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时间:2018-08-26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一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作者:李泽泉《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16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植一种有益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自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更要重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协调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符合这个共同意愿。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普遍诉求,协调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满足这个诉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应当注意和把握以下三点。

突出道德建设主体。公民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在价值哲学语境中,公民既是现实的具体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无论是从现实主体,还是从关系范畴看,道德建设的主体都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不同主体由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不同,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当前,在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性、重视各类主体道德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强调领导干部、青少年、先进典型、农民工等四类主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突出他们的引领、示范、影响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先导性。道德建设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坚决的反腐败斗争,使他们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模范。青少年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不仅是整个社会风尚的重要表现,还代表着公民道德建设的远景。要协调家庭、社会和国家形成合力,加强和改进以德为先的国民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通过创新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方式,增强先进典型的感染力,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性效应。农民工是城市运营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影响明显。要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建设活动,切实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质。

创新道德建设内容。道德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信仰。遵守道德规范必须以道德信仰为精神支撑,才能持之以恒;道德信仰只有依靠道德规范来保障,方能落到实处。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将规范建设与信仰建设结合起来,将完善条文规范与塑造内心世界结合起来,将遵守道德规范与敬畏道德信仰结合起来。

道德信仰重在培育。要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

道德规范贵在具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结合时代发展新特点,将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广大公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有了基本的规范遵循。不同行业的公民肩负着不同的职业责任,除了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外,还应有不同的职业操守和自我规约。家庭美德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要认真总结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0字家庭美德十多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扼要的家庭美德。

改进道德建设方式。要实现道德信仰和道德规范大众化,需要关注道德实践方式的创新。要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变化,积极探索道德建设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坚持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灌输与互动相结合、道德榜样示范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制度化手段与非制度化方式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的举措,积极推进道德话语方式和语言形态创新,多讲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真话,增强道德建设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大胆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和途径,高度重视政策制定及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法律和制度等的导向作用,调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追求物质利益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系,使道德的积极践行者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获益,实现德福配享、德福一致。

(李泽泉,作者系浙江科技学院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路径研究【14NDJC190YB】”成果)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二篇_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它在价值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

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爱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政,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这些美德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正是这些道德人格催生出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血与魂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艰险的延续至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范畴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个人的作为至关重要。如果国家是一部宏大的机器,那么每一个人就是这个机器的一个部件,或者齿轮、或者履带,只有所有部件都顺利运行,这个机器才算正常。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就是这部机器的润滑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部机器的工程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所有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梦——“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一个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来,就像一个梦不会轻易实现。我们期望建成一个小康社会,我们期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先修己身,然后影响他人。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于发挥作用的。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必须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适合我国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与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相适应。 历史的车轮永远不停地转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历史车辙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马车的指南针。只有吸取历史的精华,沿着正确的方向,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并到达一个个人民向往的美好的世界。1 1 部分摘抄自《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方克力 主编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5级文管班、彭斌

2部分摘抄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三篇_道德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2014-7-19编辑 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四篇_社会道德滑坡与人的价值观有关

社会道德滑坡与人的价值观有关

“很久很久以前……大米是没有毒的;猪肉是可以吃的;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感冒是不会死人的;理发店是只管剃头的;刮胡子是传染不上艾滋病的……” ——摘自某网帖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以来,越来越多的关于社会道德的负面报道见诸报端,汶川大地震范跑跑事件、地沟油事件、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南京彭宇案、西安药家鑫案„„这一系列的事件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

如今的中国, 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着, 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 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 很多人都会去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教育二界,也只顾捞钱、见死不救、拒学门外。以往“悬壶济世”、“桃李满天下”的赞誉,早已被亵渎。这足以反映整个社会堕落之深。假药、假米、假烟酒、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造成社会道德滑坡最重要原因是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原有的道德系统可以在一夜间崩溃,新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却不能一挥而就,或是建立没多久就又被冲垮。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几经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它的

理念既有超功利性,又日益世俗化,理论也十分精致。但因现实社会巨大发展、变化,传统的纲常伦理到近代开始瓦解。原有的部份价值观念,由于脱离人的基本发展需要而遭到摒弃。实用理性和科学知识的出现、普及,也使大多数百姓不再信仰和支持古老的“天命”观及各种神仙佛鬼等神秘力量所维持的道德观念。于是,西方国家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行其道了。

