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手工制作 > 高山族的资料

高山族的资料

时间:2018-02-09   来源:手工制作   点击:

【www.gbppp.com--手工制作】

高山族的资料 第一篇_高山族图片

高山族的资料 第二篇_五十六个民族资料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

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织独龙毯,烤烙饼

11、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哈亭,

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

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

猎和农业,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高山族的资料 第三篇_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 中国56个民族名称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

2.“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

3.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 ——鄂温克族

4.“山岭上的人们” ——鄂伦春族

5.“曲棍球骄子” ——达斡尔族

6.“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 ——赫哲族

7.尊师重教的民族 ——朝鲜族

8.“白山黑水” ——满族

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 ——纳西族

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 ——藏族

11. 擅使弩弓的民族 ——僳僳族

12.崇尚黑色的民族 ——彝族

13.怀恋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

14.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 ――白族

1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 ——独龙族

16.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 ——怒族

17.“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 ——阿昌族

18.雄狮般勇猛的民族 ——景颇族

19.“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

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 ——佤族

21.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

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

25.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26.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28.高原雄鹰——塔吉克族

29.“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

30.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31.祖居中亚的乌孜别克族

32.温文尔雅的塔塔尔族

33.持白种人特征的俄罗斯族

34.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35.戈壁绿洲上的民族——维吾尔族

36.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

38.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保安族

40.“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

41.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42.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44. 北部湾畔的捕鱼民族——京族

45.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

4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47.亦工亦农的民族——仫佬族

48.“南岭无山不有瑶” ——瑶族

50.花衣银装不离笙的民族——苗族

51.苗族侗族的好邻居——水族

52. 瀑布群中的民族——布依族

53.以“竹”自称的民族——仡佬族

54.巴人的后裔——土家族

55.古老而年轻的牧羊人——羌族

56.“山地同胞”——高山族

高山族的资料 第四篇_高山族服饰特点

高山族服饰特点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现有13个支系,分别是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邹族、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和赛德克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传统服装式样有贯头衣、交领衣、胸衣、背心、长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有冠饰、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臂饰、手饰、脚饰等。装饰材料以自然物为多,颇具特点。如贝珠、贝片、玻璃球、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贝的使用最为广泛,不仅许多首饰直接用它穿缀而成,泰雅人和赛夏人过去还将其一串串缀于上衣之上,制成珍贵的贝衣。其中

 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

 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 服饰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审美特征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

高山族的资料 第五篇_中国少数民族简介(最全)

少 数 民 族 简 介 目 录

1、蒙古族------------------------------------------1——1

2、满族--------------------------------------------1——2

3、朝鲜族------------------------------------------2——3

4、赫哲人------------------------------------------3——4

5、达斡尔族----------------------------------------4——4

6、鄂温克族----------------------------------------5——6

7、鄂伦春族----------------------------------------6——7

8、畲族Shēzú--------------------------------------7——7

9、黎族--------------------------------------------7——8

10、壮族-------------------------------------------8——9

11、瑶族-------------------------------------------9——10

12、京族-------------------------------------------10——10

13、高山族-----------------------------------------10——11

14、仫佬族 Mùlǎozú- -------------------------------11——12

15、毛南族 ----------------------------------------12——14

16、土家族 ----------------------------------------14——14

17、回族 ------------------------------------------14——15

18、土族 ------------------------------------------15——18

19、东乡族 ----------------------------------------18——19

20、撒拉族-----------------------------------------19——20

21、保安族-----------------------------------------20——20

22、裕固族-----------------------------------------20——21

23、锡伯族-----------------------------------------21——25

24、俄罗斯族---------------------------------------25——27

1、蒙古族

族名:

“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为480.6849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历史由来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 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以畏吾儿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 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在明、清时期,全族喇嘛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宋史》、《辽史》、<<金史>>是我国的重要史籍。 习俗及社会

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骑马、摔跤、射箭等为群众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农区饮食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食。蒙古族至今已建立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高山族的资料】

2、满族

族名

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前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称“满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982.118万人。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最多。河

北、山东、内蒙古、新疆、北京等也有少数居住。

历史由来

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匆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7世纪末、8世纪初曾建立过渤海国,12世纪建立了金国。明万历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现在的满族是后来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和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另外,目前满族中的一小部份实际上是蒙古族和汉族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参加了清朝的军队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了旗人,现在就成了满族。

语言文字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使用文字为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现满族普遍习用汉语、汉文。 宗教文化

