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评价2015年

评价2015年

时间:2018-01-17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评价2015年 第一篇_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

《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发布

2015年10月20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第四届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会议期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为客观反映企业负担状况,更好地支撑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受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开展了企业负担调查和评价工作:一是建立企业负担网上调查平台,对31个省(区、市)4000多家企业开展在线调查;二是搜集整理31个省(区、市)宏观经济和财政相关指标,通过指数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撰写了2015年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显示,2015年企业缴费负担总体下降,政府部门的收费项目数量减少,收费内容和标准更加清晰,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国和各省(区、市)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的建立,让企业实现了明明白白缴费,有效遏制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政务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和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企业对加大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减负长效机制建设等呼声较高,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任务仍将任重道远。

一、企业调查情况

(一)调查内容

对企业的调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企收费情况;二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三是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四是对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选取了近5000家企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收回有效样本4120个。按产业类型分类,第一产业企业210家,占5.10%,第二产业企业3549家,占86.14%,第三产业企业361家,占8.76%。调查对象来自50多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最大,占79.06%,农、林、牧、渔业企业占5.85%,采矿业企业占3.96%。

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444家,占10.78%,中型企业1825家,占44.30%,

小型企业1725家,占41.87%,微型企业126家。其中,中小微型企业总量占比达89.22%。

按企业所有性质分类,私营企业比重最大,占55.56%,股份制企业占19.5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1.97%,外资企业占5.56%,集体企业占0.78%,其他类型企业占6.58%。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涉企收费明显规范,乱收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企业对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普遍给予积极评价,八成以上的企业对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的内容表示了解,认为清单中的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明晰易懂。同时,随着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的建立,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95%以上的企业认为强制要求捐赠赞助、无偿占用企业财物、强制指定服务并付费、强制要求参加行业协会、强制要求缴“过头税”等问题不存在或不突出;过去企业反映较强烈的社团收费问题也有所改善,被调查企业参加行业协(学、商)会等社团组织的平均数量为3.06个,比上年减少0.67个;平均每户企业年缴纳社团费用3.6万元,比上年减少0.35万元。

但也要看到,仍有6%的企业反映,个别地区强制企业订购报刊杂志的现象仍比较严重,5%的企业认为一些部门的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不够合理。同时,还有26%的企业认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后的支出情况不够透明。

2、人工成本上升、融资难和贵仍是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

调查显示,要素成本上升、融资难和贵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企业对各种负担和困难的主观感受有所增强。其中,人工成本快速攀升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79%的企业反映了这个问题,比例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融资问题也是企业反映的焦点问题,66%的企业反映“融资成本高”,比例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66%的企业反映“资金压力紧张”,比例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反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税费负担重”、“市场增长乏力”、“招工难”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54%、52%、49%和43%。

3、惠企政策落实有所改善,但部分政策宣传仍待加强

调查显示,企业对各级政府部门开展的政策宣传培训工作给予积极评价,认

为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有所改善,反映收费清单制度、税收缓减免退、研发资金支持、工商登记改革等政策落实的企业比例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80%以上的企业认为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工商登记年检改革等政策措施得到了落实,还有近七成的企业反映得到了政府的研发(技改)资金支持。但也有企业反映,部分政策距离全面落实还有差距,一半以上的企业对“规范垄断领域收费”、“政府采购支持”等政策不清楚或认为未落实,46%的企业对银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不清楚或认为未落实。这也表明,开展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培训,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还有较大空间。

4、企业呼吁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建立减负长效机制

对“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的调查显示,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的呼声最高,反映此诉求的企业比例达到80%;还有68%的企业希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63%的企业希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51%的企业希望进一步取消不合规的收费和摊派。对如何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企业普遍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减负长效机制,70%以上的企业认为“加强法制建设、将保护企业权益纳入法制轨道”和“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的职权边界”是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最核心的举措。此外,还有67%的企业认为要加大对侵害企业权益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50%以上的企业认为要“完善企业举报和反馈机制”、“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

二、地区评价情况

我们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为评价内容,通过税收、缴费、财务费用、人工成本等四个维度,同时结合政务环境对各省(区、市)企业负担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得到相应的企业负担总指数。

