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时间:2018-02-27   来源:自我介绍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介绍】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一篇_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不足和完善

龙源期刊网 .cn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不足和完善

作者:王晓东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3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不足和完善展开了探讨,系统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及不足,并详细介绍了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点,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足;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体制,从而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一流的建设工程。

1 我国现有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及不足

我国目前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的。在组织体系上,实行了政府监督、第三方认证、企业自控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相应的省、地市、县级管理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在管理方法上,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且更加重视了质量形成过程和影响质量因素等诸方面。在监督模式上,推行了建设监理制,改变了过去靠行政命令进行项目建设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大大转变了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能。以上体制的运行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还存在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程质量管理法规还不健全,虽然出台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但是配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使用的相关法规还明显不足,配套法规的出台还显落后;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制度还不健全,对工程参与各方的责任认定还有待加强。二是业主(建设单位)及其代表的质量主导作用还不突出,建筑监理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明显。三是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管力度还不够,同时,常用的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已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四是行业协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质量管理作用还不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

2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点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二篇_导致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的四个方面

导致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的四个方面

近年来,银行机构重视抓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到法人治理、信贷管理、财会管理、人本管理等方方面面。从基层银行发生的众多案件反映出,十案九违规。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操作风险的频频发生。现实中制度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有四种倾向:

一、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基层银行管理层不是把执行力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倾向,对检查制度落实重视不够,有的等上级布置时才抓检查,有的发生金融案件后再进行检查;检查频率低,对安全保卫、信贷、财务、计算机、员工行为的检查或考评更多地注重业务发展和增长,而没有突出风险点化解;业务环节的风险点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业务流程的相互监督制约存在盲区;全面蜻蜓点水式检查多,突击性的、专题性的、带有苗头性的、针对性的检查少,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

二、问题问责不到位。银监会实行重大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哪里出了案件,就要上追两级的领导责任,并对经营管理和内审稽核实施双线问责。特别是对于同类同质案件高发、继发的银行业机构,要依法追究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而在工作中基层银

行领导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想方设法掩藏案件真实情况,逃避问责。

三、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到位。现实中“以感情代替原则,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负责人不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使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流于形式。日常对员工行为动态考核管理不细致、不深入,对在日常生活中员工行为异常重视程度低,导致带病 上岗为风险土埋下隐患。

四、合规文化建设缺位。全行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业务开拓培训较多,而对现代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训较少,未能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此错认为制度建设是业务稳健发展的前提,提升制度执行力保障。为了真正实现靠制度管人管事,基层银行要通过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完善机制、营造氛围,切实提高每一位基层银行员工在落实制度上的执行力。应做到:

一、落实制度执行的责任。各级管理部门要明确各岗位执行制度的责任,每个员工都要明确本职岗位必须遵循哪些制度,明确违反这些制度将要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及属下员工的制度执行情况承担领导责任和连带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一级抓落实,对员工违反制度的行为,要问责于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各单位、部门的负责人,

不仅自己要严格遵从各项制度,还要加强对属下员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位员工按制度办事,并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

二、完善制度执行的机制。一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执行制度的程度和要求,都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既使每个员工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为组织考核检查员工制度执行情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二是要建立一个有力的监督机制。主要是加强上下级监督,一级盯一级,逐级抓落实;加强平行监督,形成平行分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加强组织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决策、监督和保障作用;加强外部监督,发挥银监、行业管理及行政执法部门的外部监督作用,以弥补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可能失效后而产生的违规行为的监督;加强稽核监督,以最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理手段,强化制度执行的后续监督,把好最后一道关口。三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通过建立一种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从而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兑现奖惩办法,形成引导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长效机制。

三、突出制度执行的重点。制度建立后,执行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是在基层。首先,各级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高管人员在执行制度上一定要以身作则、敢当表率、一身正气,形成无声的

号召力,使各项制度不折不扣地得以执行落实。其次,强化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对中层队伍,要以先进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理念、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加强管理、教育、激励和约束,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执行制度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对上形成提升执行力的基础,对下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强化基层每个员工的执行意识。由于他们都处于制度执行的最末端,对上级制定的一些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往往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直接导致执行意识不强、执行意志不坚,这也是导致一些制度在执行中“上面急、下面却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积极加强制度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强制培训制度,在职员工每年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制度培训教育,既要使每个基层员工全面掌握制度的内容和要点,也使其深刻理解制度的意义、作用和落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不执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基层员工对制度的执行意识和理性认识。

