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时间:2018-08-23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第一篇_从课程视角探析语文的综合性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出现综合性学习,并将其列为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的阐述中,又出现了“综合性”这一概念。它指的是综合性学习,还是其他什么,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内涵是较为复杂、较为丰富的。我们可以从课程论的角度对其展开探讨。

首先,语文课程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无论是灿为朝阳的专业还是愈旧弥坚的专业,它都有所涉及。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语文课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当然,语文课程时间有限,语文教科书的空间有限,不可能百科全书式囊括、无所不包地涉及,但是,无论哪个年段、哪个学段的语文课程,都是体现出这一综合性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有九个专题,分别为:春天里的发现、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家乡的风物人情、美术与小制作、奇妙的动植物世界、为孩子骄傲、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科学奥秘与发现、有趣的观察,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包含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彰显出它的综合性。这些课程内容的言语表述形式,分别有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还有古诗与现代诗、寓言与童话等言语表达的文体,这也体现出它的综合性。

其次,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是综合性的。一是识字写字(含汉语拼音)的学习。这为学生学会汉字、用好汉字打下了基础。3000个汉字的认识与掌握,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了障碍,更为学生广泛的阅读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通途。二是阅读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认真地阅读课内的文章与课外的言语材料,了解万事万物,感悟人情事理,从中获取学习的方法和言语表达的方法,并由此向课外阅读延伸。接着,由书籍的阅读快速发展到网络的阅读,这又为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开辟了通途。三是口语交际指导。广泛的阅读使学生的言语素养有了本质的提升。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又促进了口语交际由听到说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时,双方口语的交流互为影响,相互提高。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所涉有趣的事情、感人的话语往往给双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与记忆。这就有可能涉及第四项:写话与习作指导。小学低段称为写话;中高段为习作,意为学习写作;初中开始才叫写作。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写话,要求通顺;学生有事要记、有景要写、有情要抒、有事要议时,教师也要把握时机指导习作,要求具体;学生从阅读中接触并认识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事情多了,教师更要讲究习作内容、习作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的过程,最能体现出语文课程学习领域的综合性。五是综合性学习指导。基于生活语文的课程视角,欲弥补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真实生活的缺失,促使语文回归素质教育的轨道,回到语文的本真,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可谓应时而来。它是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用语文的手段,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也是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和感悟人生的渠道。以上每个学习领域都有综合性这个特点,而这五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构成了整个语文课程学习领域的综合性。

最后,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也是综合性的。新课程的目标构建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这是总括性的描述,称之“三维目标”,课程目标的达成及评价也以此为据。落实到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自然要以此为准绳,并具体化为: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与体现。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综合性的具体内容。我们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具体些,具体才能落实。虽然各门学科的课程都有类似的三维目标,而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的内容可能是丰富的,但又不像自然学科的教学那么可以计量,可以测算。

下面以一则教学设计(简案)来说明并证之。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日月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激趣导入

(一)看图揭题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寻日月潭,板书课题,强调“潭”字的结构及笔顺。

2.读准课题,了解“潭”字的意思。(可结合插图或课文第一句话理解)

(二)抛砖引玉

1.我们找到了日月潭的位置,你还想知道有关于它的什么呢?

2.梳理问题: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日月潭的景色?日月潭有没有什么美丽的传说?为什么人们喜欢去那里?这些问题有的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课件出示日月潭的美丽景色,播放优美动听的轻音乐,教师深情朗诵本篇课文,学生跟着默读课文。

(二)学习生词,感悟内涵

1.在跟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词需要强调?(重点指导读好“隐”“境”“晰”“朦胧”的读音,注意“茂”字中间没有点,“绕”字上边也没点,“建”字的第二笔最长,第四笔最短,且先写里面,后写外面。)

2.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男女生交替读。

3.用一个词概括日月潭景色的特点。(板书:风光秀丽)

4.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它的风光秀丽?用笔画下来,在第几段的哪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谈谈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以及喜欢的原因,看看谁的认识最到位、最深刻、最有感染力。

2.选派小组里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二)全班评议,互相学习

1.自由发言,说说你所听到的小组汇报结果有哪些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可

以与自己组的发言做一个对比,说说自己学习和感悟到了什么。(学会使用对比法学习)

2.谁有与众不同的体会和看法?(思维拓展,自主学习。)

