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论

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论

时间:2017-06-17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论(一):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3

试论当前_招工难_和_就业难_现象的原因及对策3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矛盾的产生和化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不及时化解这个矛盾,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产生社会上不稳定因素。

一、企业“招工难”实际上是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很多企业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有一批攻坚技术人员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并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劳动强度大的、技术含量低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缺乏叫得响的自主研发品牌、工资待遇差的企业。

(一)“招工难”的经济因素

1、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长。我国经济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1992年以后gdp增长7%以上),这也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却是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二)教育机制的弊端主要是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人才培养不够精细。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0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实际上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

三、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一矛盾的对策(一)多方协调,企业挖潜

1、改变政府招工、企业用工现象,实现企业招工用工一体化。在企业招工中,政府要履行的是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公共服务的职能。企业在招工时要遵循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招工的模式。要克服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企业如何购买并使其转化为资本,进而创造财富是企业的经营策略。

2、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善待员工。适当提高普通工人的工资,改善员工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善待员工,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重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营造并提升企业文化内涵,组织员工多开展学习、文体、娱乐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以适合企业的发展。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以企业为家,乐于为企业发展努力工作,并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加强教育,转变观念,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就业

1、培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在就业环节上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贡献的职业观。让毕业生知道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应该是集学问、技艺、管理于一体的出色人才,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专家、创新人才、效劳标兵。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忠于职守,胜任本职工作,报效社会,协作互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2、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3、招工与就业信息对称。一是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上广泛宣传,要与周边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二是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4、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论(二):试谈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谈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

刘 涛

莒南县恒源农电服务有限公司

[论文关键词]:招工难 就业难 提出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正文]:

企业招工难,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俨然成为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背景分析

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更为严重。但与招工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从逻辑上讲,我国招工难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能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在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的同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也是春节一过,就揣着印制精美的个人简历,直奔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成功如愿

者同样寥寥。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在经济好转背景下,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也反映了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预期,与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不相适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迫在眉睫。

二、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招工难,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㈠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从1999年实行扩招至今,至少有上千万的适龄劳动力被“扩招”入大学。据统计,大学扩招从上世纪末5%的毛入学率到2011年已达到25%,大学生毕业后不甘心做产业工人,纷纷扎堆“白领”阶层,导致“白领”严重供过于求。

㈡企业用人机制方面:

首先,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最后部分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偏失。某些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采取歧视的态度,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机会被损害和被剥夺,如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地域歧视导致京沪广等区域外大学生流动困难。另外,不少企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有些单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挫伤毕业生的积极性。

㈢产业结构方面:

主要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2009年我国工业品产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要素结构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品市场争夺激烈、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增加了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

㈣教育制度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

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

㈤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

同时大学生就业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

⑴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某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⑵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⑶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对策:

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观

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㈠政府方面:

从政府职能部门来看,应当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作业能力”的培养;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作出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化解“就业难”与“招工难”之间的矛盾;完善社会劳动力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到基层一线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办实体,减轻就业压力;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性别歧视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应推动高等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赋予高校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消除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错位。

㈡高校方面:

高校除根据市场需求育人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更新就业理念,突破就业误区、树立动态就业观,准确定位,摒除地域偏见;大学生要关注就业形势,“直线就业”不成,可采取“曲线就业”的方式,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经验,提高应聘竞争力,拓宽知识层面,增加求职砝码;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全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㈢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应加快产业体系化,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

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论(三):招工难与就业难

招工难与就业难

概述:

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人多数地区的“用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人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用工荒的同时,很多人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社会人才供给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应当如何协调整个社会的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招工难:

最近几年,春节过后的“招工难”问题愈演愈烈: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抢工”现象,就是在中西部地区,有些省市政府部门也开始出手干预“农民工的流动”,希望本地农民工能够就近就地就业,首先满足本省本市之所需。这使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争夺越来越趋于激烈。那么,为什么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会发生“招工难”?当前发生的“招工难”只是一个季节性的或阶段性的“难”,还是会长期持续?