(一)企业负担指数情况

2015年全国企业负担总指数为0.852,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特点有:一是各地区负担状况差距较大,负担指数低的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前五个地区分别是河南(0.548)、江苏(0.584)、辽宁(0.637)、安徽(0.626 )和吉林(0.637)。西部地区平均指数为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负担相对较重的10个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7个。二是各地区企业负担指数有升有降,与上年相比,11个省市指数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五个地区为陕西、海南、安徽、

西藏和山西,比上年分别下降0.324、0.209、0.107、0.105和0.094。

(二)地区政务环境分析

1、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日益健全

目前,各省(区、市)均完成了本地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费目录清单的公布工作,收费项目数量比上年均有所减少,其中辽宁、北京已经取消了本地区设立的全部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半数以上的地区已经公布了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收费清单,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广东、海南等地区还率先公布了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清单。部分省市还结合本地实际,在推动建立清单制度方面开展了一些“自选动作”,如福建省公布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清单和中介服务收费定价目录,重庆市公布了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浙江省公布了非税收入项目清单,安徽省公布了政府保证金清单等。

2、企业调查举报机制逐步建立

目前,各省(区、市)均建立了企业负担调查机制,江苏、江西、四川等多个地区还结合调查工作建立了企业监督员制度,为政府和企业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桥梁。同时,按照联席会议要求,各省(区、市)均公布了减轻企业负担举报电话和邮箱。贵州、湖南、江西、宁夏、重庆等多个省市对投诉举报的相关程序、责任分配、级别设定、机制建立均有明确的规定,问题投诉及处理过程较为规范,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但也有个别地区只是公布了举报电话,与之相关的各种程序及机制建设仍待改善。

3、地方立法建设积极推进

近年来,各地区纷纷加强企业减负立法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企业负担监督条例》、《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等减轻企业负担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河北、浙江还制定了保护企业权益的政府规章,这些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减负立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个别地区组织保障有待加强

自去年国务院印发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30号文件后,各地区纷纷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组织保障,陕西、广西恢复建立了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有2/3以上的地区建立并完善了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或联席会

议工作机制。但也要看到,各地区工作机构和组织保障存在差异,江苏、吉林、辽宁等省份不仅设立了专门的企业减负机构,还有专职人员和工作经费保障减负工作的常态化进行;一些地区虽然设有企业减负机构,但没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和工作经费,对有效开展企业减负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涉企收费清理力度,重点整治“红顶中介”收费,加快公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从制度上切断中介收费与行政职权的联系。二是继续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减少重复征税,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审批环节,改革税收预缴制度,加大对违规征收“过头税”的整治力度,真正实现“放水养鱼”。三是创新融资渠道,丰富融资产品和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业“七不准、四公开”要求落到实处,规范金融机构的收费行为。四是适度调整最低工资增长速度,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同时提高国有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金比例,专项用于充实社保基金。五是加强保护企业权益立法建设,形成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六是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从根源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来源:工业信息化部

评价2015年 第二篇_2015年全年《半月谈》评论文章汇总

2015年《半月谈》第1期:2015,创新是你的主题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出了路径,符合国情,振奋人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会把创新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判断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我们党历来重视创新发展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和党执政兴国的历史高度.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是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郑重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国家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实践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尤其在高铁、航天等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起了全球关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是创新氛围、创新能力,还是创新路径上都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

创新思维尚未能成为全民族的思想基因。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创新历史,但近代社会以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逐渐落后于他国,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创新意识没有变成全民族最为活跃的思维,相反习惯于驾轻就熟的传统.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做法。思想的惰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创新发展的路径尚未被很好地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巨大的变化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发展路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和外向驱动型,这个传统路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惯性,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创新发展的环境还不够理想。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氛围建设.在营造创新环境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项目和个人进行重奖.还比如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依法打击等等。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十分猖獗,全社会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创新发展是严重的威胁,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好。

