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大学生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政策

时间:2018-05-23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一篇_形势与政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外部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称作“最难就业年”。 并且,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经济原因 :经济现状低迷。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企业纷纷减少招聘人数,这使得我国本来就偏紧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拥挤,在今后几年都会给各领域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2.学校原因

(1)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2).就业指导不到位。各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不到位,指导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就业招聘服务场。把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为毕业生,到毕业时才开设就业设指导课,偶尔开设讲座或就业咨询。

3.社会原因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4.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有些毕业生不求上进,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准备不充足,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三.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应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

(2)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着眼长远,把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①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②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③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④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二篇_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的涵义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机会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而大学

【1】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和

【2】 行为准则的总和。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环境分析(政策为什么出台)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大学生就业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时期、金融危机时期,这些环境都导致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3年至今,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5%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时至今日,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680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高校扩招进程的加速,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毕业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引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更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因此,中国政府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各部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内容分析(政策说了什么)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1.1998年12月24日,《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2.2003年6月10日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自主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自工商部门批准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和多项管理费。

3.2003年7月11日,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通知》,决定当年组织6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

4.2004年2月16日人事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资讯化建设,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力度,从而为中国人才服务业构建竞争有序、积极引导的发展环境。

5.2004年4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决定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6.2006年2月25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 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

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工作。

7.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

8.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从国家宏观角度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整合,可以说是该时期有关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纲领性政策文件。

9.2009年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

10.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11.2009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

12.2009年2月27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

【3】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类型

1.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人才结构的平衡而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到基层、中小城市企业、农村、西部等地区就业的鼓励性措施。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颁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文件。

2.基层就业与创业扶持政策

基层就业政策主要包括: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完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政策。也就是说国家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减免学费和提供助学贷款等多项措

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增长点。我国通过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的措施,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3.就业准入与派遣接受政策

就业准入政策是指大学生就业获准进入某些地区、职业等的相关政策,它包含以下两方面:

地区准入政策。一些地区会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出台一些具体的准入政策,特别是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每年都会出台接收非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政策。

职业方面的就业准入。职业方面的就业准入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派遣与接收政策是指在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过程中,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调配派遣对象为:国家计划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结业生以及国家计划招收的为地方培养的军队院校毕业生;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

【4】 院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原则

(1)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等。

(2)依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先保证国防,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需要。

(3)师范类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教育系统内的教学教育岗位上就业。

(4)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育第一线的方针。

(5)定向生、公费、收费委培生,毕业后按合同规定派回原定向、委培单

位(地区)工作。单招定向生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县,安排到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技术教育等岗位工作等。

(6)坚持男女平等原则,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择业不得做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等。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

(1)有关大学毕业生安置的规定,如调配派遣对象,就业协议签订等。

(2)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有关政策:跨省就业的宏观调控,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其经费来源,鼓励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健康体检。

(3)大学毕业生档案及户籍关系迁移:户籍关系的迁出、迁入,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等。

(4)大学生相关鼓励政策:其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创业政策。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大学生。机关部门积极放宽建立集体与所聘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等。其二、免费师范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我国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三、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大学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其四、鼓励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事业单位聘用大学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和相应服务。

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

(1)西部就业优惠政策。其一,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同时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其二、对自愿到西部艰苦地区、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其三、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并可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西部地区性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其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2)残疾病患大学生就业规定。按规定招收的残疾大学生由学校负责推荐,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民政部门共同协助他们就业。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

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三篇_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日益增加,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急剧严峻,未来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长期的社会问题,国家颁布了最新的就业政策,旨在为广大应届生和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五、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

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六、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七、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四篇_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民管1433班罗晶 1420013347

引言

我国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思路日益明确,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近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已占高校招生数量的49%。随着高职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也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2011 年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 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大,凸现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

2012 年2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就是促进就业。”“我们将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摆在首位。就业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中大局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形成就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一个时代具有大学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不仅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也是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一个纽带。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因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反之,将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不仅受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就业政策的变迁,就业观经历了从重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被动就业观到重经济地位的主动就业观再到构建了以市场和个体能力为本位就业观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过高。第二,大学生存有固守大城市的地域情结。第三,大学生存在就业准备不足

现象。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存在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第一,主体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忽视就业现实的高期望值,过度的个人价值取向,害怕竞争的求稳思想。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政策和机制。第三,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市场的就业歧视,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第四,高校方面的影响。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问题,高校办学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缺乏整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2011 年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

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大,凸现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2012 年2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就是促进就业。”“我们将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摆在首位。就业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中大局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浅谈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指导”中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认为当时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表现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吸引力降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热度增加,报考研究生、出国、参军的人数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吸引力下降,外企、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增加。

2011 年,张宏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转变探究”中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破四点,即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鼓励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方面

2001 年,黄美芳,宋静在“谈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主张要将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大学生就业政策】

2005 年,骆剑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历程,大学生就业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规模和质量。

2011 年,谢安国在“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中提出,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点、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3、对特定背景或特定群体的相关研究

2003 年,张珊丽在“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市

场经济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制度日益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思想、提高自我素质,按照社会需求重塑自我,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

2008 年,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主要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问题。

2011 年,郝称莉,张泽强“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剖析了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农林院校的大学生纠正传统就业观的偏差,增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形成就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一个时代具有大学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不仅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也是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一个纽带。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因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反之,将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政策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研究大致起步于上世纪末90 年代中期。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不再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统一分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在这种时代浪潮下,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尝试性研究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自 2000年起,相关文献产出数量有明显增长,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探讨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2009 年和2010 年两年,从检索结果上来看,文献的产出数量较

