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农村缺老师

农村缺老师

时间:2018-02-24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农村缺老师 第一篇_农村教育的缺点

农村教育定位不准是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记者所在地是一个县城,在初级中学,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5:30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6:00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两节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直到晚上9:30两节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例如四川省德阳市,早在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其教学质量在大别山区小有名气,镇上因出过10多个博士而有“博士之街”之称。全镇有2所中学,32所小学,其中5所学校承担了省属教研课题,3所学校承担了市属教研课题。可是2003年春天开学时,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8个公办教师,11个代课教师,走的都是教学骨干,无异于釜底抽薪。村办小学的教师流失了77个,接近全镇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师大量流失,一些学校已经不能正常上课。

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据相关报道,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

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 500多元。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内流动。特别是在一些西部山区学校,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都留不住。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现象,而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往往是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毕业生从事“代教”工作,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农村缺老师 第二篇_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缺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提出,乡村地方的教师基本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而且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这表明,农村教师的待遇将有显著的提高。在2014年年底,地方上整体对教师工资进行了调整,农村教师工资已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这一点看,工资待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足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笔者在2015年7月底至8月初对d县100多所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完全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研中,却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学校负责人和家长、村干部都表示,现今教师对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等的积极性较低。

一教师积极性缺乏的表现

《学校管理学》一书对积极性作了如下定义:积极性属于心理学范畴,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所谓教师积极性,是指教师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心态以及表现在行为上的努力,进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表现形态,它的主要判断标准有两点:一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二是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结合笔者对多名教师及学校领导的访谈,发现教师积极性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不动,学校领导调动不了教师

笔者通过与农村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的谈话,发现教师在很多时候并不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一些学校领导表示,他们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打亲情牌,强行调动会引起教师的反感,特别是将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村地方优秀教师调往条件差一点的教学点,基本上不可能,即使明确表示给予多少补助,教师也基本不同意,严重一点的,就表示我辞职不干了。这是管不动的表现之一。即使勉强调动,教师答应去一两年,大多数去几个月就向上级部门申请调回去,得不到上级回应的教师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调走,并且在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疏忽。这些都表现了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

2.教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反馈,都没有认真对待,甚至漠视。教师对教学准备的不关心,则表现在对坐班制度的抗拒。现今的农村中小学普遍实行一种坐班制度,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有的坐班制度要求教师在上午、下午上课前20分钟在办公室,有的则要求在每天的第几节课在办公室,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的时间,但在调研中很多教师却普遍表示他们希望上完课就直接回家,认为这样坐班没有任何意义。同时,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实习的时候发现,教师在坐班时间多是闲聊,而非自我提升,甚至他们都表示,其他学校也是这样的。这些表现出教师对教学准备缺乏积极性,对教学过程缺乏积极性则表现在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在笔者实习以及旁听的很多课程中发现,两位笔者曾经的老师上课的内容及方式和十年前大同小异,说明部分教师对教学过程并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在访谈中,很多学校领导表示,教师对教学的结果也并没有表现出重视,教师普遍上完课就直接回家,特别是农村部分教师本身要做农活,只将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最后考试的结果如何也并不关心,他们只完成自己分内的教学工作。即使考试成绩在年级组排名倒数,教师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表明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

3.培训不了,教师不愿参加培训

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需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这不只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国家出台过很多鼓励教师参与培训的文件,如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教师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通知》鼓励教师参与培训,而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与集中培训,还有平时学校自发组织的校本培训以及其他综合性培训,但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校长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都表示,每次提到培训他们都很头疼,上面下发通知让他们组织人员,但人员很难组织起来,教师不愿参加,即使给予一定补助,教师也不愿意参与培训,更不用说自费参与了。本应是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培训,教师却普遍抗拒,这反映的是教师对自身发展缺乏积极性。

二教师积极性缺乏的原因

在访谈中,笔者同样询问了学校主要领导、学校校长、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关于教师积极性缺乏的原因。通过这些访谈以及笔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对当今教师积极性缺乏的思考,发现教师积极性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教师引进流出机制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有教师个人的原因等。

