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反思与改变刻不容缓

反思与改变刻不容缓

时间:2017-03-30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反思与改变刻不容缓(一):学生体质下降,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刻不容缓

评改︱学生体质下降,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刻不容缓

日前,搜狐教育频道刊载了《提高学生体质有没有比考试更好的办法》一文。此文是一心忧孩子的家长所写,但或代表了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

“高一第一学期,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去观摩,发现沿运动场跑道摆满了课桌,不参加比赛的学生都在埋头答题。”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动,但感动之余呢?会心痛!为孩子们无休无止的学习而心痛,为孩子们背负的重重压力而心痛,为孩子们除了学习几无其他的成长过程而心痛。

试问,这样的求学环境,这样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怎么健康得起来?他们的体质又怎能不下降?

文中,作者把问题所在指向了“考试”,指向了考试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认为不够严格的考试机制,懈怠了老师、学生对“锻炼”的重视度。

“测试居然是这样的:跳远与实心球的满分线往后挪了一些,一分钟跳绳150次变成跳够150次就行,50米跑则集体减去0.5秒。”

不可否认,这般暂时让师生皆大欢喜的操作,的确是造成老师和学生都不把体育锻炼当成回事的直接原因。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再严格的考试制度、再科学的考试方法都阻挡不了“自欺欺人的心”。

那么,根源在哪?

应在于对“教育”的理解上。

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升学率”是第一位的,有了“光鲜”的体育考试成绩,怎么来的恐怕就是“小节”了;对家长而言,很多人甚至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即便能也很难关注到细节,只能盯着考试成绩;对学生而言,已然被埋在题海和考试里了。

显然,教育被替换成了“教学”,教育评价被量化成了“考试成绩”;而作为根本任务的“育人”,或被遗忘了,或被忽略了。如此,体育教学自然不是被关注的重点,体育考试成绩才是,学生体质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如果事关自己的孩子,都不会对这等现象置之不理。放大到一个国家,改就是必然的出路。

可是,怎么改?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让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当然,要建立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并非易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行动。

反思与改变刻不容缓(二):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李文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

摘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刻不容缓。本文从课改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机制、数学观、教学方式、数学的教育功能等四方面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离不开继承。在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一对矛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取得两者的平衡,而不能走极端。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反思;数学观;教学方式;数学的教育功能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已走过近10个年头,它的理念和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确实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刻不容缓。 1 关于课改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机制

1.1 动摇正确理论坚守,盲目追求“时髦”理论

后现代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产生的土壤均是在现代教育体系和制度相对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离开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的现实条件而全盘套搬他国的先进理论,很难适应我国的文化土壤层。实际上,我们往往认为凡是“西方教育超市”的货品似乎都是真理,不加分析地引进和赞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变成了一些主要源自国外、但又未经过很好检验的“时髦”理论的试验场所。

新课改提出的“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认为学习即“建构”。这就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知识观相冲突。反映论者认为:知识是人的认识,是“人”这个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知识分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人的真知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亦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建构”知识观是否合理,是需要证明的。

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离不开继承,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发展为方向。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大洋

彼岸的美国,则认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基础。在提倡“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的时候,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是, “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理论,而应坚守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十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经得起检验的正确的实践经验。如:问题驱动, 情景创设;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师生问答, 教师板演;精讲多练, 变式练习;等等。这些都应是我们要努力坚守和发扬的。

1.2 “自上而下”强制推进课改

新课改原定分步到位,滚动发展,到2010年才全面实施。事实上到2005年就已在全国仓促实施。由于课程改革否定继承,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强制推进,这就赋予课改专家以绝对话语权。这种话语权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国家的权威赋予课改专家无上的权力,所有的改革措施以国家行政命令的形式下发;另一方面,新课改的理念、内容、方法、实施、评价等都是课改专家制定的,他们处于话语的中心地位。专家话语的权威作用容易形成课程改革的话语霸权。话语霸权一方面能够保障课程改革的权威性,使其能够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强势语言遮蔽了其他人员的发言权,使他们失去了坚持真理的机会和场所。

