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河南干旱

河南干旱

时间:2018-10-02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河南干旱 第一篇_河南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特征

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ll0°21′~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

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南北各地气

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全年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

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1 热量

1.1 光照和太阳辐射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阳辐射的总时数为 4428.1~

4432h,而实际日照时数又因地理环境和云雾的影响而不同。全省实际 日照时数在 2000~

2600h 之间,日照率大致为 45%~55%。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 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黄

河以北大部在 2400~2600h,西部山地为 2000h,其 余地区都在 2000~2400h。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根据日照站的实际观测,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 113~

510.7KJ/c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 阳偏多 33.7KJ/c ㎡。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 12 月,全省 大部分地区不到 25.1 KJ/c ㎡;

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 6 月,南部出现 在 7 月),一般均在 54.4 KJ/c ㎡以上。

1.2 气温

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2.8~15.5℃之间。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 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 13℃以 下;南阳盆地因伏牛

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 平均气温均在 15℃以上,成为

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在 0℃左右(南部在 0℃以上,如信阳为2.3℃;

北部在 0℃以下,郑州为-0.3℃)。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 区升至 13~14℃,黄

淮平原可达 15℃左右。夏季炎热(7 月),平均气温分布 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

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 26℃以下外,其他广大 地区都在 27~28℃之间。秋季气温开始下

降,10 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 13~ 14℃,平原下降到 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

区都在 16℃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 190~230d 之间。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

短,平均不 到 200d,尤其卢市只有 184d。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

都 在 220d 以上, 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 无霜期可达 237d。 其他地区在 200~

220d 之间。

日平均气温稳定≥0℃,初、终日期和持续天数:全省日平均气温≥0℃初日的分 布,

明显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由于北部有山地防护或偏 南, 日平均气

温≥0℃的初日出现在 1 月 30 日左右。 豫东平原的初日要推迟 15~ 20d。 日平均气温

≥0℃的终日等值线的走向大体与纬度平行, 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北部和西部山区大致于

12 月 20 日以前出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0℃以上的持续 天数大致由西向东经过西峡、驻

马店、沈丘等地连成一线。其界线以南在 320d 以上,以北为 300~320d,南阳盆地西部

和淮南可达 330d 以上。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的初、 终日和持续日数: 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等值线, 豫

东平原基本上形成与纬度平行的趋势,西部因受地形的影响,等值线的分布较 为复杂。淮

南及南阳盆地,3 月 5 日以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5℃,西部山地和 豫东平原到 3 月 10

日以后才能稳定通过 5℃。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终日 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早,由北

往南从 11 月 20 日至 11 月 30 日相继出现。日平均 气温≥5℃的日数,淮南及南阳盆

地最长,有 270d;北部边缘最短,在 255d 左 右,大部分地区在 26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大致在 4 月 1

日前后。秋季自北向南先后在 11 月初到 11 月 10 日下降到 10℃以下。其 持续天数,

淮南及南阳盆地西部达 225d 以上,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大致在 21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5℃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全省除西部山地外,大部分地区 在 4 月

下旬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 15℃,秋季 10 月 5~15 日自北往南相继终止。 持续天数全省

大部分地区在 170d 左右。

植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通常以≥10℃的活动积温表示。全省≥10℃的活动积温 在

4300~5000℃之间。

河南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点。全省各地最热月都出现在 7 月,6、7 月份全省 平均

气温在 25℃~28℃,不少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40℃以上,全省个别年份 持续出现过 40℃

高温一周左右,驻马店达到过 16 天纪录,但出现机会少,时间 短;最冷月出现在 1 月,

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大都在-14~-10℃。极端 最低气温不少地区可达-20℃左右。

1.3 地温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 15~17℃。北部略低,南部稍高。各 月平均

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一般在 11 月下旬出现冰冻,2 月下旬与 3 月

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 20~30cm。1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 0℃左右,南部信阳在

2℃以上。7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 30℃左右,南北相差不 大,1 月与 7 月相差 30℃以上。

1 月份 5cm 以下平均地温多在 0℃以上;7 月份 5cm 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 30℃以下,

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 小。

2 降水、蒸发和湿度

2.1 降雨量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784.8mm,年降雨总量为 1296 亿立 方米,

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区 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 北平原仅 600~

700mm,其他地区在 700~1000mm 之间。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 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

在 6、7、8 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50%~60%,而且降雨 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

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冬季 全省降雨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

河流域, 秋季降雨多于春季; 北纬 33° 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降雨量年季变化

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 达 2.5~3.5 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

0.25,淮河流域以及豫 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 0.30,豫北为 0.35~0.40。

