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名人名言 > 不拘言笑的意思

不拘言笑的意思

时间:2018-08-07   来源:名人名言   点击:

【www.gbppp.com--名人名言】

不拘言笑的意思 第一篇_关于笑的词语和名言积累

笑的词语和名言积累

词语:

微笑、欢笑、大笑、苦笑、狞笑、狂笑、嘲笑、取笑、暗笑、耻笑、讥笑、搞笑、逗笑、自笑、玩笑、真笑、假笑、奸笑、

笑柄、笑声、笑话、笑料、笑场、笑剧、笑脸、笑骂、笑貌、笑纳、笑容、笑谈、笑纹、笑涡、笑星、笑语

笑嘻嘻、笑微微、笑咧咧、笑盈盈、笑咪咪、笑呵呵、笑哈哈、笑吟吟、笑面虎、笑口果、笑口枣 开玩笑

成语:

笑容可掬 贻笑大方 谈笑风生 千金一笑 嫣然一笑 嘻皮笑脸 强颜欢笑 谈笑自若

含笑九泉 声音笑貌 回眸一笑 胁肩谄笑 抚掌大笑 有说有笑 不苟言笑 眉开眼笑

啼笑皆非 喜眉笑眼 喜笑颜开 哑然失笑 五十步笑百步 笑里藏刀 相视而笑,

笑逐颜开 语笑喧阗 载笑载言 眉欢眼笑 笑傲风月 一笑倾城 言笑晏晏 哄堂大笑

破颜微笑 一笑置之 破涕成笑 言笑自若 一笑千金 拈花一笑 捧腹大笑 嘻笑怒骂 一笑百媚 眼笑眉飞 语笑喧哗 传为笑谈 人稠物穰 谈笑有鸿儒 谈笑自如 笑不可仰 一笑了之 一笑一颦 不值一笑 谄笑胁肩 付诸一笑 轰堂大笑 开眉笑眼 眉花眼笑

破愁为笑 似笑非笑 掩口而笑 言笑不苟 贻笑后人 一笑了事 含笑入地 眉飞眼笑

解释:

胁肩谄笑:形容对人低头哈腰、讨好巴结、虚伪做作,装成恭敬的姿态;

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言笑不苟: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极其美丽;

谈笑有鸿儒:意为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笑,指交游的人不同于一般人; 语笑喧阗:指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一般用后者;

含笑入地: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言笑自若:在一些很大的场合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笑容可掬:形容笑容满面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含笑九泉: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嘻笑怒骂:①指嬉戏、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 ②指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 ③嘲弄辱骂;

眉飞眼笑:形容非常高兴

名言:

乐观都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中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谚 语 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高尔基

真正的笑,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快乐,对事业兴奋。——爱因斯坦

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

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 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美国著名的整形外科医生和心理学家)

不拘言笑的意思 第二篇_江西省九江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九江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

满分:150 考试时间:11月11日

命题人:邱武飞 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第1-3小题毎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

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B. 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D.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 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 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 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第4-6小题毎小题3分,第7小题10分,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

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

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

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

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

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C.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两首诗,完成第8-9题(第8小题5分,第9小题6分,共11

分)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8.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致?(5分)

9.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小年不及大年”,文中哪两句表现了“小

不受外界干扰的逍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写在后面。只能做选定大题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竹 心

陈敏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

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我

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

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老师,是我。”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后又以

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这天,我郑重地走上讲台。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您还

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 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

不拘言笑的意思 第三篇_2014心理健康试题

第一次月考《心理健康》试卷

班级: 姓名: 好 总分: 好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即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

3.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的发展上。

4.通常,我们可以从

5.心理学家把自我区分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主观自我指

6.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细化自己,自己。

7.选择一个合适的

8.面对挫折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找出原因,然后再想办法补救或解决。

9.

