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

时间:2014-04-17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一):(小学)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

(小学)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

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要求,除小学1—2年级不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3—6年级均设置了“综合实践、地方与学校”三类课程。三类课程的周课时数为:小学1—2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4节;小学3—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每周2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3节;小学5—6年级,综合实践每周3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2节。三类课程均包含丰富的内容,学校层面如何设置这些课程,从而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呢?

一、关于综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椐教育部有关要求自主开发使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除3—4年级每周2课时外,其余年级均为每周3课时。

1、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

2、研究性学习: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可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开设。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以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

3、劳动与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建议从小学5年级开始,每开设1节劳动技术课。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规定:“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建议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外活动,但不能进入课程表。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指出: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即民族文化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设“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而且免费提供教科书。各年级课时安排为:

1、小学1—2年级,设安全教育、传统文化课,每周安排1.5课时,其中安全教育0.5课时,传统文化1课时。

2、3—6年级,设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课,每周安排2课时,其中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每周各安排0.5课时,传统文化文化每周安排1课时。

三、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开发

1、《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中,“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数为同一个数字。学校课程就是在开设“地方课程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

程。开设课时数为:小学1—2年级2.5课时,小学3—4年级1课时,小学5—6年级不开设。

2、《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规定:“学校课程设置的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小学1—2年级需开设学校课程2.5时,超过1.5课时,建议拿出1节开设学校课程,剩余的1.5节,从省定地方课程科目中选择。

3、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学校课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学校自主开发,“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他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选用,“学校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

附:《义务教育课程开设安排表》

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

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复习考试时间2周,其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实际上课时间为33周。1-6年级每课时40分钟,7-9年级每课时45分钟。

2、设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科学和艺术)的不再设置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和美术课程。

3、各校应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校课程表,将本校课程表在校园网进行公示,同时要在校门口醒目位置与作息时间表一同进行公示。

4、各镇街教委办要将所属中小学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在本镇街教育网站进行长期公示。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二):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建议

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建议

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要求,除小学1—2年级不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3—9年级均设置了“综合实践、地方与学校”三类课程。三类课程的周课时数为:小学1—2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4节;小学3—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每周2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3节;小学5—6年级,综合实践每周3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2节;初中7—9年级,综合实践每周3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分别为4、3、2节。三类课程均包含丰富的内容,学校层面如何设置这些课程,从而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呢?

一、关于综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椐教育部有关要求自主开发使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除3—4年级每周2课时外,其余年级均为每周3课时。

1、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

2、研究性学习: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可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开设。建议从3年级开始,每周安排1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以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

3、劳动与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建议从小学5年级开始,每开设1节劳动技术课。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规定:“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建议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外活动,但不能进入课程表。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指出: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即民族文化领域、生命教育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设“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而且免费提供教科书。各年级课时安排为:

1、小学1—2年级,设安全教育、传统文化课,每周安排1.5课时,其中安全教育0.5课时,传统文化1课时。

2、3—8年级,设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课,每周安排2课时,其中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每周各安排0.5课时,传统文化文化每周安排1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

3、初中9年级,设安全教育、人生规划课,每周安排1.5课时,其中安全教育0.5课时,人生规划1课时。

三、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开发

1、《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中,“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数为同一个数字。学校课程就是在开设“地方课程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开设课时数为:小学1—2年级2.5课时,小学3—4年级1课时,小学5—6年级不开设,初中7年级2课时,初中8年级1课时,初中9年级0.5课时。

2、《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规定:“学校课程设置的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小学1—2年级需开设学校课程2.5时,超过1.5课时,建议拿出1节开设学校课程,剩余的1.5节,从省定地方课程科目中选择。

3、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学校课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学校自主开发,“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他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选用,“学校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开设安排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九年级授课时数为33周);

3、设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科学和艺术)的不再设置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和美术课程。

4、表格内各门课的周课时安排为指导性意见,各实验区在执行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三):2015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5.抓网络。开辟学科教学网站,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广大教师的观点、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

6.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7.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新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坛新秀汇报课等常识教研活动中课,让教师感悟新课堂,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

3.积极收集各地执教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各类课程的各项目标。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学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经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方案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

7.1-6年级设体育课,7-9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9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方案三:沙城第六小学课程设置及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科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和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交往与合作、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艺术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队伍。

5、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四、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刘玉红

副组长:任建军罗金霞

成员:宋长玲杜红李俊杰徐志宏封淑君

2、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认真分析研究本组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整的教研工作计划,在第二周内交教务处,批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16281/

推荐访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