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时间:2018-06-13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篇_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论文 大学生有哪些重要的道德素质要培养?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论文

大学生有哪些重要的道德素质要培养?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文化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我国人民素来就十分重视培养个人道德、提升个人修养,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端,培养个人修养。因此,道德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意义深远。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当今大学生而言,有哪些重要的道德素质要培养呢?我认为,最重要道德素质有四点,分别是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恋爱道德、网络道德。因此,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应从这四方面着

手,将大学生培养成高道德人才。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培养

一 思想道德

所谓思想道德就是指一个人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人的思想以及心理所形成的准则。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的时候,他们求新,想法多,而当今精神文化复杂多样,这会造成大学生迷失自我,在成长中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追求利益,并且滋生很多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时候,如不对大学生及时做出引导和教育,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科技,热情满满准备将来贡献社会,回报祖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思想道德缺失现象,比如,责任感缺失,自我意识明显,基本道德素养差,做事功利化等等。

当今社会一直有一个吵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就是老奶奶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起来。记得小时候造句的时候经常会写:老奶奶摔倒了,我连忙去把她扶起来。但是随着2006在南京发生了一件事情后,扶老奶奶成了一件大学生畏惧的事情。06年早晨,彭宇看到老太太摔倒后将其扶起,却被反

咬为撞人者,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多万元。这样的事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可能会改变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一些大学生见到老奶奶摔倒后便无动于衷,冷漠的走开了,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间。一个大学生人情如此冷漠,真叫人心寒。从前,我们都主张向雷锋、焦裕禄等榜样人物学习,但是现在这只成为了一句空头白话。试问当今大学生还有多少人以雷锋同志为自己的偶像?所以,大学生应在大学时期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入侵,保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在政治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大学生是国家的下一代,是民族的希望,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无法理解爱国的真正内涵,每天睡觉前唱国歌就是爱国吗?上街游行,砸毁他人的私有财产就是爱国吗?当然不是的。爱国是源于你内心的,不是看你每天做了什么,真正的爱国是理性的,不是冲动的。在生活方面,大学生应从心里想着多为他人着想,有些大学生在捐款时不惜大把掏钱,而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大会上得到表扬,当他们在没有认识的人的时候,面对捐款箱却把自己的钱攥得紧紧的,这样的行为也是缺乏思想道德,真正的为他人是从心里发出的。 如今,网络盛行,消息传得比风还快,很多腐朽的思想道德很快就会在大学中流传开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使他们产生怀疑,甚至改变自己。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这样的社会中,更要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进行检讨工作,在检讨中认识,在认识中学习,不断追求高尚人格,完善自身。同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二 职业道德

现在的就业市场对当今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不满,有些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常常会表现出对工作环境、同事和老板的种种不好的情绪,而且责任心不强,能力不够但却总认为自己受到埋没,而因此给同事和老板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印象。有的大学生工作时不能专心,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当遇到一个工作待遇更好的时,就会毫不犹豫的跳槽,给原来的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举一个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例子:某餐厅老板招聘了几个大学生给自己洗碗,要求每个碗必须洗5

次,一开始,大家都认真工作,每个碗都洗的很干净,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发现洗2次就已经很干净了,于是逐渐偷工减料,到最后洗1次就不洗了,终于有一天被老板发现,全部都被辞退了。这就体现出大学生所缺乏的职业道德。这些人不仅错失了应有的机会,而且损害了大学生的就业信誉。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空谈,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上岗,关于培养职业道德的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等到了工作岗位,再慢慢学习也不迟。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就像你不是生来就会写字一样,得学习和培养。因此,我觉得只有在校期间培养和维持自身的职业道德,将来走入社会才更容易被接受,才能更自觉的在工作岗位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给企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尤其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遵守职业道德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我们所影响的是祖国的未来。在电影《看起来很美》中,李老师虽然是在家长眼中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真正的教育工作中却缺乏职业道德,平时对学生就有偏见,压抑学生个性,心胸狭隘,甚至联合同学进行孤立行为,但是当面对局长和家长时,却笑脸相迎,马上变成一位善解人意的优秀教师,时阴时晴,严重缺乏教师道德。不仅电影中,在当今社会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仍存在,有在地震来临之际只顾自己逃生弃学生的生死于不顾还振振有词的“范跑跑”;有在讲台上当看客,眼睁睁的看着学生在课堂之上打架,一不劝说二不制止三不报警,直到闹出人命的“杨不管”。这些人的行为都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如果教师都像“范跑跑”,“杨不管”那样,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人人都崇尚自私,没有职业道德,缺失责任感和勇于为社会现身的精神,那将会是一幕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各行各业皆如此,如果行行都缺乏职业道德,那真的是民族的悲哀了。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很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当一个学生成绩很高,专业知识丰富,技术以及创新水平都很高时,若是他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好,那么将来他进了企业也必