2.2 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 900mm 向北递增到 1100mm;

黄河以 北,由 1100mm 增至 1400mm。月最小值出现在 1~2 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 6 月,

豫南为 8 月。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南雨量多,陆面蒸 发量多年

平均值达 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 600mm,豫西、豫北为 500mm。 蒸发量年际

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 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

致。 2.3 湿润程度 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

系数做指 标,以 K 表示)来衡量。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

山区大于东部平原。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 K 值普遍大于 1.0,气候比较 湿润,水

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 K 值小于 0.6,水分支出大于收 入,气候比较干燥。

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雨量小, 各月 K 值均小于 0.8;自春季

到夏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 应增加,特别是盛夏 7、8 月,最大湿

润系数达

2.3(如南阳);秋季 9、10 月 随着降雨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

系数多小于 0.6,回复到 半干旱状态。

3 不利气候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 雹等多种自然灾害

3.1 干旱

干旱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但春季 最为频繁, 37%, 占 干旱期也相当长, 无透雨日一般在 60~70d 左右, 最长达 80~ 90d。初夏旱出现较多,占 29%,居第二位。伏旱频率较低,占 20%干旱期较短, 无透雨日数一般约 40~60d。秋旱最少,只占 14%。全省春旱分布北部较多,南 部较少;伏旱则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3.2 暴雨

暴雨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降雨急骤会带来洪涝。淮河两岸及遂平 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 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 3~4 次;豫北、豫东和豫东南平原,登丰平均每年 发生 2~3 次暴雨。因暴雨而发生洪涝灾害。河南雨涝多发生在 7、8 月份。

3.3 干热风

河南春末夏初之交。常常有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出现,称为"干热风"。这 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作物极易造成危害。全省各 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而以豫东北平原最严重,平均每 10 年可遇 6~8 次,最多可达每 10 遇 8~9 次,少者也有 2~5 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 均每 10 年有 1~2 次。其分布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3.4 大风

大风是指≥8 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出现 5d 以上的 大风区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 及南阳盆地。出现 10 级以上大风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 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 20 次以上。【河南干旱】

3.5 沙暴

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 的沙尘风暴。黄河两地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 了物质基础, 并由大风引起沙暴。 全省沙暴的分布范围与沙丘、 砂地的分布相似。 巩县以东的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可出现 3 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到民 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 7d 以上,开封为 6~7d。另一个沙暴区是内黄一带,年平均出现 3d 以上,中心 地带内黄县年平均 6d 以上。其他沙丘、砂地年平均出现 2 个以上的沙暴日。

3.6 冰雹

冰雹对局部地区来说,危害性很大。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 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 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簏平原多于 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4 气候分区概述

根据光热和水分资源状况的地域差异,可以将全省植烟区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 两个气候带,七个气候区。【河南干旱】

4.1 北亚热带

河南北亚热带大致是由西向东沿伏牛山主脉南簏海拔 600~700m 到沙颖河一线 以南地区。约为 49535k ㎡占全省面积的 29.9%,该地带范围内平均年总辐射量 约为 481~511KJ/c ㎡;≥10℃的活动积温在 4700~5000℃;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为正值;多年(15 年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高于-10℃;无霜期平均在 220d 以上;降雨量在 800~1300mm。

河南省北亚热带分为一下几个区:

Ⅰ.淮南温热湿润,春雨丰沛区 本区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包括淮河以南的平原、岗地、丘陵和大别、桐柏山地, 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大于 15℃;≥10℃的活动积温在 4900℃以上,持续 天数 225~230d,最冷月平均气温 1~2℃;年平均降雨量 1000~1300mm,年湿 润系数>1.0,全年平均水分收入大于支出。该区春季阴雨天气多,日照少,湿 度大。 Ⅱ.南阳盆地温热半湿润,夏季多旱涝区 本区位于伏牛山南侧,西、北、东三面环山,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大于 15℃, 最冷月平均气温 1~2℃, ≥10℃的活动积温 4900℃左右; 年降雨量 800mm 左右,年湿润系数 0.7~0.9。其水热资源仅次于淮南。夏季雨水集中,变率大, 夏秋季节旱涝交替出现。

Ⅲ.伏牛山山地温凉湿润,少旱区 本区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地区,主要包括卢市和洛宁、嵩县、西峡、鲁山的部分 地区,气候温凉湿润。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大,气候条件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也 比较明显,不论水、热和光照条件均随高度、坡向而有显著不同。总体讲,年平 均气温在 12℃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5~26℃,≥10℃的活动积温大 部分地区 4500℃以上,持续日数 210d,无霜期 200d;年降雨量约 800mm,年湿 润系数为 1.0,旱象少。

