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时间:2018-04-20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www.gbppp.com--心得体会】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第一篇_关于开展思想大讨论的心得体会

关于开展思想大讨论的心得体会

我在矿党政、矿团委及工区的领导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熟练运用多年的机电专业技术知识,不断向各级管理人员学习管理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去,使我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了新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工作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帮助和工友们的积极支持。工作中我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我深感自己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都收获不少。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和矿党委的安排部署,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进行了认真摆查,现将自己对这次领导干部思想大讨论的认识,针对个人工作实际及不足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计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将自己在的工作情况向组织汇报如下:

一、个人与企业的关系: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不断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素质,充分发挥机电技术知识,为我矿的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来参加了我矿南三皮带的安装,地面扇风机及风筒的改造、主副井电控系统的更换。付井上下井口操车系统的安装等工作。同时深入生产现场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的处理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四大运转的安全运行。在历届机电技术比武中,获得三等奖两次、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荣誉。在此,谢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和照顾。

二、开展具体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1、严抓职工学习教育,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学习,工作推进的方法是沟通。结合实际,对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安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狠抓学习教育,。充分保证学习时间,位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习,切实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严格执行学习制度,详细制定了考勤、考核制度,严格考核,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通过学习,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实际工作更好开展。

2、努力做好本科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积极协助我科抓好各项工作,使全科各项工作协调一致。认真对待每一次机电稽查,组织好大修和月检。参加各类机电设备事故追查分析,做到一事故、一分析。认真对待安装调试工作,工作中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新设备安装,旧设备改造。通过紧张的工作使我矿机电系统按时完成每一次的任务。

3、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工区的实际工作状况,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对集团公司和矿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相关的管理理念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具体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4、结合设备运行状态,强化机电管理,严格落实集中检修和预防性检修计划,狠抓了机电设备的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对备品备件的整理工作进行了初步开展;加强主运系统的协调指挥,在检修等方面保证各系统、各环节合理衔接和高效配合;

5、勤学好问,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技术水平,并在机电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一听、二看、三摸”的设备巡检方法,

三、今后的工作目标:

今后的工作里我要对自己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我决心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1、时刻从矿党政、工区大局出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努力学习新的业务技术,不断的充实自己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工作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支持,以个人服从全体的态度,更好的完成矿和工区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更新观念,认真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在工作中大胆进行小改小革,对落后的工艺和影响生产的环节在可能的范围内带领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创新,积极调动技术革新力量,认真为每一个项目建设做好充分准备,为我矿机电设备安全生产再创新的辉煌。

3、加强安全责任意思,确保安全生产。加强各类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提高预见性,将事故防范于未然;做好各类事故的处理和应急能力,缩短事故影响时间;

4、抓好班组管理,做好分管工作:加强班前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班组长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在分管工作中还要带头认真执行安全规程,不仅自己具备先安全后生产的意识,还要严格要求班组的每一个成员,要让他们明白违章的危害和可

能产生的后果,以及今后防范的办法;抓好每一个作业人员,严格要求他们执行停送电等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制止他们的习惯性的违章;

5、加大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制止违章行为。 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大对作业现场的各种违章现象的制止力度,发现违章现象必须立即制止,对查出的问题立即进行安排处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坚决纠正违章行为,监督落实安全责任的落实情况,严防人身伤害事故、机械事故的发生;

6、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意思,努力为职工生活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方式,积极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回顾过去,感谢矿党政、矿团委给我的信任和支持,使我自身的能力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履职尽责,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郭庄煤矿的发展尽一份力。

关于开展思想大讨论的心得体会

设备动力科

生兆宇

2010年5月19日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第二篇_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16010617 王小冬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使得孔子的孝道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宗法色彩。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 、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但孔子的孝道带有封建色彩、宗法色彩,其思想中含有一种父母强权的思想,即父母让你做什么你不做 ,那么你就是不孝的色彩。也就是后来儒学中父为子纲的。如“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说法更是荒诞不经。这些都是其局限性,需要在现代社会推行时改造。

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在尽孝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父

代权力过重, 但同时又要注意扫除现代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正现象, 尽量确保尽孝过程中的代际公正。