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首先, 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是教育、 规范人的思想行为,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道德建设是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 新闻媒体就像一条纽带, 可以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 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与之同时,我们要树立典型、 表彰先进, 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五篇_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发展

人類價值觀與道德觀的發展

王碧華

一、前言

◎價值觀:什麼對個人是最重要的

對價值的選擇與追求所秉持的看法與態度(陳秉璋、陳信木,民79) 「好」VS.「壞」、「善」VS.「惡」、「對」VS.「錯」

◎道德觀:人之異於禽獸所在

「道」乃人人可行之路,道路乃人所共由,故凡是之為人所共由者,謂之道。 「德」乃為人直心,公正平實,修養高尚而有德於心。

人類營群體生活所應遵循之是非善惡的行為規範,以及其行為之合於行為規範(沉六,民80)

Silva → 經文化傳承而建立和確認之是非規則

Jameton →人隨著社會的價值和原則而做之承諾

◎倫理

Silva →歸屬於道德和哲學之下,其關切到人類道德生活中合理、系統性和重

要的思想

Jameton →將社會的價值與原則作系統性、哲學性的研究

#道德VS. 倫理(莊英瑜、方秋萍,民81)

「道德」:社會中「應該」及「必須」做的

「倫理」:社會中「應該」及「必須」做的事項背後的原則、理由 .二詞常通用

※倫理道德標準的主要目的:

1.結構化

2.敏感化

※倫理道德對護理專業的重要性:

1.專業服務之指南

2.職業困境之指引

3.促進自我成長

二、人類價值之簡介(袁廷棟,民78)

(一)價值之定義

是事物上的一種特性,它使人重視與希求

(二)價值的特徵

1.超越性

2.現實化

3.兩極性

(三)價值的種類

◎依人類活動來分(陳秉璋、陳信木,民79)

1.生存活動之物質價值

2.生活活動之倫理價值

3.存在活動之精神價值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依群體來分(Fry,1994)

1.個人價值【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2.文化價值

3.專業價值

三、人類道德之演進

「人類天性是一種非道德的社會性思考性動物」

◎人類道德演進

非道德人→人與自然互動的求生活動→人與觀念互動的存在意識觀念→人類長久群居→人與人互動的社會生活活動→共同生活習俗與方式→道德觀念或思想→對大自然及社區的認同感→超自然思想主義的靈性思想→靈性泛道德觀念→原始社會的聖化道德體系→傳統農業社會的感性主義與倫理化道德體系→現代工業社會的理性化功利道德體系

四、我國的傳統固有道德觀念

(一)天道主義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

(二)老莊哲學的自然主義道德論

人道主義與意願主義→無為而治的道德實踐

(三)儒教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所發展的中國道德體系

1.以天道主義之先驗道德為智性根源

「仁」、「性善」

2.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本精神

人類應致力於養性、格物、致知,以達知天命的終極目標

3.以「倫理文化」為內涵的道德體系

「五倫」

由親而疏、由近而遠、由家庭而鄉里而國家社會

五、西方哲學的道德思想發展史

(一)原始社會的泛靈道德主義

(二)希臘社會的唯美與唯智道德主義

1.柏拉圖的唯美主義與集體主義道德論

2.蘇格拉底的道德唯智主義

(三)歐洲封建社會的聖化道德主義

(四)歐洲社會改革運動下的多元道德主義

(五)轉型期的道德主義

1.規範性道德

2.功利-技術道德與工具性創意道德【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3.理想形象的道德

4.嚮往性道德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六、台灣地區轉型期社會的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的轉化

1.以西洋文化和道德為標準

2.以我國傳統固有文化和道德為標準

3.認知以西洋文化和道德為標準,但行動以我國傳統為標準

4.認知以我國傳統固有文化和道德為標準,但行動以西洋為標準

七、道德發展理論

(一)精神分析論

◎佛洛依德(Freud)的心性發展理論

4~6歲(性蕾期)→自我、超我

*人格結構的本質、功能與行為原則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都拉(Bandura)等

.道德發展的動機原發於生物性的需求或追求社會獎賞,以避免社會懲罰 .經由模仿、認同和制約的學習,或把價值內在化的歷程

(三)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Piaget)

.無律階段(0~5歲)→他律階段(5~8 or 9歲)→自律階段(8 or 9歲後)

