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社 > 七夕节专题 > 语文课程改革重点项目

语文课程改革重点项目

时间:2015-11-18   来源:七夕节专题   点击:

【www.gbppp.com--七夕节专题】

语文课程改革重点项目(一):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专题二: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回顾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参与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去查看语文教师的教案、论文、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中。

2009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9000多名初中和小学的学生、4300多名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中,我们也可以直接看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统计结果显示,93.6%的小学教师和95.4%的中学教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学会做人的过程。85.6%的小学教师和84.7%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更爱学习。98.4%的小学教师和97.9%的中学教师认为,学习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99.0%的小学教师和98.3%的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95.6%的小学教师和93.1%的中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向教师提问。92.9%的小学教师和89.6%的中学教师认为,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民主管理是重要的。97.3%的小学教师和95.7%的中学教师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可以说,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和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2.课程内容改革取得明显的成绩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就是教教科书,以课本为中心。现在我们把综合性学习纳入到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课程内容上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广泛地开展儿童阅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里来,甚至进入到语文课程里面来,使儿童阅读课程化。拿小学来说,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量6年不少于145万字。各地方老师们在执行时做得还是很好的,在这方面许多地方,有很好的经验。课程内

容上的第三个重要变化是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在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编写了许多版本的有改革精神的多样性的语文教科书。教材不仅好看了,内容也更新了,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比如小学的教科书就增加了许多儿童文学的内容,第一次把综合性学习引进了教材。各个版本的实验教材都大量地更新课文。教科书的编排也有不同程度的多样化的改革,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在编排上强化导学和练习的系统。在呈现方式上,切合儿童和学生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力求做到生动、直观、活泼。

3.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除了以课本为中心,还有两个“中心”,一个就是以课堂为中心,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掌握。新课程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而这种活动经验,更多的时候不是靠老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的,而是靠学生亲历亲为,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去组织和优化的。有一位老师讲《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词叫亲近文学。面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没有像传统阅读教学那样强调记叙文的环节和要素,而是让学生对于文学有一个感受,从而热爱这种文学。这位老师先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分小组探究四个问题。第一小组作为乘客布朗的化身,概括地介绍一下诺曼底号遇难的全部经过,学生要完成这个问题就必须去读书,然后筛选信息,提炼概括,还得把它整合成一段连贯的文字,还得把它表达出来。第二组负责的问题是,你认为在这个事件中,诺曼底号应当承担责任吗。于是学生把两艘船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诺曼底号不承担责任,为后边感悟船长的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第三组假扮水手,回答的问题是,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你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第四组同学完成的任务是,哈尔威船长让你深深震撼的地方是什么,要求从文章至少找出三处关键的语句。这四个核心问题带动了整个文本的解读,初步感受文学形象,感受作品的情节,通过四个问题全部都完成了。

4.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试评价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试称为“指挥棒”。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考试评价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改进的功能,积极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是近十年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回顾十年来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对语文课程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仅从2004年以来中考纸笔测验试卷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初步成效。

从2004年起,语文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从测试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热点、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容、学校校园生活都成为创设测试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境因素,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成为考查的内容。更加关注对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运用语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重视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等,都成为考试内容的重点。从测试题型上看,零碎烦琐、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明显增加。刻板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少,通过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的则越来越多。简单唯一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少,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水平、采用分级赋分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年间,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少实验区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逐渐增强。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调查显示,有69.6%的学生表示“老师会安排专门时间让我们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不少中小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古代诗文鉴赏、书法等列入校本课程,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汉字文化学习

网站。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的活力也明显增强。

语文课程改革重点项目(二):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

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

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教育评价换尺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客观化。

第五,标准本身欠精度。新《课程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又如:什么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本身就是实践课。“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纰漏,不一而足,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语文课程改革重点项目(三):2015小学语文教研组计划

第1篇: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15——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核心,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引领,立足我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坚持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围绕“真实、有效”的教研主题,以研促教,立足课堂,努力实现“扎实、高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

二、工作重点

1、教学常规常抓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健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立足校情开展教研活动。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每个备课组活动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正确把握三维目标,同时确立一个专题研究目标,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老师要根据通知准时高质量参与活动。

2、备课:做到“三备”,即备三维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加强集体备课意识,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教案每学期检查2次)

3、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师生对话应讲普通话,老师板书写规范字。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青年教师每月上传一篇教案及反思。

4、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作业检查每学期2次)

5、辅导:做好自己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经常分析学生,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双周二上午第三节为语文教研大组活动,学习领会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大家共同收益,共同提高。内容包括: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6)讲求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提高练习有效性,尝试课外作业阶梯式,让不同学生学有所获,具有作业批改的现代理念,包括建立学生的错题记录(鼓励老师们都去实践)。

2、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0节,教研组长不得少于15节。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多听课。

3、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开一节课。做到专家引领和同组老师的努力相结合;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存档。

4、利用学习型教师、名教师的优势,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5、开展师生共读及共写随笔活动,加强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6、提高校本课程和结对子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

(三)搞好学科活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原则:尽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运用、在参与中体验。

一年级配套课外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童话创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年级体验阅读,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

四年级编报,掌握组织材料,编排版面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五六年级阅读感悟,培养初步的文学修养,做好读书笔记。

2、常规性活动:全校阅读考级活动、师生共读活动及各年级语文自行的竞赛活动。

3、做好学科整合。如:语文与信息科技的整合,利用信息课查找资料及写话练笔。语文与德育整合,结合活动写小练笔等等。

4、继续开展古诗词及名家名篇诵读活动。

四、具体安排(行事表)

第一周组织组内老师参加“新课标”网络研讨,写学习体会

第二周学习教材制订教研组及学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第三周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学习沙龙

第四周推广普通话周活动:教师美文诵读

第六周组织组内教师参加网络在线研讨

(议题:我是怎样落实每天练字10分钟的?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哪些改进意见。)

第七周教研组组内学习活动

第八周拟订书香教研组、书香教师评比方案

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学习沙龙

第九周教研组组内学习活动

第十周学艺竞赛(一年级拼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ts/18336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