1.农村教师引进流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的特殊性,现今教师的主要组成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其中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部分是当地老一辈的教师以及赋闲在家的村民,其中有的仅有初中学历,而公办教师除了部分原在编和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外,大多数公办教师都是采取新机制引进的年轻教师,即三支一扶大学生、师范生、支教生等,新机制引进的教师如果不是当地的人,很多在学校待一两年就离开了,特别是农村交通不便利的地方。据笔者调查,在一些偏远一点的地方,新机制留下的教师一个都没有。教师职业是一项长期的职业,一两年根本不足以了解当地的学生以及融入学校集体,这些教师在带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离开,不只对他们自身的教育积极性有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教师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学生习惯了年轻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再用老教师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就不适应了,教师也会觉得很累,进而影响其教学积极性。 同时,在教师流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村地方教师紧缺,一般不存在辞退教师的现象,即使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教师,也依然在一线教学。而一些优秀的教师,要么被城市的学校挖走,要么寻找各种渠道调走,最后留下来的教师,即使对教学工作抱有很大的热情,但要么精力跟不上,要么能力跟不上,久而久之,也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这便是农村地方很典型的优秀教师留不住,不能胜任教学的老师送不走的现象。

2.农村教师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很不便利。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有这样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教师每到冬天要爬山去上课,山上全是积雪,每次单从山脚爬到山上都要很长时间,而且道路非常危险;教师一旦到了学校,可能一个月都没办法回家,这是出行的不方便。另外,还有办公条件的不方便。农村学校教师的办公室大多由教室改建,所有教师在

一起办公,因为东西很多,即使努力整理,工作环境也很杂乱。在笔者所观察的100多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办公设施都比较陈旧。在工作的软环境上,镇上的教师相对好一点,教师一天可能只有半天课,而在农村偏远地方,特别是教学点,有的只有一两个教师,只能采取复式教学,大多从早上上课上到晚上,不要说钻研教学,连基本的教学工作都跟不上;而且,同事之间也缺乏交流,这样不利于自我的提升,同样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助力者,其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儿童的成长维系在教师身上,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了解农村教师积极性缺乏的表现和原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天才.找准管理着力点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7)

农村缺老师 第三篇_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

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 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 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 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农村缺老师】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农村缺老师】

【农村缺老师】

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

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

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农村缺老师 第四篇_关于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紧缺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的建议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艺术、科学等小学科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艺术、科学等学科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薄弱学科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一般教师不能胜任,必须要专业的专职教师。近年来,我县每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薄弱学科教师招考,为全县中小学补充了一定数量的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紧缺的现状,有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我县体育、音乐、美术等小学科教学面临的形势严峻、问题繁杂、基础薄弱、质量不高,亟待改革与综合治理。

在现实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缺口很大,而每年因招考人数、招考条件等的限制,最终招聘上岗的教师很少,这样分配到各校后就解决不了教师紧缺的现状。二是每年城区中小学不断地从农村学校招考专业教师,这使得原本专业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更是釜底抽薪,导致教育资源失衡;三是近年来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其本意是缩小城区与农村及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差距,促使教师资源逐步趋向均衡化。但在实际管理和使用中,出现了把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小学科专业教师轮岗到城区或小学科专业教师相对富余的学校,导致部分学

校本来专业教师就紧缺,变成没有一个小学科专业教师,音体美等又回到由语数老师兼代的老路,而部分小学科教师富余学校却让专业教师去带语数。

如何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力度,适当降低对专业教师招聘的门槛:如学历标准、毕业年限等;同时针对县政府提出的确保到2019年全县4.57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的目标,可对贫困大学生的招聘进一步放宽政策,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一家脱贫问题,更解决了专业教师紧缺问题。

2.加大在岗的专业教师管理力度。要制定相关制度,要求新招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满5周年后才能参与城区学校招考或轮岗交流。这样既相对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缓解了农村专业教师出现空挡的局面。

3.建议县教体局用制度引导教师转向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学岗位,一是在评优树模、职称评定方面关注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师,二是出台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师专业管理制度,严禁随意让专业教师转岗。

4.建议通过校本培训、区域研训、全县集训、专业带业余、外出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加强体音美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全县体音美教师的教学水平。

农村缺老师 第五篇_教师结构性缺编:农村中小学发展的障碍

教师结构性缺编:农村中小学发展的障碍

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深刻的,需采取多于齐下的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即教师总量达到或超过规定的编额,但实际编额不足或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出现的缺编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农村缺老师】

