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游词 > 云冈石窟文成帝

云冈石窟文成帝

时间:2017-03-15   来源:导游词   点击:

【www.gbppp.com--导游词】

云冈石窟文成帝(一):《云冈之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云冈之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云冈石窟是一部神圣的书。作为国家意志的物质体现,云冈不仅“暗示”着公元5世纪,北魏王朝信仰佛教的满腔热忱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而且由于皇家主创,整体布局统一合理,各个洞窟有机连贯,像如合璧。作为帝王的直接行为,云冈完整地把一个王朝的百年大业、精神风貌、意识形态、社情民俗,形象化艺术化地缩影、镌刻在一壁岩石之上。历史学家黄仁宇论说云冈“既供美术展览,也是通俗的博物馆”,因为它保存了北魏“社会史和经济史上的真迹。„„要不是这石窟在荒野中替中国中世纪保存这一份文物,而将金碧辉煌的佛像置之通都大邑的话,恐怕也就像中国古代的建筑一样,早经兵燹(xiǎn特指兵火)而荡然无存了”。考古学家阎文儒对此也深有感触:云冈石窟造像艺术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大批造像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风俗习尚,为研究北魏阶级社会提供文献上所见不到的实证。云冈,拓跋氏遗存于人类的一册全石化百科全书。面对兀然如“横空出世”一般的云冈石窟,和窟中一尊尊一件件“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的佛与物造像,你就仿佛沉浸在天方夜谭那样不可思议的神话仙界,仿佛步入“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羽化胜境。而这一切,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中完成实现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云冈石窟把一个王朝无限的思想、无尽的语言和一个民族永远的灵魂雕进了一壁岩石,雕成了与人间相对应的丰富生动的世界。兴安春日,北魏平城惠风浩荡,飞霞铺彩。流金泻银的永安殿吱呀一声,宫门开启,昂然走出早春二月那样风华正茂的文成帝拓跋濬(jùn)。早已候在圣殿之外的僧人工匠海浪般跪拜:吾皇万岁万万岁。文成帝目光炯炯,亲谕圣旨:凿石造佛,如我帝身„„依照帝王之身而雕造佛像,就是为云冈石窟灌注生气的“那种原则”。这一“原则”,使得云冈吸附了鲜活无比的灵魂。——拓跋氏的领袖、鲜卑族的民族英雄,慨然与佛平起平坐,共享秋色。帝即佛,佛即帝,造佛为表,塑帝是本。庄严神圣的佛,传达、显示的是帝王精神。意志。风范。气概。力量。博大。拓跋氏帝王站在与佛比肩的高度,召唤芸芸众生:听从我的统治吧,我就是佛,我会广种福田,带你们走向无边的福乐„„当然,开凿云冈的意义不全部在于表达和发抒北魏王朝意志上,其与一宗“灭佛”事件、一场“兴佛”风潮密切关联。太平真君七年,为镇压“盖吴起义”,拓跋焘御驾西征,途径长安一座寺院,触目惊心地发现暗藏的弓箭矛盾等武器、聚敛的财物和淫乱窟室。拓跋焘几乎是本能地意识到,鲜卑人茹毛饮血、筚路蓝缕打拼得来的胜利果实,正遭遇巢覆卵尽的险情。拓跋焘不愧是从刀丛剑林中突围冲杀出来的王者,他目光如鹰,断若迅雷,剑锋直指佛教,一切做得干净利落。在一片灭佛的黑色恐怖中,国中多少塔寺纷纷坍塌,佛像经卷焚烧一炬,“莫不毕毁矣”。佛家不幸道家幸。太武帝灭佛兴道,成为道教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中国道教由微而盛,由弱而强,旗鼓相当地与儒、释抗衡,终成三教鼎足之势。“万物皆有两端,当心错的那一端”。“灭佛”是一柄双刃剑,灭佛风暴卷过,朝野上下谈“佛”色变,噤若寒蝉,生龙活虎的北魏王朝被一片铅灰色的沉闷和寂寥所笼罩,这不符合鲜卑人性格,不利于鲜卑大业向前推进。加之,灭佛之后的数年,北魏陷入多事之秋:三朝重臣崔浩被诛,太子拓跋晃不白之死,太武帝拓跋焘无端变疯„„人们议论纷纷,疑是灭佛招致的报应。北魏王族深受刺激,不寒而栗。于是,七年后出现强劲反弹,一经即位的文成帝拓跋,第一件大事就是矫枉过正地来一个大肆复法兴佛,且一呼百应,势如春潮带雨,迅捷营造出“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佛像经论,皆复得显”的盛况。——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欲使从月亮上带回的石头重现清辉,最好是把它再放回到原处。还是把我们飘远的视线收回来。殊不知,文成帝此番“兴佛”,却是十分的用心良苦。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责令实施者按照皇帝形象在云冈凿窟造像,实质上“兴佛”即是“兴帝”。这样一来,就极为巧妙地消弥了佛与帝的对立,成功化解了二者之间的芥蒂。那尊“兴安石像”,甚至将文成帝拓

