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时间:2018-09-30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一篇_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像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像左边上面那个图所示的装置,使光线从水里投射到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线在这个交界面上分两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里,一部分折射到空气中去。如果转动水中的那面镜子,使投向交界面的光线更倾斜一些,那么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就会显得更厉害些。当投向交界面的光线如左下图所示的情况时,光线就全部反射到水里,再没有折射到空气中去的光线了。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记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颏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气温降低0.5~0.6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度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渤海中有个庙岛群岛,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较低,空气密度会出现显

著地下密上稀的差异,在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古时又叫登州),常可看到庙岛群岛的幻影。宋朝时候的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像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在沙漠里,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由于空气不善于传热,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遂使下热上冷的气温垂直差异非常显著,并导致下层空气密度反而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有一棵树,它生长在比较湿润的一块地方,这时,由树梢倾斜向下投射的光线,因为是由密度大的空气层进入密度小的空气层,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二篇_如图所示,是大热天公路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它产生的原因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三篇_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 A.沙漠中的人由于高温出现幻觉B.物体反射的光经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四篇_在沙漠中,时常有海市蜃楼出现,其产生的原因是( )。 A.人在沙漠中视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五篇_山市译文、蒲松龄简介、海市蜃楼形成原因

山 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公子禹年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讶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

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可以用亿万来计数。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

一座高楼,高耸仿佛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已经不能计算层数。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

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海市蜃楼的形成的原因

海市蜃楼经常发生在沿海,在沙漠偶尔也可见到。人们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并且可以运动,栩栩如生。有人认为是人间仙境。现在,人们把海市蜃楼说成是大气折射的结果,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到近处来了。其实,这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自圆其说。

在三界之内,也有很多层物质空间。宗教中提到的九大层天,十八层地狱,如天人,鬼都是在不同空间。我们的人眼就看不到他们。

在我们的空间的人所能看到的光是在可见光范围之内(400-700 nm)。我们看到的物质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可以接受其反射的可见光。在夜里,物质发出的红外线我们就接收不到。即使在可见光范围之内,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如果光过强或过弱,我们也不能看到。人眼是由我们这个空间的物质构成的,是由最大一层分子组成的最大一层粒子构成的,只适合看到一定能量范围的光。

如果是分子组成的稍微小于最大一层粒子的那层空间粒子的时候,人眼就看不到了,更不要说由分子组成的更小粒子的空间了。对人来讲,这些物质反射的光是不可见光。但是,这个空间的生命却能接收到这层空间物质反射的光,并能看到这层空间的物质,因为组成他们眼睛的分子颗粒和人眼分子颗粒不同。

海市蜃楼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在物质的运动下,反映到我们这个空间里来了。一种海市蜃楼发生在海上。这里空气湿度大,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空间空气湿度比较大,另外厚度比较大,这样大面积的水蒸汽在运动下阴差阳错地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透镜系统。就象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一样,把微观世界的另外空间的景象反映到我们的空间来了。人眼就能观察到了。

另外,人们看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有时是运动的,空间的物质就是运动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质在运动下也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微观观测系统,人们就可以观测到另外空间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也经常发生在雨后,这时的空气湿度较大,也易形成透镜系统。

当近地面的气温剧烈变化,会引起大气密度很大的差异,远方的景物,在光线传播时发生异常折射和全反射,从而造成蜃景。

我国山东蓬莱县,常可见到渤海的庙岛群岛幻景,素有“海市蜃楼”之称。

海市蜃楼是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造成的结果。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其实,宇航员在太空旅行过程中看到被放大的地球景物,这种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六篇_海市蜃楼资料

海市蜃楼

形成原因

思源1002班

高阳

10274032 光学小论文——

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摘要

本文通过对空气密度不同而产生的折射和全反射来对海市蜃楼这一大气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按照空气密度分布的不同将海市蜃楼分为上蜃景和下蜃景两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海市蜃楼产生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市蜃楼,上蜃景,下蜃景,折射,全反射

思源1002班 高阳 10274032

一、简介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实际上,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与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和全反射有关。根据空气在竖直方向的变化情况的不同可以分类为下蜃景和上蜃景 。

二、上蜃景

在夏季,白天海水湿度比较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形成了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而折射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空气层随高度增加而折射率不断变大。可以粗略的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由不同折射率的水平汽层组成的。

当远处物体反射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首先进入折射率较大的的上层气层,不断发生折射。由于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使每次折射的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将发生全反射。这些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就会在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景物的虚像,这就是上蜃景,上蜃景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原理如图一。【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图一)

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三、下蜃景

在沙漠里,白天地面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由于空气不善于传热,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导致气温下热上冷的垂直差异非常显著,产生下层空气密度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使空气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从远方高处射来的阳光,首先进入下方折射率较小的空气层,时不断发生折射。由于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大于临界角时,也要发生全反射。这些光进入观察者的眼中,远处的地面就显得格外明亮,好象反光的水面一样。有时还能看到远处物体的倒像,就好象水中的“倒影”一样,这就是下蜃景,下蜃景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原理如图二。