四、研读感悟

(一)朗读第二自然段,突出“圆圆的”“弯弯的”“太阳”“月亮”,抓住这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对比法学习,说说有这些词与没有这些词的区别。)

(二)自由选择朗读“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画面,感悟景色的特点。(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同时分析其特点,完成板书。)

(三)创设语境,进行说话训练。

1.通过比喻句“就像童话中的仙境”来说说仙境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所看到的“雨天”的景象。

五、课外拓展

你对日月潭还有哪些更多的认识?还有没有类似于日月潭这样美丽的地方?(教师可以先举例子,如九寨沟、月牙泉、蝴蝶谷等等,在介绍的过程中,要强调运用语言的美感,讲述如何介绍一个地方才会更加感染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下预习,寻找相关资料,在拓

展知识的同时更加激起对于学习本篇课文的积极性。)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们说些什么呢?可以分角色扮演大陆小朋友、台湾小朋友,进行对话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抒发对于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六、趣味作业

介绍自己家乡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做到思路清晰,语言具有感染力,字数不限。 拿着一张美景图,用一段话去描述它,要求贴切,真实,能够凸显景色的美丽,之后可以在全班展示汇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9中学王文强提供)

下面是笔者对这则教学设计(简案)的评析。

第一,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来说,该篇课文先介绍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景区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优美风光,接着说明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描绘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之心,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篇写景抒情的课文介绍景物,描写风光,涵盖地理,抒发情感,蕴含人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第二,从学习领域的综合性角度来说,《日月潭》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虽为一篇精读课文,但所涉及的学习领域却绝非阅读教学一个方面,而是涵盖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指导和综合性学习指导五大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教科书这一载体上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除教科书上编写的独立的识字课外,大部分的识字写字教学内容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与阅读教学同步完成的。该案例虽为侧重阅读的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但在看图揭题环节中对“潭”字的笔顺、结构、字义的教学,以及学习生词环节中对重点字音、易错字形和笔顺的提示均体现出了低年级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的朗读、默读、词句品析、情感体验等是这个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案例以在祖国地图中找寻日月潭作为导入环节,并引导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渗透人文教育。初读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其中包括在图画和音乐情境中的默读训练、整体把握的词语概括训练,以及信息检索的批注式阅读训练。在再读课文和研读感悟阶段,教师因学定教、顺学而导,先让学生汇报交流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谈谈自己的感悟、认识及喜欢的原因;再研读第二自然段,品味比喻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接着用朗读指导的方法感受“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画面,感悟景色的特点。这样有层次的阅读训练,符合“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得到提升。课外拓展和趣味作业采用联系生活拓展说话的方式,既呈现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成果,又使学生在语言拓展训练中升华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阅读教学由内化到外化的完整阅读训练过程。写话与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时中也有较为合时、适宜的训练。

初读环节要求用一个词对日月潭景色的概括,既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训练,又渗透了遣词造句的习作训练;再读课文环节小组和全班两个层次对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的汇报交流,以口语交际的方式承载了阅读的训练任务,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自主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研读感悟环节的创设语境说话训练、课外拓展环节的景点拓展介绍和与台湾小朋友的虚拟交流、趣味作业中介绍家乡或某一美景图的表达训练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原则,训练内容涵盖了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四大领域。由此可见,案例中阅读教学的整体设计流程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领域的综合性。

第三,谈谈该案例在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方面的综合性特色。在本课时中,认字、写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朗读课文、了解日月潭名称来历、感受风光、感悟词句、积累语言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

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是贯穿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的。通过这则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发现,语文学习不仅要讲求学会了哪些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提升了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关注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讲求这三个维度相互间的融合,即某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中是否渗透了与其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符合这一知识与能力本身特点,是否顺应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融合,也是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的综合性的体现。

总之,从课程论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学习领域的综合性以及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的综合性三个方面。如果说语文课程内容已由语文教科书大致呈现,那么语文教师必需整合的是教科书内外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综合性;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已由语文课程标准框定,那么语文教师尚需突出某一学习领域,联系并综合其他学习领域;如果说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达成及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规定或已经建议,那么语文教师还需综合考虑的是年段、年级、专题及课文等因素,来综合设计并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第二篇_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

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

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

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

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第三篇_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2 就一般状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就大面积的语文课的日常教学而言,我以为如下关键词引起的思考可能比较现实。

关键词之一:技术

我们平时很少从“技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

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 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证书”的考查与发放,也是没有技术指标的。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即教学技术。所谓教师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正是因为学问与技术的原因,从事教学的人才被尊称为教师或老师。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上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

淡化教学技术,不提倡教学技术,教学技术不熟练、不精湛,是危害语文课堂教学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教学技术呢?

