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植物养殖 >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时间:2016-06-16   来源:植物养殖   点击:

【www.gbppp.com--植物养殖】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一):林业生态建设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简介 莫绍周

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 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

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

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年度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 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到2002年12月止,已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低效林改造3.55万亩,封山育林28亩,澄江路绿化50公里,投入资金2854.45万元。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二):林业知识竞赛题材料

“十个一”活动林业知识手册

(知识竞赛题材料)

一、新罗区概况

1. 新罗区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上游,辖7个街道、13个乡镇,

常住人口65.3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30万人。东连漳平,西接上杭,北邻连城、永安,东南与南靖交界,西南与永定毗邻。是闽粤赣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又是距东南沿海口岸最近的矿区、林区、老区、侨乡和新兴的工业区。

2. 新罗区地处闽西丘陵地带,全区东西窄,南北长,呈棱形。地势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面环山。龙岩市最高峰狗子脑,新罗区最高山峰黄莲盂,海拔高1807米。全区山地面积占优势,合计面积191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1.7%。

3. 成土母岩主要有: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泥质岩、砂质岩、

灰岩六大类,其中以酸性岩分布面积最大。

4. 新罗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冬

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5.6℃,低温期短,无霜期长,无霜期约十一个月。年平均降水量1692.3mm。

5. 境内河流主要有龙川(雁石溪)与藿溪(万安溪)。龙川干流为新

罗区主要农业区,西北—东南走向,汇集小池、龙门、东肖、曹溪、西陂、城区、铁山和岩山等乡镇的小溪流,流经龙岩城区、雁石、苏坂,与万安溪汇合流入漳平市。藿溪为全区主要林业区,

东西走向,发源于连城县的赖源,流经境内的万安、白沙镇,在苏坂乡的合溪与雁石溪汇合。新罗区处于九龙江北溪水系源头。

6. 新罗区土壤类型以红壤分布最大,黄壤分布面积其次,紫色土主

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山地草甸土多见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平缓、潮湿地带。

7. 现有森林植被,大多由槠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次生

林、毛竹林和各种人工林所组成,最常见的有壳斗科、松科、杉科、樟科、冬青科、竹亚科、金缕梅科、豆科、漆树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一些种类。

8. 1997年,龙岩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常务委员会正式确定樟树为

龙岩市树,兰花和山茶花为龙岩市花。

9. 我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建立自然保护小区125个。有国家4A级

旅游区、华东第一洞之称的龙崆洞,世界自然奇观江山 “睡美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龙岩国家级森林公园,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天宫山,国家水利风景区梅花湖等旅游景区(点)。

10.全区公路绿化率达91%,高速、国道、省道、铁路绿化率都达到

100%,河渠绿化率达92%,其中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成为全省“绿色通道”的优质绿化工程。

11.新罗区生态林达134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336.2万亩的39.9%。

12.我区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对建立档案的267株古树名木,实

行分级、划区域管护,落实管护责任。

1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分别为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

罗区、上杭县、连城县交界处)和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平县内)。

14.国家级森林公园四个,分别为龙岩国家森林公园(新罗区)、永定

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定县)、上杭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上杭县)、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漳平)。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15.龙门洋畲村和岩山莱山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龙门镇洋畲

村还获得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16. 我区曾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区”、省级园林式

乡镇、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花园式单位。

二、林业小常识

17.我区主要乔木树种:①常绿阔叶树:终年常绿的阔叶树,如香樟、

木荷、杨梅、白玉兰、香叶树等②落叶阔叶树:冬天落叶的阔叶树,又称“夏绿林”。如南酸枣、枫香、千年桐、泡桐、乌桕等;③常绿针叶树:马尾松、杉木、三尖杉、建柏、柳杉、等。

18.我区主要竹类植物有:毛竹、绿竹、刚竹等。

主要草本植物:狗脊、中华里白、芒萁骨、白茅、五节芒及其它一些蕨类植物。

主要经济树种:油茶、茶叶、柑桔、桃树、枇杷、李、梨、柚子等。

19.种子植物:具有由胚珠发育形成的种子,以种子繁殖后代的高等

植物。

20.祼子植物:胚珠裸露的植物为裸子植物。由于其叶多为针形、条

形或鳞形(稀为其它形状),所以这类树木常称为针叶树,如杉木、马尾松、柏木、南方红豆杉等

21.被子植物:胚珠被子房包被,子房发育为果实。被子植物较裸子

植物进化,由于其叶形多宽阔,所以这类树木常称为阔叶树,如香樟、茶树、油茶等。

22.雌雄同株:雄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植株上。

雌雄异株,雄花和雌花不生于同一植株上。

23.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针叶树组成的林分称为针叶林,

以阔叶树组成的林分称为阔叶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的林分称为针阔混交林。

24.适地适树: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要与造林地环境因子相适应,【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即要根据造林地选择适宜造林树种,根据造林树种选择适宜造林地,造林才能取得成效。

25.我区主要一般用材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木荷、柳杉、光皮

桦、油茶、毛竹、桉树等。

26.我区主要珍贵用材树种:福建柏、火力楠、南酸枣、乳源木莲、

深山含笑、枫香、乐昌含笑、灰木莲、鹅掌楸、鄂西红豆树、花榈木、南方红豆杉、闽楠、福建青岗、红锥、香樟等。

27.我区主要喜光树种:银杏、桉树、板粟、南酸枣、檫树、枫香、

千年桐、马尾松。

我区主要耐荫树种:竹柏、楠木、杜英、甜槠等。

我区主要喜肥树种:竹柏、银杏、香樟、楠木、檫树、鹅掌楸、千年桐、杉木、毛竹等。

我区主要耐瘠薄树种:马尾松、杨梅、枫香等。【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

28.人工林:利用人工造林方法形成的林分。

天然林:利用自然力(天然更新)恢复的林分。

天然更新:利用树种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能力,依靠自然力恢复森林。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迹地不完全具备天然更新或更新效果不符合经营目的,而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促进更新成林。

29.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采用苗木进行造林。

播种造林:采用种子直接进行造林,也叫直播造林。

分殖造林:采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枝、干、根)进行造林。

30.封山育林:利用林木天然繁衍能力,对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疏林

地、灌丛地、迹地、荒山和稀疏林分,通过人为封禁和人工促进措施,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技术措施。

31.幼林抚育及其重要性: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一般为3-5年),为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所采取的重要培育技术措施,包括除草、扩穴松土、施肥、补植等。“造是基础,管是关健”、“三分造、七分管”,光造不管就会造林不成林。

32.森林群落:各地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树木种类适应性的不同,

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总是由一定的树木和其它植物结合在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三):2015(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1999-2015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15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

荒山造林首选的喜树(四):2015林业局工作计划

*县林业局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绿化先行、环境同治、产业再造、生态修复、文明促进”的思路,以扩展绿化面积、增加绿化总量、发展林业经济建设为主题,以“1235”林业工程为目标,科学规划、精细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开展“植树造林高潮年”活动,全力抓好林业重点工程,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县做贡献。

二、任务指标

实施“1235”林业工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244096/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