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时间:2018-06-09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第一篇_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第二篇_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 ,是未经驯服的炽情 ,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 需要 ,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古语中的 食色,性也 ,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 本我;渴了,要喝水 本我;性冲动 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 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 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 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 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 好 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

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另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思想工作者。它会在不能满足本我需要的时候,做本我的思想工作,疏导本我,使它不至于 造反 。

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总是尽量地、千方百计地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那么,自我依据什么来检查本我的要求?根据什么来做本我的思想工作呢?根据是超我。

超我是心理的外部环境。社会制度、法律、规则、道德、习俗等是超我的组成部分。

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超我将它引往正确的方向,由自我来管理和实施。所以,人生之路走得好坏,关键要看自我的管理水平。仅有好的方向,没有好的管理和实施,也难有成就。

一位心理健康的人,其本我、自我、超我能够和谐、协调一致地工作。这三者任何一部分的失足,都会造成失衡。

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自控,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比较弱小,因而不能控制住本我,此时我们常说: 他失去了理智。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满足本我的时候不多,因此真正得意狂喜的时候屈指可数;完全无法满足的时候也不多,因此真正大伤大悲的时候也并不多见;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淡然而寻常的,这正应了那句话 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我就像一座海面上漂浮的巨大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是你能意识到的显性本我,看得清楚,感受真切,而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的,是隐性本我 潜意识。生活中,有时我们感到情绪不好,郁闷不乐,觉得压抑,但又没有明确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到如此,那就是潜意识本我在作怪。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 生存下去。为了能生存下去,人的本我会提出各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个体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因此,这些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利己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只有实现需要的手段才有好坏善恶之分,而且所谓好坏之评判也是旁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价值观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结论而已。

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那些经常选择精神利己,考虑长远利益的人;而那些被人们称为“自私”的人,是指经常选择物质利己,获取短期利益的人。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太爱强化群体意识,而漠视个体意识的合理存在。

卢梭认为:“人的自爱离不开外部条件,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也必须爱那些保护我们生存的人。如果一个人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即仅仅只爱他自己的话,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不能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仅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别人幸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人。从本性上说,人应当是自爱的,而从理性上说却又应当去爱别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合群不是美德,乃是需要;利己不是罪恶,乃是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依靠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成就自己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有句话说得好 你可以在有限时间里蒙蔽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间里蒙蔽所有的人。

尽管一项好的发明从道义上讲应该广为传播,为更多的人服务。可是,我们必须在广为传播和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之间做出选择。只有保护合理的利己,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如果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发明创造,却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尽管对人类是件好事,也别指望他会长时间坚持这么做。

所以,一个人仅仅精神利己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生存是主要的,只有物质丰富之后,个体才会把利人行为长期化,也才会有能力将利人行为坚持下去。

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李嘉诚的捐助行为,假如他们捐得自己都吃不上饭,那么这类行为是无法持久的。试想想:当一个人一直耗损自己,最后连自己都无法点燃时,如何去照亮别人?

因此,为了保持长久的利人,利己也是应该理解和赞同的。 天助者,自助者也 ,人首先要自助,才能助人。我们提倡追求个人的成功,然后再带动其他人迈向成功,让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

一般来说,只要个人成功了,就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成功者办工厂扩大了就业,销售产品 为别人提供了服务,交税 增加了社会的福利,消费给别人带来了商机 可见,当一个人自己富有而充满能量时,就可以更好地利人,更多地回报社会。

当然,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人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多地为别人考虑的,应该尽力做到“抑私为公”,这作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确实能带来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的本性,一味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斗私反私”,一心想彻底消灭人的私心,让人否定自己,一心为公,那么,这种做法虽然出自良好的愿望,却违背了人的本性,是注定不能持久的。

本我是隐秘的,是别人不易察觉的,许多时候你并不想将其公之与众。因此,本我常常是你一个人独自坐在台灯下,毫无顾忌地往日记本上倾诉的想法;是你独自散步时,浮现在脑海里的事物;是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的缘由;是你儿时一段特别的经历,浓缩、潜伏在你的内心,有时它以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梦中出现,让你自己都觉得奇怪。

本我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的判断。比如你饿了,那么本我只告诉自我: 我饿了,想吃饭。 至于你以什么方式弄来吃的,是自己请朋友吃,还是想办法让别人来请你吃本我不管,它只是向自我提出要求,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满足了它的要求就行。具体的方式是由自我来负责的。

所谓高尚的人、卑鄙的人,其本我相差无几,只是自我修养的不同,才导致行为的差异。所以,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高尚的自我,而不是指本我。