在今天,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子女乃至父母都出外求学或打工, 所以,不远游 的现象, 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 子女在家围绕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照顾寝食的尽孝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家门求学或工作, 但他们同样可以尽孝。比如, 常打电话回家, 和父母拉拉家常, 问问家里情况, 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 免去他们的担忧; 不时给父母寄去些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抽空回家看看父母, 帮他们做做家务等。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 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

总的说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把道德弃于一旁。发扬并改良孔子的孝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_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现阶段,我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1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_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张岱年

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张岱年

张载是北宋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生于宋仁宗天禧四年一○二○年,死于宋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年。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年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英宗末,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助当时渭州军帅蔡挺筹画边防事务。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职,回家乡讲学。后又任同知太常礼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在回家途中,病死于临潼。因他在横渠镇讲学,当时学者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少时喜谈兵,当时宋代西部边境常受到西夏割据势力的侵扰,张载曾经计划联络一些人组织武装力量夺回洮西地方,他写信给当时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张载读《中庸》。张载读了《中庸》,认为不够,又阅览了一些佛教道家的书籍,但仍不满意;他博览群书,研究了天文和医学,逐渐从佛教道家的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他比较用力研究的是《周易》,他以《易传》为根据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佛教道家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这就是张载一生学术研究的道路。

关于张载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出版的几本中国哲学史书籍中,都已有所论述,这里不需要更作全面的系统的介绍了。但还有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一些向来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仍需要作一些分析和考察。这里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供读者参考。这里谈三个问题:一,关于张载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政治思想;二,关于张载在北宋思想斗争中的地位;三,关于张载的著作。

△一

关于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过去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多数同志都承认张载哲学基本上是唯物论了,还有少数人认为是二元论。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作一些分析。

张载的自然观的主要命题,依我看来,应该是下列几个:

一“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汤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

一“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

三“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参两》

四“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

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正蒙·干称》

这些命题的主要意思是讲:第一,世界的一切,从空虚无物的太虚到有形有状的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都统一于气。第二,气之中涵有运动变化的本性,而气之所以运动变化,就

是由于气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源泉。

从张载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命题来看,应该肯定张载的自然观是气一元论,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辩证观点。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重要形式。

张载所谓“神”,最易误解。这所谓神不是指宗教的人格神,也不是指人类的精神作用,而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妙的变化作用。所以张载说:“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一《正蒙·天道》这个神的观念源出于《易传》“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所谓神指事物变化之内在的动力。

张载还有一些话比较难懂,更易引起误解。最显著的是下列一段: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正蒙·太和》从表面看来,这段话好像是认为太虚是“本体”,气是“现象”。过去曾经有人作这样的解释,于是认为张载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这其实是误解。张载所谓“本体”,不同于西方哲学中所谓“本体”,而只是本来状况的意义。张载所强调的正是“太虚即气”。又“至静无感”一句最不易懂。下句“有识有知”,显然指人的认识而言,这里“性之渊源”既指人性,也指气之本性。“至静无感”应是指太虚而言。张载说过:“至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正蒙·干称》这里“至虚之实一是指太虚,“至静之动”也是指太虚而言。所谓“至静无感一,和“至静之动”应是一回事。“无感”是说没有外感。他说过:“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二端而已。”同上“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同上太虚是至大无外的,不可能有外在的移动,这就是所谓“至静无感”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太虚是气的本来状况,也是气之本性的根源所在。有些同志根据这段话而认为张载是讲“性”“气”二元,是一种二元论,这实在也是误解。张载明确说过:“神与性乃气所固有”,不能说他认为性与气是两个根源。

张载的唯物论思想有不少缺点,是不彻底的。他虽然批判了“虚能生气”即“有生于无”的道家客观唯心论,又批判了“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即“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佛教主观唯心论,但他没有完全摆脱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庄子·天下篇》的影响,总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无形的。他肯定“太虚即气”、“虚空即气”《正蒙·太和》,但又强调太虚的“无形”,强调最根本的太虚是无形无象的气。他说过:“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正蒙·天道》他所谓道指气化的过程,“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强调最根本的道是无形的,这就给唯心论留下了余地。他所谓“神”指微妙的变化作用,明确指出神是“气所固有”,但又强调神是“不可象”的,有时把神与气对立起来:“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正蒙·太和》,又说:“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濁,濁则碍,碍则形”同上。这样过分夸大了太虚的神与有形的气二者的区别。他把所谓“神”讲得非常玄妙,真是神乎其神,以致使他的气一元论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云雾。另外,他着重谈论气的能变的本性,认为这性通贯于太虚与万物之中,因而是永恒的,但又认为这个性也就是人的本性,于是人的本性也成为永恒的,从而得出了“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蒙·太和》的论断,认为人死以后还有不亡的本性存在,这就和宗教划不清界限了。这些都是张载自然观的局限性。