四、营造制度执行的文化。一是要大力倡导先进的企业文化。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与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在“敬业”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在“勤奋、忠诚、严谨、开拓”中体现执行制度的要求,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二是要积极开展一些制度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与制度建设相关联的巡回演讲、专题座谈、集中宣传、知识竞赛等有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制度建设、执行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

部环境。三是要大力宣扬制度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要善于培养、发现、宣扬在落实执行制度方面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正面教育,用身边的典型人和事来激发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三篇_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凌冰:2010年度中州十大名师

实战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NLP企业管理人员教练技术培训

打造高绩效学习型团队

高绩效团队建设与管理技能培训

高绩效团队建设与管理技能提升培训

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复杂,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涉及部门多,国家规定多,到处是“机关”,容易出问题;干基建的油水大,查基建的风险高。本文为此提出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旨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新一轮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项审批及内部控制方面

(1)违规立项。如个别应由国务院或部委总部审批的项目,直接由省级管辖单位审批立项,有的建设项目未经上级单位审批擅自在地方立项。

(2)规模控制不力,超面积、超投资、超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初步设计或初步设计变更未经审批,随意增加变更工程项目。

(3)部分项目立项时间较长,建设工期失控,个别建设项目在上级行立项批复之前先行施工,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工程监督管理不善,项目一拖再拖,成为“马拉松”工程。

(4)部分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未落实,未成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没有配备专职基建财务会计和懂基建工程的管理人员,有的甚至基建会计、出纳一人兼,重大决策没有相关的会议记录、基建档案资料不全,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不规范。

2、基建财务管理方面

(1)少数基建项目资金来源运用不合规。有的建设单位挤占公用经费和行政事业经费列支基建工程费用,或虚列费用支出将资金转入基建账户,未经批准使用其他项目结余资金、使用借款垫付基建款等;有些单位则挪用基建资金购置非建设用固定资产,如汽车、空调或个人住宅商品房,列支汽车修理费或其他与基建无关的费用。

(2)部分单位基建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支付工程款审核把关不严格。如:违规使用现金支付大额工程款、支付工程款无发票、无合同或工程进度报告支付工程款、未按合同(协议)约定支付工程款、未督促供应商及时缴纳履约保证金、基建资金未做到专户存储、多头开户、白条入账、凭证无审签、记账凭证无附件或附件不全、重要支付凭证和财务印章管理不严格等;有的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预算、结算知识了解甚少的管理漏洞,采用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减少不做调整,重复计算工程量,编制

虚假预算和结算等手段,高估冒算工程造价,致使建设资金流失。

3、基建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方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规,基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在采购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后,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建设单位未将基建工程,货物或服务项目未纳入建设单位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方式、操作程序不合规,分散采购,应招标项目未招标。还有一些建设单位招标活动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在投标单位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未重新组织招标,评标前与中标单位进行实质性谈判,招标标底不准,隐性市场存在舞弊;对代理招标单位、投标单位资质、评标人员资格审查不严格等。

4、合同及工程管理方面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1)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建设工程合同,作为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经济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经济契约。一些采购合同签订不及时、不合理,有的单位未按中标结果签订采购合同,有些则签订追加采购的补充合同金额超过10%的规定比例逃避再次招标,个别单位边施工边签合同或先施工后签合同,还有的根本就未签合同或协议;一些合同(协议)签订不严谨,合同条款漏洞太多,对许多可能发生的情况未作充分的估计;对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审查不严,合同的条款之间、不同的合同文件之间规定和要求相互矛盾或不相一致,合同条款残缺不全,维权意识差,造成经济纠纷;一些单位未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个别单位终止合同却未签订解除协议,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了基建资金的损失浪费。