一是小学科教师不足,表现为体育、音乐、美术、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缺编。以湖北宜昌地区为例,小学阶段,语文(31.2%)和数学(29.4%)教师所占的比例高达60.6%,而外语( 6.2%)、科学(3.6%)、体育(5.1%)、艺术(0.3%)、音乐(3.0%)、美术(3.0%)、综合实践(5.9%)、品德与生活(4.3%)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1.4%,其他(3.0%)和当年不任课教师(5.0%)占8.0%;中学阶段,语文(20.0%)、数学(19.1%)和外语(16.2%)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55.3%.而思想品德(5.3%)、科学(0.1%)、物理(8.4%)、化学(6.4%)、生物(3.9%)、历史与社会(0.3%)、地理(3.8%)、信息技术(0.8%)、通用技术(0.3%)、体育与健康(4.6%)、艺术(0.1%)、音乐(1.8%)、灸术(2.0% )、综合实践(2.3%)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0.1%,其他(1.2%)和当年不任课教师(3.4%)占4.6%。在任课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学不得不删减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等非考试科目。

二是中青年教师贫乏,主要表现为年铃较大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而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非常缺乏,教师队伍年龄没有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结构。在宜昌地区,小学阶段,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25%, 36-45岁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2%, 46岁及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43%;中学阶段,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27%, 36-45岁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9%, 46岁及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4%。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上的青黄不接。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三是高学历教师过少,突出表现为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占据较大比例,而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宜昌地区,小学阶段,教师队伍中没有研究生学历获得者,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占30.8%,而大学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了69.2%;在初中阶段,研究生毕业的教师仅占0.3%,大学本科毕业、专科毕业、高中毕业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占70.7%, 27.3%,1.7%;在高中阶段,研究生毕业的教师仅占1.8%,大学本科、专科、高中毕业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占96.2%, 1.9%, 0.1%。

“班师比”的教师配备制度更适合农村学校

【农村缺老师】

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虽然有不少政策出台,但在应对教师结构性缺编方面是“缺席”的。我国2001年的教师编制标准将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师比分别定为小学19:1, 21:1和23:1.初中分别定为13.5:1, 16:1和18:1,呈现出显著的农村较县镇、县镇较城市编制二级递减的特点。十多年过去了。在城市人口日益集中、乡村人口日显分散的今天,依然按照原来的生师比标准来配备教师,致使不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出现非正常的表面性教师超编和实质性的师资严重不足现象,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教师产重盈余,而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教师十分不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较低,且工资因物价水平的提高反而呈负增长趋势,由此造成了高学历教师引不进,而在岗的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又不断流失的现象。

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深刻的,需采取多于齐下的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第一,按班(班级)师比核算教师编制。现行编制标准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不

相符,说明了现存教师编制计算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农村和山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来用生师比配备教师,显然对农村教育不利。基于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建议采用班师比配备农村中小学教师,农村小学可以定为2.2人/班,农村初中定为3.7人/班。而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则可以继续实施现有生师配备制度。第二,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解决中青年教师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创新教师的补充机制,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继续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完善高校毕业生代偿机制,把妥善引退年纪较大的教师和持续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缺编就补充、缺多少就补多少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每年一补的教师引进制度,坚决禁止因财政经费紧张而缺编不补、缺多补少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简政放权,让教育部门、学校有用人自主权,能够将引进优秀教师政策落到实处。第三,切实提而教师福利待遇。提高我国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需要从提高教师的待遇做起,这样可使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领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农村缺老师 第六篇_我眼里的“乡村好教师”

我眼里的“乡村好教师”

王庆冷

当我们谈起“好教师”这个话题时,可能更多地想起了那些光芒四射的名师,想起了高尚的师德情操,想起了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在决定教育质量的四大因素:教师、教材、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教室条件中,教师无疑是第一位的。好老师有共性,也有特性。因此,好老师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农村基础教育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有着其具体的特性。

首先,好老师必须具有职业认同感,自觉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追求人生幸福。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城市与农村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等现实,使得广大农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不能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就难以成为好老师。从客观上改变这些现实,是提升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因为,真正的好老师不会等环境变化了、条件成熟了才行动起来。他们能自觉地去直面现实,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从人生发展的高度肯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自觉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总是有着阳光的心态,总是一丝不苟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希望能促进更多的这样的好老师成长起来。这样,就使青年教师逐渐地树立起为教育而行动的信念,把当好一名农村教师作