跋脸部和脚上数枚黑痣,按比例再现出来。后沙门统昙曜主持在武州山云冈“开窟五所”(即今第16、17、18、19、20窟)时,就秉承文成帝旨意,对应拓跋鲜卑五个帝王——道武帝拓跋、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逐一而雕造了五座主像。没有过人胆略的皇帝是平庸的,杰出君主的思维总是超常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文成帝“帝佛合一”的理念,虽接轨于华夏“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传统思维,然而却更为响亮,更为旗帜鲜明。萧何曾向刘邦进言:“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文成帝拓跋在武州山为五个帝王开窟造像,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极致,也使天子之威飚升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高度。崇高、雄浑、庄严的云冈美中,充溢着蓊蔚洇润的亲和力与人情味。 (节选自《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有删改) 索罗学院整理

云冈石窟文成帝(二):宋才发: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

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山西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地处山西省大同市区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位于东经113°20′,北纬40°6′。大同市在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时间跨度长达96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时至5世纪末,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和军事重镇,并且是辽代“五京”之一的“西京”。现在这里是新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尤其盛产煤炭,素有“煤都”之称。“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兴盛于5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延续至6世纪20年代,前后用了约6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云冈石窟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珍藏着北魏王朝的历史);它更是一部鲜卑民族的文化史,因为它浓缩了鲜卑民族的珍贵文化。迁都洛阳后的公元500年,北魏开始开凿“洛阳的龙门石窟”。但是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于是尚留存在平城的鲜卑贵族们,继续以自己的能力极力营造鲜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云冈石窟”。公元523年北魏发生“六镇起义”,533年鲜卑人政权——北魏王朝灭亡;隋唐以后作为民族的鲜卑不复存在①。

【云冈石窟文成帝】

云冈石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也是早期佛教艺术大规模落根我国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云冈石窟依山而凿,绵延东西约1公里的两道峡谷,将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洞窟较少,只有第1—4窟4个窟;中区为第5—13窟9个窟。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了第14—20窟7个大窟外,还有位于第20窟以西的第21—53窟32个小窟。在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共有大小窟龛252个,佛雕51000多尊(雕像大至十几米高,小至几厘米高),石雕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是中原地区现今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它们有的居中坐立,或者击鼓或者敲钟,或者手持短笛或者载歌载舞,或者怀抱琵琶,形态神采动人。在这些佛像、飞天以及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它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堪称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②现存的整个云冈石窟群题材,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山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多,修建的时代也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的内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飞天”,非常生动活泼。石窟群中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极乐世界。在雕造技法上,它继承和发展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柳林独客:《云冈石窟: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中国民族报》2006年10月10日,第7版。

② 李振湘:《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莫陀罗石窟艺术的精华,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云冈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第二次繁荣期的最佳作品。公元398年,北魏从今天的内蒙古林格尔迁移到平城后,定佛教为国教并且推广到民间。文成帝之前的太武帝时期,信仰道教压制佛教,尤其是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事件。文成帝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佛法”。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 524年)建成,前后计60多年。起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昙曜是著名的凉州禅师),他奉北魏文成帝旨意主持开凿,“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存的编号为第16—20窟,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其他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年)北魏迁洛阳之前①。在这最早的5窟中,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为释迦牟尼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边墙壁上雕有千佛和佛龛。第17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佛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后来补刻的。第18窟主像也是三世佛,正中是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牟尼佛,高15.5米。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第19窟主像还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第20窟窟前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主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释迦牟尼正中端然坐立,体态丰满,面相丰腴,长耳垂肩,既庄重威严,又面带慈祥。主佛右肩袈裟平披,左肩斜披至胸前。主佛头束高髻,佛像之眉高挑细长,双目炯炯有神。大佛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显得深沉而含蓄。头部稍稍前倾,目光下视,使人感到和蔼亲切。“昙曜五窟”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者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是其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者倚坐,合为“三世佛”,但是主从相差悬殊。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尽管这5个石窟在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着和谐统一性,但它们的造型却各有特点。这些雕像和花纹带有明显的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是其随佛教传播入中国后,与宗教感淡漠的中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世俗性艺术产物。雕凿这些佛像的直接目的就是以佛为皇帝祈福,体现出神权和皇权的合一。然而在创作中,雕塑匠师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出“皇帝即佛”的政治意图,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参照佛经中关于佛的描写,力求雕刻出崇高圣洁的理想典型。