新课程改革方案在推广前没有完整实践过。包括整体计划、教材、教学过程都没有完整的实践样板,就迅速在全国推广。再好的课程方案,没有至少一届学生的成功验证,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由于没有成功的实践作先导,于是,教师培训成了“传达文件”,层层照本宣科。第一线的教师感到茫然、困惑,一方面应付检查,一方面追加补课。新课程标准有一部分不具有操作性。如其中的“体验性目标”,由于很难操作,教师上课只能求其形式。新课程改革忽视发展的继承性,理论准备不充分,观念不和谐,导致改革出现“强制性”,缺少“自觉性”。

2 关于数学观

2.1 过分强调“生活味”,淡化“数学味”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以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数学课从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联的。新教材通过情景设计,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一过头就会走向反面。一个学期的教材,

有的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往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弄懂那些生活实例上。这实际上就本末倒置了。

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景可谓是“苦思冥想”,逢课必是从生活、生产中的肤浅实例引入。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讲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年段来创设,切忌牵强误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景的教学内容,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2.2 重过程轻结果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暴露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全过程,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有时甚至要模拟数学家思考问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并非所有知识的学习都要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作为一个公理,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至于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因为狗吃肉骨头也会本能地遵循这条原理。

数学内容的结构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应步步推进,层层提高。当数学的结论变成探索问题的武器时,这些结论就显得很重要。用这些基本结论去探索新的问题时,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有些新教材花大量的篇幅展示所谓的探索过程,而对结论一笔带过,甚至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这种对结果的忽视是不妥的。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结果的联系,反对忽视过程,过分强调结果的教学。同时,又要防止为过程而过程,忽视得出结果后,对过程的总结、归纳和反思;忽视得出结果后对结果的再认识及应用。教学是一门寻找遗憾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在过程与结果中寻找一个结合点,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3 关于教学方式

3.1 过分强调“自主探索”,淡化教师讲授

由于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乎,“少讲”或“不讲”成为不少教师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自主”,玩“捉迷藏”。认为这样避了“灌输”、“填鸭”之嫌。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

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典型的“放羊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实际上,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时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设计得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优劣并不在于贴着什么标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学习内容、时机而灵活变换。“恰当”就好。

3.2 过分强调“合作交流”,淡化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多数教师几乎堂堂有交流,有合作,好象不合作交流就不是一堂好的数学课。独立思考却遭到很大的弱化,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较少,而交流的时间较多、时间较长。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总是依赖少数几个优生去思考、去发言,而自己越来越没有思维习惯。这似乎与课改初衷向背。因此,要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到交流与交往的质量如何。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独立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信息的单项传递,不会产生共鸣和惊奇。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学生既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关于数学的教育功能

4.1 泛化数学的教育功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教育功能泛化”的一股思潮。所谓教育功能泛化,就是无限扩大或夸大教育的功能,把它讲得无处不“功”,无所不“能”。教育功能泛化导致教育基本功能的迷失。教育的本质、基本功能是育人,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育人来作用于社会环境。而教育功能泛化却把教育的育人功能泛化为受过教育的人的功能,把受过教育的人所从事的生产、文化、政治等活动的作用都归之为教育的功能,丧失了教育的本质,迷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数学的教育功能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最好是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通过真诚的关爱去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使之最终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和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一对矛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取得两者的平衡,而不能走极端。

4.2 淡化“双基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冲淡了对“双基”的掌握。甚至有人怀疑“双基教学”还可不可以提?“双基教学”还要不要?新课程实施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淡化了“双基教学”。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数学知识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清楚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所谓“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双基教学”不仅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和特色,也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并被看作中国数学教育的经验。“双基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双基教学”。当然,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反思与改变刻不容缓(三):2015安全事故反思

第1篇:安全事故反思

提起安全,人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近三个月来身边发生的三例人身伤亡事故却令人痛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化为乌有,给个人、家庭、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任何事故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责任心不强:有的人由于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做事马虎大意,安排一项任务给他,没能尽职尽责,敷衍了事、随随便便,能应付交差了事,难免埋下安全隐患,危害不小。轻者质量下降,重者人命关天。

二是存有侥幸心理:有的人出于图省事,怕麻烦,心想,这么简单的工作,干活时小心一点不就行了,不会出事的。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来,事故瞬间就会发生。

三是员工认识有限:企业发展几年来,我们所使用的设备、设施都是新设备新技术,个人的知识、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种种局限性,导致了认识的差异,给安全生产埋下了许多隐患。