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复旦校长杨玉良曾说:“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①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是多么重要,而且一些重点高校也在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许多新的问题。尽管如此,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身先士卒,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三 恋爱道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对爱情产生过很多美好的向往 和憧憬,但是这种朦胧的情感还未萌芽就被学习、老师、父母等的压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只能将其放在心底的小角落中。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这种懵懂的情感就会迅速发芽,不久便如猛然冲开了闸门的洪水一般四处弥漫了,青春的激情使大学生充满了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希望了解异性和被异性了解。 大学生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能理智地对待爱情,并且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那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待爱情,并且做出什么缺乏理性的行为,那可能会影响两个人的一生。对于学校来说,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学校既不能一味压制干涉,也不能过于放纵,不闻不问。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期间用正确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学生恋爱道德的教育。

现在有些大学生恋爱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影响。有些同学对待爱情并不认真,还存在着与其年纪不相符的功利主义的私念,恋爱中的投机取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些同学会在恋爱的时候产生攀比心理,甚至做出一些违法校规的事情,尤其其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恋爱期间还要高消费,① 张小燕.复旦校长:无道德的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社会[N].北京:人民日报,2010-9-20(9)

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也给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时候还会旷课、上课交头接耳等,做出很多违反校纪的事情;还有些同学在失恋以后无法调整自己的心理,对爱情、对人生失去信心,引发了巨大的心理问题。因为,这段时间,大学生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些苦难与挫折,可能会做出偏激的行为,给自己、家人、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当然,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性”有很多错误认识,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而且破坏了爱情的圣洁,给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大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

因此,大学生加强自身恋爱道德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作为学校,首先,应当积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大学生增强恋爱的道德责任感。而高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主动与大家交流,化被动为主动。还可以邀请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等。其次,还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为他们的恋爱提供咨询,并在他们遇到挫折后进行正确引导,以免误入歧途。还可以开设恋爱专栏,或者创建校园报刊,发放给同学,为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机会和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纠正大学生们在恋爱与性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学会自爱也学会爱人。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自觉,积极响应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进行交往,用道德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与他们进行健康交往举止得体、行为有度。慎重选择恋爱时机,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审慎对待自己的爱情,用学业的目标去引导爱情的航向。 大学生恋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关注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学生若能拥有正确的恋爱观,这将对他们认识自我、丰富人生、促进发展、共同成长带来积极影响。爱情在大学校园中一直是一道美丽风景线,但是这要在树立正确恋爱道德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四 网络道德

当今社会,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索取我们所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一把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篇_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发生认识论者,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基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上。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经历三个过程:图式、同化和顺应。个体通过这三个过程将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道德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道德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使儿童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责任感到主观责任感转化,。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对我们探讨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是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方面,包括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对公正和惩罚的理解。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个阶段对应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为感知运动

阶段,由于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大多同他们的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没有责任、公正和惩罚的意识。

2、 他律道德的阶段(2—8岁):这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时期。主要表

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服从,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的价值标准和队则的支配和制约。认为服从成人所给的规则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就是公正的。就像是俗言所说的“听大人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一样。如果违背规则,不管动机是好是坏,都要受到惩罚,这也是公正的。

3、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达到具体

运算时期。这是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规则,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能做到言行一致,判断行为是能结合行为结果和动机。公正感以平等为特征,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惩罚带有补偿性,方式较温和。

4、 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思维有了飞跃,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的提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儿童的道德观念讲究利他主义,产生公正的观念,道德判断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将规则和社会、人类的利益相联系。

二、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认知发展阶段和道德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研究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1、 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采

用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道德教育内容,防止一刀切的现象。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这时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学生自己感悟,而是需要成人的引导,需要规则的约束。在成人的引导和规则的约束之下,能使学生不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这时的道德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些具体的道德实例,从身边的一些具体小事做起,培养良

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果德育工作没有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是无法取得好的道德教育效果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一些空泛的德育内容。

而在自律和合作阶段,儿童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能够进行自律,自我约束。这时候的道德教育不再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识到规则是用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儿童不是仅从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而是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更多样化,形式更丰富。

2、 认知发展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儿童的思维,尤其是道德

思维,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对个人的道德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道德认识的产生,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从而引起道德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随着道德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他律阶段,道德认识是要对规则的绝对服从,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不要求了解其意义。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不考虑主观动机。但进入自律阶段时,儿童的道德认识不再是对外在规则的无条件服从和崇拜,而是融入了自己的道德判断,意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层不变的,规则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认识在不断地发展,道德发展水平也在提高,由他律进入到自律阶段。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中,儿童的道德情感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他律阶段是对权威的绝对尊敬与服从的情感倾向,到自律阶段是摆脱成人的强制,形成一种互相尊敬的情感。

