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个性签名大全 >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时间:2018-04-11   来源:个性签名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个性签名大全】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一篇_2015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课 程

考 核

工商管理学院课程考试

答题纸

考试时间: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考试成绩:

教师签名:

课 程

考 核

基于2015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1. GDP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课 程 考 核

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315万吨,同比下降1.4%,其中猪肉产量1557万吨,下降3.1%。

二、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集体企业增长2.4%,股份制企业增长7.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分产品看,564种产品中有333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6287亿元,同比增长2.9%。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0.25%。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611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50349亿元,增长13.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32.8%;第二产业投资31361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44597亿元,增长14.7%。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到位资金10267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0%,国内贷款下降3.7%,自筹资金增长11.3%,利用外资下降33.5%。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8372亿元,同比增

课 程 考 核

长6.1%。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4%。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房屋新开工面积237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0.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82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2023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4%。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2472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0709亿元,同比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07亿元,增长11.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7458亿元,同比增长11.3%,商品零售63257亿元,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0534亿元,增长7.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环比增长0.71%。

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

课 程 考 核

长41.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6310亿元,增长4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网上服务零售额1297亿元,增长43.0%。

五、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54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31493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23940亿元人民币,下降17.3%。进出口相抵,顺差7553亿元人民币。3月份,进出口总额175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5%。其中,出口8868亿元人民币,下降14.6%;进口8687亿元人民币,下降12.3%。

六、价格水平低位运行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0%。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下降0.5%,衣着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

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8%,油脂价格下降5.1%,猪肉价格下降

1.7%,鲜菜价格上涨1.4%。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3月份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1%。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6%,3月份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0.3%。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二篇_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天津商业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图书馆219 开课时间 2011年 9 月 1日 实验报告 2011年 12月 17日

共 9 页 第 1 页 制表单位:设备处

c)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

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70%)。2010年意大利成为世界第7大出口大国(出口总额4131亿欧元,占世界出口额比重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都发生在西班牙。房地产业的发推动了西班牙就业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 爱尔兰一直被誉为欧元区的“明星”,因为其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样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并接受了欧盟和IMF的救助,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且在市场推波助澜下愈吹愈大。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这与其他几个欧元区国际及其相似。

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育率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最快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上世纪90 随之出现了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政府债务的不断上升。我们判断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人口结构也开始步入快速老龄化主要有三个方面:长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

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对于欧盟内部来讲,既有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西欧地区)与拜占庭帝国(东欧地 区)之间的问题(同属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导致经济发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欧和北欧之间的问题。对于欧元区来讲,主要的矛盾体现在南北欧问题上。天主教在与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来,变得稍具灵活性,而新教是一个忠于圣经的严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欧人比南欧人更严谨有序,在加上地理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北欧经常账户盈余,南欧赤字;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

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

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力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3.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

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举债度日成为家常便饭,国债纪录屡创新高。截至2010

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终于,在2011年5月,美国国债触顶,开创了14.2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财长盖特纳忧心忡忡。他表示,由于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以维持借债能力,美国政府

支付开支最多能延迟到8月2日。到了8月2日,政府若不提高债务上限或削减开支,就会开始债务 共 9 页 第 2 页 制表单位:设备处

共 9 页 第 3 页 制表单位:设备处

网易:继10月CPI数据出现回落后,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创2010年10月以来14个月新低;另外,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下降0.7%,创下23个月新低。经济放缓,通胀预期有所减弱,不少专家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存在下降的可能性。而对于公众异常关注的楼市问题,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坚持房地产从严调控不放松。

光大银行:CPI和PPI创新低,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指出,实体经济比预计下滑更快,预计11月份工业增加值将下降至11%水平,或更低。除了预计降息将至外,盛宏清认为,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他指出,CPI同比4.2%,环比-0.2%,其中核心通货膨胀为2.2%,已经远远低于3.5%的管制利率;PPI为2.7%,环比-0.7%,估计12月份PPI同比为0%或负。

