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时间:2018-11-10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第一篇: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猜猜他是谁?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晏婴、管仲是他的政治偶像!

他还是个道教徒,庄子是他的精神偶像,并多次高呼:我欲成仙归去!

他二入长安,欲辅弼明君,匡扶社稷,却落得个“赐金放还”的悲惨下场。

他是——李白。

2、在学完《将进酒》的基础上,谈谈你了解的李白: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好饮 狂放不羁

蔑视权贵 怀才不遇

高度自信 思想痛苦

大半生在漫游中度过

始终处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

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身上兼有庄子、陶渊明的特点,又不同于他们,因为李白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李白注定比他们复杂、痛苦。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再来更深入的了解李白。(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通过合作探究,体悟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思想。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四、解题:

梦游:是借梦境来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

吟:古诗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留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五、学习过程

“浅味”——“品味”——“深味”

(一)浅味

生个别读、范读、齐读

1、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3、梳理结构

概括每段内容:“梦( )、梦( )、梦( )”

(二)品味

边品边读

探究一:李白因何梦游天姥山?

探究二:李白梦境中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梦中三景:

一、剡溪美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

1、景象: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2、诗人情感:诗人心情急迫,充满向往、喜悦。

二、天姥奇景(从“脚著谢公屐”到“水澹澹兮生烟”)

1、景象:诗人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诗人情感:充满着惊奇,带着恐惧,令人惊悚。

三、洞天仙景(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1、景象: 突然间,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接着,神仙出场了: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2、诗人情感:惊奇、震撼、激动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探究三、梦醒后的李白失落之余,有何感悟?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艺术风格总结: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三)深味、感悟

探究四:关于李白的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征;有人认为是李白短

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答案不求唯一,有道理即可。

补充专家看法:

“梦是现实的写照,写梦即写现实。”

——安旗教授

“一生尽系此诗中”

——胡秀阁教授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指唐代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陈沆《诗比兴笺》

六、课堂小结:

1、补充李白的一生经历:

李白年谱:

天宝三年(744)四十四岁, 被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四年(745年)四十五岁。 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作《上李邕》。同年,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十一年(752)五十二岁,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天宝十五年(756)五十六岁, 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李白下山入幕。告别妻儿写有《别内赴征三首》。“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至德二年(757)五十七岁, 在永王璘水军幕,随军东下。二月,永王兵败。

乾元二年(759) 五十九岁,被流放夜郎,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

上元二年(761) 六十一岁 , 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 留别金陵崔侍御》。“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762) 六十二岁, 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说说你今天认识的李白:

他的访名山、游仙是对心灵的抚慰,他始终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他还是一个执着的追梦人!

结语:

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龚自珍

第二篇: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2、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

3、介绍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赏析全诗

1、学生齐读全诗

2、播放朗读录音

3、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4、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6、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

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7、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8、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9、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0、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第三篇: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 mŭ 瀛洲:yíng ..

云霓:ní 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

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

渌水:lù 清澈。 .

【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屐:zhuó 穿。 jī鞋子。 ..

暝:míng 日落,天黑。 .

殷岩泉:yĭn 雷声。如:殷殷其雷 .

栗深林:lì 通“傈” .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 大声。 .

青冥: míng 深远。 .

鸾回车: luán 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

恍惊起而长嗟: jiē 叹息。 .

教师纠正。

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内容)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 连天横 1五岳:

与别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考虑。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提供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

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

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

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

“摧”、“开”和“台”

“下”和“麻”

“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三:布置作业

(一) 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 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见附稿一)

第四篇: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

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

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剡溪(shàn) ...

渌水(lù) 屐(jī) 暝 (mǐnɡ) ...

殷(yǐn) 栗(lì) 訇然(hōnɡ) ...

水澹澹(dàn) 怳(huǎnɡ) ...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指导朗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

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

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

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

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5)写“梦醒”的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

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

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

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

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

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

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

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

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

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据;梦游) ..

2、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断) .

3、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过) .

4、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实在) .

5、云霞明灭或可睹。 (暗) .

6、 訇然中开。 (作状语,在中间) .

7、訇然中开。 (打开) .

8、古来万事东流水。 (事情) .

9、古来万事东流水。 (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侍奉;舒展) ..

9、虎鼓瑟兮鸾回车。 (用作动词,弹奏) .

10、云青青兮欲雨。 (用作动词,下雨) .

11、对此欲倒东南倾。 (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

12、栗森林兮惊层巅 (栗,使„„颤栗;惊,使„„惊) ..

13、列缺霹雳。 (同“裂”,分裂) .

14、须行即骑访名山。 (通“需”,需要) .

15、越人语天姥。 (谈论) .

二、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答案:D(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形象的把握)

三、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答案:D(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学生用)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我们要对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

想发展过程理解清楚,然后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段落层次划分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

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

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

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

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

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

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

的诗。 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

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

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 ) 瀛洲( ) 剡溪( ) ...

渌水( ) 屐( ) 暝 ( ) ...

殷( ) 栗( ) 訇然( ) ...

水澹澹( ) 怳( ) ...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朗读领会。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

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答: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答: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

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

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

(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

(5)写“梦醒”的句子: (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

第五篇: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李白诗四首

.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李白诗四首教学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

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二)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

《丁都护歌》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

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幻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的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正音、辨字、诵读全诗。

思考:全诗按何顺序进行?

后人评说这是一首“游仙诗”,文中有何体现?

作者的梦境象征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四)文本分析

(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96750/

推荐访问:诗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