第1、2窟为双窟(称为“塔洞”),位于云冈石窟东端。第1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第2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它们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长方形石孔,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一般认为是初唐(7世纪)时雕刻的。

第4窟的中央雕有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6个佛像,东西各雕3个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②。 ①

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编号为第1—4窟的雕刻情况,是根据笔者的现场考察记录和存于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的《云冈石窟解说词》综合写作的。

第5、6窟两窟内容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①。根据历史文物记载,窟前五间四层木结构阁楼是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②。第5窟窟檐面阔9.1米,进深5.2米。第5窟为“大像窟”,形制与云冈早期洞窟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北壁置隧道为诵经道。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来世佛),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达17米,横宽15.8米,脚长4.65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佛像形态端庄,体现了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第5窟有多达39个附洞,每个附洞的雕刻艺术品都极为珍贵。譬如,编号为5-11的洞窟,该窟位于主洞明窗西侧第一层,尖拱式外壁,窟楣中雕坐佛。窟内东西宽1.3米,南北进深0.9米,上下高2.1米,东西北壁各开大龛,北壁坐佛褒衣博带,衣摆皱褶繁缛而下垂至地面(这种造像风格在云冈以后开凿的石窟中常可见到),面容清秀,显得异常俊美。窟内雕刻很有特色:一是窟顶平格内雕刻了演奏埙、筚篥、排箫、横笛、毛员鼓、羯鼓的8个飞天乐伎,它们身材修长,飘带翻飞,是云冈乐伎雕刻的精品之一;二是南壁窟门两侧对称雕刻了“逾城出家”和“乘象投胎”的佛传故事画面;三是保存完好的地面团莲雕刻。由于该窟距地面较高(约为6米),很少有人践踏窟内地面,成为云冈石窟唯一完整保存的北魏洞窟地面的团莲雕刻。编号5-12的洞窟,此洞窟位于主洞明窗东侧第二层,是一个雕凿在外壁的佛龛。此龛的佛像头高45厘米,肉髻高耸,长眉细目,鼻梁高直,两翼分明,嘴角两侧上翘,笑容微微显露,身体前倾,晗首俯视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此为云冈石窟的晚期造像,其雕刻成就异常突出,绝非在一朝一夕发挥一个艺术家的才能所能完成的,它意味着前人的努力,是以更早期的艺术家那艰辛的尝试为前提的。第6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塔庙窟”③。第6窟窟檐面阔9.55米,进深7—8米,在形体上略比第5窟高大。高达15米的中心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即佛传故事画面37幅),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它们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方佛”褒衣博带气宇轩昂;四角各雕立体方形九层塔,每层三龛三佛层层出檐;下层四面开出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南面雕释迦牟尼坐佛像;西面雕阿弥陀佛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菩萨像。窟顶中心塔柱四周的32个平方格虽有风化,但是依然可见骑孔雀、狮、虎、长尾马、狐、龟等动物的人物,此乃八部护法中的“诸天骑乘”。这些画面不仅宣传了佛教经论中对护法八部的详细描写,也使洞窟艺术雕刻更加丰富多彩。北壁下层置一平台高出地面1.2米,以两根千佛柱支撑,撑开一个宽13.8米,高7米的大型佛像龛,内置三世佛,主题思想明确,形体突出高大,虽然风化严重,但其设计精神犹在。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南壁窟门与明窗间列龛两排,上排为8个圆拱龛,下排为8个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眉座5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两窟外壁分别开有大型明窗和窟门,两窟中央耸立由“龟趺”驮起的巨大丰碑,东西两侧对称为9层高塔,窟前宽度达30余米,是一组前庭宽大平坦的双窟。