皮亚杰曾说过:“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而行为模式的认识方面则单独与结构有关,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

3、 利用榜样强化的方法,通过家长、教师的引导,同伴合作来促进道德

发展。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接受道德教育。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引导,给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客观的规则,让儿童的道德判断符合客观规则。在皮亚杰那里,权威的强制是起消极作用的,但我个人认为,成人给予的规则也有积极成分。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与同伴的协助能够消除他律阶段的权威的强制,促进道德的发展。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集体意识,能更多的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产生利他思想。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三篇_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教育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所以称它为“认知”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所以可以被称为“发展”的。科尔伯格的观点还可以被归纳为: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智力发展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德性发展的基本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德性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了道德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比其他价值判断更重要。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包容性。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

1.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核心部分是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界说。每个阶段都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表明社会认同的尺度。科尔伯格按照儿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及对习俗约束力的瓜,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阶段1: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2:工具主义导向)、习俗(阶段3:人际导向,阶段4:社会制度导向)、后习俗(阶段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道德判断结构,它与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不同,属于一种道德思维的结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不变的序列。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段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不同的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但不可能超越基本阶段的发展。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文化中的人。在个人之间、文化之间也会有道德发展的差异,但这是发展性差异。而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是由感知判断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1.3道德教育的实践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学校德育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原则,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

一方面,要首先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向更高一个阶段发展,不能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为儿童。科尔伯格还认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必须理解儿童所作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了解师生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道德推理上的差异,从而确定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他认为向儿童展示高于其品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方法,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过高或过低都是没有效果的。另一方在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原则直接教给儿童,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道德认知冲突。在道德教育中,最重要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发展,而不靠灌输或用体验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展的,它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变化是儿童自己经验的加工组合,这往往是因为儿童自己遇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两难问题,引发学生道德思维发生冲突,指导他们从更高阶段的道德发展出发,指出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从而促进儿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在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能够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但他在注重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其他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如情感、意志、习惯等。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具有诸多可能的借鉴作用。

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夏天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情,但总的精神很可能是正确的。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根据我们本民族的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界定进行修正。

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意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道德教育中还流于空谈。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敢于大胆地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如最小的数是“0”,比“0”大一号的数是“1”),然后才逐渐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数学知识(如小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和“1”之间有无数个数;负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并不是最小的数)。可是,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一开始就试图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年幼的学生。这很显然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更没有关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难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所在。如果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

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德,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正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国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不在理性力量支配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具有道德意义。一个孩子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把捡到的一百万元钱交给失主,一个成年人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把捡到的一块手表交还失主,这两种行为在道德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后一种行为更具有道德意义。同样的道理,小学生绝对顺从老师的安排,与大学生服从学校合理的安排,这两种行为的道德意义也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听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品行不良的学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这样的教师,不懂什么是理性的道德,什么是理性的道德教育。理性的道德教育,有赖于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学校德育应使学生借助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理解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然而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这是必须改进的。

我国学校一贯钟情于专门设置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即直接的道德教育),试图使学校德育科目化、课程化。但实践证明收效甚微,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其道而行这,它的创始者和推行者都认为,尽管道德讲座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但它们本身显然不能构成一门德育课程。它们一般不能整合进一门较大的课程内,也不能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经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明确表示,围绕着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必须渗透在语文、历史、社会研究、法律教育、哲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这种见识应当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效助益。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学校教育道德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于一周两课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其他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在教给学生获得物质技能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培养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实现赋予社会以精神理想、赋予每位学生以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因为更美好的生存(发展),应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富的与统一,而且精神更值得追求。物质文明毕【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竟只是解决生存的外部条件问题,并不安顿精神。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靠人文知识作出解答。精神发展不是第一需要,但人的类性特征(追求完美的意愿)却决定了精神安顿乃是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指向,而人文知识又恰好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直接目的。易言之,人文知识的作用,就是为人类建构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B.Hersh,j.Miller,and G.Feildin, Modrls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Longman Inc,1980

2、J.Dewey,1907,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IN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 Vo1.4(1907-1909).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钟启良,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四篇_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现状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

2004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下发文件。 梁允胜(2006)在其主编的书“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的与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到檀传宝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式——欣赏型德育。欣赏型德育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这就需要教师构思一个能够渗透欣赏型德育理念的教学框架,使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框架进行创造,从而丰富教学,使德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画、一首动听的歌。坚持审美化、和谐化、生本化和情感化原则。这种欣赏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深化素质教育,但具有地区限制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应用的普遍性并不会太高,实施难度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朱小蔓、朱曦在《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中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情感和人性作为道德人格最基本的因素,这种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就是情感性道德教育

