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手工制作 > 孔子影评

孔子影评

时间:2018-05-20   来源:手工制作   点击:

【www.gbppp.com--手工制作】

孔子影评 第一篇_孔子影评

活着就是一种意见

《孔子》的影评

从商业片的角度看,《孔子》无疑是一部高投入,大制作的巨著片,-其浩大的战争场面,光怪陆离的视觉感都颇有点西方史诗剧的味道。而且导演显然是想用平民的视角解读世人眼里的孔子,将一个圣人凡人化,就像在卫国与卫国夫人男子地最后对白“世人或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了解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最高境界。”这像是一段独白但从周润发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对知己的诧异,一份对世界的感慨,更是对中国的一代大儒的心感。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誉满天下者必定也是谤满天下,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的嫉妒,而是在光环下玉的瑕疵才愈加明显。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标榜的“至圣先师”,在许多儒者心中自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神人,他的人物和性格的塑造,与其说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还不如说是导演对儒家、国学。甚至是对世界观,对人生的个人看法,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诞生在就只能说是一种意见,导演显然是太关注评论了以至于不敢放开手脚去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塑造这位“神人”,这也导致一部以文化与思考为主旋律的文化影片在特效的绑架下成为了一部以战争,明星,CG为卖点的商业片,但是正是由于孔子这人物的特殊性,以他为主角的影片都必须是有一定深度的内涵与修养的,这句导致了《孔子》作为一部商业片没有一个明显的故事旋律而作为一部文化片又缺乏必要的思考,整部影片都在一种类似于流水账的记录格式下完成,这也并非是导演所愿,只是导演总是想调和

众人的口味,以至于一个正餐弄得成为了甜点,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悲剧,中国人的圣人不容人家怀疑,而导演不怀疑就是缺乏思考的随从,电影必须得有但是又不能从太多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西方的,东方的都得注意,票房与内涵还得并茂,试问有哪一个导演能将这部电影推向极致,让这个圣人再度有血有肉

从这部电影的台词来说明导演显然是想对中国的传统经典进行解读,但为虎不成反类犬太多的文化代词不但让文化越显苍白也让普通观众感到疲惫,毕竟这既不是平民化的孔子也不是文化领袖的夫子,在这个角度上要不是演员的经验丰富估计这么多的文化代词要把大多数影评家和观众推向电影院门外。

再从剧情上来说《孔子》显然是记载了孔子从51岁到73岁去世这段时间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内孔子的行为和经历,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郁郁不得志并在最终选择了教书育人,大体就是一部纪录片,而且由于战争场面渲染的需要,对文化的解释就越发的少了,在开篇不久导演就开始讲述毁三都鲁齐会盟等典故,虽然与历史有些出入但是从艺术高于生活还勉强可以解释,但是自中篇以后导演明显是想表现孔子的痛苦和抑郁但是由于全剧结构的限制却只让这苦难流于形式,更本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在结尾又给人一种匆匆收尾的感觉,虽然有多位明星的加盟但是结构的缺陷依旧使《孔子》的剧情显得有些无力,缺乏深刻的探讨,就像是在讲一个悲惨的故事。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一部探讨伟人的电影虽然在思想上有启迪

作用,但是由于机构不合理,对文化理解的偏差,以及在调和观众口味与思想性的处理失调导致其存在与其说是一部里程碑还不如说是一种意见,一种对中国电影的意见。

孔子影评 第二篇_孔子影评

《孔子》影评

孔子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一直是夷圣人之姿出现的。对于孔子的评论,更直接的说是赞美,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太多。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这样的一个题材,又将向我们展示些什么,带着点好奇,带着点无奈,我开始了对电影的欣赏。

因为高中选修历史的缘故,我对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有着一定的认知。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但最终失败。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孔子曾到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历经十四年,提出了很多政治见解,终未得到重用。直到两位弟子的相继去世,孔子放弃了涉政的想法,回到鲁国。

“《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这里引用了胡玫的话,很多人在写《孔子》的影评的时候也用到这句话,实在是因为他道出了我欣赏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触。这部电影确实有许多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高中课本中的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二处是子路之死,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的感伤。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子路之死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第三处是孔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却也充满了讽刺意味。犹记得南子一句“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世人对孔子的误解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未中断过。第四处是影片后段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这一痛苦场景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误解夫子的人无数,而南子这样一个淫乱的女人却理解了孔子,真是讽刺。 《论语》开篇“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印证了电影,也是孔子对待世人理解与误解的态度。

战火纷飞造就万世师表。

杨澜看完《孔子》说,“如果从‘失败者’的角色来理解孔子,就会更容易接近这个人物。”《孔子》的编剧和导演,以及周润发等主演都把孔子从千百年的神坛上请了下来,让我们得以和这个千秋圣人面对面,感受他在那个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孔子生于乱世,特殊的背景似乎注定他的一生奔波政事却无为的结局。但正是这样的遭遇,让孔子的思想不断的进化。子路之死,颜回之逝也让孔子在痛苦中领悟到更高的境界。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并未迷失在那战火纷飞的乱世反而不断的升华。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贯穿整部影片深入人心——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虽然这部影片不断被批判犯了文史方面的错误,不断的被挑刺,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它展现给我们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个从“失败者”走向“圣人”的过程。影片带给我的,

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孔子”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文弱书生却为中国为世界带来了千军万马也无法匹敌的精神浪潮,统领着一个时代。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孔子影评 第三篇_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影评 第四篇_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孔子影评】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影评 第五篇_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市逸夫小学四(12)班 罗晨曦