4.2 暖温带

河南省属于暖温带的地域比较广阔(南北跨纬度 4°59′,东西跨纬度 6°19′, 面积为 116135 K ㎡站全省面积的 70.1%),基本上属于旱作为主的农业地带。 其东北部的平原地区以耕作业为主, 西半部的山地丘陵区林、牧、副业比重较大。

本带平均年总辐射量 456~511 KJ/c ㎡,日照时数在 2200h 以上,≥10℃的 活动积温 4300~4700℃,年降雨量 600~800mm,无霜期大多在 200~220d。河南省暖温带分为以下几个区:

Ⅳ.中部黄土丘陵温和半湿润夏季多旱区

本区包括河南中部京广铁路以西、黄河以南及伏牛山东簏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 14~15℃,最热月气温 27~28℃,≥10℃的活动积温 4700~4800℃,持续日数 210~220d;年平均降雨量 700mm 左右,年湿润系数 0.6~1.0。区内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小,地表径流强度大,保水性能差。据气象局资料,该区 夏旱发生几率达 30%,秋旱发生几率达 30~40%。

Ⅴ.淮北平原温和半湿润,春雨适中,夏季易涝区

本区包括临颖、周口至郸城以南,淮河以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区。年平均气 温 14~15℃,最热月平均气温 28℃左右,≥10℃的活动积温 4700~4900℃,持 续日数 220d;年降雨量 800~900mm,春雨多于秋雨,湿润系数 0.8~1.0。夏季 雨水集中,加之洼地较多,排水不畅,易造成洪涝灾害。

Ⅵ.豫东平原温和半湿润,春季多旱,夏季易涝交替区

本区主要指沙颖河以北、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区。年平均气温 14℃ 左右,≥10℃的活动积温 4600~4700℃,持续日数 210~220d;年降雨量平均 600~800mm,年湿润系数 0.7~1.0。由于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常出现季节性 旱涝。

Ⅶ.豫北平原、豫西黄河谷地温和半干旱,全年少雨多旱区

本区主要包括黄河以北、 太行山东簏及豫西黄河谷地。 霜期较长, 热量条件稍差。 年平均气温 13~14℃,最冷月平均气温-3~-1℃,无霜期 200d 左右,≥10℃的 活动积温 4500~4700℃,持续日数 210d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 600~700mm,年湿 润系数 0.6。 降雨集中 6、 8 三个月, 7、 占全年降雨量的 60~70%, 春雨只占 15%, 加上蒸发量大,春旱频繁。夏季降雨量虽比较大,但变率也大,因此夏季常有旱涝发生

河南干旱 第二篇_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利用河南省1950—2009年的干旱灾情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干旱灾情轻重交替出现,受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l4年,成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7年;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大趋势;河南省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对干旱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干旱灾害;特征;成因;河南省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rought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1950 — 2009

Abstract: Based on drought statistical data during 1950-2009 in Henan province,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ause of drough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aster taked place almost every year and light and heavy agricultural droughts appeared alternatively in a cycle, the cycle period of affected areas was approximately 4~l4 years, the cycle period of suffering areas was roughly 4~17 years; The drought affected areas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suffering areas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Henan province had some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drought.

Key words: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causes; Henan province

干旱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粮食产量,是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1]。我国平均每年约有2.5×107~3.0×107 hm2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2],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kg,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3]。目前我国学者先后对甘肃省[4]、

河南干旱 第三篇_什么是干旱

一、什么是干旱

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干旱是自然现象,干旱并不等于旱灾,干旱只有造成损失才能成为灾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干旱的几种类型

【河南干旱】

(一)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干旱类型

1、气象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 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数量,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河南干旱】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 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河南干旱】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二)我国比较通用的定义

1、气象干旱: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2、农业干旱: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3、水文干旱:由于降水的长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时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现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库蓄水等减少的现象。

4、社会经济干旱:由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社会对水的需求通常分为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活与服务行业需水等。如果需大于供,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在四类干旱中,气象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最直观的表现在降水量的减少,而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更关注人类和社会方面。气象干旱是其他三种类型干旱的基础。由于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的发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的影响,其频率小于气象干旱。当气象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几个月的持续气象干旱才导致江河径流、水库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水文干旱。当水分短缺影响到人类生活或经济需水时,就发生社会经济干旱。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供应量受其管理方式的影响,使得降水不足与主要干旱类型的直接联系降低。例如,在发生气象干旱后,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就不会形成农业干旱。但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

三、气象干旱等级划分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气象干旱可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

轻旱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

中旱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重旱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特旱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四、干旱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二是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加上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四是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五、干旱的影响

