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什么是诗的基础

什么是诗的基础

时间:2018-08-22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什么是诗的基础 第一篇_古代诗词基础知识

古代诗词只要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只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这类不太讲究韵律(也就是押韵),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以后讲究韵律的诗歌。

一、古体诗类型

古体诗主要有一下几类:

(一)四言体(一字称一言)。这是已知的最早形式的是个形式。如《诗经》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五言古体。五言是从四言体发展起来的。最早在《诗经》里已有少数五言句子。如召南《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如曹氏父子,陶潜等。在齐、梁期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注意到了声律和对仗。

(三)七言古体。最早在汉武帝市有所谓的七言联句“柏梁体”,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早期最完整的七言诗体是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之后有鲍照的《行路难》,萧衔的《河中之水》等。这些都属于乐府民歌形式的作品。

(四)杂体诗,又叫长短句。所谓杂言就是一首诗的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可随意交错使用。这些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最早诗经里已有少量杂言句式。如《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补〕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古体诗主要有以上几种。近体诗出现后,古体诗也未消亡,在唐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等都是古体诗的形式。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利用古体诗来写的。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一句话: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律。近体诗与此相反,有十分严密的格律。

二、近体诗的基本规则

近体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这几种形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

近体诗的主要形式是律诗。五、七言排律是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七言绝句是五、七言律诗的一半,实际这些也就是从律诗演变出来的几种形式。他们的格律都是以律诗为准则的。讲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主要是讲律诗的基本规则。如果对律诗的格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排律、绝句的格律略加说明也就清楚了。

为了便于了解近体诗的基本规则,先举出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各一种呵例诗各一首,做为说明下列问题的参考。

五言律诗平仄谱

仄起式(首联不押韵)

起联 :仄仄(起)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平平(对)仄仄平(韵)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颔联 :平平(粘)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对)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

颈联:仄仄(粘)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

平平(对)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

尾联:平平(粘)平仄仄

入声)

仄平平仄仄

仄仄(对)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平仄谱

平起式(首联押韵)

起联 :平平(起)仄仄仄平平 (韵)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白, 浑欲不胜簪。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争暖树,

新燕啄春

泥。

渐欲迷人眼 ,

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

阴里白沙堤。 颔联 : 仄仄(粘)平平平仄仄 几处早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 谁家 平平仄仄仄平平 颈联: 平平(粘)仄仄平平仄 乱花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 浅草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联: 仄仄(粘)平平平仄仄 最爱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 绿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谱划的字位,是表示应用平或仄声字,但为了给作者有发挥余地,可以平仄活用.

(一)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或叫次联,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联叫对句。以第一句第二字为标准,用平声的,叫平起式;用仄声的,叫仄起式。

(二)近体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说的。我国汉字读音,很早以来,一个字就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但有意识地把它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时的沈约。他根据每个字的读音的轻重、高低、长短,著有《四声谱》一书。这本书早已遗失,具体内容不清楚。近体诗是根据《四声谱》分调的原则,把平声成为平,把上、去、入统称为仄,每句按一定的平仄式,用来调济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除每句规定了一定的平仄式之外,句与句之间也做了相应调配。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平仄是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在平仄格式中,只要有以下几项规则:

(1)律诗有“对”、“粘”的规定。“对”是对立的意思,也就是相反的意思。“粘”是粘联相同的意思。如上列律诗平仄铺所表明的那样,第一句为起句,以这句的二、四字为标准,如第一句的二、四句是仄平,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与其相对立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是与第二句的同位的平仄粘联相同。以下几句都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叫“失对”或“失粘”。这是律诗的禁忌之一。从初唐到中唐是近体诗的发展时期,有些作者也偶有失对、失粘的诗。如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平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平起式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起句“将军胆气雄”,是平平仄仄平,下句应用仄仄仄平平,才合“对”的规定,但“臂悬两角弓”的二、四字平仄与上句雷同,这就造成了“失对”。起联一“失对”,下几联的粘、对也就乱了。

什么是诗的基础 第二篇_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基本知识

1.我国的古典诗歌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本书中,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

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紇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认为是词。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

(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

(2)长短句

(3)律化的平仄

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

楹联又称对联,就其文体而言,虽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其历史也很久远,且与诗词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基本知识一并予以介绍。

2. 四声与平仄

四声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分。

古代格律诗所规定的四声通常称为古四声,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入声为古之以b d g为韵尾的字,其发声特点是“短促而急收”。

普通话所规定的四声称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阳、上、去,其与古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入声。通常认为,入声从元朝开始就已逐渐消亡,现在仅在南方一些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的方言中尚有保留。