(图二)

海市蜃楼的形成条件要求空气密度在水之方向差异极大,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有风时会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思源1002班 高阳 10274032

参考文献

[1] 张遂生.海市蜃楼的人工再现.物理教学探讨.2004(3):25-26

[2] 刘春波.浅析海市蜃楼的成因.现代物理知识,15(3):63-64

[3] 陈晓莉.海市蜃楼现象成因及模拟实验.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2):20-21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第七篇_第4课 海上奇观

第4课 《海上奇观》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有许多海上奇观。

2.欣赏海上奇观,初步了解海洋奇观的成因。

3.培养学生探究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山东的海上奇观,世界著名的海上奇观现象。初步了解海上奇观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搜集奇特的海上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海洋小博士,她要带领大家去见识一些奇特的海上景观。课件出示小博士奇奇(板书:海上奇观)

2、出示石老人海上日出的图片交流感受。

【预设:同学们,可能会说这是青岛石老人,看到了海上日出,海里的大石头象一位老人】

3、奇奇相机简介石老人景观。

青岛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海浪冲击岸边的岩石,把岩石磨成细沙,唯独这块石柱很坚固,留了下来。被海浪打磨,样子就像一位老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二、初识山东的海上奇观

1、教师引导:像这样奇特的景象,海上还有很多呢。你都知道哪些山东的海上奇观呢?

2、自主探究:【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山东海上奇观的图片、文字资料。

【预设:学生可能搜集到书上涉及的几处景观,也可能搜集一些书上没有的,选择典型的让学生介绍一下。】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介绍的顺序,相机出示黄河入海口、万鸟岛、海市蜃楼等图片和文字资料,补充,提升。

4、播放蓬莱海市蜃楼的视频。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然后听听小博士奇奇的介绍。

课件出示:奇奇介绍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折射,产生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的,因此而得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资料、欣赏图片、视频,了解山东的海上奇观及其成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世界海上奇观集萃

1、教师引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海上奇观,再让我们跟着奇奇赶快出发吧,看看你最喜欢哪里的海上奇观。

2、游戏:对号入座。

游戏规则: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组澳大利亚大堡礁、塞班岛喷水洞、南极冰山、海上龙卷风、海上平流雾等图片,及有关图片的文字介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将文字介绍贴到相应的图片上。比比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优胜小组进行展示。

3、课件展示,欣赏世界海上奇观。

4、播放视频,了解海上龙卷风。

5、探究平流雾的成因。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奇奇介绍。

平流雾是海雾被海风吹过后,飘浮空中,然后冉冉升起,就形成了悬在半空中的“飘带雾”,附在海面而随风平流,则得名为“平流雾”。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上奇观,初步了解海上平流雾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

四、景观推介会

1、教师引导: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见识了这么多的海上奇观,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你最喜欢哪处海上奇观,下面,我们都来做导游,把自己最喜欢的海上奇观推荐给大家,推荐之前,每个同学先做好推介卡。

2、学生制作推介卡。

3、全班召开推介会。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最喜欢万鸟岛,因为„„我最喜欢龙卷风,因为„„我最喜欢南极冰山,因为„„我最喜欢喷水洞,因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推介会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海上奇观的了解,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海洋是奇特的,神秘的。我们要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课下可别忘了把你这节课上的收获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哦!

板书设计:

海上奇观

山东的

奇特

世界的

教学反思:

海洋研究院1 《美丽的卵石》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鹅卵石制作简单的卵石画。

2. 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用处。

3.通过欣赏、制作卵石画,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制作卵石画,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材呈现了孩子们在海边欣赏鹅卵石的情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到卵石的美丽。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鹅卵石照片或实物,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精品欣赏:

本环节教材中呈现的两组图片,分别代表卵石工艺品和儿童卵石画展示。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引发由衷的赞叹,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师生课前搜集的卵石工艺品、卵石画的图片、实物等资料,进行展示,组织学生欣赏,感受到卵石的美丽与神奇,为制作卵石画做好情感铺垫。

三、卵石作坊: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教材首先用照片呈现了制作卵石画所需要的工具,并说明要注意的问题。

然后通过清晰图片配以文字说明的方式,介绍了卵石画的绘制全过程。

教学中,教师首先可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制作卵石画的所需材料;然后,每组发放卵石画成品,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制作方法,并交流;接着,教师可边示范边讲解,进行制作过程的亲自演示,对

重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涂色),可利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学生制作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做巡视指导。作品完成后,进行展示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拓展环节可引导学生充分

发挥想象能力,交流更多的创意,在本课掌握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今后创作出更精美的卵石画作品。

四、小卵石,大用处: 这是本课的拓展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卵石用途。教材中呈现的图片代表了卵石在路径铺设、生活装饰、餐饮烹饪等方面的用途。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相机补充,丰富学生对卵石作用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84799/

推荐访问:海市蜃楼图片 双层彩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