系统性创新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发展涵盖的面很宽,对一个国家而言,创新不止是实验室里、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创新,还包括社会创新、管理创新、发展创新、企业创新、个人创新等等。总之,创新发展是全系统、宽领域和多层次的,但这个局面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面向“十三五”,党和国家把创新发展放在更高的位置来谋划.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必然会带动我国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我国又一个创新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创新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环境要求、能力要求、体制机制要求。

首先,我们必须依法支持创新。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支撑创新的最重要环境是法治环境。相比较过去,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令人高兴的是,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依法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力度。有理由相信,在创新发展理念的牵引下,全社会也会形成更加尊重创新、呵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其次,我们必须推动系统创新。从发达国家的实践不难看出.创新是一个“众

人拾柴火焰高”的过程,创新就如同一台由无数齿轮环环相扣的巨型机器,少一个零件都难以运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基本形态,而最复杂的创新是系统创新、集成创新,也就是包括技术、社会、管理、政策、文化的创新。“十三五”时期,让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必然要求我国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在社会创新上形成氛围,在管理创新上形成规范,在政策创新上形成优势,在文化创新上形成力量。当这些方面的创新出现“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时,我国的系统创新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有了雄厚的基础。

再次,我们必须提升创新能力。今天是一个充满创新竞争的时代,在你追我赶的创新大潮中,稍有迟疑,就会丧失了创新的机会,丢掉了创新的主动。今后五年,世界范围内的创新竞争只会增强,不会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意志和高超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重大技术攻关的能力,形成协同创新的能力和谋划创新布局的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实实在在建设和培育。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既要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自信和豪迈,又要有“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恒心和韧劲。唯此,我们的创新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2015年《半月谈》第2期:反腐要做好“破”“立 ”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以及反腐败取得的明显成效,赢得了全社会的支持,更激发了全社会的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反腐败斗争将如何取得更大胜利,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下一步反腐倡廉的方向,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概而言之,我们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高歌猛进,一只又一只老虎落马的消息不断增强着社会对反腐败的信心,也不断提升着社会对反腐败的期待。反腐早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其中;腐败团伙体系不断被打破,腐败链条不断被打烂。这是好现象,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但是,反腐败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做出这一判断,是对反腐败形势客观清醒的判断,也是一种提醒,让我们不要因为已经取得的成果而对反腐败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掉以轻心。从战略上讲,我们要有反腐败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邪不压正;从战术上、从实际的反腐败工作讲,则一定要认识到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当下,滋生腐败的土壤并未完全清除,重构良好政治生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所以,今后反腐败在思想上要“破”的不仅是对反腐败的悲观情绪,也包括那种盲目乐观、一劳永逸的心态;要“立”的不仅是信心、决心,更是啃硬骨头的勇气、打持久战的准备和固本培元的策略。

思想上的“破”与“立”,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破”要破得有力,“立”要立得科学。

“破”得有力就是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在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

书记讲:“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这“不变”“不减”“不泄”“不松”就是新的一年反腐败“破”的力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前段时间所讲的“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在新的一年反腐败必将更加雷霆万钧,成果更加前所未有。

“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是要向全社会表明,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在反腐败问题上动真格,在群众关注的作风问题上即使事情再小也揪住不放,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决心,宣示的是一种鲜明态度。

“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保障。如何把已经取得的反腐败成果保持下去,如何让雷霆万钧从坚持变为常态,如何让反腐败从治标走向治本,就需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是基础;深入持久反腐败,制度反腐是根本。当然,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渐进中完善,丰富中成熟。在建章立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次全会上着重聚焦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监管制度这四个方面。这些制度都是围绕“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这一指向,突出重点、针对时弊提出的,是促使从“不敢腐”走向“不能腐”的重要保障。

在建构、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制度建设认识的深化。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较量,它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寄托着亿万人民的深切期待。反腐倡廉走向深入,必然是制度“笼子”不断扎紧的过程,反腐败斗争取得最终胜利,也必然要靠严密完备、高效运行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发挥作用。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让权力无法“任性”,行为更讲规矩,我们的党必将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的脚步,定会更加稳健、更加有力。

2015年《半月谈》第3期: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

中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是艰难的,艰难中传递着历史的滞重。中国农业转型的进程是静穆的,静穆中蓄积着变革的能量。