◎柯爾保(Kohlberg)

*三個層次六個階段

層次I:成規前期

階段1:懲罰與服從導向

階段2:工具相對導向

層次II:成規期

階段3:人際和協導向

階段4:法律與秩序導向

層次III:成規後期、自主性或原則期

階段5:社會契約法理與功利導向

階段6:普效性倫理原則導向

(四)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艾利克森(Erikson)

.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時期,認為道德社會化是一生的事,應順應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問題,而給予適切道德內容的教育與啟發

參考文獻:

尹裕君、林麗英、盧小玨、鄒海月等.(1997). 護理倫理概念初版三刷台北: 華杏.

沉六. (1991). 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一版三刷). 台北: 水牛.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沈清松.(2001). 醫護倫理與現象學(初版). 台北: 業強.

袁廷棟.(1989). 普通倫理學(三版). 台北: 黎明.

莊英瑜、方秋萍. (1992). 護理倫理(初版二刷). 台北: 南山堂.

孫效智.(1999). 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初版). 台北: 中山學術文化. 陳信木、陳秉璋. (1988). 道德社會學. 台北: 桂冠.

陳秉璋、陳信木. (1990). 價值社會學(初版一刷). 台北: 桂冠.

盧美秀.(1996). 護理倫理學(初版十六刷). 台北:匯華.

譚家瑜.(2001). 醫院理的哲學家(初版一刷). 台北: 心靈工坊. 蕭宏恩(1999). 護理倫理新論(初版). 台北: 五南.

Fry, S.T. (1994). Ethics in nursing practice. Switzerland: ICN.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六篇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人生和道德价值观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

何淼

本章结构框架【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

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总述: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成。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的价值取向而言,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一整体系统分析,我们则不能忽略其中所包含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紧张和内在关联、互补的关系。本章即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作一整体的逻辑分析,以便了解它的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思想核心。

陈天心

道德的价值观--1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便涉及到了群己关系。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既是类,又是个体,二者应当如何定位?这一问题将传统价值体系引向了群己之辨。

“修己以安人”——儒家

儒家是最早对君己关系作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按儒家的看法,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便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肯定。从这一前提出发,儒家提出了“为己”和“成己”之说。“为己”与“为人”相对。所谓“为人”,

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

作为主体,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儒家所理解的“为己”和“成己”,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实现。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主体是否遵循伦理规范,是否按仁道原则来塑造自己,都取决于自主的选择及自身的努力,而非依存于外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强调求诸己,而反对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进一步以自我为本位,强调从君主到普通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上述看法,从道德涵养的目标(“为己”、“成己”)和道德实践、德性培养的方式上,对个体的价值作了双重肯定。

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的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表明了这一点。如上价值原则往往被更简要地概括为成己而成人:一方面,自我的实现是成人的前提;另一方面,主体又不能停留于成己,而应由己及人。后者的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自我完善的更深刻的内容:正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自我的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成。

“成己”与“成人”的联系,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事实上,在儒家那里,成己往往以安人为目的,孔子便已提出“修

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 第七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这一领域也就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讨论的“市民社会”,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的标题下所讨论的社会领域,也就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育为前提的,并且,市民或公民的活动是把市场经济的活动包括在其中的。

实质上,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正与法治,都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没有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也就没有真正健康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现代资产阶级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表明他们是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中汲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价值旗号,但不过是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可否认,我们在社会与市场的意义上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观念史上,对于资产阶级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切断历史,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且,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

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为中介,也难以成功。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体现。敬业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粹。

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对于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友善,也就是待人善良,善良或友善的道德价值,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当每个公民有了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也就不会在市场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来进行欺诈,他就不会忍心在乳制品中掺杂对儿童的生命有毒害的物质。如果亿万中国公民都有着诚信与友善的品格,中华民族作为讲道德讲诚信的文明礼仪之邦的信善就会重新在新的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古老的文明就会重新绽放出它的灿烂光辉。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诚信与友善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内在关联的

“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我们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理解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通过市场、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来实现,因此,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最后,一个现代富强民主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公正秩序与法治的中国,而要实现文明、和谐与法治秩序,也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一个富强的中国也应当是一个复兴道德文明的伟大国家。因此,这三者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4816/

推荐访问:道德观与价值观 社会道德价值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