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诸多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我国1949到2006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122万公顷,约占各种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的60%。可造成以下几大方面的危害:

(一)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干旱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 7~8月份的伏旱,在中国北方影响玉米、高粱、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在南方影响早、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的移栽成活。

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

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称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干旱无灌溉的条件时减产严重,陆稻其次,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粱、胡流、粟、马铃薯、甘薯、绿豆等作物抗旱性较强。

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抗土壤干旱的能力强,但不能忍受大气干旱;玉米抗大气干旱能力强而不能忍受土壤干旱。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防御干旱主要靠发展水利灌溉事业、植树造林、改革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二)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六、近年我国重旱个例

1992年黄淮海严重夏旱。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黄淮海地区大部持续少雨,总降水量一般只有20~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黄河和淮河下游的部分河段一度断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发生较重夏旱,受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

1994年江淮及四川盆地严重伏旱。1994年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四川盆地大部及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仅50~100毫米,均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安徽、江苏两省的伏旱是建国以来最重的,陕西、四川、河南等省的伏旱也是严重的年份之一。

1997年北方地区严重夏旱。1997年夏季北方大部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其中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其中重旱900多万公顷,发生了建国

河南干旱 第四篇_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气候的基本特征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气候具明显的过渡特征。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至淮河线正好贯穿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全年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雨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一、热量

1、光照和太阳辐射

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m2,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南部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地区偏多33.7KJ/ cm2。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 cm2;最高月值出现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 cm2以上。

2、气温

全省多年平均气温

12.8~15.5 ℃,7月气温最

高,月平均气温27~28 ℃,

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2~2 ℃(图1)。气温分布

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

于西部。豫西山地和太行山

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

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

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

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

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

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

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之间。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平原下降到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

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之间。豫西山地的卢氏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氏只有184d。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其他地区在200~220d之间。

3、地温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15~17℃,北部略低,南部稍高。一般在11月下旬出现冰冻,2月下旬与3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20~30cm。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左右,南部信阳在2℃以上。7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左右,南北相差不大。1月份与7月份相差30℃以上。1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以上;7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在30℃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悬殊也越小。

二、降水量、蒸发量和湿度

1、降水量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mm,淮河以南1000~1200mm,黄淮之间(包括豫西山区)年降水量700~900mm,豫北及豫西黄土地区为600~700mm,

南阳盆地年降水量

750~850m,具有

从南向北递减趋【河南干旱】

势。

因受季风影响,降

雨年内很不均匀,

雨量集中在6、7、

8、9月(图2),约

占全年降水量的

50%~60%,而且

降雨强度大,在多

暴雨区如鲁山和太

行山、伏牛山东麓

一带,常造成洪涝

灾害。冬季全省降

水量都很少。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降水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达2.5~3.5倍,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2、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由淮南的1100mm向北递增到1700mm。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月,豫南为8月。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地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制约所致。

3、湿度

湿度反应一个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用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

(即湿润系数做指

标,以K表示)来衡量。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水量小,各月K值均小于0.8;自春季到夏季,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盛夏7、8月,最大湿润系数达2.3(如南阳);秋季9、10月随着降水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系数多小于0.6,回复到半干旱状态。

三、不利气候条件

河南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冷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冻等多种自然灾害。

1、干旱

干旱是河南省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但春季最为频繁,占37%,干旱期也相当长,无透雨日一般在60~70天左右,最长达80~90天。初夏干旱出现较多,占37%,居第二位。伏旱频率较低,占20%,干旱较短,无透雨日数一般约40~60天,秋旱最少,只占14%。全省春旱北部出现较多,南部较少;伏旱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2、暴雨

由于降雨急骤的暴雨会带来洪涝灾害。淮河两岸及遂平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3~4次;豫北、豫东和豫南平原、登封平均每年发生2~3次暴雨。发生时间多在7、8月。

3、干热风

河南春末夏初之交期间常常发生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称为“干热风”。这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极易造成危害。豫东北平原发生干热风最严重,平均每10年可遇6~8次,最多可达8~9次,少者也有2~5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均每年1~2次,其分布由南向北、向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4、大风

大风是指≥8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5天以上的大风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及南阳盆地。出现10天以上大风的地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20次以上。

5、沙暴

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的沙尘风暴。黄河以南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了物质基础。巩义市以东的黄河两岸,平均出现3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位于郑州-民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7天以上,开封6~7天。另一个沙暴分布区在内黄一带,年出现3天以上,中心地带内黄县年平均6天以上。

6、冰雹

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麓平原多于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85394/

推荐访问:河南干旱图片 河南省干旱情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