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时间:2018-10-13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一篇_沧浪之歌(汪峰歌词)

歌曲名:勇敢的心

演唱:汪峰

我不是一块石头

也不是一滴眼泪

我只是一只小鸟

在寻找家的方向

我不是一粒沙子

也不是一声轻叹

我只是一个孩子

在寻找爱的怀抱

这是飞一样的感觉 这是自由的感觉

在撒满星星的天空迎着风飞舞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这是同样的感觉

这是颤抖的感觉

在布满力量的大地带着痛狂奔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这不是一种幻想

也不是一种痴狂

这就是我坚信的

灿烂生命的摸样

这是飞一样的感觉 这是自由的感觉

在撒满星星的天空迎着风飞舞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这是同样的感觉

这是颤抖的感觉

在布满力量的大地带着痛狂奔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我不是一块石头, 也不是一滴眼泪, 我只是一只小鸟, 在寻找家的方向

这是飞一样的感觉 这是自由的感觉

在撒满星星的天空迎着风飞舞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这是同样的感觉

这是颤抖的感觉

在布满力量的大地带着痛狂奔 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沧浪之歌》

电影 狼图腾 主题曲

作词:汪峰

作曲:黄勇

我迷乱 我迷乱人生的朋友 我发誓 我们终将会分离 发誓我们 我们将永世不渝 当我的悲伤宽广如天空 用你想念我的方式敬仰我 用你遗忘我的风格憎恨我 不要探寻所有我无为的迷惘 我污浊可我热爱飞翔 用你轻取我的方式厮守我 用你放任我的风格离开我 不要怀疑我踉跄的荣耀 我渺小可我眷恋流放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响彻在这大地

用那最猛烈的孤独 找寻你那失落的骄傲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穿越在这江河

用那最汹涌的卑微 救赎我们幻灭的渴望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响彻在这大地

用那最猛烈的孤独 找寻你那失落的骄傲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穿越在这江河

用那最汹涌的卑微 救赎我们幻灭的渴望 用那最汹涌的卑微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二篇_沧浪之歌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无边的原野上,远传传来一声声的嚎叫。

苍茫的大地上,沉浮有谁主宰?

文明与野蛮的冲撞,幻灭与渴望的较量。

2014年中国新摇滚教父汪峰献声电影《狼图腾》主题曲《沧浪之歌》, 穿越茫茫无边的旷野、川流不息的江河,连绵不绝的山脉,关于希望的幻灭、关于生命的敬畏、复杂的人性,一曲回荡在天地间悲凉挽歌。 电影《狼图腾》从拍摄到制作都体现了国际范和精益求精,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导演让•雅克•阿诺更是亲力亲为,用广阔的镜头还原狼群在大草原驰骋的震撼视觉感受。制作方在电影主题曲演唱的人选上也再三考量,最终由汪峰演唱也是意料之内。《沧浪之歌》充满人文情怀,乐曲大气恢弘,由中国爵士音乐大师黄勇量身作曲,汪峰亲自填词,同时融入马头琴等草原元素,打造出中西音乐交融的国际级作品。 《沧浪之歌》这也是汪峰2014年唯一的一首单曲。通过汪峰的演唱,带你走进《狼图腾》的神秘世界,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三篇_汪峰 - 沧浪之歌

注意事项.txt

1

00:00:04,959 --> 00:00:05,410

2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00:00:06,909 --> 00:00:07,720