粗略而论,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关系是:古之平声字分属今之阴平和阳平;古之上声和去声字现仍为上声和去声字;古之入声字在今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均有,但在普通话里变

为去声字的最多。

所谓“平仄”,是对字的发声特点的区分。古之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属“仄”,仄者,不平之意也;今之阴、阳属“平”,上、去属“仄”。

通常,现代人的规则是以今之四声定平仄。但是,如果愿意以古之四声定平仄,或者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古之平仄,则应对古四声有所了解,其中关键是掌握古之入声字在今之四声中的分布,特别是在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分布,因为分布在今之上声和去声中的入声字即便不知道,也无大的妨碍,反正都属仄声。

根据统计,分布在今之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古入声字其实并不多,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且其在现代发声中的结尾韵母为:

a ,o ,e ,ie ,i ,u ,v

相应的例字,如:发、说、合、缺、识、积、出、菊。也就是说,以现代其它韵母收尾的字中无入声字。

对于这些入声字,可以采用结合背诵古体诗词进行记忆,亦可采用临时翻查字典、韵书的方法解决。

平仄虽有古今的区别,但不管是古之平仄,还是今之平仄,都需注意一字平仄两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规则是:读平声时则视为平声字,读仄声时则视为仄声字。例如,“重”字,在“重新”一词中为平声字,而在“重要”一词中则为仄声字。

3、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取意源于帝王仪仗对称性的排布。

对仗本来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应用极广的修辞方法,但在诗、词、曲、联中由于各自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在“格律”(游戏规则)中才特别列出。

对仗的规则是关于字数,词性,语法结构,平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诗、词、曲、联中各自的要求情况以及特殊避忌等并不尽相同,因此详细的内容有待后文再分别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仅将对仗的分类罗列于下:

(1)对仗按照“用所”的分类

对仗既然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因此本书按照用所的不同,可分为

楹联(对联)的对仗、

诗的对仗、

词的对仗、

曲的对仗。

(2)按照对仗工整程度的分类

对仗有着词性,语法结构,平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则,根据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情况,而将对仗的句子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但“工”到什么程度才算工对,其实也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

(3)按照对仗文字特点的分类

对仗在文字上可有许多名堂和特点,因此有流水对、当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对、鼎足对等名目。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由于文意连贯,形同流水,故称为流水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于每句中在文字上有自对现象,所以特称为当句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

由于利用了文字谐音而称作谐音对(借对的一种);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由于“寻常”有度量之意(虽然此处并不是此意),故可借以偶对“七十”,是称借义对(借对的又一种);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因为“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交错成对而称为错综对;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

也都是根据显而易见的文字特点而分别被称为扇面对和鼎足对的。

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 押韵

(1)何谓押韵【什么是诗的基础,】

所谓押韵,指的是诗句尾字字音 的和谐。

字音是由声母 和韵母 共同组成的,韵母又有单韵母 与复韵母 之分。

单韵母由单独一个元音构成,故又称作单元音,例:i u v a o e

复韵母由韵腹(主元音)与韵头、韵尾 二者或其一构成,可作韵腹的元音有:a o e ;可作韵头的(元音)有:i u v ;可 作 韵 尾 的 有: i o u n ng 。

例如,“笔”的字音为bi,b为声母,i 为单韵母;“江”的字音为jiang ,j为声母,其余为复合式的韵母,韵母中i为韵头,a为韵腹(主元音),ng为韵尾;“家”的字音为jia,其韵母为韵头 + 韵腹式的复韵母;“昭”的字音为zhao ,其韵母为韵腹 + 韵尾式的复韵母。 押韵只跟韵母有关,在复韵母中一般只跟韵母中的主元音及韵尾有关。

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严韵最和谐,它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全同。例如,“开(kai)”与“来(lai )” 相押、“天(tian )”与“坚(jian)”相押即属严韵。

一般押韵 ,在无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同,在有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近或相同而韵尾相同,例“花(hua)”与“家(jia)”相押、“门 (men) ”与“新 (xin) ” 相押,是属宽韵。

更有韵腹、韵尾相近亦相押者,称作通韵。例如,以“人(ren)”与“情(qing)”相押即属此例,但这显然不够和谐,因此诗家多以为不足取。

此外,尚有“衣(i )”与“飞 (ei)”相押、“飞(ei)”与“开(ai)”相押、“姑(u)”与“收(ou)”相押等,亦均属偶通。

(2)押韵规则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吟颂的和谐,因此现代诗家普遍认为,现代人即便作古体诗词,也应当押用今韵,这就是在作诗词时,对于押韵问题首先需要遵守的规则。

