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关于美的随笔

关于美的随笔

时间:2014-03-2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关于美的随笔(一):读《美的哲学》随笔

读《美的哲学》随笔

若是提前几年问“美是什么?”大概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些美好的事物名称和表达愉悦心境的词汇;但现在要问及这个题目,就有些茫然,不知何从开口了。因为一个神秘的角落正放着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先哲们专门讨论“美”的会编,诸位大家曾对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几位思想家如是说,“里仁为美”(孔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充实之谓美”(孟子)“物有美恶,适用为宜”(《适才》北齐刘昼);西方的苏格拉底经过详尽的探讨临终时留下四个字“美是难的”,歌德笑话那些美学家们自讨苦吃,认为美是不可言说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我想,关于美的认识应是多维度的,任何人都可有自己的美学观点,但却不能找到一个终极的概念予以涵盖,因此它的内涵与外延太宽泛,太模糊,又太自由了,不存在明确统一的理论构架,而是人人都可以坐下来努力研究的学问。

这个历史遗留下来并且日益丰盈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怪物”,道不尽的魔方,哲人们只需辟其一角,引出的便是无穷的链环。《美的哲学》当是其中精辟的一角。人类总是在创造了一个单纯的词汇后,才逐渐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异彩纷呈的外延,然后自己又捉摸不透,驾驭不了这东西,回答关于它的问题时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其答案是越来越丰富。哲人们多元化的思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履,终于思辩起来“美的哲学”一题,终于构成了一篇篇文章,一本本玄妙的书了。

受专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时常将一些思考着的东西拉回历史中去追寻,来感觉它厚重的文化沉淀。穿越时空,思接千载,上万年的原始,上千年的古韵,上百年的纷乱为我展开了丰富的历史画卷。“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十六章),沿波讨源,上溯至三、四万年前,原始人就有了审美意识的遗传基因,甚至有人还提出:人类最初发明衣服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装饰。呜呼!“美”之于人,何其重哉!

初识美与哲学是从父亲的影响开始的。两年前他曾向我推荐一本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美的哲学》,进而打开了我感知生活,欣赏生活的又一维视野,使我油【关于美的随笔】

然生发出一种“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清新悦目之感。在该书出版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有幸于大学校园邂逅了仰慕已久的先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李先生年过七旬,德高望重,神态睿智,尽显哲人风骨,特别是他对我这样的青年给予了殷切的鼓励,“在古老的历史中发现真善美”,教导我要学习哲学,运用哲学来导航人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惠及生活,践履生活。

【关于美的随笔】

谈及本书,我认为好的文章要“三读”,即读思想,读文采,读结构。《美的哲学》一书思想朴实而深邃,文有暗香,伏采潜发,钩玄提要,条分缕析,有着理性与智慧的风采。诚如哲学前辈张岱年先生在旧版序中所言,多为隽永之文。先生生于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十年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国祸,家难的不幸反而铸就了其坚毅的性格。斗转星移,潜精研思,学贯诸子百家,漫游思想的海洋,丰富的人生阅历,前瞻性的视野,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笔触之间时有流露。作者以“阅世长松下”的心境,敏锐的思辩力,在行文间蕴涵着深刻、真实、辩证、智慧之美,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去认识美、思索美、理解美、追求美,进而使我也滋生出了研究美的渴念。文章读来如沐春风,如与智者相谈。印度哲人讲“美是贤哲的宗教”,我觉得“真善美是一切追求完美人格人们的执着信仰”。

纵观全书,旧版共四个部分,即伦理美学与思想修养方面,领导修养与工作方法方面,人才学和用人学方面,读书,治学和科学方法论方面。我认为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灵魂,起着总括作者哲学之美思想的作用。该部分首先将美与哲学、爱情与哲学、音乐与哲学巧妙的结合起来,将哲学对于日常生活的功用进行了理性的阐述与分析,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力、认识力、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关于伦理问题的七篇论述更是这部分以至全书的精华所在。《伦理美学》三篇中,作者从中外思想源流中对美的阐述,伦理学对于美学的价值,美学对于伦理学的价值三个维度进行了详尽而具有建设性的探讨,教人深感立足于“真”与“善”之上的美才有更强的定力,更丰富的魅力,一种曲径通幽的韵味。以美的形式来进行人文教养,用高层次的伦理观来认识美的内涵,伦理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必就至于此吧!《动机与伦理》四篇论述是全面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特别是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时常会碰到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先前我的评价标准甚为模糊,主观臆断的成分较为普遍,拜读此篇后认识变得渐趋明朗,

【关于美的随笔】

实为一件难得的幸事。阅读这七篇伦理学文章时,我也进行过诸如法律中是否应当渗透道德评价因素(虽然它的量化难度较大),目前我国社会中道德体系重建等等问题的思考,是有一些收获的。