30多年来,中国农民零距离地见识了“WTO”的门道,经历了“全球化”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业跨过偏低的关税门槛,强势来袭,中国农业尽显竞争弱势。同时,在一幅“流动中国”的宏大景观中,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资金、人力、土地,加速向城市流动、集聚。亿万解放了的小农,几度陷入普遍的利益焦虑和发展惶惑之中。

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

声中成长。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乡村的躁动中萌动,苏醒,一种新农耕文明已在原野的丰饶中孕育,生长。

生态型,智能型,集群型,中国农业转型的路径已见端倪。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中国”投入了更多的期待。

于是,我们看到,标准化生产日渐风行,循环型经济串起农民的增收链,生态型农业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中国农民开始第一次尝试建立可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日本学者藤田和芳讲述的“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开发水土气候环境资源,打造健康安全品质优势,释放特色农业“生态红利”,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发展高地。

物联网在农民的眼中也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由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组合而成的应用系统,不再是实验室里面的摆设,业已悄然出现在设施大棚、田间地头。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一种新型智能化农业模式在崭露头角。

特色化、产业化、基地化,正在形成现代农业新格局。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围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摆脱零星分散的传统种植,构建板块化、链接式、集群型产业基地,正在释放中国农业的又一种规模效应。

职业化,合作化,网络化,中国农业发展的主体蓬勃成长。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还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新型农民的主体从哪里来?一是广大留守务农农民,二是打工返乡农民,三是大中专学生农民。这些农民拥有的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身份印记,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当然,这种职业化趋向要避免走入误区,它绝非等同于淘汰留守中的传统小农和兼业农户,而是标示着全体农民经营素质的提升。要让职业教育进入每一个乡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进每一个农户,让农业真正成为知识型农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

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是中国农民的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农民与左邻右舍,农民与经营大户,农民与工商企业,自发组织的,行政推动的,资本诱导的,多有合作经验。许多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合作组织早已遍地开花。关键是要在保障农民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态。

淘宝村的出现,标志着农村经济和电子商务实现了历史性对接,显现了信息化、服务业引领传统农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星星之火,照亮了丰收的原野。中国农民以此为突破,顺利地跨过城乡数字鸿沟。这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让日益碎片化的农业,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大规模协同网络,直接对接全国和全球市场。

新模式,新业态,新文明,中国农业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

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经营模式,也正在重塑中国农民的职业形象。

在传统的印象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终年辛勤劳作不得清闲。今天的种地全然已是另一幅景象。农民开始逐步走出小而全和封闭式的生产经营困境,从耕地播种,到灌溉施肥,再到收割脱粒,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支持,一些地方还在深入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等经营方式。中国农民终于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从传统农活的重负中解放出来。

解放了的农民,蓦然发现,身边的农业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开发的金矿:色彩是斑斓的,功能是丰富的,业态是多样的。生态型农业、体验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的兴起,给产业融合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也给农民发展带来了更自由的选择。

一缕缕新农耕文明的曙光,已在田野上冉冉升起。让原生型特色农业与现代型高端农业实现跨越时空的互联互通共生共荣,把现代的发展理念、产业文化、经营思维和科学技术植入一条条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价值链,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农业六次产业,就将从这里发育、生长和壮大。这是农业产业面貌的重塑,产业形态的改造,也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文明的转型。

历史不会终结,农业也不是夕阳。在新科技的撬动下,在新文明的引领中,它将是一轮光芒普照活力四射永远不落的太阳。

2015年《半月谈》第4期:改革,要落地生根

改革,铺开了全面深化的路线和愿景。民众,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期盼和想象。

简政放权、公车改革、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我们看到了重槌敲鼓,渐次开花。 同时,我们也不应遮蔽改革中的梗阻搁置、敷衍翻牌、扭曲变形现象:有的照抄照搬,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观望等待,等待上级部署,等待外地经验;有的阳奉阴违,斩不断灰色利益链条,玩起“躲猫猫”游戏;还有的简单化下放事权、督察问责,搞一项改革,配一次督办,多一份表格,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盖章、挂牌、台帐,居然成了基层的沉重负担!

