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15-01-27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让流行音乐走入课堂》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由来

当前,在我国的中初中音乐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我们的学生喜欢唱歌却唱不好歌,也不喜欢唱音乐教材上的歌曲,由此出现一些初中生哼唱一些低劣的流行歌曲,甚至还有一些“追星族”现象,应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呢?我认为《让流行音乐走入课堂》课题的提出,创设积极的校园音乐环境,对完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近年来, 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如校园里有保护环境的标语、图画和激人奋进的校歌、校训、教风、学风、师德等。整个校园从外表上看是素洁、美观、使我们的学生进入校门就能看到,一切都很美。 然而我们忽略了音乐对校园环境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艺术之环境”的主张,他十分重视环境陶冶性情的作用。注意用美育陶冶学生的性情。然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教育,在音乐课中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们提出了《让流行音乐走入课堂》的课题,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流行音乐。

二、文献综述

根据资料查阅,已有许多学校在努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校园的美化,绿化、和净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教育,快乐教育。如:把古老单一的下课铃声改成了优美的音乐作为上下课的起始,学生在校的生活背景音乐的构建有了新的认识,如今此课题正在起始阶段,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让音乐弥漫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音乐中快乐成长,在音乐教学中《让流行音乐走入课堂》正是此课题要寻找的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

1.课题基本结构

课题提出、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步奏、成果。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思路

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环境,润万物于细雨和风中。

(1)、通过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激发、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音乐课有效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校园音乐的吸引力、凝聚力。

(2)、构建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积极、奋发、和谐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优良、高雅的精神环境,形成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

(3)、通过音乐堂课有效创设情境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促使学生会唱、想唱、乐唱,各类优秀儿童歌曲。

(4)、通过研究,构建一整套适合我校特点的校园音乐,营造格调高雅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和哺育。

四、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和创造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使学生情感世界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能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能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能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研究》实施方案

执笔:王春阳

一、课题的提出

1. 课题的界定

“自主管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体验受到触动、产生情感变化,明白、认同并接受道理的教育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管理追求的最佳效果。

2. 课题研究的背景综述

在班级管理建设中,由于学校实际、班级差异、个人经验以及应试教育影响等原因,不少班主任过于强调班主任的权威,管理方法简单,从班规的制定和执行、班级干部的任用、管理方式的落实和监督到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班主任一锤定音,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只靠批评惩罚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导致学生厌学,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的对立情绪。同时,班主任本身也陷入班级杂务,被各种班级琐事缠身,无暇钻研,影响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 已有研究指出,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推进学生

自主管理的具体措施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本课题研究对学生而言,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本课题研究对教师而言,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满人文关怀的自主管理,在班级中创建更和谐的气氛,密切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班主任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教学以及研究工作中,从而探索、研究出更有创新的教育教育工作和管理方法,并予以实践、应用,把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推进到更高层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

(1)以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打造“主体德育”特色,即引导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2)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

2. 研究内容

(1)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研究学生自主管理的推进策略。

3.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

三、课题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

1.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一是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班风,体现班级特色。二是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建立和完善班规,落实执行和监督,既要体现同一性,也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认同和遵守,又要尊重个性,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做到不必要的规矩少一点,交流式的教育多一点,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多一点。三是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从班级环境的布置、美化和净化上,体现班级奋斗目标和教育功能。四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系列主题教育、特色专题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等德育活动和班会课,引导学生从最能改

变的地方等具体举措入手,优化学生的行为,引领并内化与学生的言行,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己的习惯。在班级特色建设与班级文化发展中,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型班级,逐步形成“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2. 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第一,建设优秀班集体。首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项目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不但让学生感受到自我表现的魅力,而且让学生体验自我教育的乐趣,又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其次,以分项承包班务的形式把任务层层分解下去,保证“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应道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管理任务,充分施展自主管理才华,让学生在管理和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受到别人的管理和监督。实施规范学生行为,事事约束学生行动,使学生在自主管理的全过程中,既学会管理他人,又学会管理自我。再次,抓好班级干部的选任和积极分子的培养,形成班集体强有力的组织核心。在班级机构建设上做到用人之长,锻炼为主;分工负责,团结协作。以点带面,支持和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从微小的进步中,慢慢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负责,有所担当的人。

第二,以“总结、评价和提升”引导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总结”是对班级工作过程进行回顾,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并对其工作质量作出全面评价的活动,包括评价和提升。“评价”【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班级工作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提升”是对工作质量作出全面评价基础上提炼经验、升华思考的活动。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认识,掌握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班主任评价和学生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专题评价和全面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提高自我认识;也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其次,培养学生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再次,培养学生责任感,使他们敢于承担责任,面对班级中出现的难题不放弃,从而有效地完成管理任务,并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 第三,整合家长的思想和力量,把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环境协调起来,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一是加强班级家长委员会建设,通过“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大型家校互动和“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都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二是促进学生与社区、派出所、法院等共建单位和交流与合作,提高合作育人的实效。

3.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第一,建立“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向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总课题申报建立“班主任成长工作室”,以“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旨在把“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建设成一支班主任培训、研究于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化“班主任名师团队”,与学

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2015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本课题分各年级段具体任务如下: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2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及方法

1、参与对象: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并确定实验教师。

2、研究时间:20xx年——20xx年

第一阶段:20xx.9申报课题—20xx、12组建课题组成员,收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xx.1——20xx.7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分工进行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筹备结题。

第三阶段;20xx.9——20xx.12结题阶段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活动展示法。通过系列活动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操。

(3)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了解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学期问卷调查一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一次。每一次调查都力争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调查的资料及时分类归纳,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调查的数据,共同找寻原因或总结规律。

(4)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父亲、母亲、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5)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忽视感恩的学生的情况,以及书、报、电视等媒体中典型的个案。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典型学生感恩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在对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感恩目标体系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要与时俱进、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时代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结合。

3、道德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属于道德范畴,适用于人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4、广泛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涉及学生、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继承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应继承原有道德、教育目标的有益内容,取其精华。

6、实践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七、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6评估。

八、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可能去爱别人吗?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2)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二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3)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顾问,科研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坚持做下去。

(4)每周星期二下午班会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5)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和社会事实案例(地震、水灾、旱灾等)体会祖国母亲的伟大。

(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媒体报道。

(3)结合“三八”“母亲节”“感恩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

(4)为父母做一件事

(5)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6)写感恩文章

(7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9841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