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浣溪沙五首苏轼

浣溪沙五首苏轼

时间:2018-11-30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第一篇:浣溪沙五首苏轼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山色有无中”是山的实景,但也还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浣溪沙》教材分析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

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分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学习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晏殊《浣溪沙》与苏轼这首《江城子》在题材、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语言格调诸方面的不同。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五、《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材分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脁楼是南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浣溪沙五首苏轼】

六、教学建议

反复朗读并背诵,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涵的情感,与同一 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这是欣赏古诗词惯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注意引导 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第二篇:浣溪沙五首苏轼

《浣溪沙》导学案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5 5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自学内容:

3、课堂展示和重点检查什么 程度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 易程度灵活掌握。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第1页 共6页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浣溪沙五首苏轼】

,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浣溪沙五首苏轼】

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

第2页 共6页

讨论内容: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例如: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赏析一】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 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 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 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赏析二】《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

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 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 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 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

【浣溪沙五首苏轼】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浣溪沙五首苏轼】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自学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3、课堂展示和重点检查什么 程度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 易程度灵活掌握。

第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504966/

推荐访问:浣溪沙苏轼朗读 浣溪沙苏轼赏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