3

00:00:09,219 --> 00:00:08,540

4

00:00:10,039 --> 00:00:09,540

5

00:00:53,119 --> 00:00:59,210

我迷乱 我迷乱人生的朋友

All alone o my lost and lonely soul-mate

6

00:00:60,709 --> 00:01:06,860

我发誓我们终将会分离

Hear my words you know that i must leave you

7

00:01:08,359 --> 00:01:13,580

发誓我们 我们将永世不渝

I promise you that our bond will never die

8

00:01:16,169 --> 00:01:19,540

当我的悲伤宽广如天空

Until my pain is vast as the sky

9

00:01:23,489 --> 00:01:29,120

用你想念我的方式敬仰我

Show me praise as you hold me in your memory

10

00:01:30,619 --> 00:01:35,920

用你遗忘我的风格憎恨我

Show me hate as you will forget me

11

00:01:38,209 --> 00:01:43,580

不要探寻所有我无为的迷惘

You'll never know all the empty roads i've wandered

12

00:01:46,169 --> 00:01:49,330

我污浊可我热爱飞翔

My heart is dark but yearns to fly

13

00:02:07,359 --> 00:02:14,310

用你轻取我的方式厮守我

Stand by me in the way you won my spirit

14

00:02:15,809 --> 00:02:21,780

用你放任我的风格离开我

Abandon me just as you gave me freedom

15

00:02:23,279 --> 00:02:28,530

不要怀疑我踉跄的荣耀

No need to doubt all my lost to faded glory

16

00:02:31,119 --> 00:02:34,520

我渺小可我眷恋流放

My soul is small but longs to roam

17

00:02:38,439 --> 00:02:43,330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Sing a song of redemption

18

00:02:45,919 --> 00:02:49,360

响彻在这大地

Echoing far and wide

19

00:02:52,829 --> 00:02:57,960 用那最猛烈的孤独

All alone with our soul

20

00:03:01,049 --> 00:03:04,650 找寻你那失落的骄傲 All alone with our soul

21

00:03:08,199 --> 00:03:13,200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Sing a song of redemption

22

00:03:15,849 --> 00:03:19,470 穿越在这江河

The river surging higher

23

00:03:22,799 --> 00:03:27,670 用那最汹涌的卑微

Sad soul lost in the torrent

24

00:03:31,179 --> 00:03:35,070 救赎我们幻灭的渴望 Redeems our lost desire

25

00:04:04,619 --> 00:04:09,670 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Sing a song of redemption

26

00:04:11,999 --> 00:04:15,830 响彻在这大地

Echoing far and wide

27

00:04:18,779 --> 00:04:24,360 用那最猛烈的孤独

Echoing far and wide

28

00:04:27,349 --> 00:04:31,630 找寻你那失落的骄傲 We regain our pride

29

00:04:34,619 --> 00:04:39,630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四篇_沧浪文化初探

沧浪文化初探

沧浪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水文化乃至楚文化、房陵文化圈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以道家的深奥哲理和思想宗旨为纽带,维系着历代谪宦逸士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本文以流传千古的汉江民谣《孺子歌》(亦称《沧浪歌》)为主线,钩沉历来的古籍文献及相关学术成果,就这一文化现象略陈管窥之见,藉此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沧浪之水,名出禹经

“沧浪”之名,始于何时?因年代久远,已不可稽考。据《尚书·禹贡》云:“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p226),此为迄今发现最早记载“沧浪”之名的古文献。《禹贡》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相传为孔子删订整理,它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后来地志之书,自《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后来各代地理专著,无不以《禹贡》为依据,诚可见“沧浪”之名由来已久。

“沧浪”因何而得此名?清代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解释得很清楚,“沧浪者,汉水之色”[2](p101),该书援古验今,博引诸家旧说,议论详明,是研究《禹贡》的总结性专门著作。此“沧浪”意谓水青色。但是,滔滔三千里汉江,呈“沧浪”之色的江段又在哪里?清代钟岳灵在实地考察后认为:

(汉水)源出于陇西嶓冢,历郧乡而下数百里内,山石峣确,涒滩递接,其

水奔趋澎湃,初无宁时,至均之关门崖,滩始平,越十数里至槐关,水之自西而

东者复折而南,地势纡回,江流乃缓,此处即均之东山焉。山根有崖,水清隐隐

可见,但深不知几许,水至此汇渟渊寂,若池昭然。四时惟夏涨则潢流挠漫,非

其本色;至霜露泬寥之际,色若结绿,纹如湘簟,较之他水自倍澄鲜。或曰山树

阴翳,翠添江色,此殆不然,盖水深则静、静则绿,如天之苍然者,积空气而成,

宁有所映带耶?[3](钟岳灵《沧浪赋》) (本文所引《均州志》、《续辑均州志》

中的文字,其标点符号均为笔者所加)

上述文字对汉水的流向、流速以及所经之地均作了详明的阐述,对“沧浪绿水”的成因及其四时的变化亦有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就文中所言,“沧浪”必在均州(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无疑。从当地流传的诗

文中亦可得到相关印证,如明代杜大宾在《九日登龙巢望沧浪》诗中写到:“禹迹当年知几经,嶓冢导出沧浪脉”[4](p128),清代沈冠在《沧浪绿水》诗中亦写到:“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4](p134)„„。