我们通常喜欢用善恶去评判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认为人有物欲受物欲驱使是一种邪恶,是不道德的。其实,人的欲望与道德本身并无联系,与道德有联系的是满足欲望的手段。欲望要加以控制,不能推波助澜,否则,欲求就会愈加强烈,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后悔晚矣。

自我的这种倾向决定了它本质上强烈地希望满足本我的利己要求,却又担心外部超我的严厉惩罚。事实上,自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本我的需要,只不过从个人自身保存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及客观环境,则极难生存下去,所以,自我的“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的“利己原则”。

要知道,自我的“现实原则”并不是要最终放弃获得本我满足、快乐的目的,而是暂缓实现这种满足,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获得快乐的曲折而漫长道路的一个中间步骤。【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人们经过理智的分析,消除了某种想法,并不是消灭了想法,而是压制到本我的潜意识领域,它仍在那里潜伏,一旦条件成熟,它还会跳出来的。一部韩国电视剧中的一段台词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经得住诱惑,如果有人经得住的话,一定是诱惑不够大!”它说明:“足够的诱惑,就会有足够的堕落。”

西方政界有一句话,叫做:“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错,一个人一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意味着超我不存在了,法律管不了他,道德苍白无力,习俗也无可奈何。此时,他的本我就会肆无忌惮地膨胀并表现出来,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因为不必担心超我的严厉惩罚,自我会放纵地满足本我的一切要求,各种形式的占有、杀戮就会出现。于是,这个人便被称为“丧失了人性,充满了兽性”,即丧失了自我,充满了本我。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一个人一旦拥有强大的权力,就容易利己,所以,权力需要制衡,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而且,权力越大,越需要严格的监督和严厉的惩罚。正所谓,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干不了坏事,而一个不好的制度却会让好人变成坏人。

日本侵华军人缘何变成“禽兽”?禽兽与人的重要区别就是,人有强大的自我(理智文化修养),而禽兽没有。动物多是本能地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由于有自我的管理,可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不但能够考虑周围的条件,而且还能够以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因此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是自我,人类有理智文化和修养,懂得合理地掩饰,而动物则往往是本我大暴露。

西方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强调超我的力量:假设人在当权者的位置上会谋私利,只要外部环境允许,他们就有可能做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利于公众的事。因此,法律要起到制约作用,要防止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美国声称其“三权分立”体制的强大的监督功能使当权者想变坏都难。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则是建立在人的自我基础之上:强调当权者都是好人,自我强大,乃德行高尚之人,不会做一些不利于民众的事情。所以,我们把钱交给他们之后,就再也不过问了,你们放心地花吧,不用向我们汇报,不用向我们公布预算方案。我们知道你会是个好皇帝,你父亲就是个好皇帝,你一定会为我们百姓着想的。 根本不用超我来约束,结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统治者们荒淫无度,视百姓如草芥。

国家的任务不应是制止个人行为,而是鼓励能为公众带来更大利益的个人行为,通过规则引导个人为公众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肯定个人利益的权利,只是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和原则,不允许破坏社会公正。

自私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严格的超我“游戏规则”。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法律上要强调“分饼”的规则;而在教育上要体现“让梨”的精神。自由是不可以信手拈来的,为了获得自由,个人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如果人人都拥有不负责的自由,其结果一定是人人无法真正自由。超我的利他性是建立在承认和保护利己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当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劳动技能十分低下,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抵御自然界降临的种种灾难,个人也无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结为一个整体,大家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共同抵御自然的灾祸。因此,遵守超我的规定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类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第三篇_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学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本能。

本我是人的“心理能”的中心和基本源泉,其核心则是性欲的内驱力.本我有时一种缺乏组织性的动态能量,它需要释放或转移以求得动态的平衡。它不能忍受由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因此它遵守的是享乐原则。然而如果按照趋乐避苦原则行事,则势必造成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巨大冲突.本我是无法同客观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它需要有一个“代言人"出来同外部世界“交涉”,这便是自我。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如同良心或过失的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控制自我。它是这些因素在人的儿时内化、沉淀的结果。人类的高尚理想,在个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巩固,超我不断借犯罪感和内疚来惩罚人的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的行为。超我的目的主要时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因此,它所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和本我一样,都对自我有一种批评和牵制作用。另外,超我同本我一样,也是非理性的,它们都要歪曲和篡改现实。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上认为它们应该是怎样而去认识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第四篇_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潜意识的行为遵循“唯乐原则”,以避免不快和追求当下快感为第一目标。因此,你人生中不愉快或者愉快的经历对潜意识而言都是一笔财富。因为这些经历会使潜意识的反映更符合现实世界。更符合“唯实原则”。减少其与意识、本我的矛盾。