改革,如何落地生根?

还当树立坚定正确的改革导向。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改革意味着改革者的利益:开掘一片政策洼地,享受更多政策优惠。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改革更多地意味着改革者的担当:构筑一片创新高地,复制更多创新路径。改革的效益应是多维的,改革的红利应是普惠的。

改革首先要突破利益藩篱。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恰恰是要“自削刀把”.放权也是让利,每减少一项审批,就是减少一项权力,最终就会消解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能不能破除这些阻力,这是对改革的考验。

新一轮改革当有正确的导向。一是民生问题导向。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响应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满足百姓的利益期待和发展需求。二是公平价值导向。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惕权贵资本主义,切割特殊利益集团,将社会生活纳入民主法治的轨道。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坚守中,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使全体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获得充分发展与发挥主体能力的平等机会。三是制度建设导向。改革就是要聚焦体制顽疾,触动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化格局,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进中,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政府替代型的社会治理体系,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社会组织释放民主自治的建设性能量,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中成就生动活泼的新生活梦想。

评价2015年 第三篇_2015年期末学生评价(五)

刘津宏是个追求进步又帅气的好男孩。他的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讲的笑话让同学们都笑得肚子疼。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00句。但是他做事有些拖沓,整理也不到位。一类字掌握得不够好,字也写得不规范,加油啊,争取做一名做事干脆利落的小小男子汉!

孔雯晴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子,声音总是柔柔的,我们大家都喜欢她。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50句。她进步很大,在本学期“阶段性检测”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和同学给你送去热烈的掌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上课学会倾听,不开小差,做最出色的自己。

栾世佳有着像小犟龟一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每天坚持诵读。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50句。在运动场上留下他精彩的身影,同学们都为他呐喊助威。他表演的魔术《玩扑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个敢作敢为的小小男子汉。但他的字写得潦草,上课有时小声说话,坐姿不是很正,希望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评价2015年】

王震是个聪明机灵还略含内秀的好男孩。老师每天都能看到他灿烂的笑容。他热爱学习,喜欢读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00句。在新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树立目标,制定计划,不达目的不放弃,做最棒的自己。

位圣涛是个顶顶聪明的小男孩。至二年级上学期结束,熟练

背诵儿歌400首、古诗130首以及《三字经》和《弟子规》。他非常懂事,下课了,经常给老师捶捶背,作为个小男孩很难得。他演唱的《山沟沟》,同学们总是听也听不够。他的脑袋瓜特灵,《三字经》和古诗读两三遍就能记住。但他最近落后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原来是我们班背的最多的,但现在排在第9名了。在新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树立目标,制定计划,不达目的不放弃,做最棒的自己。

评价2015年 第四篇_2015年期末学生评价(四)

刘茜是一位个性不算张扬,当然也不内向,应该是正适中的好女孩。她上课积极发言,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50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加强对拼音声调的训练,还要注意握笔姿势,在做最棒的自己。

尚津如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至二年级上学期结束,熟练背诵儿歌400首、古诗160首以及《三字经》和《弟子规》。她上课积极发言,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她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她表演的英语故事《三只小猪》,惟妙惟肖,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预祝她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做最棒的自己。【评价2015年】

王煜博在家里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她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在这两方面给弟弟做个好榜样,是个好姐姐。在运动场上留下她精彩的身影,同学们都为她呐喊助威。她讲的笑话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本学期背诵《三字经》100句。给自己做一下计划,争取在背诵方面超过自己的弟弟,姐弟俩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做一个喜欢读书的好女孩吧,加油! 史家源是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朗读儿歌和古诗时非常有韵味,老师很喜欢听。本学期已背诵完《三字经》。但他的字写的不好看,请加紧训练,上课时愿意哈哈腰坐着,不美观,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新的学习生活中,请改正缺点,做最棒的自己,加油!