《辞源》释“沧浪”为“水名,即汉水”,并援引了《尚书·禹贡》的记载[5](p1862), 《孟子》的译注者梁海明先生也认为“沧浪,指汉水上游”[6](p116),由此可见,《禹贡》所云实“指均之沧浪言也”。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先有“沧浪”之名,而后始有《沧浪歌》。据《孟子·离娄上》中关于孔子闻孺子歌的记载,当知《沧浪歌》在孔子(前551—前479年)生前已被广为传唱。由此可以推断,《沧浪歌》距今至少已有2550余年的历史。到战国时期,屈原(前340—前278年)因放逐汉北而闻渔父之歌,致使《沧浪歌》再次名扬荆楚。正是受《孟子》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文献的深远影响,由《沧浪歌》而衍生的文化现象渐成滥觞之势。但是一些好事的名儒士宦为渲染炫耀本地的人文历史,常将沧浪的本根文化移至他处,或因考据不详,以讹传讹,让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宋代无名氏在《沧浪》诗中曾有“沧浪到处得名多,莫题鲁经孺子歌”[4](p123)的感叹。针对杂说纷呈的现象,北魏郦道元曾引经据典,予以澄清,他说:

(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 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

为沧

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

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不言

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

连经

鄀,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宜以《尚书》为正耳[7]

(p421)。

但是,郦道元的论证考辨并未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延至清代,“沧浪之水著于书志者有五:一在于鲁之峄县;其四则皆在楚地。一见于武昌之兴国洲;一见于常德之龙阳县„„;一见于安陆之沔阳州;一见于襄阳之均州”(钟岳灵《沧浪赋》)[3]。至此,“沧浪”归属之纷争已达顶峰,其矛盾的焦点多集中在“孺子歌处”与“渔父歌处”。

二、孔辙环楚,孺子长吟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楚国,这在历史上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孔子在楚地的行踪事迹及活动区域大多语焉不详,鲜有确指。致使人们对孔子均州沧浪之行以及闻孺子歌处的确切地理位置产生怀疑。清代张道南(晋江举人,乾隆三十三年任均州知州)曾说:“均地僻壤,孔圣至楚,辙迹未经,歌听孺子,胡为乎来哉!考《峄志》,县北有沧浪渊。邹与鲁接壤,所

听之歌在彼不在此,故《孟子》亦从而引之”(张道南《沧浪亭记》)[8] 。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孔子曾涉足均州沧浪,如明代徐学谟在《登沧浪亭》诗中说:“孔辙昔环楚,沧浪歌孺子”[4](p127),清代葛如竹亦在《沧浪绿水》诗中说:“严陵虽未从中钓,孺子曾为就里歌”[4](p138)„„。

随着楚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关“孔子适楚”的具体细节渐为人知,但是孔子是否到过“均州”地带,尚未明示。涂又光先生认为“楚昭王后期,孔子曾到楚国北部活动”[9](p296)。而当时“均州”之地正位于楚国北部。《史记·管蔡世家》云:“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后陈灭三十三年”[10](p218)。时当公元前447年,为战国之初,此时孔子已故去三十二年,以《史记》所言,“(蔡)后陈灭三十三年”推算,孔子在世时陈国已灭。又“据《荀子》、《战国策》等文献记载,楚灭陈、蔡后,再次使其复国,社稷虽存,却被迫迁往楚国西境,约在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11](p152),而此地域范围所指,正是包括均州在内的武当山地区。也就是说,该地区曾属于“陈、蔡”之国。虽然复国后的陈、蔡,在时间上略微延后于孔子生活的时代,但是也不能排除复国后的陈、蔡在孔子在世时已迁入武当山地区的可能。《史记》云孔子“居陈三岁”、“迁于蔡三岁”、“困于陈、蔡之间”,似乎也与后来之陈、蔡相关。“若用楚国纪年,则孔子生于楚康王九年,卒于楚惠王十年,历康、灵、平、昭、惠五王之世”[9](p296),“《孺子歌》是孔子于公元前489年适楚时所闻”[12](p241),孔子当时已六十二岁,与其生平事实相符。《楚灭国研究》一书也说:“楚惠王之后陈、蔡社稷复存。只是由于陈、蔡迁于楚之西境丛山之中,少与中原交往,难为他国所知,以致其事迹未更多、更明确地