2. CPI大幅回落,稳定物价仍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短期物价回落的趋势较为确定,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可能会超过对于物价的控制,但是业内专家还是提醒要注意保持物价的稳定。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2012年通胀压力比2011年有所下降,一个因素就是国际经济比较低迷,第二个因素就是价格的翘尾因素明年要比今年有所下降,但是对明年的价格也不能掉以轻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认为,从目前的指标来看,今年GDP季度环比增速不断下降,明年GDP的增速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相应的,货币需求也会进一步放缓,因此由货币因素带来的通胀压力会减轻。同时,“保增长”将成为政策的主要落点。“一方面,我国货币存量仍然很大,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和工资上涨一般是难以回调的,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涨仍然将是推动物价上涨不可忽略的因素。”殷醒民说。

3. 近期A股表现

共 9 页 第 4 页 制表单位:设备处

A股跌回10年前

从2300点到2250点,再到2200点,本周前四个交易日沪综指连续跌破了三个重要整数关口。尽管12月16日沪指涨幅超过2%,但至本周五,上证综指全年下跌20.77%,深证成指跌幅27.10%2011年对于股民来说,无疑是比较难过的一年。

10年前的2001年,上证综指最高曾达到2245点。随着本周上证综指跌破这一点位,很多人都感叹股市又回到了十年前。

股民张桂英多年前刚入市时存入了1.5万元,加上后来陆续追加,总共投入了8万元资金用于炒股。经过这一波下跌,她账户里只剩8万多一点了,“和十年前基本持平,要是算上利息和通货膨胀,那一定是亏了。”张桂英说。

股市为何背离宏观经济基本面

数据显示:从1990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里,沪综指从99.98点涨到了2001年6月26日的2233点。又一个十年过后,上证指数却依然在2200点左右徘徊,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在这个十年里,中国GDP增长两倍多。也就是说,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证券市场十年来整体上和宏观经济出现了尴尬的背离。

光大证券:虽然近期市场下跌速度有所加快,但光大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滕印认为,目前的跌势仍是大调整趋势的延续,引起市场调整的内外基本面因素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从外部因素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范围内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油价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充满不确定性,输入性通胀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消除。

内部因素方面,未来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虽然物价涨幅出现阶段性拐点,但仍处在高位,市场对通胀是否得到根本控制存在担忧。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下调,房地产调控仍在继续,而地产和银行股占上证指数权重近50%左右,大盘股重心不稳将导致市场重心下移。

此外,滕印认为,市场结构性高估明显存在,中小板、创业板中许多个股的高价位与其业绩增长不对称,价值回归仍在途中。

有人认为,中国股市走势如此之弱,是因为股市扩容太快。对此,董登新认为,这一结论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只有市场低迷,新股扩容才会受阻,而不能颠倒这一逻辑。股市走势好坏,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宏观经济基本面。但也有分析认为,我国股市表现与经济积极向好的基本面背道而驰。 滕印说,国际板推出的传闻也是导致今年以来市场屡次出现大跌的一个原因。尽管目前国际板推出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市场正在提前反映这种预期。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将对现有封闭市场环境下的估值体系产生冲击和影响,大盘的屡次暴跌实际是在提前反映国际板推出的冲击,这种影响仍可能延续。

近期上证综指周K线图:

共 9 页 第 5 页 制表单位:设备处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三篇_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一、宏观分析

2015年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宏观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风险有增加与蔓延态势。把握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动态平衡,实现7%的GDP增长目标,既十分重要又面临挑战。房地产是中国宏观经济与社会民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处在下行的周期中,同时面临着去库存、去泡沫与防风险、防崩盘的任务。通过及时的战略调整、相机的制度创新与适宜的政策操作,确保房地产积极调整和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中央决策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房地产市场基本面仍处亢奋后的疲弱期,开始于2014年初的本次房地产市场调整,是长、中和短三个周期重合的调整。这使本轮调整的时间更长、程度更深,也导致调整后的房地产市场未来的状况及预期将发生重要变化。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悲观预期将对量价产生收缩性影响。随着住房告别短缺时代、不动产登记条例实施、房产税征收试点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2015年的房地产市场将延续谨慎和悲观的预期,对房地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对量价的积极影响将打折。在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下,金融当局也将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实施宽松的窗口指导,土地开发融资、住房抵押贷款和开发融资将有所改善。但受到整体预期的影响,金融机构资金供应会持续谨慎,住房抵押贷款的优惠有限,开发放贷标准宽松有限。