2000-2007 各年有进一步明显的增加。经历了2009、2010 两年的文献爆发性增长,2011 年文献析出数量有小幅度回落。

通过对中文关键词的整理分析,可以从其中看到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对策方面

1995 年,鄢成章在“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中指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大学生就业观已从原来的“

统包统分”向“竞争”转变,由“专一”向“多能”转变,由“

依赖”向“自主”转变,由“地域”向“发展”转变,只有经历了这些就业观的转变,大学生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002 年,周纯,李化俗“浅谈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指导”中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认为当时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表现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吸引力降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热度增加,报考研究生、出国、参军的人数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吸引力下降,外企、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增加。

2011 年,张宏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转变探究”中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破四点,即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引导大学生

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鼓励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方面

2001 年,黄美芳,宋静在“谈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主张要将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005 年,骆剑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中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历程,大学生就业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规模和质量。

2011 年,谢安国在“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中提出,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点、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3、对特定背景或特定群体的相关研究2003 年,张珊丽在“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制度日益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思想、提高自我素质按照社会需求重塑自我,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

2008 年,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主要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问题。

2011 年,郝称莉,张泽强“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剖析了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农林院校的大学生纠正传统就业观的偏差,增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应积极改进办学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与自身发展速度没有成同比增长。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中,但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亟待改进。

1.树立 “全程化就业指导 ”的理念 。 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形势,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全员参与的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育人氛围。 强化就业能力开发理念,明确办学目标,确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地位,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制订不同阶段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计划,将就业能力开发计划与内容整合镶入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 改进专业课、通识课程、第二课堂,关注个体成长、畅通信息渠道、研发新型课程,学校的教育、管理、指导、咨询、服务、科研、硬件设施均应指向办学目标。

通过“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使学生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创业、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让学生在三年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岗位、了解行业、了解职业,真正清楚

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知道环境支持做什么,从而确立明确目标,能够更主动地学习、求职、就业、发展和生活。

2.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 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合作企业群, 企业可以作为学校教学的实训、实习基地,与相关专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入学之初的岗位认知、低年级的技能实训、高年级的定岗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 让学生逐步了解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增强对职业和职业社会的认知,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尽早培养从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是直接引导和影响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 用人单位的相关岗位人员,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例如,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甚至可以担任一些相应的课程教学,实现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3.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就业咨询辅导平台 。 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咨询辅导机构,建设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及时了解政府就业政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招聘信息、毕业生求职趋向等方面的信息。 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架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定期邀请企业到学校内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求职平台,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部门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打通就业渠道以外,还要注意加强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排除毕业生的择业压力。 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学生因为择业而引发心理失衡;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比如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测试分析、减压游戏活动等等。

二、高职学生应积极完善自身“软件”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生存的“硬件”,一部分是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生存的 “软件”。 目前的高职院校更注重打造学生的 “硬件”,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根本,而忽略了塑造学生的“软件”,也就是学生的信念、理想、意志、兴趣等方面。 事实证明,“软件”和“硬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缺一不可。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选择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技术,除了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人文素质课都没兴趣,旷课、迟到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高职学生应提高认识,全面理解职业院校的职能,深入认识岗位标准,认清任何单位都不需要只懂技术\没有素质的职工,只掌握单一的技能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按照岗位标准的需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岗位实习等,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软素质。

三、相关政府部门应介入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将提升就业能力的培养前移到中学阶段,从而弥补高职生自身学习和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宣传和法规有效监管, 制定行业标准,提升行业专业化。 组织技能培训,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高职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五篇_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引起了政府的

高度重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促

进大学生就业。现阶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

引导大学生就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应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

及经济社会状况,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政府 大学生 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概况

2009年—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分别为611万人、630万人、660

万人,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

就业率都在70%以上,2011年为77.8%。可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政策后续效应的逐步显现,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人才

数量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对我

国实体经济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形势下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

生就业成为了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导向

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这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问题是责无

旁贷的。现阶段,我国政府正通过各种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综合看,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

【大学生就业政策】

导、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中央政府规定的5万限额的小额贷款,

各地方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限额的小额贷款扶持政

策。二是减免税费,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才。企业录用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三是通

过完善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鼓励见习单位

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四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

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活动,提升大学生求职技能、

制订合理的求职期望值。五是调节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进

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包括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

就业,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鼓励大学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

项目,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等。

虽然以上就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严

【大学生就业政策】

峻的就业形势使社会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提出更高期望

和要求。

三、当前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大学生就业形势有

所好转,激发了大学生地创业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基层就业,还刺

激了中小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

的政策,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对于政策的目标群体大学生

来说,感受并不深刻。虽然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了

77.8%,但仍有相当规模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可见,

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就业政策缺乏统一规划。首先,大学生就业涉及诸多部门,包

括教育部门、人事部、社会保障部、公安部门等,部门间沟通不畅,【大学生就业政策】

就会导致就业信息的传递、分析以及预测滞后,降低就业政策执行

效果,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其次,一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减轻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一系

列政策屏障,如户口限制、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

学生就业。另外,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都不利于

大学生的自由流动、自主择业。

2、就业政策针对的目标群体范围较小。近期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

主要围绕基层就业、科研助理、服义务兵役、自主创业等方面,但

涉及以上类型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低,尽管政府提出了促进就

业的思路,但目前政策所针对的目标群体范围较小,因此实施效果

与预期目标必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47394/

推荐访问:2016大学生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政策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