[13](p339)记录下来”。也许正是此因,致使司马迁在撰写《孔子世家》时未能

将孔子适楚的具体行踪交待清楚。

若以上述观点为证,孔子适楚之均州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是言而有据的,闻孺子之歌当在情理之中。

另从孔子的生平记述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当年率弟子周游列国,除宣传他的思想和主张以外,采录各地的诗歌风谣也是其出行的要事之一。在他晚年删订的《诗经》中,“周南”、“召南”皆为汝水和汉水流域一带的作品,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在《诗经》中,《六月》是歌颂尹吉甫的战功、《崧高》和《丞民》则是尹吉甫所作,而尹正是武当山地区的房县人,周宣王时,食采于房,诗人为之赋《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2](p146)。加之,《尚书》又为其删订,作为治学严谨的儒学圣人,对“沧浪之水”当然并不陌生。至于《沧浪歌》为何未收入《诗经》,这也许与孔子在选编《诗经》时“取可施于礼义”[10](p325)的原则标准是相悖的。

虽然历史上对孔子均州沧浪之行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各种古文献的相互征引佐证,并辅以合乎逻辑的推理来作出判断,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屈原初迁,渔唱为听

《楚辞·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14](p131);王祖芳先生认为“顷襄王初迁屈原于汉北”[15](p41);王继斌先生也指出“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汉北”[16](p111)。“汉北”究竟在哪里?一说在“沧浪洲的北岸,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时归楚后称为汉北”[15](p41); 二说在“汉水以北,约当湖北郧阳、襄阳一带”(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三说“汉北包括现今武当山麓汉水之滨襄北、光化、谷城、均县、郧县一带”[17](p80); 四说汉北在“今汉水以北宛、叶、樊、邓、随、唐之地”。[18](p106);五说在“汉水以北”[14](p136)。此五种说法,在地域上无非是确指与概指、古名与今名之别,并无此地与彼地之分。从“汉北”的释义中可以得知,屈原初迁之时曾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活动。

杨洪林先生在《屈原武当沧浪之行考》一文中称,屈原远游汉北之事,“经蒋骥、郭沫若、姜亮夫、蒋天枢、胡念贻诸先生考证,一致认为屈原的确曾远游于汉北”。该文对屈原远游汉北的地理方位、所睹所记自然地形地貌,以及作品中关于自己所行所止的描绘,所住地由来的溯源和对《沧浪歌》等多侧面、多角度的历史考察后,认定屈原“宿北姑”、“溯江潭”、“狂顾南行、聊以娱心”的确切地理位置理当在武当山沧浪之水滨。又认定“屈原在武当沧浪之时,同孔子一样耳闻了这支蕴涵哲理、楚声楚韵的《沧浪歌》”。王祖芳先生也认为“屈原到此地(指均州沧浪)后,与渔父对答,其情理正合”[15](p42)。早在清代,即有人指出:“康熙中,知州王民皞(临川拔贡,康熙十九年任均州知州)修《太和山志》,谓孺子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亦不足为确论”(卷之十四·古迹)[8]。

屈原的均州沧浪之行,为均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使沧浪文化继孔子闻孺子歌之后再一次得以提升,也使均州后人更加敬仰和怀念屈原,“系缆沧浪曲,风烟惨客魂,濯缨人不见,竞渡俗犹存„„”[4](p126)。《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舟楫以拯之”[19](p92),《 隋书·地理志》亦有类似记载,此诗足以说明均州亦早有端阳竞渡之风俗。

四、汉江遗韵,淹贯古今【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沧浪歌》是汉江的先民们日常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最初的《沧浪歌》也许只是自然的流露和表述,或是闲情逸趣的吟唱,并没有赋予如此丰富的内涵。到春秋时期,与中原儒家思想相对应的南方道家思想日益融入主流社会,那些隐于深山大川、江湖草泽的抱道之士胸怀韬略、静观世变,以敏锐的洞察力预示着国运的兴衰和世间的变故。所以《沧浪歌》经这些高人隐士吟出之后,往往蕴涵了神秘莫测的色彩和难以悟透的玄机。“它虽为寥寥短章,但全篇皆为偶句,而且其句式长短交错,整体又匀称统一,显示出楚歌发展成熟的因素和特点。如果说《接舆歌》在形式上接近于《九歌》的话,

