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关于死亡的随笔

关于死亡的随笔

时间:2016-10-08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关于死亡的随笔(一):随笔。关于死亡的一些思考

随笔.关于死亡的一点思考,.

想要写这个主题. 源起东方之星. 一张船体出水的图片. 强烈的冲击. 满载的是生命的消逝. 死亡.家的破碎。

在各大感官系统里. 视觉冲击总是无法替代. 以至于人文摄影师也总是我很崇拜的角色.

每张图片都满是力量. 每幅作品都载满故事.

东方之星的关注后,翻阅了之前看过的摄影作品<<life before death>>.又在知乎上看了篇很长的关于死亡的组图.

组图中有记录死亡降临前. 关于人与人之间. 与动物间.与物品之间. 拥抱,亲吻.爱抚... 死亡作的背景下安静.沉浸.

有定格灵魂离开躯壳后关于遗体的艺术摄影. 这份流行于上世纪欧洲社会的纪念方式。

家人精心打扮留下逝者安睡的最后容颜.躺在缀满鲜花摇篮里的孩童.水晶棺里的公主.摇椅中的老人.....

他们释放了肉体中的所有的承载,他们平静而安详.

几份摄影作品看完后突然觉得死亡该有另外种角度看待.不是忌讳的,阴森的,黑暗的,可怕的.

从小生长在高原,这片被佛光照耀着的土地.人们对于死亡都更显平静些.

【关于死亡的随笔】

他们觉得当一个人要离开人世.就如秋天雨后的一片树叶,此时所能做

【关于死亡的随笔】

的是为亲人祈福,为来生祈福.【关于死亡的随笔】

觉得亲人是去向另一个祥和世界。请师父超度,持经诵咒,助脱离苦难.到达彼岸,往生净土。

基督教宗也认为死亡并非终止而是生命的成全.意味着摆脱生命的不确定性。

看过一个物理学法则"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

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著。

所以我在想,人们对于亲人离世的巨大悲伤,也许就是绑架太多的依赖.精神的情感的或物质的.

几组图片看下来,我在想或许站在逝者的角度看待死亡.我们的祝愿与祈福会更加的好过泪水与悲伤。【关于死亡的随笔】

只是如同剥掉身上某部分一般的这份剧痛该如何更平静的面对还是需要更多的经历与修为。

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基于精神或灵魂的消散.而非肉体的毁灭.

肉体.只是灵魂与精神的载体.如果换说死亡只是肉体腐朽,精神仍会存在.飘在空中或载于另外的躯壳.也许就不会太过恐惧。

死亡却是哲学里或生命里一个很重的课题。经历的事不够,踩过的岁月还太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解读也都是片面.

或许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累积,认识又会改变。

为何我会突然想好好的认识死亡----好奇与迷惑。

解惑,想更加认识,而这些对于我看待生活又有更多的领悟.人终归要走向死亡. 那么活着的意义更在与体验.

一辈子成就多大,地位多高,是否富有,末了都是一个结果. 结果并不重要,结果是过程的总结.短短几十年,为何专与结果而忘了过程。 风景在路上,生命在于体验.

一位知乎作者也说:“不用去纠结成败,不用去纠结对错,只要拥有体验,死在半路上也是一条汉子。真正怕的是失去体验的勇气,因为那些最终都会成为过去的东西,而丧失了生命的真谛。”

文末,想写给没有在我们身边,却可能在另一次元看着爱着我们的亲人们。【关于死亡的随笔】

愿你们那边祥和美好. 没有伤痛.没有绝望.

愿存在在这焦躁世界的我们,充满爱, 勿执念.

关于死亡的随笔(二):死亡和生活

死亡和生活

2013060511 李青霖 13政行 我一直都没有过多地去想过死亡这一名词或结果,因为它总归是要走近你的,也许是憧憧人影之后,也许就是迎面而来。依仗着自己还年轻,距离着似乎也有些距离,就大言不谗地幻想着一副一副平静的面容。然而,就像现在对未来的无数畅想和无端变化,那种对死亡的感觉,总是不断刷新的。

谈不上具体是否对死亡有所亲近,潜意识中对书目的选择,还是在这一次回顾中,才发现有多倚重,直接或间接。梁鸿的《出梁庄记》,有她们村庄无数涌向外地的所谓的农民工,而这些人群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死于各种各样的事故;袁凌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记录着他们家乡那莫名其妙又似乎有其必然性的死亡,从新生到衰老;张大诺的《她们知道我来过》,是对高危病院中的老人的记录,我不断在想,正常态的死亡阴影下的状态,或许就该是这些老人们的表现,千奇百怪而又保持着一致性;蔡秀词的《吹鼓手》,这是一本出乎我意料的书,原本以为是对传统土葬仪式的记叙,它涉及到了,但是没有完全的以之为中心,它写到因为吹鼓而遇到的死亡,这种死亡,带着似乎沉淀着几千年的道德重量,又似乎跟那个无奈的现实无端让人心疼——人死灯灭,你觉得是排场都是做给人看的,托梦中的一定合理,又让你毛骨悚然。信就有不信就没有。

