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时间:2017-11-29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一篇_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本班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为本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项,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学目的,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出两个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当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并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的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第二幅画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幅画面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三)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唉!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二篇_《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十分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文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反思整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回顾第一课时内容:你们从课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看到了一群怎样的海鸥呢?再引导学生品读第二个场景: 海鸥盘旋翻飞,泣老人驾鹤西归。从而体会老人与海鸥虽不是亲人,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再回过头来品读第一个场景:老人日日喂食,与海鸥相依相伴。海鸥们面对着老人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它们站在老人的遗像前肃立着、哀鸣着、盘旋着,遗像中的老人一动不动,但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定会再一次在它们的脑海里

闪现。想一想:在海鸥们的脑海中会闪现出老人怎样的什么场景? 理解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是本班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为本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项,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学目的,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的。让学生懂得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次回扣第二个场景:老人海鸥相别,道世间真情长存。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老人的举动感动了昆明的每一个人,人们在翠湖边为老人塑了一尊铜像。如果要在铜像的底座上刻上一段话,你会写上什么呢? 在学生交流小练笔成果后总结:只有人爱自然,自然才会爱人,地球才能永远充满爱,充满和谐。

这节课有很多值得反思及提高的地方,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反思整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三篇_老人与海鸥.doc教学后记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上犹县第三小学 刘莉莉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初读本文,就被文中感天动地的场面所深深震撼,于是不假思索选了本文作为公开课教材。但事实上本文属精读课文,需两到三课时才可完成教学目标。

经过精心地的准备和认真地上课,这项工作终于如期结束。应该说,这是一节有争议的课,不同的听者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课堂作业设置上,我把表示不同的看的词作为一道练习,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共同的观点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如果从意外的震撼着手,再来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后再次感受海鸥的异常举动,回环往复,效果更佳。学到海鸥送别老人时,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意会、体验,让学生进入老人与海鸥那真挚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学生朗读时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这节课,我班的孩子们表现得真的很棒!课前,他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上课时争先恐后地举手,朗读时感情充沛,理解课文也挺很深刻。当老师问道,哪些同学愿意起来读书时,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真的让我很欣慰。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前松后紧,时间把握不好。

2、本单元“学会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目标要求没有达成。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没有突破。

教学的生涯无止境,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就不会终止,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

教学后记

上犹县第三小学 刘莉莉

在这一年里,听得最多的词是“低碳”,做得最多的是如何让自己从繁琐的语文教学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再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直到今天在全县部分教师面前上了一堂研讨课后,自己也还在思考:这样能否达到“低碳”“高效”的目的?

改变的过程是艰辛的,首先是自己的思想,一开始总认为不可能做到,学生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预习习惯?这些是孩子平时的练习都不能完成。但当自己一次次地做思想工作后,特别是在课堂上大力表扬课前预习得好的孩子

后,孩子们似乎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变得努力了,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发言了„„自己也开始接受这个学习的方法„„

其实这样的课堂,老师好像轻松了许多,其实没有课前的加倍付出,又怎能过到这样的境界?如这次上《老人与海鸥》,查了多少资料?思考了多少个夜晚?请教了多少人同事?试教了多少次?这其中的滋味只人自己知道。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艰难,体会到这种课的难上。每个人对一个定义、对一件事的理解都不一样,当你想要把几个人的思想(特别在大家都还在探索的时候,说得容易,做起来的结果,只有做了以后才知道)都完美地展现出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加上自己的悟性又不是很高。

其实要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要先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做。

今天提倡的“低碳课堂”,更迫切地要求自己要不断地去学习,而不是只在嘴上说说,自己也是教了十几年书的人了,不好的东西,即使已生了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铲除。朱国华老师说得好:人,最可怕的是安于现状!自己已有了要改变的思想,就一定坚持改变下去,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厚积而薄发。

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是愉快的,课后付出了,上课时就可自信地展现自己,而且有了更多练习的机会,基础知识一定会更扎实,语文的基本技能也一定会掌握得更好。班上还有少部分学生还没尝到其中的甜头,自己一定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也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

感谢这样的课改活动,感谢领导与同事们的关心,自己的点滴进步都不能没有他们的帮助。说得小一点,为了自己的人生不那么多遗憾,自己必须努力;说得大一点,为了上犹的教育事业,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教好祖国的下一代。

构建“低碳课堂” 追求简约高效

上犹县第三小学 刘莉莉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含义又引伸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无疑是2010年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不论是“两会”上热议的“低碳经济”,还是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低碳生活”,无一不深入人心。作为德育的素材,“低碳”也走进了校园,绿色环保的意识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

随着低碳潮的来临,“低碳”的理念正悄无声息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及思维模式。那么,我们不仿也用“低碳”来审视一下课堂,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夯实基础,让简约高效切实落到教学实处。

一、“低碳课堂”的涵义

何为“低碳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简约高效也即是“低碳课堂”的追求。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低碳课堂”。

具体地“低碳课堂”有如下几个特征:

