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时间:2017-12-09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第一篇_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第二篇_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体制与机制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两个词。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制与机制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二、“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机制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

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 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三、“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至于改革,应该分什么改革的,使文化体制改革还是什么的,总觉得你的问题太笼统,应该有些针对性比较好吧。自己在找找,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

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作如下解释:

制度是名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工作制度/财政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

体制是名词。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文体的格

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体制是名词。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机制是形容词,属性词。用机器制造的:机制纸/机制煤球。

4.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体制 机制 制度三者关系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

体制就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手段。 “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为基本制度服务。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而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而从历史唯物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第三篇_制度、机制、体制、体系 定义区别

制度、机制、体制、体系 定义区别(2011-10-05 12:50:41)[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OK001

原文地址:制度、机制、体制、体系 定义区别作者:云真子

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机制

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系,就是指广义上的一个完整的大的系统,里面有可能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就像人体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小系统构了一个完整的人体体系一样的道理。

所谓体制就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

而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mechanism 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

度等等。就狭义来讲,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作息制度、教学制度等等。这里讲的制度专指一种公务文书。

什么是体系、体制、机制、制度

机制这个词的含义多种,其基本含义主要的有四种,一是用机器制造的;二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三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四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但行政机关公务文书中的机制的意思却是经常做某类事情的方式、方法。与前面四种含义接近但又不等同。简单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那么,机制和方式或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作为一个组织的工作机制,不会因组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

第二点,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点,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组织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对于制度,大家可能相对熟悉一些.在应用写作类的书上,对制度都有较为成熟的定义.制度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加强对部门工作的管理和严格组织纪律而制定的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制度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针对一个部门某项具体工作管理制定,一经颁布,有关人员必须遵守,若有违反,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行政处罚以至刑事处罚。制度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体系与系统是一个意思,两种提法,在英文中都译为System。系统一词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生物学意义上的系统是指能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又可以把系统称之为体系。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说”就认为,人体是由12条经脉、365条脉络纵横交错形成的整体,“脏腑说”则把人体看成是由五脏(心、脾、肺、肾、肝)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构成的统一整体,他们各自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又彼此联系,共同制约着人体的健康。系统的的社会学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第四篇_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词义:(1)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机器制造的

(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

机制的引申义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引申到生物领域,就产生了生物机制;引申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社会机制。

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2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机制的划分:【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从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种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以上几种类型的机制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只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才做了如上划分。

机制是以什么为载体的呢?或者说是通过什么形式建立,依靠什么实现的呢?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

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在两种经济体制之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职工退休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现行体制对企业运行机制的推进是旧体制难以望其项背的。

从微观结构来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确立了一种新的所有制体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高层组织结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构成的组织体制,在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与完善方面,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机制的形成上,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观;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监察、[[审计制度在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还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体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执行的人不行,机制还是到不了位。而且体制与制度不能完全分离,而应相互交融。制度可以规范体制的运行,体制可以保证制度落实。

机制的作用 正常的生物机体(如人体)就具有这种机制和能力。

显然,公司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我们不可能构建出一种机制,使它完全成为一个不需要管理者干预的自适应系统,但在设计企业的运行模式时,应该把机制的构建作为重点来把握,这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随意性和个案处理的几率,从“人治”走向“法治”,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实现科学合理的企业运行机制,重要的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建设,二是企业内部机制的构建。

体制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为基本制度服务。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而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上来说,体制是联系社会有机体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结合点,是三者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在中国,体制主要指中央集权制,即国家政策和各种法规的制定,官僚机构及军队的设置,以及各级官僚和军官的任免等,都由中央直接下令,或将权力委派给各级政府,委托各级政府为其代理区域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力运作体系.

体制和机制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制是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不同的管理机构和不同的管理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体制。总之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如经济体制则是指具体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另外,体制一词还有文体的格局,即体裁的含义。如诗歌的体制可分为古体、近体两大体系。

【词意探源】:

(1)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如:国家体制。

(2)指体裁;格局。

(3)指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

【基本解释组织方式,组织结构;;文章中的结构,体裁

体制分类

政治体制

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这也叫做国家结构形式;它还包括了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通常称作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大陆,政体往往等同于政权组织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不合法的政府或是无法成功行使权力的政府也有其政体存在,无论其统治品质优劣,一个失败的政府仍然是政府的一种形式。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教育体制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制度

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根系原理

大自然中,一棵树,根系不够茁壮,就会在枝叶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最终死亡。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在土里,很难被人看到,反而不容易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当发现树的枝叶有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在枝叶上做文章,从而,治标不治本。

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根系,执行力的表象是枝叶。我们很容易感知到执行力的问题,却总是就执行力而“执行力”,同样是治标不治本,执行力就总不尽如人意。 树的问题要先看其根系,根系的问题不解决,枝叶就茂盛不起来。同样,企业制度是否真的产生实效,是否真的“落地”了,恰恰就像树的根系一样。如果制度只是摆设,那么其他管理就很难真正推行到位,也就很难真正获得期望的执行力。 企业发展

“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这里的“小-中-大”更多的是在表述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而“老板—制度—文化”则指出了企业发展中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过程。

靠老板时期还谈不上组织级执行力。事实上,制度与文化正是组织级执行力的两个核心动力之源。也就是说,组织级执行力具有双核驱动,制度“落地”是物质层的引擎,企业文化是精神层的引擎。