为人生幸福的追求,为成为一名“好老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好老师必须立足实际,善于学习和研究,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溪,是喷涌而出的甘泉。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那是可悲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才能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能力。而如今,因为许多农村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研究的能力,总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得学校无生机,课堂无生气,学生无发展。做一名好老师,就必须跟上课改的最新进展,让教学充满足够的新奇和乐趣,让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就必须让大脑不断得到充电和滋养;就必须依靠自己而不是依赖他人来培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好老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者”。因为,一个教师如果停止了学习,满足于现状,他就完全摧毁了一个教师沟通无知与知识、绝望与希望、现在与将来之间的鸿沟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我们以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为出发点,积极树立“立足实际,善于学习和研究,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好老师的典型。

最后,好老师必须要正、要诚、要公,自觉做到为人师表。 一看“好教师”这字眼,很多人就会想到是教育水平过硬,能力强的老师。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好教师”的内涵是越来越丰富的, 除了过硬的教育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因此,要正、要诚、要公是新时期对好教师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身为新世纪的农村好老师的要求。为师要正,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育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为师要诚,就是对学生真诚,坦诚和热诚。其核心就是一个伟大的“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恩格斯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做到爱得科学、爱得合理、爱得智慧、爱得艺术,就绝非易事了。教师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博爱”,它非常神圣,就是与每个学生真诚相待、坦诚相处、热情相助。不能因学生出身门第有别而有厚有薄、智力上的差异而有亲有疏。为师要公,对人公道、公正,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为师的美德。所谓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对好生、差生都要一样地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关系就会变得亲密。

农村缺老师 第七篇_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和田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 所,95%的学校都在农村,农村教师占全县教师的82%。农村教师作为我县基础教育的主力,在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2011 年9 月,和田县教育工会通过对全县11 个乡的部分学校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86份),对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专业发展、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一)和田县农村教育发展快,势头好,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

本次调查从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一致反映,近几年我县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各级政府对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时发放,保证到位。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边远乡镇学校教师严重缺乏。

全县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存在教师缺乏的现状,尤其以喀什塔

【农村缺老师】

什乡、塔瓦库勒乡、斯玛瓦提乡、朗如乡等边远乡镇的学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一名教师要代三四门功课,有些学校因没有教师,一些本应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直接造成学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和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2 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9.2 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10 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486 人中感觉很重的是145人(占30%),较重的是196 人(占40%),合适的是136 人(占28%),较轻的是9人(占2%)。

3、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1)交通方面。农村学校相对分散,比如喀什塔什、斯玛瓦提、塔瓦库勒、朗如等乡到县城的距离比较远,喀什塔什乡距离和田市就有170 公里。大部分农村教师住在学校,家在和田市区的往往只能一周甚至数周回家一次。喀什塔什乡到和田市的路费是40 元,往返一次要花80 元。有些学校分校比较偏远,也没通公共汽车,交通更不便利,老师回一次家只能坐老乡的摩的(俗称“板板车”)到乡镇上再换乘汽车,既给农村教师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住房方面。经对486 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分房

的有69 人占14%,已拿到一次性住房补贴的63 人占13%,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354 人占72%,这些教师或住在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由于和田房价这几年涨幅较大,很多老师无力购买房子。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边远乡镇学校都建了教师周转房,极大地缓解了住校教师的住宿问题。同时在全县内开展集资建房,解决了部分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住房,这也造成他们不安心工作。

(3)饮食方面。农村生活条件差,购买生活用品、蔬菜等均不方便,水质也差,尤其是分配到此的汉族教师在生活上非常不习惯,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周五从学校回到和田,买足一周所需的物资后,周日再带去学校。这样无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都想调离农村,或者至少调到离城近的学校。

4、农村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据对486 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177 人(占36%);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262 人( 占54%);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47 人(占10%)。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等;二是来自环境。农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空间不大;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物价高,家庭负担重,业余文

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家庭照顾不上,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教师的付出和成绩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等。

农村教师因心理压力较大,由此产生了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烦燥、抑郁偏执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部分农村教师思想消极。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22252/

推荐访问:农村风流老师 农村小学老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