(1)注重节约

在构成课堂的诸要素中,包括教学情境、师生活动(语言、动作)、学习材料、教学辅助(课件、教具、学具)等都是精减的、有效的,没有出现浪费。

(2)讲求高效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尽其所用。教师投入较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3)关注生本

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课堂回归本真。

二、如何构建“低碳课堂”

(一)化繁为简,“洗”出高效。

语文课程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开了创新的思路,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主题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加上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充分运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可谓华丽、精彩、绚烂,但看似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是缺乏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始于教学设计,一堂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应从教学设计入手。为了能使教学活动出彩,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谓费尽心思,常常为了设计一个吸引眼球的教学情境而苦思冥想。例如优秀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活泼的卡通形象成为孩子们一时的最爱。于是喜羊羊、灰太狼便也频频显身于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甚至在某些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在道具的装扮下化身片中的动画形象,大有真人版《喜羊羊与灰太儿狼》的架势。不可否认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亦或是社会热点作为学习素材引入课堂,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但倘若如此大费周章背后只是纯粹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那就不敢恭维了。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必然要关注“投入与产出”,高成本的“富态”教学完全是一种浪费行为。我们需要正视由于“激情过度”把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不能丢弃了语文课程的技术内涵。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制订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从简单务实的角度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而教学过程只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逐步展开即可。教学本身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必去追求那些花哨的教学设计,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设计时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一点,那么就是合格的教学设计。

如何克服教学设计中的“华而不实”弊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高效的教学设计,或许特级教师杨九俊老师“洗课”的观点值得借鉴。“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就是化繁为简,提炼课的含金量。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洗”目标,从众多的目标中精心筛选最重要的、可以保留下来的目标,目标可以不一定大,但一定要具体,一节课若能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可以了。二“洗”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把那些讲不清的内容删除、讲了对学生无益的内容删除,让教学内容切实贴近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最后“洗”形式,“洗”去表演的成份,重视课的实质,一切教学辅助材料包括课件、教具、学具等,应为教学起“烘托”、“渲染”作用,该省的要省、能简化的可简化。这样“洗”出来的课就是简约而高效的课。

(二)少教多学,还学于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于这一理念,广大教师耳熟能详,但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是大打折扣的。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偏重于教师“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总想把知识、技能讲全面、讲透彻,于是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但是教师“多”教,学生并不一定就“多”学,反而因为教师的“面面俱到”造成认知上的顾此失彼、一知半解;也会由于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致使学生丧失了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多教少学”不能不说是一种低效的教学。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曾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夸美纽斯这一理想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尚未实现,但“少教多学”却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导学者、合作者、“竞争”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努力摘到“苹果”,品尝成功的喜悦。“少教”不是教得越“少”越好,而是教在关键处,将力气用在“刀刃”上。“多学”是要多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学懂、学会、学透各种知识,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少教多学”还体现在教师将课堂上“话语权”还给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场景,学生想“搭腔”,却苦于教师不给机会。尽管语文是一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学科,但在课堂上,教师却没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事际上,“说”是思维活动的前提,更是思维成果的表现。通过“说”,师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保证课堂上信息交流的畅通。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

“少教多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课堂回归本真。

(三)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该讲的一定要讲,如学生学习中模糊的认识、思维的误区、易错的知识,要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讲明白、讲透彻;可以不讲的,一律不讲,如学生已经会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内容,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约下来留给学生;可以少讲的就不要多讲,尽可能用精辟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作用即可。

“多练”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层次、深度和广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互为依托,精讲是基础,多练是保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掌握“精讲”与“多练”的分寸。“精讲”是以讲清、讲透为前提,并不是讲得越少越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再多的练习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练”自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多练”必须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不加选择的、重复机械的练,这个“多”就会近于“滥”,这样的练习同样也是徒劳的。

另外还要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讲”“练”的有效结合,对于学生练习中即时生成的典型问题,教师应通过“精讲”及时给予解决,避免学生盲目、无效的练习。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四篇_六年级上册语文海鸥与老人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马镇中心小学 姜瑞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在与海鸥接触的十多年中,只要到冬季,老人便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风雨无阻,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鸣叫、肃立等悲壮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老人与海鸥的深情,让我们为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让学生围绕题目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扩展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感悟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义。

紧紧抓住“情义”两个字,抓住全文的中心问题;“从哪可以看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课后练习的设计,以不同角色祝福老人,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深情地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对人鸥共处画面的感动。老师不必抓住词语反复理解,学生就深深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浓浓的“情义”。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遗憾,但也收获很多:

第一,对于文章的重点要有选择,大胆的取舍,各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中我自己讲的还是过多,过细,过详,课堂上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以至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比如: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理解词语含义,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厚谊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谊。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有些地方该简就简。教要舍得放,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

有位老师讲过:“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总是怕学生听不懂、不明白,其实我们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所有的学生理解我们要讲的全部内容的,我们要允许出现九成懂的学生,甚至是八成、七成懂。允许学生参差不齐,不要一次喂饱学生。”