10.多参加各种

二.选择题(每小题均为2分,1-5题为单选题,6-10为多选题)

1.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包括( )

A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式教育 B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C心理素质培养 D心理健康维护

2.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 )

A无心理疾病 B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C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都能做出积极反应

3.关于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理发育迟缓 B看问题容易片面化

C情绪情感尚不稳定 D 自我评价不独立,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4.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做课题,是要说明( )

A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B我注定就是这样的人了

C我一定是一个人才 D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 )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捷径。

A拥有良好的天赋 B有一个好爸爸

C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 D投机取巧

6.对我们而言,确立全面的自我发展目标应包括( )

A学会学习 B学会做人 C学会共处 D学会做事

7.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 ),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A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 B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

C维护个体心理健康 D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8.拥有( )等良好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A自尊 B自信 C自强 D自大

9.生活中不可能都是掌声和鲜花,意思是( )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

A遭遇困难 B经受挫折和失败 C花开花落 D受人冷落

10.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 )等。

A磨练意志 B优化性格 C陶冶情操 D严格自律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就健康而言,身体健康是核心,心理健康是基础。( )

2.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会因年龄、性别、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

3.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容易患心理疾病。( )

4.诉、动、哭、喊四种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调适心理状态。( )

5.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

6.偶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意味着有了心理问题。( )

7.所谓“悦纳”自我,就是要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 )

8.成长过程中,我们因该扬长避短,发掘自身潜能。( )

9.无论在是在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求职就业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只有学会积极面对,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

10.面对挫折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再想办法补救或解决,最好不要采取行动。(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即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2.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3.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提示:该题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4.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

五.论述题(每小题5分)

1.根据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分析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心理弱势?

2.《弟子规》有这么一句话“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请根据《心理健康》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六.案例分析(10分)

周周是某中职学校护理班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周周的状况。(3分)

2.周周出现上述现象的因素有哪些?(3分)【不拘言笑的意思,】

3.请你帮周周想想办法,摆脱这种不良局面。(4分)

不拘言笑的意思 第四篇_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意思(sense)由两个成份组成,一为“内含意思”(implicite/im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思;一为“外显意思”(explicite/ex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说出的内容(Baker, 1998:113)。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比如一篇古老的文本,其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内含意思”——很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无法知晓)。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亦即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本身。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即讲话人的意思)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翻译是释意;继而又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而意思就是交际意义。那么在语言交际中,交际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交际意义的产生

意思或者说交际意义的产生取决于交际参与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知识。译员听讲话的目的不在于进行语言分析,而在于让有声语言链,也就是有声音的一串话语,唤起储存在自己大脑中的认知知识,加上认知语境、讲话人、听众等因素,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也就是说,交际意义的产生是语言知识同与其相伴随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结果。

(1) 语言知识:译员从一开始就应具有完备的语言知识,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译员不是边学外语边学口译,而是应该在熟练地掌握了有关语言以后才来学习口译,这样在听辨说话人的话语时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面。

(2) 认知知识:又称“认知知识库”(bagage cognitif / cognitive baggage),指语言外的、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从根本上来说,篇章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交际意义只有在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相结合之后才会产生。

塞莱丝柯维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永远不可能动手作心脏移植手术,但是我们肯定必须熟悉有关的术语,能够把心脏移植手术讲清楚。”(Seleskovitch remarks: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perform a heart transplant, but we must certainly master the terminology well enough to explain it.”)(转引自Elliott, 1987:110)

(3) 认知语境(contexte cognitif / cognitive context):即通过对所译材料具体的、直接的解读而获得的知识,如英语里的“processed cheese”一语,在某一具体的认知语境中可能是法语里的“chomage cuit”(煮熟的奶酪);汉语里的“您辛苦了”这句话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可能是法语里的“Vous êtes fatiguée!”,但也可能是同一语言里的“Vous avez fait un bon voyage?”,“Vous avez bien travaillé!”或英语里的“Did you have a good trip?”,“How was the flight?”等等。

认知知识与认知语境合起来称为“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当中的成份与具体交际过程中所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意思;这些成份被称为“认知补充”(compléments cognitifs / cognitive complements)。认知补充同语言知识一样,同为理解原话语或原文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根据释意理论,如果译者只听清了原讲话或原文语言的表层意义,而缺少或者没有抓住从中提取意思时所需要的认知补充,就会出现译文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张冠李戴的结果。例如,1998年10月,南京大学举行仪式,授予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名誉博士称号。布什在致答词时提到了“President Jiang”,即江泽民主席。译员因为没有充分注意讲话的上下文,而想当然地将其错译成了“(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此例足以说明认知补充对于正确理解交际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4) 讲话人:为了正确理解交际意义,译员还必须抓住讲话的内在逻辑。而要做到这一点,译员就必须正确领会讲话的目的。为了随时抓住讲话的要旨,译员必须始终注意讲话人的身分和资历,必须始终和讲话人站在同一立场上,保持同一观点,否则就会犯错误。塞莱丝柯维奇举过一个女大学生当翻译的例子。这个女大学生由于没能站在讲话人的立场上,所以把意思完全译反了。讲话人是个美国军官,他讲话的原意是这样的:“在朝鲜战争时期,修建了一所美国医院,它的医术和医疗方法都比较好,伤员经治疗后都很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译员把前后经过都译得很好,就是结论译错了。她说:“经过治疗,伤员都很快恢复健康,重返家园。”译员不是站在军官的立场,而是站在一个平民、一个妇女的立场上。她在记录演讲人的讲话时,记的不是原话,而是大概意思。由于立场不同,她在开始记录时,就已经用自己的逻辑代替了演讲人的逻辑,根本就没有听清人家讲的是什么。所以她从听和记录时起就已经犯了错误。(塞莱丝柯维奇,1979:31)

