但对问题估计不足,实施后,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束手无策;风险评估内容不明确。风险评估多流于形式,对风险评估的具体事项、评估的方法、评估的要求及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等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操作中很茫然;风险评估程序不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新生事物,工作制度机制尚不健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不知所措、操作不规范等现象。

3. 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1)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融合,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等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往往出现盲目扩张的现象。

(2)控制活动执行不力

从而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例如在银广夏事件中,我们发现银广夏控制环境失败,企业的管理高层任意行事,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致使银广夏的造假行为长期得以隐匿。如果在银广夏内部中存在实质的适当的控制活动,那么持续6年之久,如此骇人听闻的造假行为将不可能会发生。

4.信息与沟通存在的问题

(1)信息沟通系统存在缺陷

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2)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的信息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沟通都十分不畅,许多有关企业的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而企业的员工对此一无所知。还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缺失,员工对企业信息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58966/

推荐访问:内部牵制制度内容 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