制度落地是落地式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咨询实践中主要依据两个原理:治水原理、蚁穴原理,主要采用的信息化工具为协同OA软件。

治水原理

不让员工乱扔烟头,不管我们贴多少制度牌,罚多少款,都很难真正杜绝。但只要我们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几个漂亮的烟灰缸,问题就解决了。【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单凭期盼员工自觉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只有像大禹治水一样,引导员工自发遵守制度,我们的制度才能真正落地。所以,制度“落地”的核心原理便是治水原理——引导而非堵截。

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第五篇_2015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及工作条例。以我集团图书发行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新华发行集团财务管理办法》、《新华发行集团业务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企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从反腐廉政方面看,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从企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集团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几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第2篇: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的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到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

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

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

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

2、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

3、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这配套的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

4、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后,必然会有部分成员感到不适应,甚至牢骚满腹,这就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行之有效,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坚持制度的标准不变,消除他们的疑虑,化解他们的不满。同时我们也应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使单位上下所有成员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种必须遵守执行的制度,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得到必要的心理慰籍,出现困难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到无时不在的关怀,而自觉工作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由些可见,始终坚持政治工作领先,思想工作领先的原则,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第3篇: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党的制度就是把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的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上升为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党内规章、条例、规则的总称。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必须注重抓好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鲜明特点,它对党的建设包括支部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这一振奋人心的论述表达了他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思路。

一、对过去建党方式的反思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党的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党用思想建设的一系列措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的思想作风,保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使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这一经验的理论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应当看到,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思想建设而没有把制度建设摆在应有的地位,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为那时党的建设主要是在战争环境和农村根据地进行。由于兵荒马乱,党不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党本身又处在被敌人围剿、屠杀的险恶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搞好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在单一的革命任务和巨大的外在压力下形成的强大动力,使得党主要通过思想建设,并辅之以一些简单的制度来解决党内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取得很大成功。

但是,党在执政以后,由于党的地位、任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党内出现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腐化堕落等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思想建设去解决执政党面临的新问题,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我们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看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制度是好的,忽视了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缺陷带来的问题,因而在实践上,依然沿用战争年代单纯强化思想教育,注意作风整顿和主要靠政治运动治党的路子。这种“运动整党”的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抓准病根,始终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最终还是以整个国家的动乱为代价。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总结的:“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二、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在这场十年之久的灾难中,整个中国陷入混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干部遭到批判,被赶入“牛棚”或关进了监狱,党的形象和威望受到严重损害。为什么在党执政17年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大的曲折和失误?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很多老一代革命家几次起来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受到打击迫害?为什么党的决策一旦发生失误就难以扭转?这些问题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都是党内外群众关心、思索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邓小平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认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然是党在工作指导上的失误,这种失误是由毛泽东造成的,“毛泽东同志要负主要责任”。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这就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缺陷。对此,邓小平做了精辟的论述。1980年,邓小平在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时提出:“过去有些问题的责任要由集体承担一些,当然,毛泽东同志要负主要责任。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他还说:“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稍后不久,在同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著名谈话中,邓小平在回答“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的提问时说,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了党和国家建设的规律和途径。邓小平的论述为后来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走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新路子”奠定了基础。

三、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

在党的建设包括支部建设中,之所以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制度本身的特征去加深理解。首先,判别是非,制度具有明确的规范作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了党的建设的难度,使一些违背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行为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有判明是非的尺度。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有了这样的标尺,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另外,有了这样明确的标尺,也有利于划清不正之风和改革中一些不当措施的界限,保护广大党员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党的制度在调整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时,对有关的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程序等,或是作质的界定,或是作量的界定,对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怎样去做,规定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一些人在改革中钻空子。

第二,纠正错误,制度具有强制作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纠正当前“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的错误,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认识。然而,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思想教育的成果需要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另一方面,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并非所有的党员都有高度的自觉性。在许多情况下,单靠思想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强制作用。制度一经颁布,对每个党员、党的干部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并有一定的机构保证其实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违反制度搞不正之风,就会受到批评,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纪律的制裁。这种强制作用是思想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第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制度具有保障作用。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制度制定之后到其修改之前,始终保持其应有的效力,它不会因领导者的更迭而废止,也不会因领导者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党的建设中可长期发挥作用。将党的优良作风包括民主作风用条文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下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党在七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建党经验,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如何发扬光大,如何持之以恒,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使之制度化,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党的队伍是不断更新的,有了健全的科学的制度,就能够保障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不断继承发展,代代相传。

正因为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显示出的独到的特点和长处,基层党支部一定要下大气力,把支部的各项制度建设好。

第4篇:制度建设重要性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选择、制度安排和文化塑造;学校要致力于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营造优雅大气、生动活泼、人文诗意的校园文化。在工作中为实现和追求共同的理想提供和创造持久不变的机会,寻找和践行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幸福。

制度是一种强制力,比道德、文化价值观更为强硬的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

一切好的制度都是正义的。它所施加的约束是一种职业性规定,不是一种人对人的强制。制度追求的是利自己利他人的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人们使利己利人不是简单的行为法则,而是一种习惯和自觉;愿意为自己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400112/

推荐访问:机制与制度的关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