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随笔原创 >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时间:2018-09-11   来源:随笔原创   点击:

【www.gbppp.com--随笔原创】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一篇_历史图片

“从历史图片中汲取历史信息”专题训练

整理:魏晋升 【解题技巧+高考例题+原创试题训练】

一:怎样解答历史图片类材料题

历史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景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从近几年的文综试题来看,历史图片类材料涵盖了选择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等各种题型,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设问”,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历史图片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贯通,既可考查对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也可以考查理性认识能力,包括归纳、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

历史片片类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特别要重视对历史图片的阅读思考,寻找、探究历史图片的所反映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具体说,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要求弄清图片的类型,读懂图片,包括图片有哪些要素组成及有几层含义。真正读懂图片,需要花点时间,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图片的历史内涵,最大限度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审注,注释的内容是对图片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片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类试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特别注意设问角度的切入和作答要求,从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步:比。对历史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比较中发现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点。第三步: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联系,注意图片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弄清楚是纯粹据图片答题,与课本关

1

联不大,还是要结合教材来分析作答,找到着重用力的地方,这样才能切中主题。只要我们明确了历史图片类材料题的结构组成,试题特征,命题意图及解题步骤,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信心解答好此类题型。

二:高中历史读图材料题答题技巧

1.历史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2.历史图片类材料涵盖了选择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等各种题型,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设问”,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3、图片类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4、高中生对历史读图题普遍感觉比较难,其中缺乏答题技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读图题,采取“审——读——联——表”“四步法”基本可以解决读图题技巧问题。“审”是前提,“读”是关键,“联”是核心,“表”是重心。对于读图题,采取“四步法”基本可以解决读图题技巧问题。

第一步审,找出限定语,中心词,问答项。

第二步读,读图应该把所有主要信息都观察到,都注意到;在读材料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第三步联,扣紧问题,联系材料,归纳信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第四步表,按要求回答问题,注意答题规范,表述严谨条理。

2

三、先看两道2003年的高考题

1.全国文科综合考试第37题第2问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沙漠之舟 犁耕

龟兹妇女采桑 驿使

回答: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2.上海历史考试第28题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

3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彩绘女俑1 彩绘女俑2 彩绘女俑3

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表面信息: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只要言之有据。深层信息: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只要言之有据。

上述两道高考题如出一辙,历史图片都出自教材之外,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考场上体验了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吸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表现自己的观察、记忆、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测量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看来,强调历史图片的史料价值,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高三历史复习课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其过程和方法一般是:①仔细观察历史图片,仔细阅读图片的提示语,如“嘉峪关魏晋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②观察提取显性信息,如《牛耕》的显性信息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采用牛耕方式,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显性信息是“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③结合显性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如因为牛耕在西汉时期才在中原地区普遍推广,魏晋时期河西地区采用牛耕方式自然是先进的农耕技术,联系唐朝手工业发达、多民族国家发展等知识,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深层信息就不难得出。

四、原创试题训练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4

铜编钟(战国)

石编磬 (战国)

问题:从这些历史图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表面信息:战国铜编钟、石编磬的形状、颜色、构成等,只要言之有据。深层信息:战国的音乐水平,战国的绘画、冶铸技术等,只要言之有据。

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李静训墓石棺(隋朝)

双龙双瓶白瓷尊(李静训墓出土)

5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二篇_建水古井

水井于现代城市,早已是可有可无的生活设施,但在云南省红河州的建水县却不同,水井至今仍是建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他们用井水泡茶、煮饭、做豆腐,洗衣、洗盆、洗蔬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井水,也许没有了水井的建水,就是失去了灵魂的建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就是从建水的西门大板井开始的,据解说词介绍,建水共有128口古井,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每一口古井后面都蕴藏着诸多的故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座建水古城,就是一座露天的古井博物馆,相比建水古城内那些多次重修收取门票的所谓古迹,寻找生活着的建水古井实在是件更有意思的事,如果有机会探知古井后的那些故事应该更加令人神往。我在建水的时间只有匆匆的一天两夜,已被建水的古井深深吸引,于是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建水寻井记,由于时间仓促,毫无准备,凭着一张嘴到处问,所能找到的古井和所能听到的故事不算多,但短短一天之内,给我的印象就是:古井是古城之眼,建水灵魂之所在。

还是从西门大板井说起吧,尽管建水有128口古井,但最能代表建水古井的非西门大板井不可,西门大板井是建水古城内名气最响,井口最大,水质最好的一口水井,也是大多数游客必到之处,更有“先圈大板井,后建临安城”之说

西门大板井和建水大多数古井一样,深藏于深街小巷之中,但无论你在古城何处问人,大家都会知道这口水井,大板井是建水古井之冠,《舌尖上的中国》让这口古井名扬四海

大板井旁有井龙王神的神位,在建水,不少知名古井不仅仅是水源地,更是当地人精神信仰所在,井水哺育了建水人民,在建水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西门大板井井口圆形,直径2.7米,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口径最大的水井,也是我平生见过最大的水井之一,井栏由6块弧形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水质甘甜,内有红鲤鱼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三篇_一幅尘封的恐怖图片及其背后的历史

首先,我在这里声明:这副画是真的!历史上也有记载的!