了解讲话的目的,往往还有助于表达。在即席翻译过程中,当大会主席要求译员压缩其译文时,译员往往可以把讲话人很长的发言概括为“某某先生同意”。

(5) 听众:在即席口译的场合,讲话人与听众的距离很近,两者的关系比较紧密。讲话人十分关心自己的话是否在对听者产生自己预期的效果,而听众为了便于理解讲话内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译员身上的。译员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用自己的口才、语调、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协助传达出原讲话的感情色彩,使听众做出讲话人所预期的反应。例如,如果讲话人的态度很严肃,而译者却表现得十分轻松愉快,讲话人的话语对听众产生的效果就可能同他或她本人希望看到的效果不太一样。反之,如果讲话人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而译员却扳着面孔,不拘言笑,那么也很难说是做到了与讲话人此时此地正对听众施加的影响相协调。塞莱丝柯维奇说:“人们讲话时最注意的莫过于自己说的笑话所引起的反应了。如果讲话人由于自己的幽默而忍俊不禁,而听众却莫名其妙地盯着他看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很不自在的。”但是人们都知道,笑话是最难翻译的。有一次她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干脆釜底抽薪,从容不迫地对听演讲的代表们说:“发言人刚讲了一个无法翻译的双关语。请大家笑吧。这会使他十分高兴的。”代表们果然照办,这才使她如释重负。(Elliott, 1987:10)

翻译过程:听清语言符号 ? 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 摆脱语言外壳 ? 表达思想内容

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该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翻译的过程。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时,译员在把讲话人的话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听众能够听懂的话以前,实际上要经过三个阶段:

(1) 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称作“话语阐释”(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

话语阐释是口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演讲人与听众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纽带,因为演讲人的话一经说出,它的口头表达形式便立即消失,但与此同时它却通过话语阐释这一环节,变成了译员的思想。于是在译员的头脑中,演讲人已经讲出的话便又回复到了原始的状态,亦即尚未用语言形式表达的那种纯思想的状态。这种“尚未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塞莱丝柯维奇,1979:113),可以经由译员之口,用译员的语言,以正常的速度来重新加以表达。

(2) 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此阶段被称之为“脱离语言外壳”(déverbalisation / de-verbalization)。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这一结果对于翻译教学法研究的意义重大(许钧、袁筱一,1998:202)。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语言”和“思想”完全是一码事,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当听到有人说应该把语言和思想分开时,他们便会感到非常惊奇。人自幼年学说话时起,就在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已经有了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婴儿学着叫“妈妈”。但实际上,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就已经认识了妈妈,他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却会用微笑来表达自己看到妈妈时的思想感受(塞莱丝柯维奇, 1979:114)。

塞莱丝柯维奇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她问道:一篇五百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同样一个人,记住五百字的讲话约需一小时,而且很费劲,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把每个细节都从头至尾叙述出来,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总体而言,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一篇十至十五分钟、包括一千五百至二千字的讲话,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记住。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塞莱丝柯维奇,1979:41) 持释意派观点的口译人员认为:思想在未经表达以前,并非是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一经用语言说出和确定之后,它又会在别人的头脑中以“非语言”的形式形成某种概念。(S,115)因此,在口译时,译员必须而且也能够做到抓住讲话的内容,并将其连贯地记在心里,而不是让自己陷于讲话人所使用的词句。

(S, 23)这种观点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答案是有的。伍铁平(1990:14-15;转引自许钧、袁筱一,1998:201)指出:“当代科学家推测,大脑很可能是一种全息装置;除语

【不拘言笑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l/469449/

推荐访问:言笑晏晏的意思 不苟言笑是什么意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