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

时间:2017-03-26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一):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反思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教师的反思活动列为重点,教师反思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性,使得语文教师的反思活动更显出其不可忽视的地位。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反思活动,但在落实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解决教师在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语文 问题 建议

前言: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也就是说,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有效评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目标,新的评价体系,我们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结合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学,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成长,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活动。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研究教学反思存在的问

题以及解决方法对于教育者提高课堂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方式之一,是一个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所必须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即教学前的构思与准备、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和教学后的教后反思,一般我们认为,课前的构思与准备、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十分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教后的反思,教学效果也将难以提高。从语文课自身的特点来看,教学反思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及时反思,以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少走弯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反思不及时

我们提倡反思的时效性,我们的灵感往往可能只是停留在一瞬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记住这一瞬间,可能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除了课堂本身的丰富多彩性外,还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课堂能够及时做出评价,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忽视反思的及时性,很多教师在课堂后不及时对课堂

效果进行反思,时隔几日后,再应付性的对课堂做潦草评价,这样的反思对于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二)泛泛而谈,内容空洞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课文《母鸡》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

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本案例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为反思点,总结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但仅三言两语便做了了结,反思极不到位,对自己是怎样创设教学环境,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将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结合起来等未作回顾思考,未做详细记录,未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各自都有怎样的见解,见解中有哪些亮点,有哪些误区,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走出误区的,教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这只能说老师找到了反思点,但反思缺乏深度,只停留在一种浅层的反思水平。如果一直是这样泛泛的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不会有很大提高。

(三)反思切入点单一,深度不够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意味着我们反思的内容也将是多姿多彩。而当下我们语文教师教后反思的切入点大多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是否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等。当

然也有少数教师会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上、从教学情境或对比、总结等环节的设计上,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应用上,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分析。但分析也只停留在发现问题或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未作理性化的思考、对改进不足的策略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度和实践操作的完善等方面都没有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如有一位老师在反思《捞铁牛》一课的教学时写道:

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 “怀丙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这一话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内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很有道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悟较深。但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其实他的做法不是这样的,而是„叫水和泥沙把他们送回来的‟”。这个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让我手足无措,我当时是这么回答他的:“课文中是这么写的,没有错。不要乱说,你坐下。”那孩子也因此一直趴在桌子上。

教师只是指出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并没有认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自己怎样纠正学生的偏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这样的认识误区等。在这点上,教师缺少深度的思考。实际上,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捞铁牛》这篇课文的蕴意还不甚理解。要让学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但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并不是说要天马行

空,脱离文本,脱离作者的写作初衷。

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生成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改进办法。

(四) 理论过滥

有些老师写教学反思,加入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或套用他人的模式,以为有了这些理论,自己的教学反思就会很有水平。很少谈自己的实际教学,反思之后缺少可操作性的方法,这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反思时要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理论,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五) 反思无重点,面面俱到

如有老师在反思《背影》一课的教学时,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记录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讲得动情的故事。洋洋洒洒几千字,读完反思之后,觉得冗长无味,没有重点,也没有亮点。从促进有效教学的角度讲,泛泛而论还不如集中火力关注某个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这样反思的效果会更理想。也就是说写教学反思要简明。用较短的时间去回顾授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灵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自己的再教设计。这些记录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去完成,否则带给自己的是沉重的负担,只能是简明扼要地写些非记不可的内容,切不可长篇大论。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二):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

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

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三):2015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可能性语文教学反思缺点】

反思一: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本堂课由于“放”与“收”的度掌握的不好,而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充分,对于例1的讲解也过于简单,这也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教材的解读能力还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探索。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重学生的体验,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反思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在数学组的“有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我执教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可能性”,在与同事们的研讨中,我慢慢地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本学段数学课标对概率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有效,首先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我首先在教学的“趣”上下功夫。引入时,我利用《糊涂县官断案》的故事,以颇具悬念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回答故事中的问题过程中复习了定性描述可能性,在新旧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新知时,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摸球游戏、转盘游戏、摸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内化提高部分,我设计了学生小组摸棋子的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统计和推断的过程,从而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感知频数和概率之间的关系。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举手不断,讨论不断,特别是摸棋子的游戏,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高潮。直到下课,学生意犹未尽。当然,教师较为风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较深的生活体会,所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如果仅仅停留在会表示的层面上,学生的收获是很小的。为此,我在教学的“味”上进行了深入思考。

例1中为什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用分数的意义能解释清道理吗?学习了可能性后学生会不会把随机事件发生的频数与概率混淆?这堂课应该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为此,我先让学生理解任意摸出一球,摸个每个球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再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内化提升部分的摸棋子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直观地认识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数与概率的区别,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抽奖问题。正是因为课堂活动的挑战性,才使学生一如既往地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乐于动手、不断探索。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零散到逐步系统化的过程。因此,我十分重视教学环节的层次性。从理解等可能性到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再到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总在0—1之间,认识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可以推断可能性大小,最后思考事件可能性大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完善。自认为对教材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但在教学例1时就发现了自己的肤浅。教材出示的是三个标有号的球,而我以为这完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球代替,因此,课件上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代替。在进一步学习时,我往里面放入一个黑球,学生很快答出摸出每个球的可能性,再往里面放入一个黄球时,学生却说任意摸一球只有四种可能,因为可能摸出红黄蓝黑四种球。我指着每一个球问有没有可能摸到才让学生明白五个球都有可能摸到,因此任意摸一球,可能性有五种。课后,同事们指出,学生说有四种可能其实是没有错的,要便于学生理解,就应该给球编上号。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例1为什么采用给球编号的方法了。

有教师指出,为什么不在教学例1时就安排实验验证呢?我认为,把实验环节安排在后面和前面其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安排在前面,就仅仅是证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并且短短一二百次实验结果可能与概率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无疑给学生理解增添了困难。如果安排在后面,作用不光是证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区分频数和概率,而且向学生渗透了统计推断的思想。从本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教学中,我很多语言不够准确,语调平淡;对学生的评价只限于教师语言评价,未能很好利用小组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还显生硬。

反思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四点: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 “学生在哪个口袋摸奖”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抽奖,让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自己用所学知识去揭开这抽奖的奥秘。

3、注重学生解决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325577/

推荐访问: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