关于这幅灵图来源,我简介一下:画中的女子是东南亚(据说是新西兰)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当时她正和一个画家在热恋之中,画家因为他的画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而感到悲观,姑娘就想用自己的爱情来改变画家的悲观心理。可是好景不长,在当地有一个恶霸,有钱又有权势,那恶霸见到这姑娘起了歹心,把她糟蹋蹂躏了,姑娘很伤心,绝望„„最后,这个脆弱的女人绝望的自杀了„„

画家得知后,悲伤至极,然后用全部精力做了这幅画,最后也自杀了„„

那个恶霸之后看到这副画,莫名其妙的发疯了,用手把自己的脸抓得稀烂,还直接用手抠出了自己的眼珠子,然后歇斯底里对画中的女子喊:“不要这样看我!!!”最后也自杀了„„ 从此这副画不知道怎么被保留下来的,也不知道传了多少年,据说20世纪70年代,英国有一个画家看到这副画,盯着画中女子的眼睛一直看,看久了,身上就起鸡皮疙瘩,然后眼前的画面出现幻像,是2个男人的头像,再稍微看久一点,感觉自己的心脏已经在隐隐作痛„„最后这个画家莫名其妙的在家里上吊自杀„„

也有人虽然看过这副画,但是有一种无法形容,说不出的力量在迫使自己看画中女子的眼睛,根本无法自拔。这副画在当时已经被当地的宗教收走,宗教称这副画为:灵图。 据说从她的眼睛除了可以看出幻像,还可以看出那2个男人(画家和恶霸)死时的面孔! 图片解读内容:

1、不对称

人体本身是不对称的,这在图片中同样可见。人后面的门缝可看成一条“对称线”,但从“对称线”本身成上面向右下面向左倾斜,如果按“对称线”观察人物,可知它与人的的发型分线正好重合。如果将“对称线”顺其自然地延伸,可发现人被分成了上宽下窄(左)的两部分,但每一半人体从头到脚的各部分都有。

2、左高右低(对面)

图中凡是本为应该是“对称”的部分――背景中的门环,人体上的耳朵、眼睛、鼻子、胸部、双手、手镯、双脚――都明显表现为左高右低。其中,最具诡异意味的是眼睛,如果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图上美女的右眼所视稍高、左眼稍平,并且,黑眼珠周围隐隐可见血线。

3、颜色

脸、颈部颜色乍看没有异样,但仔细观察,则隐约可见青色透出;嘴唇颜色微泛青紫。同时,面部笑容也不自然,好像是被迫将面部肌肉向后拉伸了点。最明显的是手臂:右手颜色有些刺眼,且紫气极浓。

4、人体组成

如果我们详细观察人体的颈、肩结合处,可以发现,她的两肩是平的,这和前面所说的左高右低恰成对照,衬以衣领的直立,即可知道,人的头是直接“安”在肩膀上的,却不是自然地“长”在肩膀上的。

再看双手的上臂,肩与臂的结合处不自然。上臂与前臂的结合处,从衣袖的褶皱可以看出,更为明显,好像是断的。也就是说,看上去前臂好像是直接“放”在那里的,却不是与上臂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膝关节处,乍看没有什么不对,但看仔细了同样可以发现其中的异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一个人如何“坐”,其大腿与小腿通过膝关节的连接都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穿裙还是穿裤,都会显现出自然的弯曲。但图片中却不同:膝盖突出,但下面的裙子却有些后缩。因此,基本可以断言:图片中的美女没有小腿(当然也就没有脚)!用同样的眼光观察,可以发现,图片中的美女没有腰!上身和下身是直接“对接”的!

5、肉感体现

任何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肌肉和血,那会是什么样子?答案:不是木乃伊,就是骷髅。

图片中的美女,脸和双手看上去是有肉的,但血色不对。

再看图片中的美女的衣着,在本来应该体现肉感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褶皱:肩、上臂、小腹和大腿。这说明什么?说明衣服里面根本就没有“肉”!没有肉,那么,如果这些部分还是人的器官组成的话,那就只能是骨头,并且也只有骨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图片中美女的胸部,按照前面所说的透视性观察(肉感),可以发现,那个美女的**,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故意用了什么东西给支撑起来的,也就是说,图片中的美女根本就没有**!

结论:这张美女图片,其实只有“美女”的外在表象,实际上除了头部和两只前臂被加工成了看似正常的美女形象外,整个身体其实就是一副骷髅!一副没有腰、没有上臂、没有双脚的骷髅!