过去长期信仰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即指巫师。至本世纪40年代,黑龙江一些地区还有萨满活动。

满族人的文化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著名作家老舍、书法家启功、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习俗及社会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剃发梳辫”曾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剃去前额短发,只留后面的发梳成辫子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发,佩戴耳环,穿宽大直筒旗袍,着高底花鞋。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萨其玛”是具有满族独特风味的点心。

家中生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一个用杏树枝做的弓,如果生了女孩,在门的右边挂一个红布条。

满族人多数从事农业,一部分饲养柞蚕、栽种果树。

3、朝鲜族

族名

【高山族的资料】

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国号,李氏王朝历时500余年,后来就以国号作族名了。“朝鲜”的原意是“光明的东方”。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为192.059万人。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另外,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及吉林市也有较多的朝鲜族居住。

历史由来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l9世纪 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林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1931年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各地,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个民族。

语言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

宗教文化

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具有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能歌善舞,伽揶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

习俗及社会

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近亲、同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普遍习俗。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爱穿素白服装,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服装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子宽大。

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满一周年、“回甲节” (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摔跤、踢足球、荡秋干、跳板是朝鲜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朝鲜族以大米、小米为主食,爱吃“辣泡菜”、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住瓦房和草房,屋顶八角型,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很有名。

【高山族的资料】

4、赫哲人

族 名

族称来源于赫哲人自称的“赫吉色勒”,意为“下游”、“东方”,即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还有“那贝”、“那乃”等自称,意为“当地人”、“本地人”。史籍上又有“黑斤”、“赫金”“黑哲”、“赫哲’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赫哲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为止人口为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沿江地区,少数居住在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禅川、依兰等县境内。

历史由来

是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古代居民,隋、唐时期的“黑水

”是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清朝初年 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 语言文字

【高山族的资料】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现在通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宗教文化

过去信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鬼神。现在基本上抛弃了此信仰。

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最受欢迎的是《伊玛堪》,还有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 习俗及社会

婚姻行一夫一妻制,仍保有氏族外婚习俗。人死后行土葬,无固定坟地。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短褂或坎肩。以前衣服多用鱼皮缝制而成,而绿以色布,边缀福铃,与铠甲相似。还有用鱼皮制作的裤子、腰带、围裙、腿绷、口袋等。

赫哲族工艺精美,常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物和木制餐具上,饰以美丽的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仍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鱼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由于赫哲族聚居区世称“三驻平原”,河流交织,土地肥沃,以蝗、鲢、大马哈鱼最为著名,冬季常以狩猎毛皮兽为辅助经济。近年来开始发展养殖业,修建了鱼池、紫貂场。

5、达斡尔族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

历 史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称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新疆的达斡尔族是17世纪80年代末,在清政府为平定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随西征大军从连云港龙江布特哈地区进入新疆的,当时他们被编入"索伦营"参加了平叛的历次战役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礼 仪【高山族的资料】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节 庆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宗 教

达斡尔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高山族的资料 第六篇_民族团结教育资料

民族团结教育资料

三峡希望小学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哀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 在抗战时期为了救亡。有人在歌词里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从此,这个词成了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今天,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建设起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工业化,可我们却发现夜晚的天空没有了闪亮的星斗,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原,辽阔的草原正被黄沙吞食。空气脏了、水不够了、能源枯竭了„„绿色的中国变成了黄色的中国,黄色的中国又将怎样?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 反思、警醒。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勃发! 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同庄严站在一起,同伟大站在一起,同胜利站在一起,同太阳站在一起!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祖国,我为你骄傲!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祖国在那里?祖国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家人。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为他人想想,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整体文化。这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宝藏。 它们是: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我校现主要有汉族、回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 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回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摔牛,炸油香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 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哈尼族: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四、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

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 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四、加强民族团结的目的: 1、维护社会治安。 2、使国内有稳定的、繁荣的文化和经济市场。 3、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中使他们有了后天的血缘交往。 4、中华民族是在我们56个民族都已经或基本形成的基础之上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目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中华民族包含现今我国各民族的血缘组成。

五、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神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性内容,相应的,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刻把民族的千千万万民众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从而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却能我自岿然屹立。因而,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需要,是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对外反渗透、反分裂形势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实践证明,没有各民族的紧密团结,就没有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就难以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因此,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远稳定和统一,民族团结关系各民族共同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民族团结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民族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尤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战略任务加以高度重视,把党的民族政策作为形成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17836/

推荐访问:关于高山族的资料 郑成功和高山族的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