自我的实现通过“词表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语言描述。因此语言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和一个人聊天,分析他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人生观。

本我的实现是“图像思维”,本我对图像的刺激非常敏感,没有自身约束的能力。(依靠自我对它进行控制。)但本我拥有强大的生命原始力量。因此,不论是自我还是超我,在与本我的根本利益发生矛盾时,其态度只能是妥协退让。否则人就会产生各种精神疾病。 本我的行为遵循“唯乐原则”,先天性存在。本我代表了内部世界的要求。其思维方式是动画形式的,以潜意识、感情的形态存在。在精神分析中可以简单归纳为,我想要什么。 自我的行为遵循“唯实原则”。小部分是先天性存在,大部分是后天教育形成,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自我代表了外部世界,是环境适应的产物。其思维方式是词表象,即语言归纳。可以归纳为,我能做什么。

超我的行为遵循“完美原则”,完全由后天的教育形成(主要通过儿童期的自居作用)。正因为有了超我,所以人类社会的道德与文化才可以传承。超我的心理根源为塔布。超我以羞耻感、罪恶感、责任感等等的形式存在。人与人之间、不同文明间的超我可以有天壤之别。可以简单归纳为,我应该怎么做。

本我的思维方式是图像动画形式

自我的思维方式是语言描述(词表象)

超我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则是禁忌。

人与动物都拥有本我,动物的本我或许还更强烈、强大。动物往往有更深,更坚定的感情。动物的思维应该都是图像动画形式。

人的自我比动物强大许多。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对规律的总结,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能力,高度抽象的语言和数学能力。相比之下,狼只能数10以下的数。

只有人类才拥有超我。动物绝大多数行为都遵循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人除了天生的本能(本我)之外,在出生后,通过后天的教育获取与同类的交流法则和全新的生存价值观(超我),而动物在这方面完全是凭借本能。

于是,英美向全世界输出价值观(超我)。不适应这种价值观的个体、基因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这是比德国赤裸裸的种族灭绝更睿智,更隐形的方式。极大地保护了劣等群体中的少数优秀基因。 为什么当初共产主义那么容易就忽悠了俄国老百姓、中国老百姓。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但却没有忽悠成功德国老百姓?德国人民选择的是纳粹民族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这就是整体觉悟。

而中国老百姓抛弃了三民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现在大部分苦果就由这些人的后代去承担。一切皆是注定。上帝不扔筛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无所私家,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生灭)

甚至不用做什么社会调查,只要看看电视台的弱智新闻,分析下它们拙劣的洗脑技术。再看看天涯大部分人的弱智发言,推断下他们的智商,就知道中国未来基本没戏了。

========================

中国现在的确问题很多,但是根据B法则,一切都是进化,不管是我们的肉体、精神还是制度。从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看,中国人并不比其他人差,我们只是还差点条件。在制度的进化上还欠点火候,还没有达到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拐点。我坚信假以时日,中国人一定会走到这个拐点,一样可以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样可以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

楼主在回复别人的非议是曾引用慧能的禅诗,我也引申一番:人不怕忙碌就怕悠闲,一旦身心闲暇就有很多杂念,百魔心生,本来一切皆为虚幻之物,如同新生婴儿一般,在成长过程中遇事愈多,感触愈深心魔也就逾发频繁。a mans first care should be to avoid the

reproaches of his own heart.心有就有。这次在徽州的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家训里的修身戒示,对身心的修养才是俞氏族人的立世之本。when we are unable to find tranquility within ourselves,it is useless to seek it elsewhere.色即空,空也色,除了自身修炼,别无他途。不过我们皆是凡人,不免百毒攻心,即使高僧都有“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之说,可见:Nobody lives without faults. 什么时候达到慧能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也就是你我自身身心解放那天。

=====================

对你的见解深表赞同,看得出来,你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有很多阅历。 人的贪念是导致愚蠢的根本原因。可以这么说,贪婪是智慧的大敌。有过投资经历的朋友最能体会这一点。

不过,根据B法则,贪婪又是人类的本性,深深地融入我们的骨髓中,与生俱来。因

为进化导致我们的躯体一切行为的源动机都是为了基因的复制,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宿命。 贪婪就想癌细胞,它必须被压制下去(到平衡状态),否则进化将无法继续。