第一:仔细看左边的门把手,其实这女人的一缕头发是系在门拴上的。

第二:这张美女图片,其实只有“美女”的外在表象,实际上除了头部和两只前臂被加工成了看似正常的美女形象外,整个身体其实就是一副骷髅!一副没有腰、没有上臂、没有双脚的骷髅!

第三:脸和手的颜色不同,并且左右脸的表情也不一样,可以断定手和脸分别是属于三个女人的,拼凑而成!

第四:有人说他左腕上戴的是尸环,很多kb片中都有出现过。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四篇_建水团山民居历史

团山历史

团山的名称由本地彝族语翻译而来,其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团山村背靠青山,面向平坝,建一园形小山包上,故此得名“团山”。 团山古村是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山村是一座相当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村里80%以上是张姓。少数外姓人家多是当年张家请来的帮工助手,他们也在这里安居乐业。

据民国初年修撰的张氏族谱确凿记载,团山张氏的先祖张福,于明朝洪武年间(1376年),从原籍的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经商贸易到了新开发的云南,那也正是大批移民在明王朝的鼓励或强迫下成规模进入云南的时期。张福一家三迁择里,始居于西关外蓝头坡,后迁至张宝石寨,因喜爱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境,移而居之,建百世之业,房屋栉比,子孙繁衍,竟成巨族”,至今已600余年。

张福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叫张海的去了大理洱海边,如今也还有后人在那里。另一个儿子叫张山的留在了建水团山,他和他的4个儿子一起,扎下根来创家立业。从此,张氏家族在团山村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村子。

自清代初期,团山人走江外、跑马帮,生活过得十分困苦。1889年,清政府设置了蒙自海关,大锡成为最吸引外国人的出口商品之一。团山人看到了生存的新希望,一批批张氏后裔沿着著名的“临安大道”走到个旧锡矿区。矿区的条件异常艰辛,采矿人犹如走在鬼门关,张氏族人坚韧不拔,在开采过程中连获富矿,收入丰厚,继而建立炉房炼锡,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兼营的大商家。十九世纪末,团山人张福来的“福来祥”,张国义、张国明的“吉昌”、张桂明的“天吉昌”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商号,生意做到昆明、上海、香港等地;1900年,张氏族人联合成立“天吉昌”集团,短短几年就跨入了建水八大商号的行列,被人们称作“团山帮”。他们一方面经营集采、洗、冶、销为一体的锡矿大商号,将精锡运到中国香港、越南等地销售,同时兼营棉纱、布匹、百货等进出口贸易。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又为精锡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团山天吉昌商号出了巨额资金,而中国首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也在团山设立车站,使得财富之

源流向了团山。

获得了巨额财富的团山人,回到团山后斥巨资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精美豪华的传统民居。张家花园等一大批富丽堂皇的传统青砖四合大院民居使得团山成为了声名远播的村寨。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五篇_通过历史图片

通过历史图片解诉共和国六十年风雨成长

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了!60年的经历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49年建国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 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 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 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 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 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 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 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在开国大典上举行的阅兵式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北京市民在街头观看庆解放游行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2年 改革运动完成

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随后,刘少奇在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卷入朝鲜战争,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抗美援朝纪念日为10月25日。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9月 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0人,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主持了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任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六篇_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碗窑紫陶在时光里留下了岁月的冷暖,山河 的画图。那些淡淡欢喜和浅浅寂寞,纠缠在一起,酝酿得时光都成了酒。几百年前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那种儒雅的情节和幽幽的哀叹却永远凝固在这谜一样的雅致陶器上。【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建水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瓷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因而尽管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的紫陶工艺一百多年前才开始,但它其实早在碗窑上千年做陶瓷的历史过程中便已埋下了伏笔。

窑/火/炼/媚/骨

碗窑村依山傍水由东向西逶迤排列,距建水城北约两千米之遥。村前有泸江河支流绣球河汨汨流过,村后张家沟后山俨然天然彩屏,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碗窑村一千多年前至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村后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20多处古窑遗址和遗址附近方圆十数平方公里的陶瓷残片堆积层以及眼前景致奇特的在炊烟中仰立墙头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后人证明,碗窑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叩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瓷都景德镇的古窑之中,亦先后发掘出建水窑的器物。可见当时建水陶瓷的声名远播,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致使建水陶业走向衰落,昔日的一段辉煌,掩埋进了沉寂的废墟。直到80年代初期,才重获新生。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因炖出的鸡肉味道鲜美异常,而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1932年,建水紫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远赴大洋彼岸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凭据古拙雄壮、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丰姿华彩征服了世界,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1953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格最高的民间艺术盛会。建水紫陶又一次展示了她绰约风姿,在近乎苛刻的审评中,建水紫陶以其卓尔不群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征服了深谙5000年中华文明的各大名家,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内陈列的4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产品。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