他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的,他肯定认识是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外在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基本前提。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又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同上他强调穷理,“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同上。这“理”

是客观的,“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同上。理是事物的理,不在人的心内。这些都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他又讲:“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同上他看到无限的事物与有限的见闻的矛盾,但他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于是提出“大心”的神秘主义方法,“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提出超越见闻的“德性所知”,“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同上。他所谓“德性所知”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他说:“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正蒙·神化》,穷神知化的认识就是德性所知了。他的认识论可以说是一种唯物论的唯理论,从唯物论反映论出发,强调了理性认识“穷理”、“穷神知化”的重要,却割断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因而最后陷入于唯心论神秘主义。这是张载认识论方面的局限性。

张载的伦理学说完全是唯心的,他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提倡“爱必兼爱”《正蒙·诚明》,实际上是宣扬阶级调和论,企图缓和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剥削阶级所讲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他虽讲爱一切人,但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这种“民胞物与”的说教,只能起麻痹劳动人民革命斗争意识的反动作用,这都是应当批判的。

张载的唯物论虽然有严重的缺点,但他的贡献还是巨大的。张载在自然观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他批判了道家的客观唯心论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论证了虚空无物的太虚、运于无形的道都是物质性的,太虚、道、神都统一于气,这样初步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他又肯定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气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样初步论证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关于气,他又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正蒙·神化》。就是说,气不一定是有形可见的,而是能运动也有静止健顺动止、有广度和深度浩然湛然的实体。如果说,从汉代以来,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全面批判了天人感应论;范缜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深刻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柳宗元、刘禹锡进一步阐明了“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的唯物论学说;张载则比较完整地建立了气一元论的理论体系。范缜、柳、刘都没有批判佛教“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主观唯心论,张载才第一次从思惟与存在的根本问题上对佛教展开了比较深刻的批判。

张载对朴素辩证法也有重要贡献。他提出“物无孤立之理”《正蒙·动物》的事事物物都有联系的观点,他提出变化两种形式的学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这样第一次指出运动变化有渐变和突变的两种形态。他更提出“两”与“一”的学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正蒙·太和》。这是关于对立统一原理的简单概括。他的这些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他也看到对立的斗争,却认为一切斗争都必归于和解,“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表现了他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关于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讲清楚。张载主张实行“井田”,又提倡“封建”,从表面看来,他是要复古。他是不是要复古呢?这里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张载说过:“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行状》引他要求实行井田,主观上是为了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十分显著,谁也不能否认。但在地主阶级学者中,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李观,张载,和王安石,都认为贫富不均

是不合理的,需要加以调整、改革。而司马光等人则认为贫富不均是理所当然的。这里表现出显明的对照。

张载所提出的井田方案是: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农民,“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理窟·周礼》,取消“分种”、“租种”的办法,“前日大有田产之家,虽以田授民,然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矣”同上。分种即招佃耕种,租种即出租土地,这些都不允许了。但也要照顾大地主的利益,“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让他们做“田官”,“随土地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同上,即收取一定区域的什一之税,“其所得亦什一之法”同上。而这任命为田官的办法也是暂时的,“及三十年,犹须别立法,始则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同上。这样,地主不能收取十分之五以上的“地租”了,只能收取十分之一的“地税”。这个设想可以说是企图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但又要保留地主阶级的权力,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张载强调均平,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理窟·周礼》他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立场上所讲的均平,与农民阶级所要求的均平不是一回事,实际上不过是要求限制大地主阶层的土地兼并而已。宋明时代,有许多思想家主张实行井田,他们不是要复古,而是主张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农民,使农民为国家耕种,取消大地主阶层兼并土地的特权,藉以缓和阶级矛盾。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还从明代屯田的实施来论证井田的可行,他说:“故吾于屯田之行,而知井田之必可复也。”《明夷待访录·田制二》这些思想家讲“复井田”,实际上是要求改革。