供给方失去了涨价的主导权。尽管开发企业掌握着房地产定价权,但在买方市场下难以有所作为。第一,新增住房库存过多。商品住房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已从2001年的

2.9上升到2014年的4.2。35个大中城市多数去库存化周期仍在警戒线的15个月以上,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去库存周期时间更长。第二,存量住房空置严重。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城镇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总家庭之比达到21%,二手房市场供给将激增。第三,多数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尤其中小房企不会因货币政策调整,而减弱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总体上,以价换量仍是多数房企的销售策略,资金松紧影响着开发商的定价起伏。

需求方失去狂购的潜能与热情。买方市场下,需求者决定房地产销售量,但是,第一,刚性需求有恢复增长的潜力。2015年的城市婚龄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是稳定的需求因素,但经济下行将使收入增长放缓,保障房供给及棚户区改造将减少和分流部分需求。受预期影响,刚性需求存在部分提前或推迟释放的不确定性,2015年预计在8亿—10亿平方米之间。第二,投资与投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即便有积极的金融和税收政策,中等收入家庭群体前期透支严重,加上预期影响,改善性投资需求增长有限。其次,一些国家的经济与住房市场复苏,导致部分资本及房地产投资向海外转移。再次,金融改革、资本市场的扩容、股市复苏,将导致游资向股市转移。在市场分化的背景下,一、二线及部分三线城市仍有一些投资机会,包括周边区域投资人口及全国投资人口的投资需求释放。2015年异地刚性需求预计在2亿—3亿平方米之间。

房地产市场将呈震荡性调整和多层次分化,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将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震荡性调整和多层次分化。

从供给面看,商品房价格总体月度环比微升而同比微降。为加快资金周转或者减少亏损避免破产,多数开发商将继续实施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与2014年相比较,销售价格整体将略微下降。

从需求面看,商品房销售量总体小幅增长。刚性需求将同比增加,异地购房的投资需求

将部分释放。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估计在10万平方米左右,与2014年相比,销售将略上升3%左右。【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从时间上看,商品房量价将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2015年,随着间歇性刺激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将产生阵阵涟漪,每次政策出台都将有一些短暂和轻微的反弹,但政策作用有限,市场随后将继续转入下行态势。总体看,上半年将震荡回落,下半年将盘整反复。

分城市来看,商品房市场将呈现多层分化的趋势。首先,一线城市总体有望复苏。其前期库存较少, 2014年调整较大,潜在需求旺盛。2015年上半年实现环比增长,下半年可以实现同比增长。其次,二、三线城市总体分化明显。2015年,少部分城市呈现回升,大部分城市还需一年以上的调整(预计至2016年下半年)。再次,四线及以下城市总体空置与库存多,需求潜力小,需要调整的时间长。2015年将继续去库存,量价均处在下降状态。四线及以下城市具体分为三种情况:(1)小部分人口增量大、产业发展好的城市,将出现量价齐升;(2)大部分中等城市,将至2016年甚至2017年才能调整完成;(3)部分人口规模小且绝对外流的城市,房地产将长期处在疲弱或衰退状态。

从风险来看,局部地区房地产问题将集中暴露。由于结构性、区域性严重供给过剩得不到消化,部分大型房企和绝大多数中小房企资金短缺加剧。即便货币政策有所宽松,中小房企资金也难改观。2015年,将有相当数量的房企被兼并重组或破产倒闭,从而导致楼盘停工和烂尾、民工下岗、工资拖欠、交房违约和债务违约。中小房企的资金多来自民间借贷包括高利贷,区域金融风险有可能扩展和蔓延。

房地产市场轻微变化会通过多个渠道汇总,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就业和税收与物价等产生重大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其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综合性。根据投入产出分析诸多经验的结论,假定:中国房地产投资对总产出的拉动系数为2.5,中国房地产服务业对总产出的拉动系数为1.5。

二、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预测分析

近日,著名证券研究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率先发布了对2016年及以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报告对全国主要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销售量均进行了预测,认为: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整体较为平淡,分化的走势还将继续;改善型住房和存量房交易将成为市场争夺的主要对象。以下为报告主要观点。

一、二线城市:预计销量将持平,而销售均价将上涨10%。我们预计,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均价将上涨10%,而销量将持平,主要由于:

1)供应有限将推升销售均价,同时导致销量受限;

2)货币政策宽松将抵消宏观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刺激销售均价和销量;

3)土地成本较高的新增供应入市将结构性推升销售均价。

1、库存水平下降和新增供应减少会推升销售均价,同时限制销量的增长空间

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分别下降50%和25%至7个月和13个月,分别处于偏低和健康水平。随着新增供应下降,未来库存去化周期很可能会进一步缩短,考虑到1)2014年土地购置面积下降27%,今年前9个月继续下滑5%。我们认为,库存水平的下降将支撑销售均价向上,而总可售资源的减少将令销量受限。

2、货币政策的显著宽松将抵消宏观经济放缓的影响,刺激销售均价上涨,并支持销量 本轮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力度前所未见(不到12个月的时间累计降息165个基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00个基点)。我们预计,未来货币政策还将进一步放松(预计2016年降息25个基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00个基点),从而支持一二线城市的销售均价持续上涨。虽然宏观经济放缓可能降低需求,但在一二线城市流动性效应将抵消该影响而有余。因此,我们认为一二线城市销量的下降空间有限。

3、土地成本较高的新增供应入市将推高销售均价

2013年以来,一、二线城市的平均土地成本已经大幅上升。我们预计,新项目普遍会瞄准高端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以弥补土地成本的大幅上升,从而推动销售均价结构性上涨。

(1)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阶段将拖累销量和销售均价

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高库存和弱需求,尤其当前宏观经济低迷,我们预计2016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量将下降10%,销售均价将下跌5%。

(2)哪些城市有可能表现更好?

2016年,深圳、苏州、南京、合肥、南昌、杭州、上海、北京和广州最有可能表现更好。我们预计,到2015年底29个样本城市的库存去化后期平均将同比下降30%,而上面提到的九个城市的总可售资源大多将会减少(除深圳将增加4%以外),我们认为这些城市将供不应求,最可能有突出表现。

(3)中期前景不悲观,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将加剧

虽然2016年新房市场整体很可能将不温不火,但我们对中期前景并不悲观。根据我们的估计,从现在到2020年销售面积应该会维持在每年10亿平方米左右。五大都市区和高铁沿线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受益于产业升级和人口流入,继续有优于其他城市的表现。我们筛选出20个城市,包括14个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杭州、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厦门、郑州、武汉和长沙)和6个卫星城市(东莞、佛山、惠州、苏州、保定和廊坊)。

(4)从现在到2020年真实房地产需求将维持在每年10亿平方米左右

白银时代将持续到2020年。最近十年新建住房占比是住房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较新住房的占比通常达到40%-50%,之后逐渐下降。我们预计,最近十年新建住房占比将从2010年底的43%下降至2020年底的29%。根据国际经验,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我们正处于需求稳定的白银时代。

(5)看好五大都市区的20个城市

随着人口不断聚集,中国正在形成五大都市区。我们认为,这五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和部分充满活力的卫星城市最有可能跑赢白银时代整体稳定的房地产市场。

预计五大都市区的需求保持稳健

我们看好中国高铁沿线的中心城市。中国的高铁网络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或称为“经济距离”),因此位于高铁干线交叉点的城市将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其房地产市场也将具备坚实的基础,有望表现得比其他城市更好。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各大都市区初具规模。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的二三线城市有望承接产业转移,拥有巨大的潜力,无论城市建设规模还是人口增长都将相当可观。我们预计,到2040年,五大都市区的人口将较2010年增加70%,至4.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

(6)看好的城市——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市

中心城市的情况比其他一二线城市要好。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推动了经济的升级和人口的流入,为房地产需求和价格提供了持续的支持,中心城市的房地产需求通常比较稳健。我们此处所指的中心城市位于高铁网络的连接点上,并且是大都市区的经济中心,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杭州、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厦门、郑州、武汉和长沙。

大都市区的三线城市较普遍低迷的三四线市场更看好。2009年至2014年,传统大都市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三线人口流入最为强劲。