(2)工程日常监督管理松懈。部分建设项目监理、质检部门与建设单位基建现场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造成工程肢解发包、转包等问题发生,施工合同单位与现场实际施工单位不符,施工单位串通监理或质检部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部分工程项目验收不严格,个别工程项目存在质量隐患,反映出部分建设单位未有效督促监理单位履行约定职责。

5、置换、代建基建项目问题较多

基建置换一般是将旧的房产通过资产评估进行处置,用取得资金建设新的项目,但在多起不良资产处置案件中,资产评估、拍卖、处置变成家族生意,低价折让出售国有资产,徇私舞弊,造成置换黑洞。“代建制”项目往往为个别开发商从权力主体手中获得,采购人不通过信息披露直接将手中的项目委托给信得过的代建单位,也存在“权力租金”的交易,其可控性较差、不确定因素多,有些开发商资金实力不足可能会造成半拉子工程、建设单位自身的权益难以保障,存在一定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客观原因导致建设规模超标

一是受当地政府行政干预(如城市规划规定层高、外部装饰等)、基建工期长、建材涨价及配套项目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直接加大了建设成本。二是建设单位追求“标杆”、“形

象”工程,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和资金,互相攀比,规模能大则大,标准能高则高,“三超”问题比较普遍,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

2、内控不力和基建管理能力欠缺,导致风险隐患增加

一是部分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内控意识不强,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基建领导小组、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基建办和会计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基建管理一手硬一手软,上项目、跑批文、要资金积极主动,财务核算、工程管理和监督检查等相对松懈,导致基建管理不规范、部分环节失控。二是缺乏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建设项目管理能力严重不适应项目建设发展的需要。基建工作相对复杂,法规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在工程开工前临时抽调的基建管理和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缺乏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难以做到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管理、资产置换等过程中,一旦考虑不周、决策不慎、操作不当就会陷入被动和纠纷,导致个别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和风险隐患。三是基建监督检查及处罚力度不够,造成问题屡查屡犯。

3、基建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操作出现偏差。

一是资产置换、委托代建等制度空缺。如在对以置换、代建方式修建营业办公用房项目的管理上,目前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特别是对置换资金的控制管理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办法,造成置换代建项目建设缺乏主动控制权,操作出现失误,维权意识淡薄;个别建设单位决策管理不当,尤其是对置换投资方式和委托建设方式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管理经验,操作具有随意性,致使工程进度慢、问题多、隐患大。二是个别基建法规要求不明确、不一致,操作性不强。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很多,有国务院、国家部委制定的,也有地方制定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建法规太多和有些规定不明确、不一致导致执行过程中的盲目随意和无所适从,一些建设单位未将《采购法》、《招标投标法》与《工程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执行,不论合同估价金额,对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项目都招标,对大部分设备、材料等均采取询价方式采购,致使招投标采购管理不规范。

三、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议

1、加强立项和基建内控管理,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一是严格落实立项审批程序和标准,从源头上对总规模控制。建议基建项目立项应在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及有效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机构、人员、业务量、房屋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实际需要,确定审批新建、扩建、改造房屋类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时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一次核准总规模,减少多次追加批复,避免“上级批一块”、“地方政府给一块”、“建设单位超一块”等多头立项、分头审批导致普遍超投资、超规模问题的发生。另外要加强工期控制,上级管理机构在批复初步设计方案时,可大致界定工程竣工时间,让建设单位有紧迫感,避免因工期延长导致的成本增加。二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建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程序,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大局意识和执行法规制度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2、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弥补建设项目制度上的管理空挡

一是制定以资产置换方式兴建办公楼及附属设施的相关制度规定。根据基建过程中用旧办公楼置换新办公楼、建设用地或建设资金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和明确项目申报、资产评估、置换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二是研究制定“代建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代建制”的利弊和风险,通过试点和总结经验,制定有关基建委托代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代建制”的实现方式、工作程序和风险控制重点。三是修订完善有关基建管理办法。建议基建上级主管机构应及时制定或修订基建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建设项目管理操作手册或指南,增强基建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基建财务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和工程管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重视基建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核算体系,切实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规和采购管理办法,基建项目按规定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做到采购方式确定恰当、采购程序合规合法,对达到规定标准的采购必须实施招标;加强基建合同管理,认真落实合同审核制度,确保合同的完整、严谨,预防争议或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建立健全基建工程“全过程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指导和审计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