原因:

一.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 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自20世纪70年代将计划生育纳入 “五年规划”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就开始逐步下降:先是非农户籍人口在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约束下的下降,然后是农业户籍人口出生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下降。到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11.90‰,死亡率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 7.11‰,自增率开始下降到4.79‰,从趋势上看,仍然处于下降态势。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收缩态势。在1953年和1964年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是名副其实的 “金字塔”形状。但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则出现收缩之态势,少儿人口开始缩减。虽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的金字塔底部有所扩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口政策趋于稳定之后,金字塔底部又开始收缩。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态势已经极其明显了。目前中国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男女合计仅为

5.16%,5岁-9岁人口占比为5.41%,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6.30%,15岁-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7.17%。可以看出,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这意味着每年新生成的劳动力人口,会较上年减少。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态势。这就是说,现在的 “招工难”,实际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尤其是18岁左右劳动力人口历年供给趋于减少的结果。除结构性因素之外,总量供给额的有限性,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人预测说中国农村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真正考察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会发现,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了。现在,已经很难从农村再找到如劳动力 “蓄水池”那样的农民工了。如果城镇或城市继续扩张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劳动对象的产业, “招工难”就会愈演愈烈。

二.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 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强化了 “招工难”问题。面对 “招工难”,有些人认为是 “招技工难”而不是 “招普工难”。但事实上,现在的 “招工难”是普工与技工的双重短缺。

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但中国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的年轻劳动力。从2010年12月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比如说,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比达到69.18%,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到10.58%,二者相加其占比接近80%;在女性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20.50%,初中文化程度占比66.58%,二者相加超过87%。所以,该类制造业中女工的短缺程度更严重。

从其他制造业内部所使用农民工的学历结构中也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与 “小学及以下”农民工仍然是用工的主体。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已经使小学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微乎其微。初中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也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扩张中迅速降低了。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7年,总共毕业了2070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40万名初中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0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420万人。

2008年,总共毕业了1933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37万名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2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284万人。

2009年,初中应届毕业生为1797.7万人。在扣除了升学进入普高与中职的1704万人之后,有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为93.7万人。

2010年,初中毕业生下降到了1750.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83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为868万人,二者相加达到1704万人,使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缩减到不足5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继续雇用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的劳动力,就不得不面临新增劳动力迅速下降的约束。企业对年纪较轻的农民工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是比较低——即使现在超过了51%,还是远远低于工业化所要求的水平。再加上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包括了很大比例的农民工,使真正城镇劳动力人口中白领岗位增速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速,这就强制将一部分大专毕业生挤压进蓝领岗位,造成工作搜寻与工作匹配的矛盾。另外,在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大学反应能力很差,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机制还没有转变。这使扩招中质量缩水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减弱了。一部分就业的大学生,也因为工作兴趣、专业适应、环境要求等的不匹配而多次跳槽,无形中增加了就业与再就业难度。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 由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在整个2010年,劳动力市场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和接受过中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极其旺盛。比如说,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高达1.15和1.13。这预示着:受春节影响的第一季度,普工是非常缺的;在一年合同期满之后的第四季度,普工也是极其缺乏的。在2011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高达1.21;在2011年第二季度,也维持在

1.15。

当然,劳动力市场对接受过一定技能训练的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更为旺盛。比如说,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这一类别劳动力的求人倍率甚至高达1.35及以上。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求人倍率,却全部低于1。而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似乎有所增长,但本科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仍然较低,到2011年第二季度,只有0.85。这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持续存在。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初中及高中阶段劳动力的供给短缺是持续性的短缺,而不仅仅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短缺;第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表现为毕业季即第三季度的就业难,而且是全年性的持续性就业难。中国企事业单位白领就业岗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大学生数量的供给量。

四.内地用工需求的提升,使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发生了从单元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349472/

推荐访问:中文系学生难就业 企业招聘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