那么《孺子歌》则在形式上更类似于《离骚》,它们都对嗣后产生的楚辞有巨大影响”[12](p243)。王国维即明确指出:“《沧浪》、《风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人间词话》卷下)。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沧浪歌》至今仅存其词,而难闻其音。幸有杨匡民、李幼平二先生根据《孺子歌》是五言(加兮节奏)的歌词结构,辅以今天湘澧之间、荆楚江汉等地区的民歌形式和行腔规律,已将其复原[20](p19—21),再现了汉江古老的乡音旧调。

《孺子歌》初见于《孟子·离娄上》,书记孔子闻孺子歌后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6](p116)。此歌产生以后,在楚国存续有相当长的时间,而此时道家的哲学思想已经形成并风行楚地,从孔子闻孺子歌后的言论表明,身为一代儒学宗师,并没有真正悟透《孺子歌》的意蕴哲理。

“《楚辞·渔父》记述隐士‘渔父’在劝说屈原与世沉浮、隐退全身之后,即唱《沧浪歌》鼓枻而去。歌辞道隐世之识,咏隐居之乐,正是隐士阶层和道家思潮于春秋后期在楚地形成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性”[12](p243)。赵辉先生在分析楚文化的结构和屈原的精神冲突时将屈原与孔子进行了比较,他说:“孔子和屈原虽同样有着理想和道德完善的追求,并且同样都是理想追求的失败者,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他们的精神结构不同,因而,屈原走向了深渊,而孔子则仅仅带有一丝自嘲的苦

笑”[21](p237—238)。潘世东先生则认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潘世东《屈原生命历程的宗教终极观阐释(摘要)》,原载《宗教学研究》)。屈原的悲剧人生,促使“屈骚精神”的追随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渔父之歌仿佛一剂醒世良药,对此皆有大彻大悟的理解,较之屈原来说,则是一种超越。所以后世明哲事理的贤人君子,皆以审辨世道变迁为准则,常怀器在身,潜居待时,若遇良机,则趋而就之,大展雄才,辅国安民,成就伟大的业绩;若生不逢时,则隐没其身,保全性命而已,这或许正是沧浪文化生生不息的根由所在。

蔡邕(132—192年),东汉陈留人(今河南杞县南),字伯喈。汉灵帝时拜郎中,熹平四年(175年),与杨赐等奏定《六经》文字,立碑于太学门外。不久,以事免官。董卓曾征召为祭酒,累迁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后以卓党死狱中。蔡邕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又工书画。清人张道南在《沧浪亭记》中有“蔡邕《汉津赋》:‘顾乘流以上下,穷沧浪乎三澨’是已”[8]之句,记载了蔡邕当年曾逆水乘舟追寻汉江源头,又顺流而返的经过。期间途经沧浪,访屈原流放之故地,发凭吊怀古之幽情,也许是此次游历的一大动因。

葛洪(284—344年),晋代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字稚川,号抱朴子。葛洪少好学,性寡欲,不好荣利,不喜交游。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司徒王导召补主簿,后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固辞不就,晚年炼丹罗浮山中。在其《抱朴子内篇·释滞》中有“濯缨沧浪,不降不辱”[22](p172)之句,文中借《沧浪歌》道“渔父隐世避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五篇_沧浪文化初探

沧浪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水文化乃至楚文化、房陵文化圈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以道家的深奥哲理和思想宗旨为纽带,维系着历代谪宦逸士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本文以流传千古的汉江民谣《孺子歌》(亦称《沧浪歌》)为主线,钩沉历来的古籍文献及相关学术成果,就这一文化现象略陈管窥之见,藉此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沧浪之水,名出禹经

“沧浪”之名,始于何时?因年代久远,已不可稽考。据《尚书·禹贡》云:“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p226),此为迄今发现最早记载“沧浪”之名的古文献。《禹贡》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相传为孔子删订整理,它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后来地志之书,自《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后来各代地理专著,无不以《禹贡》为依据,诚可见“沧浪”之名由来已久。