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市人口流入较强。

各大都市区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均是该地区中心城市的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四篇_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徐高理事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数据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严 格的经济理论和预测判断均需要以详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认识理解经济数据是进行经济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涉及多层面庞杂的数据,系统全面的掌握宏 观数据体系,以及阅读、处理、分析、判断经济数据对宏观研究至关重要,卓越的经济理论以及准确的经济预测均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控上。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 中国,宏观数据体系基本上依据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但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理解中国经济数据更具复杂性。本文简单介绍经济数据阅读处理基本方法,搭建 经济数据体系,成系统的分类介绍各经济指标,力图使读者在形成数据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各经济指标,并准确运用。然而受篇幅限制,本文在尽量做到对指标全 面覆盖的同时,对各指标介绍的深度难免有限。

本文首先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阅读以及处理方法。宏观指标 以时间序列型居多,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往往反映经济走势,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统计技术与资料的限制使得累计值和当月值在月度与季度数 据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两个概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意味着经济指标随季节出现涨落。同比变化率是最为简单的消除季节性的方法,然而存 在滞后性。及时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需要借助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季节性因素,得到环比增速数据。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中国经济数据体系来系统介绍各经济指标。我 们以市场经济循环作为分析的起点。从产出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循环表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需求。产出面以生产法 GDP为总量指标,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是从生产面的不同侧面对经济情况进行描述。而需求面GDP以支出法GDP为代表,与其三大子项消费、投 资和净出口对应的有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等更为高频的指标。收入法GDP是从收入面描述经济的总量指标,包括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生 产税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项,企业利润、就业、财政数据等从收入面对经济走势进行了描述。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宏观名义量与实际量区别产生出一般物价指标——通胀指标。而通胀水平变化在价格粘性背景下可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其中CPI是最为常用的通胀指标,通胀变化一方面显示实体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具有指示意义。因而预测通胀变化对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第四部分介绍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循环指标。现 代市场经济下货币与金融是市场循环的润滑剂。而央行是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或回收货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信贷并形成货币再生 创造。这样形成央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资金市场。相应的货币总量、资金价格、流动性供应等均存在两个层面的度量指标。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供求变化会影响实体经济变化。但在金融体系传导不

畅情况下,宽松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1.宏观经济数据概述

1.1累计值和当月值

宏 观指标以时间序列型居多。一般来说,月度与季度指标是对所在当月或当季经济活动的度量。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和统计技术有限,获得当期数 据较为困难,除当月值之外,累计值成为普遍使用的另一指标。我国统计中使用的累计值一般是“年初至今累计值”的简称(yeartodate,ytd),指 的是宏观数据从每年年初至当年各月的累计数值。分行业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两类常见的以累计值形式呈现的指标。宏观经济数据采用累计值形式发布的原 因一般是该数据所涉及的经济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具体进程难以分割,导致精确的确认当月值有较大困难,例如对春播秋收的农产品难以将产出及时的分割至各个季 度,再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现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涉及的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往往较长,难以及时细 分至每个月份,故均采用累计值形式发布(图1)。

累计值与当月值是两个不同的统计体系,难以直接通过累计值准确计算出当月值。直观感觉, 统计部门只要将累计值进行一阶差分,即使用本期累计值减去上期累计值,就可以得到当月或当季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累计值与当月值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统计 体系,牵涉到如何将现有完成工作合理分配至各月或各季度的问题,是由统计资料缺失与统计方法落后造成的。由累计值转换至当月值,需要统计体系进行相应的改 进。

在实际数据使用过程中,由于累计值是年初至当月的累加数,用累计值计算的增长率越到年末越接近全年平均增速。但这一增速难以反映出短 期波动,所以需要化成当月值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近似的使用当期累计值减去上期累计值的方法计算当月值(图2)。使用此方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例如固 定资产投资中12月当月值一般较大,怀疑可能由于统计误差均累计在年末。随着统计方法改进与资料完善,12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年比例逐渐下降,这样随 着误差部分减少。但这种改进的结果是使用12月当月值计算同比会低估当月投资增速。然而受限于现有数据,这是最为有效易用的通过累计值得到当月值的方法。