谢菲是个活泼开朗的好女孩。她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她的葫芦丝独奏曲《唢呐配喇叭》让人总是听不够。至二年级上学期结束,熟练背诵儿歌400首、古诗130首以及《三字经》和《弟子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整理,桌面、地面保持得干干净净,桌洞里的书本摆放得整整齐齐,做最棒的自己吧。

评价2015年 第五篇_2015-2016年半月评论

2015年半月评论合集

半月谈2015年第1期半月评论:2015,创新是你的主题词

作者:苏北

我们已经跨入2015年的门槛。经历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欣慰着全面播种次第开花,我们有理由投入更大的期待,眺望更多的收获。

我们已经握有治国理政路线图。如何在实施中啃下硬骨头、趟过深水区?需要创新的锐气和智慧。我们正在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在转型中转换新思维、凝聚新动力?需要创新的驱动和引领。

创新,无疑是新的一年最为醒目的主题词。

这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政府,企业,个人,都应有其担当。这创新的指向,也是多维的。社会体制,发展模式,也包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更深刻的嬗变之中。

转折点上看变革。顶层设计,上下联动;于法有据,有序推进;敢破敢立,利益重构。改革将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之年。这是创新的背景,也是创新的使命。

我们不可轻言,依赖强势的高层推进就足以风生水起,水到渠成。看一看政府改革,放权让利,中央力推权力清单制度,严令决不能打“小算盘”、搞“小九九”。只因挤压了某些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还有长期的行政管制思维习惯作祟,导致一些官员阳奉阴违,在权力清单“瘦身”中玩起“躲猫猫”游戏。一些“红顶中介”们,“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争相蚕食行政审批改革的收益。显然,没有部门积极的呼应和主动的求变,改革难免出现效应递减、红利流失的局面。我们也不得脑热,借助制度的顶层设计就能够按图索骥,衔枚疾进。回首改革历程,认识和实践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基层的实践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英明的设计师,也需要更多高超的工艺师、敬业的工程师。当下一些官员中的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和厌恶创新的心态,亟应高度警惕。我们更不必奢望,拥有耀眼的元年开局就会见潮平岸阔,顺流直下。在教育制度改革中,如何推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实现司法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如何化解其中利益调整的阻力?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居住证所赋予的享受各项公共服务的权利,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每一步改革都需要在创新中突破。

新常态中看发展。从要素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进行着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一场革命性的转型。这是创新的升级,也是创新的空间。

【评价2015年】

这创新,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看产品创新,注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生态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看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从标准化转向差异化的生产模式,从层级化转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从制造商转向服务商的赢利模式。看业态创新,着力推动产业的互联互通,产业的一体融合,产业的共生共荣。再看价值创新,为民众拓展更多样的选择,为社会增添更绚丽的色彩,为生活沉淀更丰富的意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全球产业界又已叩响“工业4.0”的大门。人类跨越了蒸汽机时代,告别了电气化时代,经历着信息化时代,正开创着智能化新时代。“持续性创新”活力犹在,“颠覆性创新”业已隐约显现其锐利的锋芒:推翻既定的价值模式,打破现有的势力平衡,改变传统的竞争格局。“工业4.0”必将在中国制造的创新中生根开花结果。【评价2015年】

创业潮中看创新。新一轮改革着力于打破垄断,降低门槛,政府壮士断腕,还权企业还权社会,张扬着发展公平和市场自由,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正在涌动之中。这是创新的景观,也是创新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创客”们,正意气风发,追逐着梦想,颠覆着传统的创新理念,创造着全新的商业模式、先锋技术与时尚潮流。崇尚个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俨然引领着一种时尚、自信的创新文化,正在将“非主流”“叛逆”这一类标签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他们以炽热的激情和奔腾的活力努力为自己,同时也为社会去创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一个人人创客的时代,正疾步而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为之豪情勃发:“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剩下唯一没有被时代抛弃的武器是永远的两创精神,永远创业,永远创新。” 这是一种可贵的时尚,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如何去催生,去呵护?