第7、8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其中,第7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①

②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第5窟清代木结构窟檐一层西侧,存有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700余字的“重修云冈大石佛阁碑记”石碑。东侧存有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600余字的“重修云冈寺记”石碑。窟檐外东侧存有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1300余字的“重修大佛寺碑记”石碑,西侧还存有蒙文石碑一块。 ③第6窟木结构窟檐内存有明代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700余字的“游石佛寺记”。窟檐外西侧存有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1000余字的“重修云冈石佛寺碑记”石碑和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蒙文碑记,东侧存有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800余字的“重修庙宇碑记”石碑。

主像是三世佛,东、西、南三壁布置了人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6个供养天人,雕刻十分精美。第8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摩琉首罗天,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这种题材在云冈石窟是罕见的特例①。

第9、10窟为一组双窟,第9窟分前后室,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后室窟门上凿明窗;前室东西壁雕出3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壁面满刻佛像、飞天;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牟尼佛。第10窟也分前后室,其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结构严谨。【云冈石窟文成帝】

第11—13窟为一组石窟。第11窟正中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龛。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第12窟前室正面凿成3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东西壁也雕出3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琶邑、笛、鼓等乐器。第13窟南壁上层的7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是这个窟中的精品。

二【云冈石窟文成帝】

必须按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保护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不仅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云冈石窟的英文名称为:Yungang Grottoes。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符合标准中的4条:(1) 云冈石窟的大规模佛像雕塑群是中国早期佛教石窟艺术的杰作;(2)云冈石窟的艺术创作是5世纪以来南亚和中亚的佛教宗教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而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则是和皇家统治阶级的推崇密不可分的;(3)云冈石窟生动地体现了佛陀在中国所代表的力量和忍耐;(4)云冈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气势恢弘,风格硬朗流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于2001年12月13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将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议案。2002年4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云冈石窟“世界遗产证书”,标志着这座历经千年岁月风尘的古石窟,从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云冈石窟的评价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现存洞窟252座和石像51000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云冈有5个著名的石窟,是由一个名叫昙曜的人主持修建的,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云冈石窟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公元460—525年)雕刻完成的、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繁荣时期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南亚、中亚地区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第一个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同时云冈石窟雕刻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征,对中国

②后期佛教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必须严格遵守“不

改变原状”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当地政府采取了传统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在窟龛岩体加固中,以支护、锚杆加固等工程方法,对裂缝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处理。在水害治理方面,采取堵截、引导、铺设防水层等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环境绿化、修建保护窟檐、消除污染源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2005年7月30日云冈石窟防水工程设计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

必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要求保护云冈石窟。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前也遭到人为的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① 编号为第7—13窟的雕刻情况同编号为第1—4窟一样,是根据笔者的现场考察记录和存于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的《云冈石窟解说词》综合写作的。

【云冈石窟文成帝】

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1页。

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中央文化部批准划定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与地下安全线(因大同是我国主要煤产地之一,故针对地下采煤活动而专设)三部分。1989年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勘查确权,颁发国土使用证,同时安装了保护范围界桩。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尽管困扰大同云冈石窟多年的煤粉尘问题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它一直受到酸雨的侵蚀。山西省环境监理总队执法人员在对云冈石窟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检查时发现,距石窟以南约800米处,有一片堆煤场,再往远处矸石山上浓烟滚滚。毗邻云冈景区的堆煤场与矸石山均属大同煤矿集团晋华宫矿。矿区内原煤无序堆放,无有效喷淋装置,二次扬尘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景区的环境和观瞻。矸石山虽经覆土处理,但矸石自燃未得到有效控制,矿区的40多个锅炉遍布各个角落,造成有害气体大量排放,极易导致酸雨形成。针对晋华宫矿的违法事实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检查人员当即责令该矿立即停止环境违法行为,责成大同环保局按照环保法律、法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解决矿区原煤无序堆放和矸石山自燃问题①。依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为了减少粉尘对石窟文物的损害,重视文物周边环境保护的建议,2005年国家拨款2.6亿,将109国道云冈段改线②。针对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的问题,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德国吉森大学应用地学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究攻克云冈石窟受大气污染的难题。建立了全自动的气象站,对云冈石窟的小气候进行科学监测;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密切监测;对石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322418/

推荐访问:云冈石窟图片 云冈石窟导游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