另外,由于语言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现代与古代在发音上有着很大差异,即便古代的唐、宋、元,也由于时代相隔的关系,语音也有所不同。因此,韵部的划分随着时代的不同是理应有所变化的,更何况诗、词、曲还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所以诗、词、曲押韵的详细规则自然应当各有不同,这容后再述。

(3)现代韵

目前,现代韵主要流行有两种比较公认的分法:

1)《诗韵新编》的分法

《诗韵新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参照《中华新韵》、《汉语新韵》等现代韵书,1965年编撰出版、1978年修订重印的一本韵书,其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将汉字分为如下十八个韵部: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 十二侯, 十三豪, 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诗韵新编》的韵部、通押规则及与广为流传的十三辙的对应关系详如表1所列。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诗韵新编》中,还特意标明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

表1 现代诗韵所分韵部与通押规则

十八韵 通 押 情 况 十 三 辙

阴阳上去 入 声

一麻 第一类通押 发花

二波 通歌 第一类通押 梭波

三歌 通波 第一类通押 全

四皆 第一类通押 乜斜

五支 通儿、通齐 第二类通押 衣欺

六儿 通支、通齐

七齐 通支、通儿 第二类通押 部

八微 灰堆

九开 怀来

十姑 通鱼 第三类通押 姑苏

十一鱼 通姑 第三类通押 通 衣欺【什么是诗的基础,】

十二侯 由求

十三豪 遥条

十四寒 言前

十五痕 押 人臣

十六唐 江洋

十七庚 通东 中东

十八东 通庚

[入声字通押说明]:入声韵的字有两种通押形式 —— 分类通押和八个入声韵部全部通押。全部通押就是举凡入声字一律通押;分类通押就是韵母发声相近的入声字通押,通常分为三种情况:1、第一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第二类通押,即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3、第三类通押,即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

2)基于十三辙的分法

十三辙实际上形成于明清时的民间,其名称是:

发花 波歌 乜斜 姑苏 衣期 开怀 灰堆

遥条 由求 言前 人辰 江阳 中东

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将现代韵分为十三部十七韵,十三部用为宽韵,十七韵用为严韵,十三部十七韵的分法如下:

花部( 花韵 ) 歌部 ( 歌韵 波韵 )

些部( 些韵 ) 姑部 ( 姑韵 )

衣部( 衣韵 居韵 ) 开部 ( 开韵 )

飞部( 飞韵 ) 高部 ( 高韵 )

收部( 收韵 ) 山部 ( 山韵 天韵 )

根部( 根韵 ) 方部 ( 方韵 )

东部(东韵 声韵 )

详如表2所列。

表2 按十三辙分的十三部十七韵

部 韵一 韵母及例字 韵二 韵母及例字 十三辙

花 花 -a(发)-ia(家)-ua(花) 发花

歌 歌 -e(歌) 波 -o (波)-uo(捉) 波歌

些 些 -ie(些)-ve(决) 乜斜

姑 姑 -u(姑) 姑苏

衣 衣 -i(衣) 居 -v(居) 衣期

开 开 -ai (开)-uai(歪) 开怀

飞 飞 -ei(飞) -ui(追) 灰堆

高 高 -ao(高)-iao(交) 遥条

收 收 -ou(收) 由求

山 山 -an(山) 天 -ian(天)-uan(专)-van(娟) 言前

根 根 -en(根)-in(今)-un(孙)-vn(晕) 人辰

方 方 -aug(方)-iang(江)-uang(汪) 江阳

东 东 -ong (东)--iong(雍) 声 -eng(声)-ing(英)-ueng(翁) 中东

1、对联的创作过程

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主题

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

(2)选择创作方法

对联的创作方法可有多种,详见后文。

(3)组织文字

(4)调整平仄

2、对联的内容组织方法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就要开始组织内容,而内容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正对法和反对法之分:

1)正对法

正对法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斗巧联对: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再例:

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又例:

排开各种尘纷事去施德教,(钢铁散人)

捧出一颗火热心来育栋才。(钢铁散人)

即为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

2)反对法

反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上、下联要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上、下联的内容要分写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反的两个方面,例讽刺洪承畴判明降清的对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就是利用洪承畴自己原来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改造而成的,上联肯定了“君恩深似海”的事实,下联却用反诘句揭露出洪承畴未能“臣节重如山”的变节行径,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了对洪承畴的谴责和讽刺。