创新需要撬动的支点,这支点是制度变革。要构建激励创新的机制,为创新者保障充分的自主权利,让发明者获得应有的利益回报,同时在法治建设中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创新之树“施肥增养”。新近出台的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创新需要广阔的空间,这空间是包容精神。创新需要自由,创新就有风险。应有宽松的创新氛围,鼓励解放思想,开放视野,鼓励勇敢探索,包容失败,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创新需要平台,这平台是支持体系。笔者曾经解读过江苏张家港市的转型文本:强势崛起的“张家港创造”,离不开一个别具特色的“张家港环境”:创新型、精细化、高标准的政府服务,多层次、系列化、配套式的服务平台。“平台集聚高端,高端引领发展”。正是得力于这些服务平台承载的支持体系,张家港拥有了向着产业高端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现代文明一路引领的动力。2015年,将赋予它更为鲜活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半月谈2015年第2期半月评论:反腐要做好“破”“立”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以及反腐败取得的明显成效,赢得了全社会的支持,更激发了全社会的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反腐败斗争将如何取得更大胜利,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下一步反腐倡廉的方向,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概而言之,我们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高歌猛进,一只又一只老虎落马的消息不断增强着社会对反腐败的信心,也不断提升着社会对反腐败的期待。反腐早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其中;腐败团伙体系不断被打破,腐败链条不断被打烂。这是好现象,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但是,反腐败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做出这一判断,是对反腐败形势客观清醒的判断,也是一种提醒,让我们不要因为已经取得的成果而对反腐败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掉以轻心。从战略上讲,我们要有反腐败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邪不压正;从战术上、从实际的反腐败工作讲,则一定要认识到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当下,滋生腐败的土壤并未完全清除,重构良好政治生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所以,今后反腐败在思想上要“破”的不仅是对反腐败的悲观情绪,也包括那种盲目乐观、一劳永逸的心态;要“立”的不仅是信心、决心,更是啃硬骨头的勇气、打持久战的准备和固本培元的策略。

【评价2015年】

思想上的“破”与“立”,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破”要破得有力,“立”要立得科学。

“破”得有力就是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在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这“不变”“不减”“不泄”“不松”就是新的一年反腐败“破”的力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前段时间所讲的“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在新的一年反腐败必将更加雷霆万钧,成果更加前所未有。

“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是要向全社会表明,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在反腐败问题上动真格,在群众关注的作风问题上即使事情再小也揪住不放,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决心,宣示的是一种鲜明态度。 “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保障。如何把已经取得的反腐败成果保持下去,如何让雷霆万钧从坚持变为常态,如何让反腐败从治标走向治本,就需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是基础;深入持久反腐败,制度反腐是根本。当然,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渐进中完善,丰富中成熟。在建章立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次全会上着重聚焦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监管制度这四个方面。这些制度都是围绕“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这一指向,突出重点、针对时弊提出的,是促使从“不敢腐”走向“不能腐”的重要保障。 在建构、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制度建设认识的深化。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较量,它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寄托着亿万人民的深切期待。反腐倡廉走向深入,必然是制度“笼子”不断扎紧的过程,反腐败斗争取得最终胜利,也必然要靠严密完备、高效运行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发挥作用。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让权力无法“任性”,行为更讲规矩,我们的党必将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的脚步,定会更加稳健、更加有力。

半月谈2015年第3期半月评论: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

中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是艰难的,艰难中传递着历史的滞重。中国农业转型的进程是静穆的,静穆中蓄积着变革的能量。

30多年来,中国农民零距离地见识了“WTO”的门道,经历了“全球化”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业跨过偏低的关税门槛,强势来袭,中国农业尽显竞争弱势。同时,在一幅“流动中国”的宏大景观中,乡村的各种

资源要素,资金、人力、土地,加速向城市流动、集聚。亿万解放了的小农,几度陷入普遍的利益焦虑和发展惶惑之中。

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乡村的躁动中萌动,苏醒,一种新农耕文明已在原野的丰饶中孕育,生长。 生态型,智能型,集群型,中国农业转型的路径已见端倪。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中国”投入了更多的期待。

于是,我们看到,标准化生产日渐风行,循环型经济串起农民的增收链,生态型农业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中国农民开始第一次尝试建立可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日本学者藤田和芳讲述的“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411188/

推荐访问:2015年春晚的评价 2015年日历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