“沧浪”因何而得此名?清代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解释得很清楚,“沧浪者,汉水之色”[2](p101),该书援古验今,博引诸家旧说,议论详明,是研究《禹贡》的总结性专门著作。此“沧浪”意谓水青色。但是,滔滔三千里汉江,呈“沧浪”之色的江段又在哪里?清代钟岳灵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汉水)源出于陇西嶓冢,历郧乡而下数百里内,山石峣确,涒滩递接,其水奔趋澎湃,初无宁时,至均之关门崖,滩始平,越十数里至槐关,水之自西而东者复折而南,地势纡回,江流乃缓,此处即均之东山焉。山根有崖,水清隐隐可见,但深不知几许,水至此汇渟渊寂,若池昭然。四时惟夏涨则潢流挠漫,非其本色;至霜露泬寥之际,色若结绿,纹如湘簟,较之他水自倍澄鲜。或曰山树阴翳,翠添江色,此殆不然,盖水深则静、静则绿,如天之苍然者,积空气而成,宁有所映带耶?[3](钟岳灵《沧浪赋》) (本文所引《均州志》、《续辑均州志》中的文字,其标点符号均为笔者所加)

上述文字对汉水的流向、流速以及所经之地均作了详明的阐述,对“沧浪绿水”的成因及其四时的变化亦有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就文中所言,“沧浪”必在均州(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无疑。从当地流传的诗文中亦可得到相关印证,如明代杜大宾在《九日登龙巢望沧浪》诗中写到:“禹迹当年知几经,嶓冢

导出沧浪脉”[4](p128),清代沈冠在《沧浪绿水》诗中亦写到:“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4](p134)„„。

《辞源》释“沧浪”为“水名,即汉水”,并援引了《尚书·禹贡》的记载

[5](p1862), 《孟子》的译注者梁海明先生也认为“沧浪,指汉水上游”[6](p116),由此可见,《禹贡》所云实“指均之沧浪言也”。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先有“沧浪”之名,而后始有《沧浪歌》。据《孟子·离娄上》中关于孔子闻孺子歌的记载,当知《沧浪歌》在孔子(前551—前479年)生前已被广为传唱。由此可以推断,《沧浪歌》距今至少已有2550余年的历史。到战国时期,屈原(前340—前278年)因放逐汉北而闻渔父之歌,致使《沧浪歌》再次名扬荆楚。正是受《孟子》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文献的深远影响,由《沧浪歌》而衍生的文化现象渐成滥觞之势。但是一些好事的名儒士宦为渲染炫耀本地的人文历史,常将沧浪的本根文化移至他处,或因考据不详,以讹传讹,让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宋代无名氏在《沧浪》诗中曾有“沧浪到处得名多,莫题鲁经孺子歌”[4](p123)的感叹。针对杂说纷呈的现象,北魏郦道元曾引经据典,予以澄清,他说:(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经鄀,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宜以《尚书》为正耳[7](p421)。

但是,郦道元的论证考辨并未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延至清代,“沧浪之水著于书志者有五:一在于鲁之峄县;其四则皆在楚地。一见于武昌之兴国洲;一见于常德之龙阳县„„;一见于安陆之沔阳州;一见于襄阳之均州”(钟岳灵《沧浪赋》)[3]。至此,“沧浪”归属之纷争已达顶峰,其矛盾的焦点多集中在“孺子歌处”与“渔父歌处”。

二、孔辙环楚,孺子长吟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楚国,这在历史上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孔子在楚地的行踪事迹及活动区域大多语焉不详,鲜有确指。致使人们对孔子均州沧浪之行以及闻孺子歌处的确切地理位置产生怀疑。清代张道南(晋江举人,乾隆三十三年任均州知州)曾说:“均地僻壤,孔圣至楚,辙迹未经,歌听孺子,胡为乎来哉!考《峄志》,县北有沧浪渊。邹与鲁接壤,所听之歌在彼不在此,故《孟子》亦从而引之”(张道南《沧浪亭记》)[8] 。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孔子曾涉足均州沧浪,如明代徐学谟在《登沧浪亭》诗中说:“孔辙昔环楚,沧浪歌孺子”

