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爱好 > 初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2016-02-05   来源:爱好   点击:

【www.gbppp.com--爱好】

初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一):紫湖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紫湖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理念

拓展型课程是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新课程开发及创设的方向,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通过学习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并初步形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1、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同学之间能愉快地进行活动。

2、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3、通过学习,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4、会与同学合作,共同参与活动,并养成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良好生活态度。

第二阶段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多注意和关心身边的事,关心自己生长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

2、能带着问题与同学友好合作,共同参与活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对自然、社会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能认真思考,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认真地实践、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

4、提高参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并主动进行思考的兴趣和意识。

5、对事物仔细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将获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高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目标:

1、对生活中不少现象感兴趣,敢于想象、探索,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

2、能进行初步反思与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任的基本道理。

4、能通过对事物的某些方面进行观察,并对观察事物及过程产生较为浓厚的兴

趣,养成求真、求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置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主人翁,因此,拓展型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当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和具体帮助。只有做到自主与辅导相结合,辅导通过自主,辅导为了自主,队员的自主精神和能力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拓展型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伴随学生的探究活动。即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劳动实践、服务等实践手段,进行拓展性学习,从而比较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民族精神等,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品格。

3、时代性原则

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学会对已有经验的学习继承。但我们更提倡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的创新,要特别重视对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才干。在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学习模仿开始,向创新的台阶攀登。

5、综合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观、品格培养三位一体,相互结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课程设置内容

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在拓展型课程的设置上力求多样化,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1、自主拓展型课程:

以小组形式设置课程。内容涉及学科类、科技类、人文类、体艺类等方面。先由教研组长了解本教研组开设拓展型课程的意向,再由教导处汇总,参照学生的自主选择,确定全校共需开设的拓展型课程、辅导老师及时间、场地,最后由教导处检查督促辅导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指导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

(1) 学科类拓展:

由教师自行结合学科特点,自主选择。如:

语文:演讲,朗诵,成语故事、对联、古诗诵读、名著导读等

数学:思维训练、数学与生活、数学奥妙等

英语:科普英语、英语口语,英语翻译等

化学:生活中化学,趣味化学,化学史中的经典事件等

物理:生活中物理,趣味物理,物理人物等

(2)艺术类拓展:

乡音乡情、民乐、合唱、拉丁舞、鼓号队、硬笔书法、素描、花泥、剪纸艺术、

陶艺、影视教育等

(3)科普类拓展:

科技小制作、空模、航模、车模、船模等

科技小发明、FLASH制作、网上冲浪、三维动画

(4)体育类拓展:

篮球、乒乓球、田径、围棋 象棋 军棋等

(5)社团类拓展:

文学社,书画社等

2、综合实践拓展型课程:

我们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三清山旅游资源等开展综合性课程。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时间:

周四下午:

(二)自主拓展课程操作方案:

先教师自行申报项目,项目可从学校拟定开设的项目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确定项目,经过学校教导处审查整理列出学校拓展型课程项目,最后确定自主拓展课程负责、辅导人员。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拓展型课。

1、课程开设对象:全校所有任课教师。

2、学期初教师填写拓展型课程课程开设申报表。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1—2个课程项目。

3、新学期开学前一星期为课程开设申报截止日,申报表交教导处。

4、 新学期开学前教导处完成拓展型课程项目的汇总及整合,确定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项目。

5、向学生公布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参考。

6、第一、二周学生报名,师生进行双向选择。

7、教导处汇总各课程的学生名单,并进行调整,确定正式开设的课题,落实开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第三周开始上课。

8、正式开设拓展型课的教师须制订“课程计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实施目标:达到怎样的活动目的、研究目的;

(2)课程实施计划:内容与要求、教学活动的安排,主要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

(3)课程实施方式:主要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同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课程目标,或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并要善于反思、积累经验;

(4)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等。

(三)综合实践拓展型课程的组织实施

1、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教师指导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结构: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其指导教师除了本校的教师(以班主任为主)外,还应有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承担指导任务,形成一支开放的、动态的指导教

师队伍。如:走进农村当小农民,可以请农民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培艺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就请交警、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此外,还请家长担任学生家庭实践、社区实践的指导教师等等。但一般在每一项活动的准备阶段,校内指导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联络校外辅导员,或者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的任务: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②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③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④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⑤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⑥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

⑦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

2、实施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手拉手”)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3、全班或全年级活动:全班或全年级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一些跨领域、周期长的项目或课题,也需要采取班级活动这种组织形式。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协助学生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的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课程评价

(一)关于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

(1)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3)对所教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4)教师在实施拓展型课程中的投入程度;

(5)教师在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

(6)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等方面

2、评价的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拓展型课程的能力。

(2)学生评价

在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拓展型课程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学校评价

学校成立评价小组,可以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安排、教学实效等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评价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

(二)关于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目标:

(1)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广或提高;

(2)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3)学会选择并作出决策,能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拓展内容与方向;

(4)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5)在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6)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自觉钻研、进取向上的精神得到培养。

2、评价原则: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1)注重过程。拓展性学习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学习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3、评价方法:可采取“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材料,以这些材料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材料包括:某项研究及相关活动的方案或开题报告、计划、活动过程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

初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二):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的:

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3、班级组成:先由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经教师推荐,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班级容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206089/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