张载又提倡“封建”,他说:“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理窟·周礼》唐代柳宗元写了《封建论》,内容讲得很透彻,得到多数学者的赞扬。但张载却又讲“封建”,这是不是一个大倒退呢?不是的。这是由于宋代的政治状况和唐代的根本不同。唐代藩镇割据,破坏了中央集权,柳宗元写《封建论》,意在消除地方割据的分裂状态。宋代开国初期,鉴于藩镇割据的弊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国内分裂状态消除了,却又发生了另一偏向,过分削减了地方的权力,使地方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以致影响了国防力量。南宋叶适曾谈论唐宋情况的不同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主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欲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故自端拱雍熙以后,契丹日扰,河北山东无复宁居;李继迁叛命,西方不解甲,诸将不能自奋于一战者,权任轻而法制密,从中制外而有所不行也。”《水心文集·纪纲二》张载不一定有叶适这样明确的认识,但他也看到过分集权的弊病,看到当时边防的无力。他认为一切事情都由中央朝廷来管,一定有许多事情管不好。他说:“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理窟·周礼》他特别注意边防问题,曾说:“今戎毒日深,而边兵日弛,后患可惧。”《文集·贺蔡密学》他认为“边兵日弛”是治理“不精”的一件事情,需要加以改变。张载所谓“封建”,大概最大限于百里之国,较小的则不到百里,他说:“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有何害?岂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同上他认为“封建”以百里为限,不可能发生藩镇割据之事。张载提出“封建”的口号是错误的,实际上他是要求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明清之际顾炎武写《郡县论》,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亭林文集》顾炎武的议论是针对宋明过分集权的弊病而发的,并不是主张分封反对统一。与顾氏同时的王夫之高度赞扬张载的哲学思想,但他彻底否认了所谓“封建”制的优点《读通鉴论》卷一。看来,所谓“封建”,决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问题的适当方法。

张载讲井田,主观上是企图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他讲“封建”,主观上是企图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这些问题都是封建制度所不可能解决的矛盾,张载企图在保持地主所有制的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方案而已。

北宋中期,思想战线上,在哲学方面,主要有三个学派。第一是王安石的学派,因王安石在执政时颁布《三经新义》,所以他的学派称为“新学”。第二是张载的学派,因张载在陕西讲学,所以他的学派称为“关学”。第三是程颢程颐的学派,因为二程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

王安石变法,引起新旧党争。旧党以司马光为首,二程也附和司马光。张载虽然没有与王安石合作,但也没有攻击新法。张载在所著《易说》中也讲变的必要,他说:

“言凡所治务能变而任正,不胶柱也。……心无私系,故能动必择义,善与人同者也。”《随卦》

“变而通之以尽利,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系辞》上

“尧舜而下,通其变而教之也。……运之无形以通其变,不顿革之,使民宜之也。”《系辞》下

“凡变法须是通,通其变使民不倦,岂有圣人变法而不通也。”同上他认为情况变了,就应该有所改变,但不应该“顿革”,又要求“善与人同”,取得人们的同意。他反对“顿革”,主张取得人们的同意,这是与王安石的态度很不相同的。

在学术上,张载曾经称道王安石,他说:“世学不明千五百年,大丞相言之于书,吾辈治之于己,圣人之言庶可期乎?顾所忧谋之太迫则心劳而不虚,质之太烦则泥文而滋弊,此仆所以未置怀于学者也。”《语录》这里大丞相指王安石,这段话对王安石有赞扬有批评。所谓大丞相言之于书,当是指王安石的《周官新义》。王安石推崇《周礼》,张载也推崇《周礼》,二人有契合之处。对于当时的新旧党争,张载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在私人关系上,他和旧党的联系比较多些。

二程猛烈反对王安石,他们说:【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然在今日,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学。……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后生学者。”《程氏遗书》二上

“如介甫之学,……今日靡然而同,无有异者。……其学化革了人心,为害最甚,其如之何?”同书二下当时王安石以《三经新义》取士,天下靡然从风,二程认为是大害,极力加以排斥。

二程对于张载,有所肯定,有所否定。二程承认张载以“气”为中心观念,说: “横渠言气,自是横渠作用,立标以明道。”《程氏遗书》五但二程认为气只是第二性的,不应把气认作第一性的。程颢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此乃以器言,而非道也。”同书十一程氏《语录》记载:

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_第一讲 绪论:有关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讲 绪论:有关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问题

一、何谓思想史?