【孔子影评】

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 1

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 2

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3

孔子影评 第六篇_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

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

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

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

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

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

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

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

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

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

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

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

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

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

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

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

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

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

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篇二: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纷繁的世事,活着就是一次尽心的坚守;凋敝的礼制,存在就为殚精竭虑的扭转。你在

那个时代,用你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为百姓的生计做着自己最好的推测,

你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烙印下,你挣脱时代强加

在你身上的枷锁,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渴望或是简单的幻想着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人心。不

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用自己的心为我们演绎了一份倔强的坚持,你是百花中最亮眼的一

株,风雨中屹立,阳光下随和,安安静静蛰伏着却努力着。 两个多小时,和教室里的同学一起,安静的看完,尽管在此之前已经看过,可每次在看

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一份新的感动。《孔子》不只是电影那么简单,不是简简单单的故事和人

物。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伟岸的形象。连同身后的三千弟子,纵然在身体上柔

柔弱弱,在思想上却胜似千军万马,统领了那个礼制崩溃,社会混乱的时代。 电影中的孔子,开始在中年以后50来岁的左右。在这个的时候,由于鲁国政权统治的需

要,孔子,在鲁定公的时候备受赏识。孔子由一介布衣,做了中督宰,再到大司寇。孔子的

仕途在这一段时间里无比顺畅,可见在孔子的内心中是寄希望于这种官制治民的思想的,以

至于在后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一直是积极入世。记得,在电影中,一个祭祀的小奴逃跑

以后被季恒子的家丁追杀,在孔子的弟子子路的救护下才得以暂时保全那个小奴的生命。孔

子同情这个小奴而且反对这种活人祭祀的做法。还记得孔子在朝堂上巧妙的为小奴进行了辩

护,请求国君赦免小奴并废除活人陪葬的恶俗。在这个情节中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善良。“仁”

字思想在孔子的脑海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这个情节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仁者爱人,

以礼杀人,则非礼也”的大仁的思想。同样在这个情节中有一段是公山狃劝孔子和孔子合伙

密谋的时候,孔子对于此人不齿的回答,”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一个武夫面前,孔子较文

弱的身体给出了倔强不屈的回答,在这一刻,孔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内心有坚定信仰的人的

勇气和有正义感的凛然。

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与齐国会盟的时候,孔子借季的兵车不果,与齐国国君

和大夫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在这个场景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他卓越的外加能力,治理国家

的能力,以及在紧要关头临危不乱的能力,展示了自己的伟大思想与谋略。 在随后的场景中,孔子由于受到排挤,看到在鲁国推行自己的礼制的道路已很难走通了,

变毅然的离开了,抛开妻儿,弟子,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之邦。一个人先行的离开了,但在路

上,让人感动的是他遇见了颜回,他的众多弟子。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孔子在这个时候也

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零星的迷茫。他知道自己坚定的东西,但对于是否能够实现,在哪实

现开始有了一定的疑问,当颜回告诉他错在了把自己的全部理想全部寄托在了鲁君的身上,

在后来的在外漂泊的时光中,孔子实际上夜正是在寻找这种可以孕育其思想的沃土。 后来的时候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也很让人感动。在过冰河的时候,冰裂导致了书简落

水,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颜回的眼中,书简比自己的命重要,

可以想下,正是有颜回这样的人,才会有流传下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当我看到孔子抱着

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

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

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

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

所愿,但已得为仁。

在晚年的时候孔子总得以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孔子还是不计前嫌的回来

了,为了自己的父母之邦。当孔子走下马车,步履蹒跚的向着自己的国家走去的时候,夕阳

晒在这个在外饱受风霜的老人的脸颊上,看到的是心酸,也是感动。夫子跪下了,口中默念

着,我回来了,我得父母之邦。 在《孔子》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内心坚定,光明磊落的大

夫,同样,他也为我们以后的几千年的学子提出了仁的要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坚定自己

的追求,很喜欢汪国真的一首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变只顾风雨兼程。 /////注:有些语句有问题,自己改,字的问题,自己改哦。篇三:电影《孔子》观后感

1000字 原创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

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

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

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

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

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

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

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

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

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

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

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

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

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

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

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

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

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

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

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

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

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

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

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

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

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

【孔子影评】

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

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

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篇四:孔子观后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

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

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

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便率领众弟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

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乱世之中,困难重重。 起初,孔子应邀来到卫国,卫灵公答应给他六万粟的俸禄。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

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却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并深深引以为耻。于

是,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憩闲谈。这时突然涌来一群宋国百姓,他们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斧子,个个气势汹汹,一言未发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树。孔子

与弟子们惊皇失措,但他们知道宋人是在驱赶他们,于是只好慌忙离开。 他们继续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问路。其中一个农民认出

了正正襟危坐在车上看书的孔子,便大声讥笑他枉为“圣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

离去。 在郑国,北风呼啸,大雪漫漫,天寒地冻之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被困在了山上

的茅庐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们饥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几日。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艰难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们传播

“仁”的君子之道,四处游说诸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足

迹,留下了他们侃侃而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

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张。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对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育弟子众人“仁”

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后,孔子还

是在失意中逝世了。【孔子影评】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

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

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

去。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

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

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

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

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

永远向上。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

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

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

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

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

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

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

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

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

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

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

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

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

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

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

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

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

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

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

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 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

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篇五:观《孔子》有感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

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 孔

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

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

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

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

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

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

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

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

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

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

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

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

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46771/

推荐访问:纪录片孔子影评 孔子电影影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