第二、三部分的杂文蕴涵着一种实在,朴素的美。譬如《象真理一样朴素》《一枝叶总关情》等篇目如今读来,仍有强烈的时代感。时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国上下纷纷展开,高潮跌起,这些文章之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之于各位普通党员都具有现实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青年的成长是最需要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和指导的,第四部分的论述无疑切近于青年一代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者将一些古已有之的习语重新提出来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如《“话说三遍谈如水”吗?》《“非正规动作”赞》等,这些篇目从一滴水里见阳光,一颗砂里看世界,细微之处悟哲学,文笔奇崛,甚是微妙。真是切合了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精神到处文章老”。

马克思曾在谈及艺术的问题时,对学习和研究做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谁害怕那围绕着思想宫殿的密林,谁不用利剑去开辟道路和不去吻醒那睡着的公主,谁就不配得到公主和她的王国。”(《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第341页)这句话对于读书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可以从一本好书中习得许多有价值的知识点和概念,书中涉及到的这些知识点或概念,拓展开来又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领域值得进一步去探赜索隐,追根究底。对于一位忠实的读者来讲,“得到公主和她的王国”,理应“向里寻到精英处”,挖掘出它所蕴涵的潜在的东西,再次深化知识面,充实知识结构的主干。这就要求读者有“用利剑去开辟道路”“去吻醒那睡着的公主”的魄力和勇气作为深化认知的意志力后盾。《美的哲学》就是这么一本好书,从点到线从而展开了一个庞大的知识面,它所导引出的诸如《自然辩证法》《歌德谈话录》等经典的群集,普洛丁、亚里士多德、但丁、赫尔德、朱光潜等中外精英们思想的汇流令人拜读起来必是受益匪浅。

五个月前,李先生在福建师范大学曾作报告《美在和谐》,一个月前,先生领导的山西省美学学会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美与和谐社会构建”研讨会。生活中他继续秉持着美学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思想,白首奋力,老当益壮,是非常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陕

西师范大学常金仓教授指出:成果是“文明”,存在其中,作用其间的“文明”内驱力才是“文化”。先生提出并专注研究的伦理美学,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明内驱力中的重要一环。他为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人文科学的渐进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是适用于评价先生学术成果的。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穷经博采,时值今日,矢志不渝,在山西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经济发展,全力建设和宣传文化大省的新的历史形势下,他理论先行,将伦理美学的研究与诚信山西的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先生文章所折射出的哲学思想只是以上一点浅薄的认识,一定颇显稚拙,但对于这人生和学术上的抽象科学——哲学的学习,对于美学的关注,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必是一如既往。我深感与前辈先哲的忘年神交分外愉悦,不再迷失于往事烟云与现实的空花泡影,心灵得到了洗涤,人生得到了梳理,思想得到了升华,理性的视野便由此显得澄澈明净,洒脱自然。

《美的哲学》一书渗透着生活、信仰、爱情的人间真谛,虽已出版二十余年,却是一本不老的文集,启迪着年轻的生命承袭对美的那份执着的追求,憬悟高境界,高系数的快美,去摘取人生超度的圣果。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哲学、美学之于青年,必是助其坚实成长强有力的内驱,“我辈欣逢复兴时,跃马扬鞭追朝晖”。阳光之下,我们踔厉风发,策马猛进,努力构建自身美丽而和谐的人生坦途。

张雁勇

2005年10月19日

于太原师范学院

关于美的随笔(二):美

【关于美的随笔】

什么是美?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美,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美,比如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理解和宽恕、正义和公道„„;我们的自然界也存在美,泛蓝的天空,涓涓的溪流,浩瀚的海洋,连绵的山脉„„;此外艺术家创造的美——艺术美也是美,金庸笔下的 西门吹雪、杨过等;琼瑶小说里面永恒不变的爱情;古龙塑造的小李飞刀李寻欢;毕加索的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美产生、对美的体验和产生美的向往。 每一个人对美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有的东西有人看起来是完美的,而有的人看起来却觉得是丑陋的。在艺术家的眼里,凌乱的是美、规矩的是美、漂亮的也是美、丑陋的还是美,艺术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她(他)们常常是用灵感起大部分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重要的是它是内在美还是外在美;美是无处不在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找寻它。和谐是一种美;它融于万物之中,万物的„形‟,表现的是“和谐”之“质”。静中有“和谐”,深谷幽兰,孤芳自赏;出水芙蓉,亭亭净植,松间明月,柔光似水。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朱自清般的“静”的经历吧。和谐不仅是美,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范围广泛的美。最后,我为和谐下个定义。和谐是一种真实、广泛、协调的美。 这就是美,需要我们有锐利的眼光,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

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关于美的随笔】【关于美的随笔】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观.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阐明美的本质奠定了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

但是,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

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

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10363/

推荐访问:随笔作文 教学随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