1、思想史的含义

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地说,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2、中国思想史的对象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对象及范围等问题,早在30年代,老一辈学者就已经作过探讨。后来许多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过很有见解的意见。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关于思想史,既可以作分门别类的研究,例如分别研究哲学思想、法律思想、美学思想等等;也可以是综合研究。而在综合研究中,应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为主要内容。按此要求,在中国思想史的综合研究中,更多是关于道德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内容。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界对此有各种看法,并没有定论。

1,中国思想史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的份量较少,思想家们在论述自然哲学时,有不少是道德伦理思想的扩大和延伸。这在中国儒学思想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为什么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成为主要部分,这可以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加以详细的考察。

2,中国思想史重辩证思维。古代的思想家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概括出许多理论观点,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战国时期诸子之学如此,后来儒家、道家、佛学诸思想体系也无不如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思想是辩证思维的宝库。

3,中国思想史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尽管“天人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天与人相通之点则是相同的。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力求把人间的道德律令扩大为天的道德律令,并试图说明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的社会和自然的结构模式都被道德律令祈支配。儒学外的其他思想学派也从不同的途径去寻求天人相合的理论,从而展现出多种理论形式,显示了中田古代思想史的特有风貌。

4,中国思想史重经学形式,许多思想家们托圣人而立言,通过注解经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很少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中国思想史和经学史有密切的联系。

三、中国传统思想史的阶段划分

中国思想史可分:1、传统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

2、非传统思想【有关思想方面的内容】

用世界文化的眼光来观察,一部中国思想史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大时代:

第一,是中国思想分合时代,以周汉为中心;

第二,是中印思想分合时代,以宋明为中心;

第三,是中西思想分合时代,以清末民国为中心。

而一部中国传统思想史,也同样的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是传统思想的创立阶段,以周汉国产的儒家为中心;

第二,是传统思想的演变阶段,以宋明印化的理学为中心;

第三,是传统思想的挣扎阶段,以清未民国西化的旧派为中心。

就纯杂来比较,则以第一阶段的儒家为最纯,最可代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

第二阶段的理学已多印度化,第三阶段的旧派,也或不免西洋化。就盛衰来比较,则以第二阶段的理学为最盛,最能压倒其他各派思想 第—阶段的儒家,韩非把它和墨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孟轲认它和墨杨二家三分天下而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滕文公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尽心下》)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第三阶段的旧派,代表地主阶级,多和实力者相勾结,但却敌不过各种来的新派,它起先反抗代表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派,后来更和代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派对立。

四、中国思想史的史料特点(限先秦文献)

先秦文献有一些不同于后代文献的通例,利用先秦文献时,应该有所了解。

(一)、先秦文献大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五经”中的《易》是由西周初期以前周族占筮积累下来的资料整理而成的,《书》是三代先后发布的政治文诰的结集,《春秋》来源于各国史官执笔写下来的大事记。《诗》更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诗歌总集。《礼》也不能认为它就是周公的个人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著作也大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论语》是孔门后学记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不是孔子的著述。《墨子》的作者题为墨翟,其中却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庄子》的作者题为庄周;其中却有老庄学派其他学者的著述。《管子》一书题名为管仲,其实是战国稷下学者著述的总集,其中还包括着不同学派的见解。战国后期诺子著述如《公孙龙子》、《旬子》、《韩非子》中属于题名作者的作品占多数,也有一些篇肯定不是或不能肯定是题名作者的著述。先秦最后一部书《吕氏春秋》则是吕不韦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作品。