进化让我们一代比一代聪明,却又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植入愚蠢的种子,而且我们还要依赖这棵愚蠢的种子的驱动去生活(因为我们一切行为的源动机都是为了基因的复制)。好在人类还有理性,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用理性尽量压制贪婪。所以象六祖这样的境界只怕永远也达不到了,毕竟我们都是凡人。但有个目标,心向往之,亦是人生快事。

6233:非常感谢十年兄的文章,你的“三法则”使我获益匪浅,一些原本长期积累下的思考产物堆积良久,模糊而不连贯,在你的提示下豁然开朗,思路清晰。

另外也赞同十年兄的“不偏激”。在广袤宇宙,进化长河中,“中国”的这几千年已知历史实在是很短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文化的还是非文化的方面都没有被“灭绝”,以后会怎么样?就留给以后说吧。

按照B法则和C法则的推导,GC主义的实现是极有可能的。如果你觉得不可思议,就看看人体本身吧,其就是一个各种基因为了能最大化获取复制资源长期分工协作的产物。放大来看的样本是家庭、单位(company)、国家、“地球村”。每一个团体的产生实质上都是为了获取长期的、稳固的、最大化的进化资源。并且通过进化逐渐认识到在发展中要保持平衡,要注意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这个非常关键),从而达到最初目的。

所以说中国人当初选择GC,未必错的离谱,只不过是有些超前。如果某一天人类终要以地球为单位而在宇宙中继续进化,那不GC怎么办?

====================================================

首先恭喜陆贰叁叁,你已经悟道了,已经深刻理解了ABC法则的内含。另外,此GC主义非彼GC主义。你描述的GC主义,其实是一种有差别的系统和谐或均衡,肯定不是我们教科书描述的绝对公平的GC主义。我认为马克思(起码是中国的马克思们)眼里的GC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你所说的GC主义,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目前我觉得地球上最靠近你所说GC主义的是目前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

此外,关于中国当初选择GCD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不是中国人民选择GCD,宇宙进化本来就没有选择一说(难道羊会选择狼来吃他吗?),而是因为当年GCD这个复制因子的实力太过强大,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无法阻挡其复制、成长。如果非要说选择的话,也应该是被选择,被动的接受。事实上,任何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都有其复制成长的土壤,是特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必然。GMD如此,GCD也如此。

同时跟楼主探讨以下的问题:

做为最优秀文化圈的美英文化,它们优秀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是什么,这些优秀文化有哪些代表例子?又以不入流的大陆文化为例,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不入流,我们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文化吗?

================================================================= 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作为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类,其据以看待和判断事物的文化会影响制度选择,反过来,制度又会创造文化。因为,每个人都按照趋利避害的动机在特定的制度下采取行动,久而久之,就会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形成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所以,就如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文化也好、制度也好,都是宇宙进化的产物。

我不认同英美文化优秀、中国文化就不入流。英美走上世界舞台也就是最近500的事,相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化史而言,非常短暂。而在500年前,谁会说英美文化优秀、中国不入流?要知道,在阿拉伯鼎盛时期,阿拉伯人连找佣人都不愿要西欧人,因为他们嫌弃当时西欧人太愚昧,完全没有开化。

欧美社会只不过是在特殊的时期,恰好跨入了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拐点而已。

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第五篇_自我、超我和本我

在《最危险的游戏》这部影片中,导演精心计划了多个冲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身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等。在这些冲突之中,扎洛夫与瑞斯福德之间的矛盾、扎洛夫自身的矛盾、瑞斯福德自我的矛盾,这三个矛盾是观众印象最深的。同时,影片情节也正在这三个矛盾中不断推进,生动形象的塑造各个人物特点和性格,并深刻体现出电影的主题。