1.2季节性——分析宏观数据绕不过去的坎

宏观数据通常呈现季节性变化。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经济活动会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相 应的宏观数据时间序列也会随季节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动。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宏观数据波动,会掩盖或混淆客观经济活动中我们想研究的真实规律,影响我们的宏观分 析。例如江河来水的丰枯令水电发电量数据呈现季节性波动(图3),此时衡量当月值相对上月值变化的环比变化率将呈现出稳定的周期性震荡(图4),掩盖了我 们想要研究的宏观经济趋势,无法进行有意

义的经济分析。

季节性的来源一般有自然因素、社会活动因素和统计方法因素三种。首 先是自然因素(图3),如前面提到的,江河上游的降雨、融水的季节变动会导致中下游水电发电量的季节波动。其次,社会活动也可能带来季节性波动(图5),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流通中现金(M0)为第一个层次,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企业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春节期 间消费活动旺盛,导致现金持有量出现周期性增加。最后,数据统计方法也有可能是季节性的重要来源(图6),例如由累计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值在每年的 12月都会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统计局将一年的补漏和调整放在年末造成的。这一现象在2010年前较为明显,此后年末波动较为平缓。

1.3同比增长率——最简便的去除季节性方法

同 比增长率是去除季节性最简便的方法。由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普遍存在季节性因素,所以在分析和使用宏观经济数据时,必须对时间序列中的季节性因素进行消除, 才能得到呈现经济指标变化趋势的有效信息。而同比增长率

(yearonyear,yoy,y/y)是最简便的去除季节性的方法。由于同比增长率比较的是前 后两年的相同月份(季度),两者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在计算变化率的过程中被自然除去(图7)。由于其使用简单,中国的宏观数据大部分都是以同比变化率的形 式发布出来。

然而同比变化率不能及时反映出经济走势的最新动态。由于同比变化率为当期值与去年同期值之比,过去一年经济指标走势均在同比 变化率中反应。例如假定2015年CPI指数绝对水平保持不变,2015年的同比指数依然出现明显波动,反应滞后,直至2015年末才回归至零增长,表现 出显著的“翘尾效应”(图8)。相对而言,衡量经济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值的环比增长率更为及时有效。如果2015年CPI指数绝对水平不变,环比增长率在年 初就变为零并保持至年末。然而环比增长率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季节性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对经济指标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基于季调后的数据计算环比增长率,从而 及时有效的判断经济指标走势。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1.4季节性调整

普 遍存在季节性是宏观数据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分析和使用宏观经济数据,特别是观察判断短期经济走势时,使用季节性调整的方法消除季节性因素,就显得非常必 要。经济变量的季节性表现为在一年中的部分月份周期性偏高,而部分月份周期性偏低(图9)。季节性调整目的在于从实际变量中剔除这部分由于季节性周期原因 而导致的偏高和偏低。变量一般被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扰动项,季节调整即将季节项剔除的过程。而分解方式主要包括加法与乘法两种,加法分解即将变量 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扰动项之和,而乘法季调则为三者之积。两类分解方式对应加法季调和乘法季调两种方法。季调方法选择一般依据指标性质而定,以指 数级数增长的指标使用乘法季调,例如GDP,而绝对水平较为平稳的使用加法季调,例如每月的降雨天数。

从实际变量中剔除季节性首先需要找 到反应季节性偏差的季节项。季节项一般由历史数据估算而得,基本思路为用经济指标在某月的均指与全部样本均值的偏差度量季节项。估计方法同样主要有加法和 乘法两种,加法季节性的计算方法为将经济指标在某月的均值减去全部样本的均指得到该月的季节项,而乘法的季节性为经济指标在某月均值除以全部样本均值得到 该月季节项(图10)。例如,2003年至2014年水电发电量月均值为453亿千瓦时,而各年1月均值为285亿千瓦时,则由两者之差计算的1月加法季 节项为-168亿千瓦时,使用两者之比计算的1月乘法季节项为0.63。

得到季节项后即可从实际变量中剔除季节项得到季调后数据。依据加 法与乘法两种方法,加法季调为从实际值中减去季节项,乘法季调为用实际值除以季节项。例如2013年1月水电发电量为454亿千瓦时,加法季调法减去 -168亿千瓦时的季节项后为622亿千瓦时,乘法季调除以0.63的季节项后为721亿千瓦时。得到季调后数据。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五篇_2011年到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1年到2014年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小循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l/435491/

推荐访问:2016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人大宏观经济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