[4](p127),清代葛如竹亦在《沧浪绿水》诗中说:“严陵虽未从中钓,孺子曾为就里歌”[4](p138)„„。

随着楚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关“孔子适楚”的具体细节渐为人知,但是孔子是否到过“均州”地带,尚未明示。涂又光先生认为“楚昭王后期,孔子曾到楚国北部活动”[9](p296)。而当时“均州”之地正位于楚国北部。《史记·管蔡世家》云:“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后陈灭三十三年”[10](p218)。时当公元前447年,为战国之初,此时孔子已故去三十二年,以《史记》所言,“(蔡)后陈灭三十三年”推算,孔子在世时陈国已灭。又“据《荀子》、《战国策》等文献记载,楚灭陈、蔡后,再次使其复国,社稷虽存,却被迫迁往楚国西境,约在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11](p152),而此地域范围所指,正是包括均州在内的武当山地区。也就是说,该地区曾属于“陈、蔡”之国。虽然复国后的陈、蔡,在时间上略微延后于孔子生活的时代,但是也不能排除复国后的陈、蔡在孔子在世时已迁入武当山地区的可能。《史记》云孔子“居陈三岁”、“迁于蔡三岁”、“困于陈、蔡之间”,似乎也与后来之陈、蔡相关。“若用楚国纪年,则孔子生于楚康王九年,卒于楚惠王十年,历康、灵、平、昭、惠五王之世”[9](p296),“《孺子歌》是孔子于公元前489年适楚时所闻”

[12](p241),孔子当时已六十二岁,与其生平事实相符。《楚灭国研究》一书也说:“楚惠王之后陈、蔡社稷复存。只是由于陈、蔡迁于楚之西境丛山之中,少与中原交往,难为他国所知,以致其事迹未更多、更明确地记录下来”[13](p339)。也许正是此因,致使司马迁在撰写《孔子世家》时未能将孔子适楚的具体行踪交待清楚。

若以上述观点为证,孔子适楚之均州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是言而有据的,闻孺子之歌当在情理之中。

另从孔子的生平记述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当年率弟子周游列国,除宣传他的思想和主张以外,采录各地的诗歌风谣也是其出行的要事之一。在他晚年删订的《诗经》中,“周南”、“召南”皆为汝水和汉水流域一带的作品,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在《诗经》中,《六月》是歌颂尹吉甫的战功、《崧高》和《丞民》则是尹吉甫所作,而尹正是武当山地区的房县人,周宣王时,食采于房,诗人为之赋《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

[2](p146)。加之,《尚书》又为其删订,作为治学严谨的儒学圣人,对“沧浪之水”当然并不陌生。至于《沧浪歌》为何未收入《诗经》,这也许与孔子在选编《诗经》时“取可施于礼义”[10](p325)的原则标准是相悖的。

虽然历史上对孔子均州沧浪之行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各种古文献的相互征引佐证,并辅以合乎逻辑的推理来作出判断,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屈原初迁,渔唱为听

《楚辞·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14](p131);王祖芳先生认为“顷襄王初迁屈原于汉北”[15](p41);王继斌先生也指出“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汉北”[16](p111)。“汉北”究竟在哪里?一说在“沧浪洲的北岸,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时归楚后称为汉北”[15](p41); 二说在“汉水以北,约当湖北郧阳、襄阳一带”(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三说“汉北包括现今武当山麓汉水之滨襄北、光化、谷城、均县、郧县一带”[17](p80); 四说汉北在“今汉水以北宛、叶、樊、邓、随、唐之地”。[18](p106);五说在“汉水以北”[14](p136)。此五种说法,在地域上无非是确指与概指、古名与今名之别,并无此地与彼地之分。从“汉北”的释义中可以得知,屈原初迁之时曾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活动。

杨洪林先生在《屈原武当沧浪之行考》一文中称,屈原远游汉北之事,“经蒋骥、郭沫若、姜亮夫、蒋天枢、胡念贻诸先生考证,一致认为屈原的确曾远游于汉北”。该文对屈原远游汉北的地理方位、所睹所记自然地形地貌,以及作品中关于自己所行所止的描绘,所住地由来的溯源和对《沧浪歌》等多侧面、多角

度的历史考察后,认定屈原“宿北姑”、“溯江潭”、“狂顾南行、聊以娱心”的确切地理位置理当在武当山沧浪之水滨。又认定“屈原在武当沧浪之时,同孔子一样耳闻了这支蕴涵哲理、楚声楚韵的《沧浪歌》”。王祖芳先生也认为“屈原到此地(指均州沧浪)后,与渔父对答,其情理正合”[15](p42)。早在清代,即有人指出:“康熙中,知州王民皞(临川拔贡,康熙十九年任均州知州)修《太和山志》,谓孺子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亦不足为确论”(卷之十四·古迹)[8]。