一、 瑞斯福德自身的矛盾冲突

瑞斯福德作为影片主要人物,他是一名动物猎手,专门在世界各地猎取危险系数高、体型庞大的猎物。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打猎是这世界最幸福的事情,世界上两种东西,即猎人、猎物。他自以为自身是个伟大的猎人,他对自己的打猎水平引以为傲,认为很少能有人超过他,他一直痴迷于打猎的世界中,他认为打猎是他这一生唯一一件能做的事,也是唯一一件必须要做的事。[1]瑞斯福德此次是去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进行打猎,与几名猎手共同乘船进行,同行此去的伙伴怀特尼说:“猎物至少要懂得害怕,在面对即将死亡或者疼痛时。”瑞斯福德很不屑的讲道:“别乱说了,我们都是最强的猎手,并不是一名哲学家,谁会管猎物有怎样的感觉呢?这个世界只有猎人与猎物,你我都很幸运成为了猎人。”自从他开始学习打猎那天起,他一直就自以为是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中最高级的动物,而大自然是一个原料库,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供人们获取,人类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而随意毁灭大自然中其他生物。这种思想直接体现出他内心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瑞斯福德作为美国很著名的猎手,他十分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也不会觉得猎捕动物是不对的,他认为这是他作为猎手理所当然应做的事情。但是,这次狩猎并非他想象那么顺利,还没有来到目的地,就已经成为了被捕猎的对象,比那些他这次要射杀的美洲豹先尝到了疼痛和死亡的感觉。在当达到了“捕船岛”,在他看到了扎洛夫将军之后,他就已经意识到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他被迫加入到将军的“猎人”游戏之中,自己的生存法则在此时遭到空前的挑战。一个举世闻名的猎手要成为了别人的猎物,还要受到他曾经猎杀了无数只猎狗的追击,在这场与大将军的无形较量过程中,瑞斯福德以他的睿智、灵敏、机智和勇敢等,再加上他曾经在猎捕场上的实践经验以此来迷惑对手,想尽各种办法战胜对手;他学习曾经打猎时,那些动物躲避他的办法,如:学习狐狸采用一圈一圈兜圈子的战术,彻底扰乱大将军的视线;学习猫爬到树上小憩,藏身在隐蔽、茂盛的枝叶中;他在土质较松的土地上,挖了一个巨大的缅甸捕虎坑,杀死了将军的猎狗。他马不停蹄地与将军、猎狗、将军的仆人等来回周旋,将人类的所有勇气和智慧都发挥了。三天的逃亡追杀游戏,让瑞斯福德深深体会到了猎物被追铺时的感受,有焦虑、紧张、不安、害怕、对死亡的恐惧等,这无疑挑战着他之前一直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他一直认为的猎物没有感受、没有思想的想法发生了冲突,这也是他自身矛盾冲突的体现。

二、 扎洛夫自身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中扎洛夫将军作为另外一名主要人物,他表面看起来有礼貌、有修养,又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身份和地位都很高,他对瑞斯福德表示十分友好、服务周到。但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残暴、血腥的凶残人物。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是异常野蛮,令人无法想象的。

[2]扎洛夫将军与瑞斯福德一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猎物猎手。在他的人生观中,他认为自己为猎手而生的。他说过:“上帝让很多人成为了画家,却让我成为了猎人,我的手就是为了触动猎枪发板机而长的。”在这之前,他已经猎杀过各种种类的大型动物。他这次来到亚马逊流域主要是想要来猎捕美洲豹。他听别人说起过,美洲豹是特别狡猾的动物,但实际证明它们一点也不狡猾,在全副武装、有勇有谋的猎人面前,它们一样毫无缚鸡之力,乖乖的成为了猎人的囊中之物,也正是由于这样,扎洛夫将军感觉到很失望。所以他发明了新型的猎物,并且他也已经找到了这个新型的猎物,这个猎物就像兴奋剂,让扎洛夫将军全身上下所有的细胞时刻都在兴奋。这就是扎洛夫将军在对常规的打猎厌倦之后,发明出的新的打猎游戏――

猎人游戏。人对于扎洛夫将军来讲,就是猎人捕猎的猎物,与我们平等所理解的人已经毫无关系。为了获取到他的“猎物”,他精心策划了一个很大的骗局,他买下被船员们称之为“捕船岛”的地方,之所以要选择这里,主要是由于这里地理位置最适合打猎:遍布暗礁,海流不能掌控,很多船只在这个地方航行十分困难,很容易出现船员遇难、船只触礁等情况。他买下这个地方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经过此地的船员,在遇到船只触礁后,不得不来投靠他。表现看起来,是扎洛夫将这些遇难的船员救了下来,实则是这些船员成为了他的猎物。这个游戏看起来似乎很公平,但最后的结果是只有扎洛夫自己赢,每次看见猎物在这些游戏中死去,他就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所以可以看出来扎洛夫的内心非常阴险,他已经完全没有人性。在他看来,杀人与狩猎一样,甚至人的生命价值远远比不上一只狗、一匹马,通过这种游戏获得的快感远远要比真正狩猎来得真实,在这个游戏中他不动声色杀了很多人,他从来不认为杀人的做法天理难容,只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满足他内心捕猎的欲望,而让切实的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和满足。