一是对基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审计监督应实行“全过程管理监督”,贯穿于基建项目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等各个阶段,并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暂定材料认价、竣工决算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审计,早介入、早审计可以使监督关口前移,改变那种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与评价,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减少或避免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健全基建项目监督机制,加大违规问题查处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处罚和通报,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基建工作依法合规。

6、组建基建管理专业团队

建议把承担过基建工作熟悉具体业务的同志集中起来(或聘请个别中介机构专家参与),对建设单位提供基建管理全过程的专业咨询和指导,并实施对建设项目监督和检查,提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团队的日常办事机构可设在上级管辖机构,加强系统内直属单位基建管理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积极作用。

7、研究和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在基建实际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突破基建项目自己组织建造的传统做法,为解决基建管理人员和经验不足的矛盾,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采取了置换委托建设、定向购置等方式进行基本建设。随着基本建设模式的发展和实践,委托代建、定向购置等建设方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建议对有关单位委托建设和整体购置营业办公用房的做法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研究、探索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新方法。

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的工作不同,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属性,因此,要确保项目的成功,获得让所有项目相关者满意的效果,项目经理除了需要清晰地把握项目流程外,更要具备优秀的信息管理、沟通管理、冲突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集成管理等能力。

清华大学项目经理培训课程精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实战四个专题的核心课程,辅以模拟实战演练和案例研讨,项目经理不仅能切实提高项目管控的水平,更能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将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企业的高效运作。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四篇_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策略 组织文化是一切现代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组织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组织文化反映了一定社会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是组织中个体的见解、观点、情感、知识和技能的总和[1]。学校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内涵和结构特征。学校组织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组织文化风格。

很多学校都希望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来塑造学校的品牌,以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而以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为学校发展创造契机。但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为系统的办学理念,而有的则通过校训、校风、校歌来体现[2]。有的学校主要从教育教学管理中强调创新,实行了“目标等级管理”,即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或者说上一级对下一级负责。比如,分管某年级的副校长对年级主任负责,年级主任对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对任课教师负责,最终责任到个人。这样使教育教学问题直线管理,分级管理,加快了处理问题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了员工的责任心,逐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然而,总体上仍显得保守,如在员工激励问题上仍残留着平均主义思想,在收入分配方面、奖励方面档次没有拉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学校几十年的传统文化惯性,不讲原则的“和”、“吃大锅饭”文化形成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对创新的理解不够全面。创新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制度到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来支撑,相互关联和互动,才能促使其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2.行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沾亲带故关系及拉帮结派等形成的网络错综复杂,很多时候会影响正常激励机制的执行。如在学校对某些员工进行选拔和晋升的主要依据中,人情关系仍不可避免地成为学历、能力和业绩之上的主要依据。在评先评估过程中,上级部门的干涉影响评选的公正、公平性。与某些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沾亲带故就可以不受或少受处罚、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规定的现象仍然存在,以至有损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沾亲带故的关系长期存在,逐渐使得学校的组织机能弱化,出现因人设职,机构臃肿的现象。产生上述现象除中国传统的关系本位的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一是学校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对团队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使团队精神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而营造起一个提倡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二是没有及时推行与团队精神相适应的全面的行为规范制度,使团队精神的培养脱离了员工的实践,没能体现在学校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中。

3.制度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对于学校组织文化具有强化作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文化起反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一般有如下薄弱环节:一是制度不完备;二是制度完备,但不严格执行或不执行;三是制

度完备且严格执行,却不对员工起激励作用,或只激励少部分,打击大部分。很多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区别对待”和“拉开档次”的思想。在绩效评估中引入量化考核,制定了由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两部分构成的薪酬制度。但是有的学校奖励机制的设计对外没有竞争性,对内没有激励性。如绩效评估标准制定得不够科学,对少数资格老、职称高的教师及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过于有利,对后勤教辅人员激励不够。激励小部分,打击一大片。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一是受公办学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使得该学校在制定分配制度时仍过多地考虑员工的资格、职称及职位。二是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过于侧重教学及升学率。三是学校在制定和完善有关激励制度和标准时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