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价值多样化与信仰根基的动摇,是当代道德教育滑坡;利益的多重化与崇尚财富的心理,使得当代道德教育弱化;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的不自觉,使得当代教育困惑。(《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现代人的信仰逐渐迷失在现代化的社会,例如,大学毕业的女生要找“四有新人”——有车,有房,有工作,有钱的男人;拜金主义盛行,伪劣假冒商品等。这就需要进行价值引导,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道德而不是外在的表象。正如R.S.Peters 在Ethics and Education 中提到“注意力集中到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之类的问题,而不是去关心教育最终的外在成果是什么”。

甘剑梅在“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中提到的中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中指出,原本由中小学教师创造的实践方式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与表达,从而使学校德育实践获得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德育模式意味着知识生产权力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不再是少数专家或国家权力机关所独有的专利,实践者自身成了知识的生产者。(郭小明,2003,《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这正是知识生产的现代特性。美国学者戴维斯在所谓的“做的社会学”中强调:重要的是做的人的意志、做的过程、做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十年里,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就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其学说,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以美国人诺丁斯和英国人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主要是强调浓厚的情感,注重关爱,体贴教育切入。(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情感上入手,这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较不好实行,需要学校大的环境支撑,更要教师自身情感上的丰富;这使初中学生容易受外界情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以美国的拉斯恩、西蒙、哈明和凯钦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流派提出,要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批评,自我指导能力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和精神所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德育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尤其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学校里各种信息交织融合,给学校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最新调查,美国64%的家庭拥有计算机,50%的家庭已经触网(《互联网周刊》,2000)。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等9城市,近30%的家庭拥有电脑,6成以上的青少年会用电脑,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新华网(北京),2000)。

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现行的研究大都倾向学生自身的自我引导,对于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少,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德育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四、研究的论题: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道德也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灵魂。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同时又能顺应时代潮流,这些正是本论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未来教学提供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2] 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 Fresman &Company,1966:28

[3]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9

[4] 宋芳.“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 2011.11:39、40

[5] 梁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研究.第二版.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2:33—35

[6] 朱小蔓.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 期

[7] 宋翠丽.“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3,4

[8] 甘剑梅.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61

[9] 郭小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172—173

[11] 互联网周刊,2000.06.09

[12] 新华网(北京),2000.06.08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五篇_论道德发展与成长

论道德发展与成长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人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在生活土壤的滋养下形成的。所以,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特别是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崇高的使命。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品质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类人生意义的问题难以仅仅依靠理性、逻辑、概念与范畴而获得确解,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漠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还是社会结构的转变,这些变化必然要求道德发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旧的道德缺乏活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道德还未形成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社会公德方面的确实更为严重,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见老不让、见义不为、欺诈诱骗、哄抬物价、破坏公共秩序、损坏公共物品等现象层出不穷。各种媒体对此类现象痛斥不已,很多学者对公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公德建设提供了极有创造性的意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公德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失,对公德的特征把握不够深刻,尤其是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研究公德确实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社会公德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自我修养的优劣决定着我们的文明程度,关系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的自我修养虽然不能引进,但自我修养的缺陷却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方式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提高人的自我修养,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利益的关系就十分重要了,因此必须要对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就是利益主体间的行为关系,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要调节利益关系就得调节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我们认为

社会行为需要依靠社会制度来进行调节。这里的制度是指调节人和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互动的规则。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称为法律约束。还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就是道德。法律制度是对违反社会运行制度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惩治。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都是刚性的社会制度,人们必须要去遵循的行为准则,尤其是法律制度。这性刚性制度对行为的调节是具体的直接指向行为结果的,在人们行为前是不具有调节作用的,而且是被动的调节。而道德制度是关于人们应不应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是通过人们自身和社会对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来影响和调节人们的行为过程,也即符合社会道德目的的行为是“应该的”,也是“道德的”和“善的”。反之,违背社会道德目的的行为就是“不应该的”,也是“不道德的”和“恶的”。“应该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发扬,而“不应该”的行为则会受到社会和自身良心的谴责。社会道德制度和法律制度有很大的不一样,道德制度直接指向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全过程的调节,是主动调节。和法律制度比起来,道德制度则更显柔性,它没有社会运行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们内在的自觉,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感,通过人自身的良心觉醒,起到对行为的调节,把社会制度对人行为的他律转变成人自己内心的自律,良心是人们自己对自己的约束。道德制度呼唤社会利益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另外,道德制度还不仅仅着眼于现在的行为,还影响着人们的未来行为。

创建和谐社会,正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53635/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ppt 职业道德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