在扎洛夫的世界观中,他认为无论对于人类来讲,还是对于动物也罢,都是适者生存,他认为弱者如果成为不了强者,那么就是要死的。所以他发明了这个游戏,让那些只有失败这一种结果的船员们,也就是他所认为的弱者,在他所谓的公平折磨下,一步步走进他所预先设计好的圈套中,看着他们死去,被猎狗追赶和撕咬,以此来不断满足其变态心理的需求,为了达到这种丧心病狂的目的,并且可以彰显出他是很善良的、很大方的,让那些对真相毫无所知的船员先出发,而他早已经控制好了整个局面,那些船员也只是快一点走向死亡而已。对于扎洛夫这种变态到极致的心理,比赛是他为了杀人而设下的圈套,杀人也只不过是为了让他获取一种猎取动物而所不能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人生命的藐视和漠视,他并不尊重人的生命,尤其对弱者的生命更是不屑一顾、毫不在乎。扎洛夫行为言语虽然看起来很礼貌,但他内心是血腥的、丑陋的;举止大方,但行为凶残。实际上,扎洛夫所效仿的文明也是极为野蛮、残暴的文明,而自认为聪明绝顶的扎洛夫最终也成为了自己精心发明的“猎人游戏”的牺牲品,落得一个自取灭亡的结果。 三、 瑞斯福德与扎洛夫将军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最危险的游戏》这部电影中,为我们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猎人人物形象。美国大动物著名的两位猎手,即瑞斯福德、扎洛夫,他们两个之间的矛盾始终在促进着故事情节的发展。[3]瑞斯福德是退役的战士,而扎洛夫是哥萨克将军;扎洛夫具有精良的设备,并有强壮的打手、最好的猎狗;而瑞斯福德是一个人落难到荒岛上,没有设备、没有打手,手无寸铁;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物。福斯福德与扎洛夫两个之间的权力和地位明显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中。虽然瑞斯福德在打猎中从来没有考虑过猎物是否有思想、是否有感受,他会任意捕杀猎物,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将“人”作为猎物,在他的思想上,他对这种行为也是十分憎恨的,反对这种既变态又变相的谋杀行为。扎洛夫早已经厌倦了猎杀动物,而发明“猎人游戏”这个新的狩猎方式,将人看作是捕杀的对象,由于人与动物不一样,人比动物的思维要高很多,会思考、会推理,这种高难度、新颖的捕猎过程,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趣味性、刺激性,在这里进行的是与人性道德有关的冲突,是扎洛夫非人性道德观与瑞斯福德人性道德观之间的矛盾。而瑞斯福德的人生观中认为,不管自己的捕猎技术是多么的高超,或者是多么的无人能比,但自己所捕杀的猎物都是动物,并不是自己的同类。这种矛盾也体现在两个人性格也截然相反――扎洛夫一直都沉迷于在狩猎的世界中,对自己将要猎捕的猎物充满期待,有疯狂的、变态的嗜血习性,根本不把人当回事,杀人对于他来讲似乎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不以为然,揭示出他的残暴、专横;而瑞斯福德对自己的猎捕技术充满信心,他原本是要去亚马逊河流域打猎美洲豹,但在船沉之后,游到荒岛的他却成为了不得不接受挑战的狩猎对象,成为了扎洛夫的猎物。[4]也正是由于在这样显著的反差之下,在面临各种胆战心惊的险境过程中,他总是凭借着自己强烈的求生欲望,冷静、机智的将每次险境化险为夷,

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取了自由和生存的权力;而对于扎洛夫来讲,在这个游戏刚刚开始时,他明显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却自大骄傲,完全没有将对手放在眼里,他认为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在自己。同时,他发明的这个“猎人游戏”本来就是有失人性的,是变态的、非正义的,更是天理难容的,这也注定了他必须得落败。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部影片之中,通过对扎洛夫将军和瑞斯福德两个猎人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向观众们呈现出一场惊险的、刺激的斗智斗勇的场景,高度赞扬了瑞斯福德在与扎洛夫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沉重冷静、有勇有谋、机智勇敢的精神。影片情节与结构相得益彰,引发观众无尽的思考,思考着我们人类对于大自然、动物、植物等物体的残忍和暴力。如果人类丧失了心智、完全失去了理性,像扎洛夫一样,将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么人类社会的最终结果与扎洛夫一样,自掘坟墓。因此,唯有人类尊重大自然和其他物种,同情和保护弱者,人类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452465/

推荐访问:自我本我超我的区别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