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如:教师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如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等。

就课堂教学而言,此中的核心技术有三项:

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课文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都会胜人一筹。【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课中积累丰富。善于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知能教学的空间。

课堂实用的技术确保着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教学尊严。一笔好写与一口好话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一定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仅从以上三项内容来看,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技术是一个非常艰困的任务。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整合的技术;再举例来说,国内举行过无数次的教学大赛,但即使是高层次的竞赛,也看不到有几位教师能够把中国字写得令人赞赏。这就是例证。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的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自我训练。有了这种自我训练的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着意在“技术”的层面上训练与磨练自己,于学生于教学于自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关键词之二:课文

按语文教学中通俗的话语来说,课文就是文本。

其实用“文本”来称呼“课文”实际上不是很准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这样解释“文本”:用某一种语言写成的文件;也指某种文件。

课文不是文件。课文是教材。

它们是语言的美丽的海洋,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课文欣赏,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教材,欣赏课文,发现其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用于有读有写的课堂教学。

我们要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为此,教师对教材、对课文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教师的这种阅读分析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课文的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功能、训练功能。

可惜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种种误导的原因,近年来华而不实、轻而易举的课堂教学实在是太多了,课文教学起不到它本身应该具有的多种教育教学教化作用。这种负面的影响非常深远,直接地影响着几乎一切地方的日常课堂教学,降低了大面积上的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文,因为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着力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领着学生深深地进行课文阅读。

第二,如何立体地利用课文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三,如何突出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材处理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反过来说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是冲淡了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立体地高效地利用课文进行教学,关键在于要提高对课文功能的认识。课文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何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即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层面。最好的作法是,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

语言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学。

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切实的语言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1.从专项突破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

3.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4.从集聚精华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忆读式美句积累”等。

5.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朗读吟诵”、“句段读写”、“课文集美”等。

6.从课中活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整理性语言学习活动”、“读背性语言学习活动”、“练习性语言学习活动”、“品析性语言学习活动”、“鉴赏性语言学习活动”等。

将上述策划变为教学行为,要讲究突出重点,咀嚼英华,自然灵活,优美实惠,也就是要科学而又艺术,要有一定的教学品位。

关键词之三:活动

“活动”二字,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二字,既能表现理念,又能表现技术。

现在,在谈论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如果不谈及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创新,那就不知道少了多大的份量。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一个是“大量”,一个是“广泛”,足见强调的力度。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所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

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很多的时候呈现出一种尴尬场面:一方面,手法非常多,花样非常多,好像理念非常先进;另一方面,讲得非常多,贯得非常多,又好像理念非常陈旧。从“主次”的角度分析,教师仍为主,学生仍为次;从“多少”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总在不停地展示,学生不得不耐心地静听。 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弄懂理念、转变观念,也没有真正地既有技术又有艺术地组织起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至今仍旧必须强调、必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充分”的问题。“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是“种类”,一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是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文体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值得指出的是,那种长时间的一问一答式的课文品读活动,因为没有多少思考的成份、欣赏的成份和探究的成份,不能说是学生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

再强调地说一句话:课改多年,如果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中连学生大量实践活动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那岂不是很让人费解?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第四篇_如何评析一节语文课评课

如何评析一节语文课评课(谢涛)

听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教师互相学习的一种手段;评课是评估一节课的优劣、相互磋商、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水平,踊跃参加听课、力求多学习一些别人的长处的教师大有人在,可是评课的现场,就显冷清,往往是少数人发言或只有管理者的一言堂。有发言者亦多为三言二言,只限于“教态好,有重点,课堂活跃„„”等套话。究其原因,是不知如何评课。尤其是语文课,听课者通过对执教教师在课堂上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观察,应对本节课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既使执教者受到鼓励,得到提高,又能使听课者学到东西。下面就怎样分析评价一节语文课谈三点看法。

一、有无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语文课角度分析课文,】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要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价,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读写的训练目标是否集中、具体,是否能紧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文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不失渗透思想教育。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珍贵的教科书》的片段。 “„„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棞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血染红了。”

师:文中说指导员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指导员或者是受了重伤,昏迷不醒,或者是牺牲了。

师:“完整无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那棞书“被鲜血染红了”又说明了什么?