实际上,看这些书,就反应了自己的无知,想看看别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或是死亡的那个过程。但是,那种有时你会在某一本书的某一段话中得到共鸣,让我想得到的关于死亡的共鸣,好像从来没有来到过。它似乎知道我还没有足够的积淀,可能承受不住或轻或重的重量,不关乎精力、健康,也许只要沧桑。尽管我面对过相对较多的死亡。

人们不断回忆着年少,我的记忆中浓重的一笔就是关于家乡的葬礼,尤其实家中的,需要切身参与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年少,便总是不更事的;遗憾的是,因为到了懂事的年龄,就错过了一个年代,有着繁重仪式的年代。

那是我的太祖死去的时候,他的七个重孙还只有我和堂弟,五岁三岁的年纪。他住在相对较偏的小木屋里,可能在我足够小的时候,他抱过我,但在我能记事的时候,他做得最多的是,笑眯眯地递给我相对少见的香蕉。突然之间,他就住到了正房卧室里,然后我们开始被叮嘱不要靠近或者是感觉到什么而不再靠近,已经步入老年的爷爷的兄弟姐妹开始聚拢,也总是偷偷地抹眼泪。影响最深的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应该是我家太祖的弟弟,他拄着拐杖,被搀扶着,少见地到了我家。我在屋檐下,听着他们的嚎啕哭声,那是老态龙钟的身体,发出的极为悲痛的哭声——我现在才理解,只有你失去一种极为重要的东西,并且永远失去的时候,才会发出那种悲怆的声音。然而那时我不知道,我看着堂屋里的棺材不敢接近,看着搭起的灵棚上的各路神仙极为着迷,看着不断来往的人们觉得好热闹,我喜欢带上那白白的孝服,默默想着可以多几次就好了。我在浓重的夜幕下,享受着熬夜的快乐,那黄灿灿的白炽灯让我安心,围着棺材转圈伴着吹鼓声,我觉得格外兴奋。这些种种,是属于小孩的感官和记忆。我不能忘记的是,在堂屋门槛前,我伸出脑袋看着那黑黑的翘尖的棺材时,无端就留下了眼泪,那片刻的转瞬即逝的悲伤在我还不明白什么是死亡的时候,悄悄就把它的神秘的一小部分,展现给我了。

【关于死亡的随笔】

而从此以后,我却再也不怕黑暗。所有的灵魂鬼怪,我总相信着太祖的拐杖,相信着他会守护着我,帮我驱赶各种危险。可能,在我的家乡,在不断的节日、节气中,老去的家长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们只是在名为阴间的地方,过着另一种生活,护佑着他们的子子孙孙。

那些该成为非正常死亡的死亡,同时也在我的童年、我的家乡里经常发生。家乡地区多

山,公路也是在我七八岁时才沥青的,之间是黄土路,但它却是国道,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跑动着无数的车辆。就是这些车辆,让我感觉死亡太过平常和突然。从我家门前向左向右各延伸一公里,这段距离是绝对的事故高发段。甚至于同一个地点可以重复发生三四次车祸。我亲眼见到门前大转弯处,小车被挤压后,车上女人小孩满是血的脸,他们痛苦地喊着救命,这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次有过声音的死亡,其他的,应该称之为尸体的发现。有大巴车翻进国道旁的河流,抬起来的尸体被白布盖着排成了一列;开货车的司机被抬上来的时候,硬生生的,还是坐着开车的姿势。有两车相撞然后翻进河里的车,起来时面目全非的。而更我关系最好的两个儿时玩伴,在赶集回来的车上,三轮车,从100多米的公路上飞下了河中,她们和她们的奶奶,还有几位老人,就那样死去了。如果说,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薄情,那这些目击死亡的过程,绝对是有影响的。活生生的人,总感觉能创造一切,可以征服一切,但是,在死的那一刻,好像什么挣扎都不能做出来,或者做了,却没有任何用。也许,生命就是脆弱的,而这种脆弱哪怕武装得再好,在你走在大街上,也可能被从天而降的意外带走。

后来,我渐渐去相信一种命定的东西。就像那样一句话“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而阎王不要你的时候,你再怎么作践,也不会轻易死去。在一场车祸中,偏偏有人死有人活,幸存的人可能做了努力,但死去的人就没有做出努力?如果说那种努力让他生存,那为什么恰好就是那种努力刚刚可以。可能有些偏执,但这种相信,我觉得是一种平静。

活着的时候,我相信死亡总有一天会来到,而且这种来到从来不会提前给我打声招呼。我却不想时时去想是明天后天还是几年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也许戛然而止也许细水长流,我平静地等待,努力地做着现在的事,我喜欢的事,看着我喜欢的人,常常心满意足。尽管现在我不能遇见到真正面临的那一刻是冷静还是歇斯底里,因为它太难说,毕竟每一天的思考都不一样。

我想着,死亡就是那一刻的事情,活着是很长的过程,那么,我的人生就不应该为那一刻而焦虑不安。我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欢喜我的欢喜,悲伤我的悲伤,却不肯放弃探索未来的行为,哪怕最后是死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121083/

推荐访问:死亡电梯酒后随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