巧/手/成/妙/器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任何一件用泥和砂制成的陶器,都承载着情感信息。直至今日,即使人们发明了文字,烧制过程中那种土地和人之间的羁绊仍能反衬出语言的苍白。碗窑的紫陶也是如此,只有你亲身体验或是跟随了整个过程,才能体会用灵魂去制陶的超然。

紫陶目前的手工作坊以陈绍康、袁应德、马成林、向进兴、徐荣红5人为代表,全村有近40家私人作坊。作为联合国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陈绍康正是紫陶工艺当今的“当家人”之一。他出生陶艺世家,祖上从江西来云南开窑,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辈。现在他的小儿子陈沛成了传人;二儿子陈俊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朱家花园修葺时,留下了他不少丹青作品。陈绍康一辈子钻研紫陶艺术,曾经3进北京,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和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工艺美术馆也将他的多件作品作为珍品收藏。 建水紫陶的主要工艺特征分六步,漂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土窑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

不过找土却是建水紫陶生产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紫陶的泥料需腻而黏不含砂粒,面对眼前颜色和土质没有多大区别的五彩土山,那一层土能够做陶,就只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才能慧眼识得了。

尘/埃/掩/光/华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水紫陶曾经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制陶企业各道工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以计件付酬为主的作坊式管理。无论哪一道工序,其技能几乎都缘于师傅的口传手授而没有明确的量化检测控制指标。此外,大量制作花盆、酱缸、汽锅等日常生活用品,使得这些东西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高品质紫陶产品则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会、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协会、云南省民族学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组在调研中指出:“有工无艺”是重创建水紫陶产业的致命伤。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斌副院长和刘伟都认为,文化和艺术正在建水紫陶身上逐步流失,“有工无艺”导致建水紫陶和宜兴紫砂等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萎缩带来生产经营不正常的恶性循环。

据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介绍,建水紫陶业年产值目前近1000万,力争2010年达到5000万。但是,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对外宣传形成品牌效应仍是重要问题。发展建水紫陶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只有紫陶生产企业具备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紫陶产品的能力,紫陶产业才有做大做强的希望。目前紫陶生产企业产权不清、职权不明的经济体制,已成为阻碍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而分散的小规模作坊、滥挖人才、杀价等恶性竞争导致紫陶劣势的产生——即“内争原料,外争市场”。因而建水县目前正规划并筹集资金,建立围绕紫陶展开的集旅游、体验、推介、销售为一体的“景苑”,征地8—10万亩,最迟明年上半年将出台建园方案。建水紫陶如此美好的未来,更令我们期待。

【壹】泥中菁华

敲碎浸泡后的泥浆经过第一次滤浆后,还要经过五六次反复的搅拌漂洗,然后在透气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整个过程要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这时的泥料已腻如膏脂,无丝毫砂料半点暴性。建水紫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泥料是最本质的区别。

【贰】拉坯的艺术

熟练的拉坯艺人,要么是胸有成竹,又似乎漫不经心,在不经意间,各种造型各异、功能齐全的紫陶器型就在瞠目结舌时一气呵成。拉坯是制陶的基本功,艺人们总结,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唯有此,才能造就一件“正品”紫陶作品。

【叁】笔墨点陶魂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这也正是昆明书法家协会王副主席及其朋友会长期受聘驻扎建水县碗窑工艺陶厂,在陶泥上挥毫的原因。

【肆】泥彩的幻化

许多人以为建水紫陶的文字图案由美工师画上去就可以烧制了,殊不知,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必须立刻将墨迹雕刻成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会呈现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紫陶刻工多为女工,她们心细手巧,起落之时游龙走凤。紫陶出名了,大师出名了,她们的名字却从来没有被留在陶瓶上,只是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平凡与单调。

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建水紫陶承载空间。

【伍】龙窑之变

碗窑烧制紫陶的土窑,当地人称为龙窑。龙窑一般建在坡度30°左右的山坡上,头朝下,尾在上,长可上百米,短亦十数米,形似从天而降的蛟龙。龙窑在建水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末期。最长的一条还在使用,此窑建于70年代初,总长百米有余,其长度堪称世界之最

凭经验推算,龙窑的成品率只在70%以下,比不上现代化的气化窑,成品率可以在95%以上。但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一代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点燃窑火,一次次梦想着神秘的窑变,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陆】磨陶如杵

紫陶初出窖炉表皮粗糙一身火气,无金玉之光。因了泥料无砂的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使陶明如镜,也因了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先用粗砂去糙,随后用细砂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时留下的拉丝;然后用油石将坯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

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让其浸透,以除却表皮上细微的灰蚀,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

关于建水的历史的图片 第七篇_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2010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 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字池曲径通幽。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79397/

推荐访问:建水紫陶图片 建水古井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