生:“完整无缺”在文中指那棞教科书一点儿没有损坏、散失;“被鲜血染红了”说明了指导员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教科书,被敌机炸弹炸中,流了很多血。

师:这“一点没损失”和“流了很多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读这一部分,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那棞教科书,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毅然用身体保护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重要,赞扬了指导员的献身精神。

生:这些教科书是用指导员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的,所以更显出它的珍贵。

评价一节阅读课,不单要看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对学生读得怎样,读得熟不熟,读得准不准,都要重视。另外还要看是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练一练,以达到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的目的。如果有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评课时一定要给予肯定。

二、教师是否做到了正确理解教材

教师对所教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教好这一节课的基础。正确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把握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词句的含义,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写法上的特点。这些能否正确理解,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定准教学要求,找准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语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是指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松鼠认为很深的水,老牛却认为很浅);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怕小马淹死,极力阻止小马过河)等。但如果教师教学时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的某个观点上,那就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能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中、低年级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却要明确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

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请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是否能恰当的处理教材

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处理教材,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处理教材,主要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处理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师根据文中的某些句子,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又如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生“能分析自然段,能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也不符合大纲要求。如此情况,均属对教材取舍的不合理。

2、能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所谓语文课的重点、难点,一是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本身内容;二是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 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的内容。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课文按作者观察的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1自然段)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段(3—5自然段)讲爬山虎脚的特点。从课文内容看,第三段具体讲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样子、怎样向上爬以及和墙的依赖关系,这一段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才能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为重、难点,再通过细读课文重点段,做到理解文中的重点和训练的重点统一起来。

3、是否能从实际出发,即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将其纳入教学中,使之更加适合教学需要。

语文课听评课反思

9月28至10月14日,我听了低年级组13位语文老师的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创设情境,寓学于乐,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一、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陶冶学生的情操。

杜爱兰老师的课,课前通过《幸福歌》的音乐营造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习拼音的枯燥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王丽娜老师的课以带学生去旅游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旅游中结束课程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和蔼可亲,面带微笑,声音甜美,循循善诱,极具亲和力,女教师的母爱在课堂闪耀,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到快乐,感到赏心悦意趣盎然,得到精神上的和谐。

二、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们都在努力尝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和个性,一切活动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的注重指导学生巩固运用生字和识字方法;有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喜欢的段落。有的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语句、场面进行互动讨论,然后汇报展示。还有的老师将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乐,既集中了学生

的注意力,又妥善完成了教学任务„„所有的这些,表明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力图帮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渗透与指导

听了这几位老师的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动口、动手、动脑,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素质,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

四、形式创新,课堂开放,寓教于乐

各位老师在教学形式上,突破了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把文本内容融入生活中不仅使文本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为学生营造了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在这种情景里,学生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而且个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 这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只有这样新课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春风才能吹绿祖国各地,我们才能用双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当然,这也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我坚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股清泉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对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注重在课前的备课中考虑学生,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愿这样的活动多举办。

理想课堂,教师何为-——也谈谈语文课的评课标准(一)

近来,听了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有名师宿将的示范课,也有普通教师的随堂课,颇受启发。特别是参加了县优质课评比的预选,虽然未能出线,但对教材的处理、课堂环节的问题的设计、课堂的调控和评价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不禁也想谈谈对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粗浅理解和点滴感悟。

笔者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从教师的角度,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明确而有效的目标。明确,就是每一堂课教师要知道自己要落实哪些目标,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且要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符合分册教材目标,指向学段教学目标,甚至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要有鸟瞰的眼光,深入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系统地细分目标,落实在每一堂课上。有效,就是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地解决几个问题。不能在一节课中想落实太多的目标,什么都想做到,多头出击,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能落实,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杂乱无章。有些老师上课就不够务实,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往往罗列了许多的目标,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如有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有6条之多:掌握多角度发散构思的内涵、本质特点、方法、好处;掌握多角度发散构思进行作文;加强思路的开阔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4121/

推荐访问:从语文角度分析歌词 小学语文课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