屈原的均州沧浪之行,为均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使沧浪文化继孔子闻孺子歌之后再一次得以提升,也使均州后人更加敬仰和怀念屈原,“系缆沧浪曲,风烟惨客魂,濯缨人不见,竞渡俗犹存„„”[4](p126)。《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舟楫以拯之”[19](p92),《 隋书·地理志》亦有类似记载,此诗足以说明均州亦早有端阳竞渡之风俗。

四、汉江遗韵,淹贯古今

《沧浪歌》是汉江的先民们日常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最初的《沧浪歌》也许只是自然的流露和表述,或是闲情逸趣的吟唱,并没有赋予如此丰富的内涵。到春秋时期,与中原儒家思想相对应的南方道家思想日益融入主流社会,那些隐于深山大川、江湖草泽的抱道之士胸怀韬略、静观世变,以敏锐的洞察力预示着国运的兴衰和世间的变故。所以《沧浪歌》经这些高人隐士吟出之后,往往蕴涵了神秘莫测的色彩和难以悟透的玄机。“它虽为寥寥短章,但全篇皆为偶句,而且其句式长短交错,整体又匀称统一,显示出楚歌发展成熟的因素和特点。如果说《接舆歌》在形式上接近于《九歌》的话,那么《孺子歌》则在形式上更类似于《离骚》,它们都对嗣后产生的楚辞有巨大影响”[12](p243)。王国维即明确指出:“《沧浪》、《风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人间词话》卷下)。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沧浪歌》至今仅存其词,而难闻其音。幸有杨匡民、李幼平二先生根据《孺子歌》是五言(加兮节奏)的歌词结构,辅以今天湘澧之间、荆楚江汉等地区的民歌形式和行腔规律,已将其复原[20](p19—21),再现了汉江古老的乡音旧调。

沧浪之歌歌词什么意思 第六篇_沧浪之水歌

1沧浪之水歌《楚辞》

沧浪之水①清兮,可以濯吾缨②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注释:①沧浪: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②濯:洗。缨:系帽子的带子。 原诗译文:沧浪之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分析与欣赏:这首诗歌用近乎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一条为人处世之道: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它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清水和浊水的不同态度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清洁事物的尊重和对污浊事物的鄙视。就拿做人来说,一个人思想品行好,人们就会尊敬他;思想品行不好,别人就会看不起他。是受人尊重还是被人轻视,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身。

2《别诗》张融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诗词赏析

中国的诗歌经过六朝山水诗歌的阶段之后,渐次形成了意象的艺术方式。当然,一种艺术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链条衔接而成。张融的这首小诗,写的是离人之悲,却将目光转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诗。

别离之际,最易引发人的感情波澜。诗人们为此写下无数“消魂”之什。张融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乍看上去似平平淡淡,而细味之,个中又有一番浓情深意。

四句诗,有三句写景。“白云”、“清风”、“松”、“明月”,这都是形容六朝隐士们隐居之所的清隽、超绝。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写假隐士驰骛官场后,“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这三句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其中寓含了别者与送别者的隐士身份以及隐士风度。

三句写景,而没有一句不是抒写“离人悲”之情。送别故人,不知始于何时,直到傍晚时分,山上白云消尽,山中晚风初定,双方仍依依不舍;但分手在势,终有一别;故人别去,已是明月高悬。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暗含了时间的延续。三句诗还为我们描绘了山中隐士送别的清绝空间。头两句一个“上”字一个“下”字,把空中的白云与地上的苍松联在一起,又以“清风”把二者完整地融为一体。明月高挂,铺银洒玉,山中景物异常明澈、空阔、静谧。这种景物一经第三句点化,送别人的惆怅之情便跃然纸上。三句诗,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人悲”,前者写离别之难,后者写别后之悲,可谓情景“妙合无垠”。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不仅绘景抒情,而且是写人。作者曾说:“融,天地之逸民也。进不辨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张融传》)所以明代张溥称赞他说:“白云清风,孤台明月,想见其人。”(《张长史集题辞》) 这首小诗集绘景、抒情、写人于一身,宁静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词语中可见清绝的人格。

3范云《别诗》其一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88537/

推荐访问:沧浪之歌歌词 沧浪歌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