四是员工的惰性:谁都怕麻烦,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不到位,简单地工作、不动脑筋的工作,忽略了许多环节,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五是管理上的缺陷:安全检查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及时,“三违”现象考核、教育工作不扎实,岗位危险源认识不清楚等都是事故频频发生的根源。

所以,如何搞好安全工作,才能杜绝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要将“安全就是命”的根本理念真正让大家共知、共享,要唤起我们每名员工“违章就是事故、事故意味死亡”的意识,做到干一辈子化工工作、谨慎一辈子。还要真正将我们的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操控、行为;真正做到本质安全,不能麻痹大意凭侥幸;总之,我们不让工人兄弟们的血白流,我们焦化厂不能再出事故,也出不起事故,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做到安全工作精细求细,如果稍有大意、必然出事,而且事故残酷,一旦发生不可原谅、不可挽回,我们就是要在提高安全保证程度的基础上做到“预测、预知、预警、预报、预防”。

二是要提高我们每名从业人员的安全认知能力。要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的严肃性、严厉性,认识到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否决一切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一定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小题大做。排查隐患很重要的是要细致,一定要有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心,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一定要建立全面细致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解决“不得病”的问题。

四是一定要抓好本质安全和本质质量要求的落实。本质安全讲究内在的本质安全,首要的是人的本质安全,这就要求对员工要一手抓教育,实行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一手抓制度约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目的是解决保护自我的问题;本质质量就是要干标准活,高标准干活,规范操作,不糊弄自己、不糊弄别人。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规范,设计标准、操作过程、人的行为都要依照标准去规范。要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哪些还没有标准,先把标准明确了,再按照标注去做,就是规范。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凡事有标准,凡事按标准去做,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习惯纠正的过程。

五是要加强岗位危险源辨识力度。各岗位都处在不同的作业环境中,就相应的存在不同的危险源,要从业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处在的环境中有哪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哪些伤害、职业病等。做到人人知道危险所在地,事事明确可能发生的伤害,自觉地、主动的防止受到伤害。

六是要关键人物关键抓。哪些是关键人物,首先是我们的班组长。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班组、班组长这个层面工作的重要性,班组长与现场工作结合最紧密,班组长履职能力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单位履职程度的体现,抓好了班组长这一层面就抓住了现场、抓住了管理、抓住了规范。对班组长要加强培养,要有工作标准、要有培养标准,要使班组长层面与我们的管理顺势并道,形成认同,并通过班组长将我们的管理有效的辐射放大。再就是我们的新工人、老工人和骨干员工。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低,存在冒险主义;老工人凭着老经验、老习惯违章作业根深蒂固;而有些骨干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进也经常性的违章,破坏安全环境。

七是要职能部门职能抓。技术业务保安很重要,职能部门是做标准、出规程、定规矩的,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能重点,各个部门的职能首先要放在业务保安上,安监处就是要查隐患、抓规范、不断揭示问题;调度室要调度指挥生产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事故的应急防范、应急处置;工会就是要围绕民主管理、班组建设来进一步发挥安全保障作用,其他部门同样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特点把业务保安放在第一位置,动态地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总之,我们要用血的教训唤起每名员工保护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教育每名员工不能违章,不能图侥幸、怕麻烦,要按照标准、按照规范,实实在在地抓好自己的安全。安全就是命,我们要将安全文化理念渗透作用于每一名员工,形成大家的广泛认同,做到全员共知共享。我们要通过培育、引领、渗透使大家切实认识到,抓安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家庭幸福

,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要学习事故,也要把兄弟单位的事故当作自己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日常教材,做到警钟常鸣,警示高悬,围绕本质安全的管理做到认知高、工作细、落实严,不断推进焦化厂的安全发展。

让我们牢牢记住:时刻紧绷安全的弦,安全才将永远伴您同行,永远保您平安,财富才会永远追随您。

第2篇:车间安全

8月31日,在我们碳素厂,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组装车间的相某等人在配合拆卸阳极导杆时,发现设备故障时并未上报,并违规操作,造成相某右大腿骨折。此次事故的原因很多,悬链钟不可靠,导杆受力不均匀,阳极钢爪存在内伤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还有一些主观上的原因:安全意识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326760/

推荐访问:刻不容缓电视剧 刻不容缓的意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