第二、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发言有所掌控。

教学中,学生的提问面面还是有些窄,虽然每一次都自己提醒自己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无奈课堂上总是一些尖子生表现活跃,手举得高高,而后进生又偏偏能躲就躲,能避则避,万不得已被叫起来又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一句话

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欠深入思考,应该在不挫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孩子细致读文,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发言要有所掌控,必要时可以巧妙地打断孩子的发言。在备课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教学重点抓的不够精准,对于课堂掌控的不够到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考虑的不够周密等原因,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充分的完成教学目标。

有人说过:“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想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不想给自己的课堂留下一丝的遗憾,可结束后,总有这里那里觉得遗憾。忠实地记录下自己一堂课后的感受,这就是课堂“馈赠”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五篇_2015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第1篇:《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

三、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第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在老人与世长辞之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鸥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现场作课,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的为其情所打动。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属,而是深深地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读诗的环节,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力求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

向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继续迈进!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而努力前行!

第3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与海鸥之间相依相随的感人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依据本课教学重点,我从口语小练笔和书面小练笔来设计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实施的。

开课伊始,利用文中的词语:让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的策略,进行一段话的口语表达,可能是没有听清要求,第一名学生叙述得不够具体,也没有用课件出示的词语表达,第二名同学弄清要求以后,能够用课件出示的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到的画面。

课中,通过创设海鸥群吃食的欢快场面,让学生深入文中的角色,并通过拓展仿写老人和海鸥的对话,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景和拓展出示的课外资料,写出了生动、感人、真实的对话。这些对话说明课文中的老人与海鸥已经触及了学生的心灵,不但已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且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自己也能够仿写这种优美的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还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了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由此说明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创设情境走进课文的策略和拓展写话的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课尾,通过创设情景,让同学们想象送别老人时,小海鸥又会对老人说些什么?游人看到这一幕,可能会说些什么?以此体会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真实想法的策略,从而多角度进行口语训练,最后回归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要求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社会,谈体会、说感悟。

在作业乐园中,我设计了两项作业:1.摘抄自己感动的句子。这一项是为写作积累语言储备材料;2.写读后感。由课中的一段话,一个片段的感悟上升为对整篇文章的体会,提高写作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课后学生完成小练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全班交流,不但互相吸取了写作经验,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4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首篇课文。它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读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与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情”为线索,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分析,顺学而导;以“读”为主(

教学中,根据文路我从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这个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节,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后选择老人喂食、呼唤和眼睛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着重处理,通过品味、想象等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意。其间,在喂食这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意图为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回归到十三小节,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读中深化老人对海鸥的爱。

海鸥送老人这部分内容是最让人震撼的。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伤感的意境。我先让学生自由读15~17节,要求划出深深地打动你的语句,并做到多读,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这份情意。接着在具体教学“看到遗照”这句重点语句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中体会海鸥的悲,并在朗读中深化。而“瞻仰遗容”、“收起遗像”这两个片段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利用配乐进行朗读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整堂课整体性不强;二.每一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但每一环节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一处给人以亮点;三.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应答,缺乏课堂教学机智等。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六篇_2015鲁迅风筝教学反思

第1篇:鲁迅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揭示亲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风筝》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词语的把握为重点,运用“词回句中,把握词语”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程如下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

堕肃杀寂寞诀别荡漾嫌恶惊惶恍然大悟

瑟缩傲然虐杀宽恕笑柄可鄙憔悴苦心孤诣

一、自学字词,把握“音、形、意”。

熟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反复大声的朗读,就诶住工具书或学习资料把握字词的“音、形、意”。

二、词回句中,圈点品悟。把握词语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或者教材中提取出来的第一次作为重点的词语,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应当引起老师和学生注意和重视的。

这样,学习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使词语与词语所在的语句、语段有机的融为一体(

三、各个小组讨论,自选1—2个词语,作为学习重点,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比较深入的解读文本。

词语的积累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掌握。文本的情感或复杂或简单都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或于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中。

所在班级共有9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展示一个词语,9个词语足以涵盖作者的情感了。

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学生对词语的采撷的过程如同采撷珍珠,反复推敲,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缀”,即把每一个小组展示的词语连缀起来,最后,构成作者的情感——是为主题的理解。

第2篇:《风筝》的教学反思

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

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3篇:《风筝》教学反思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第4篇:《风筝》教学反思

可以说,这堂课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课堂灵感。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弟弟对风筝的入迷体会并不深刻(

印象深刻的第二个方面是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本堂课中,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但因为课文部分语言的理解难度太大,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

老人与海鸥教学后记 第七篇_2015鸟岛教学反思

第1篇:《鸟岛》教学反思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对学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一、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更不全面。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内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多媒体出示了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精美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讨论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对鸟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从而把这些来鸟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储备的部分。

三、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课文第二小节写了春天鸟岛上的情景。教学时,我联系课题上面的插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鸟儿(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由“热闹”一词,引出了鸟岛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同样可以发挥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通过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栩栩如生的插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训练:“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鸟岛成了鸟的世界。”另外,“密密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397140/

推荐访问:老人与海后记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