4.物质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学校组织文化不仅体现在价值取向、制度规范和行为举止方面,而且还有其外表形态,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静态传达,也是学校制度文化是必要补充,它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以及在办公、环境、交通、通信、宣传、服饰和礼品等方面的具体展开和应用。学校标志是高度概括和凝练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个象征性符号[2]。近年来很多学校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科技楼、微机教室、语音实验室、电化教室、大型讲座厅和各类科技活动室、宽敞明亮的餐厅和舒适高雅的学生公寓、实验楼、图书馆等建筑。但是这些建设普遍重视的是建筑物的规模和设施的数量,却相对忽视建筑设施的文化内涵,这些建设只是容纳师生教与学的物理空间,而没有蕴涵学校历史,未能准确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校整体文化形象、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培育重视不够。

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1.增强创新观念,展现精神风貌

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重视校史研究,又要创新学校文化。每所学校的继任校长都应认真了解本学校的发展史,学习创始人的办学思想,总结前人的办学经验,重视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不断提出学校发展的新愿景和新目标,在创新中前进。

一所学校要为自己争得一块立足之地,拓展一片发展区域,就要在社会、家长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学校形象,使社会了解学校,认可学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首先应将学校的办理念与学校特色定位结合起来,形成学校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也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密切相关。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和教师将精力集中在学校教育生活上,理解教育生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2.弘扬团队精神,统一员工行为

一是要营造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舆论手段推行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增强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个人的利益与团队活动保持一致,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学校的组织目标相一致,使整个组织充满凝聚力,追求整体绩效。

二是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功利观。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正确导入团队精神价值观的同时,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人们形成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功利观。

三是要注意兼顾工作效率与员工关系。既要鼓励个人的充分发挥,又要减少员工间的差距,使员工之间和谐相处。在提高绩效的同时,理顺内、外部的制度与关系,要逐步建立与

团队精神相适应的聘用制度、考评制度及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员工团结向上,增强凝聚力。

3.强化思想教育,实现师生知、信、行的统一

学校精神教育熏陶着每个师生,反过来每个师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又影响着学校精神。因此,学校应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学生信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帮助师生把知、信、行逐步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学校要坚持广泛的正面宣传教育和理论引导。要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激发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实现个人意志追求与党和国家理想的统一。按照本校的标准把集体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和共同荣誉传达给师生员工,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之能够按照学校的文化准绳来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并与学校群体的目标和规范相统一、相协调。

4.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与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同,继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师生员工潜能的目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要把学校统一的价值观转化为学校各部门、各组织、教职工、学生的具体理念。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要形成价值观之“源”转化为制度之“流”的过程[3]。

二是要完善制度实施机制。从制度的执行力度来看,普适性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学校内部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一是制度的执行不能因人而异,或者对管理层或者对上级领导的亲属无效,这一点在公办学校特别突出。二是管理者对下属不执行制度表现出宽容,以致使“老实人”吃亏。理论上讲,制度不被执行可能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本身更为重要。有制度不执行表明管理者的能力不足。

三是要完善制度评估机制。制度本身的好坏也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制度不被执行大至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制度的违约成本太低,以至于人们不怕违背制度后的惩罚。其次,指导制度的价值观或理念不正确,或制度自身存在规定性与选择性的矛盾。另外,制度不被执行也反应了制度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所以制度评估机制必须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对于制度的缺陷给出正确的结论,准确地确定制度的违约成本,防止制度与价值观或理念脱钩,防止制度变化过于频繁等。

5.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

世界著名大学之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其“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的理由。”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比如校园中的建筑,它本身虽然并不是文化,但是,它是人创造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任何人造物上都蕴涵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因此就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育人功能。它除了能够满足校园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需要,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外,更重要的是能培育校园人的爱校之情,由对学校的爱升华为对祖国和民族的爱,不断激发和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修养不断得到提升。比如人置身于道路整洁、花香四溢的环境中,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而且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缓解紧张工作、学习的压力,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我国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目的就是让儿时的孟子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学校在建设物质文化时,要自觉地发掘校园的精神文化潜能。在校园规划、设计、建筑中,即在“人造环境”的