(二)、先秦文献往往杂入后代人的文字。先秦著述历时久远,或者口耳相传,或者辗转传抄,在流传过程中本身面貌会发生某些变化。特别是秦代焚书、禁书造成先秦文献散乱,汉初学者依据保存下来的零散篇章编集成书,或由年长学者口述重记。现存先秦文献一般都是汉初学者编集起来的。先秦文献中杂入后代人的文字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三)、先秦文献都有注释。流传至令的每一种先秦文献都有秦代以后人的注释,其中儒家经典的注释特别多。我们阅读先秦文献可以依靠汉代及汉代以后的注释。但古人的注释在不同方面价值大小不同。一般说来,古人对语言文字和历史知识的注释可靠性比较大;而思想内容的注释常常与先秦文献本身有距离,甚至完不同。为了利用古人的注释,还应该知道古人注释的体例和流派。汉代的注释有“传”、“说”、“训”、“故”(亦作“诂”)、“注”、“解”、“笺”、“章句”

等名目。魏晋开始又出现“集解”、“正义”、“疏”等名称。只要了解一点训诂常识,这些方面的问题大体可以解决。

(四)、先秦文献的格式、用字与后代距离较大。多数先秦文献本来没有篇名,现在看到的篇名是后人整理编定时加上去的。《诗经》、《论语》、《孟子》的各篇都是编集者从各篇第一句取几个字为篇名,有的甚至不能成词,这样的篇名不能概括整篇的内容,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从篇名推测其主题和思想。《墨子}、《庄子》、《商君书》、《荀子》等书的篇名,多数可以概括整篇的内容范围或中心思想,但那些篇名也是后人加上去的。至于书名,更是后人编集成书后加上的,各书中包括的著作本是分散流传的,自然不可能有总的书名。不署作者姓名也是先秦文献格式与后代的不同点。许多先秦文献的作者至今无法确定,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先秦文献使用假借字多。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现代人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但先秦没有这个规矩,用假借字不算错误,所以用假借字特别多。古人用假借字主要是以音韵相同或相近为原则,也有少数是以字形相近互相通借。但古今字形有变化,字音变化更大,我们遇到这类问题要依靠前人的注释和好的工具书。

五、如何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最好能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不是凭空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应当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所谓思潮,就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思潮往往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相互联系。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诸子之学;在汉代,主要表现为经学;魏晋时期则为玄学;隋唐时期主要是佛教的传入和佛教的中国化,宋以后是理学;清代是考据之学;近代则是西学。

(三)、学习研究思想史应注意科学技术史的成果。中国科学史的一些特有的范畴、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又是人类思想升华的结晶。如“道”、“气”、“阴”、“阳”这些范畴,就是在概括当时天文学、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范畴又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虽然是朴素的,但它不是天生的先验观念,也不是普通的日常意识,而是一种巧妙地运用概念的艺术,或称之为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

(四)、思想史应研究思想源流的演变。对于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发展,这些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五)、在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加强对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是相当复杂的,对一位思想家来说,早期思想有可能和晚期思想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他自己的言论也可能会有不少矛盾之处,这些都要做全面的研究。

六、思想史的挖掘方法(以孔子思想为例)

二千多年来的学人,对于孔家思想的看法,很不一致,我以为我们只有掌握住阶级的观点,处处联系的面面俱到的去挖掘他鉴定他,才会看出他的价值 。

1、思想言论与社会时代联系来看

就时代来说:有什么时代就有什么思想 。 思想适合于那个时代者就不适合于这个时代。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适合于封建社会的。我们不能因为看见他的不适合于现代,就并武断的说:他也不适合于古代,他的思想是无因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是不合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反之:我们同样的不能因为看见他的适合于古代,就并武断的说:他也适合于现代,如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说法也是不合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2、 思想言论与阶级生活联系来看

单说“时代”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的更具体的说到“阶级”,因为既然是阶级社会时代,就绝对不会只有一个阶级,既然不只一个阶级,也就不会只有一种思想了。 就阶级来说:有什么阶级就有什么思想。思想适合于剥削阶级者,就不适合于被剥削阶级:孔学—切都是以最上层的领主阶级、地主阶级的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被最上层的领主阶级、地主阶级所一致拥护。在手工业者的墨家便不以为然,而出于非儒;农民阶级的许行更觉格格不入,而被孟子产所痛斥。

3、思想言论与作风态度联系来看

孔子是贵族领主阶级出身的,所以最有等级观念,势利念头。他的一副面孔是随着对方的贵贱等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38121/

推荐访问:申请书思想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方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