过程中,自觉地渗透精神的因素,使之更好地反映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

6.凝练学校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静态传达,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必要补充,它包括二维平面视觉系统和三维空间视觉系统两个部分。

学校二维平面视觉系统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以及在办公、环境、交通、通信、宣传、服饰等方面的具体展开和应用。学校标志是高度概括和凝练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个象征性视觉符号。如:某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校内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因此学校校报便可以取名为“榕韵”,各种竞赛也可以称“榕韵杯”,另外,校徽、校服也都可以突出这个标志。

学校三维空间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景观等三个方面。学校建设不管是一个建筑单体还是整个建筑群,它不仅仅是容纳师生教与学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是蕴涵学校历史,表达教育理念的文化载体。自然生态环境是营建学校视觉形象的天然条件,若巧妙地利用可确立他人无法模拟的学校形象的个性特质。学校的人工景观,不管是大的环境营造,还是小的园林小品,或者是一些必需的文化设施,都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来谋篇布局,精心设计。

总之,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必须始终如一。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五篇_谈“干劲不足,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制度不全”四大问题

谈“干劲不足,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制度不全”四大问题

——“爱岗敬业讲责任,专心致志抓落实”记实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大局当前,理应各尽其能,摒弃矛盾恩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自觉想事干事、齐心协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着力形成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落实有力、爱岗敬业、务实高效的工作新格局,以饱满的信心,坚定的决心,打好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和翻身战。因此,我觉得首先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着力解决思想境界不高、工作干劲不足的问题。重点解决思想不统一、目标不明确、进取精神不强、工作定位不高等现象。我厂干部职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少做少错,多做多错”、“干多干少都一样”等消极怠工心态极为普遍,具体体现为工作干劲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爱岗不是无日无夜的工作,敬业不是任劳任怨的工作,而是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追求,真真正正、立足本职,为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更何况我们正处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因此作为公司一员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勇于确定一流的赶超目标,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加压奋进,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要着力解决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重点解决庸碌无为、暮气沉沉、有责不负的现象。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一次次的检查不达标,一次次的“戴帽”加压,一次【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次的领导训话,一次次的工作失误……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共同的祸根——责任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不负责,更表现在对公司甚至国家的不负责。责任就像一把双刃剑,沉甸甸地摆在我们面前。从公司层面讲,应强化责任建设,以制为本。讲责任,也要讲责任制;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制,一在履责,二在问责。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问责,要贯穿到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对认真负责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失职渎职的,要予以追究和惩罚。只有把责任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从公司一员讲,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弘扬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良好风气,主动负责、全面负责、争先负责,敢于直面艰巨困难,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化解复杂矛盾。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人员,更应该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是要着力解决好执行能力不够、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重点解决执行能力不够,工作相互推诿指责;执行标准不高,工作满足于一般化,执行速度不快,作风疲沓不推不动,执行力度不大,对上级决策部署不能一以贯之,工作走样;执行办法不多,执行起来力不从心等现象。所谓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我认为,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执行力?关键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严”: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

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实”: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雷厉风行、立竿见影”,“作风决定成效、细节决定成败”等执行理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快”: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新”: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

四是要着力解决好规章制度不全、执行不能到位的问题。着重解决对制度建设重视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违反制度不及时查处等问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化的制度建设机制。制度建设应体现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公正性、普遍性、权威性和率先行,要及时废止过失制度、修订完善现行制度、适时制定新制度。要解决好规章制度不全的问题,应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和制度执行力,切实抓好制

度的制定、完善、创新和落实,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强化落实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当好执行制度的表率。

总之,污水厂的高效正常运行,需要人才。而人才专业发挥,需要辅以先进精良的设备。人才、设备,需要科学化管理。管理,需要抓落实。环环相扣,人才是第一要素,而要留住人才,必须配套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为此,公司加快出台成套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能者上,弱者下,奖勤罚懒。对公司建设发展做出贡献和重大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提升,提高工资和待遇。同时,对给公司造成损失和违反公司管理规定的,坚决惩罚,绝不手软。

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第六篇_公司制度体系建设与管理情况总结汇报

公司制度体系建设与管理情况总结汇报(共2篇)

制度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22991/

推荐访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