方家认为:反对为优。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

什么是诗的基础 第三篇_基础知识-古诗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古诗考题大揭秘

揭秘小升初考试古诗词八大考点

考点1:诗句默写及文学常识

【教主点拨】

【真题展示】

北京十一学校小升初测试

_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2012北大附中小升初考试 小升初语文真题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什么是诗的基础,】

山行

_____________,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010年北京市小升初真题

下面关于古诗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李白)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C.旧时王谢堂前燕,轻烟散入五侯家 。《乌衣巷》(刘禹锡)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凉州词》(王昌龄)

成都某重点中学招生考试真题

写出下面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再按要求填空。 1.“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南宋诗人________的《 》一诗。

2.“_______________,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 》一诗。

考点2:主题诗句

【教主点拨】

2

【真题展示】

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描写“草”的有关诗句。(2分)

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 ⑵国破山河在, 。 ⑶天街小雨润如酥, 。

考点3:正确停顿

【教主点拨】

古诗的朗读节奏技巧:

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 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二 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可划分为“二 二 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 一 二”,如:举头/望/明月。

3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 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按节奏可划分为“二 二 二 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 二 一 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真题展示】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只有一句是不正确的,它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C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考点4:理解字(词)义

【真题展示】

海淀名校2010年考题

按古诗《塞下曲》原文,把诗句填写完整,然后回答问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明”的意思是( );“没”的意思是( ) 《塞下曲》这首诗赞扬了李广将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5:古诗词中的修辞

【教主传功】

4

【真题展示】

请将诗句和对应的修辞手法用线连起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夸张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比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拟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比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设问

【什么是诗的基础,】

考点6:悟诗情

【真题展示】

2011年重庆小升初语文考试真题

古诗词赏析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等景物往往能够勾起人们的诸多情感,如张籍的乡愁是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的;王安石的乡愁融入满目的春色之中,从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可以体会到,诗中外乡人的乡愁由_ _____引发;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_____________勾起的,这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考点7:理解性运用

5

什么是诗的基础 第四篇_现代诗歌基础知识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创作入门)

代市中学 郑国玉

一(代前言)、

做过诗歌编辑的人都知道:现在写诗的人虽然不少,但是想征集到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是很难。特别是网络上的诗歌编辑,更难从来稿中筛选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诗歌写作者都是肤浮的、浮于语言表面的、不知诗歌为何物的诗歌爱好者、热心者。他们以为自己写的分行文字就是诗歌了,其实不是诗歌,他们根本不具备诗歌写作能力,甚至连什么是现代诗歌、什么是诗歌的基础知识也搞不清楚。这本来也没什么,因为人总有局限,并不可笑,但他们却又往往不自知,还常常自以为是。这原来是我心中的一些感受。后来,有一次跟钟硕、白沙等诗友在贵阳禅悦酥陀喝茶谈诗,钟硕说:你既然创办了针对诗歌初学者的“平民诗社”,主张诗歌的平民化,又写长篇诗歌普及文本《平民诗话》,我建议你也写一篇“现代诗歌基础知识”之类的作品,介绍一下诗歌的基础知识和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我听了突有所悟,连呼赞同:既然知道了诗歌的一些基本问题出在哪里,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与叹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到今天,流派各异,诗人众多,理论文本也很丰富,可惜从来没看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对诗歌初学者很有帮助的诗歌普及文本。这本身就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所以由谁来做,都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打个比方:现代诗歌界,中学和大学的教育都很到位,也有优秀的导师和教授(诗评家),也有优秀的教材(现代诗歌理论文本),但却没有一家小学和幼儿园,没有小学教师和幼儿园阿姨,也没有适合小学、幼儿园学生阅读的教材(诗歌普及文本及基础知识介绍),因此初学写诗的人老是找不到门路,不知要如何才能迈入诗歌的殿堂,不要说是自己创作,有时,竟然连怎么欣赏也不懂。而人民大众也因看不到这种深入浅出的诗歌普及文本及优秀诗歌文本,对诗歌了解不多,不能理解现代诗歌的种种表现手法及其内涵,至使诗人与诗歌初学者、读者、人民大众严重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现象,所以写这样的文本也就更显得意义重大了。不过,为什么一直没人写呢?难道都没人认识到这点吗?或者别人力所不能及吗?都不是,不写的理由主要有: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诗人们大多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写诗歌的,哪有什么通用的“技巧”呢?还不都得靠自己去悟?再说现代诗歌五花八门,门派各异,各有各的写法,无所不用其极,有说用比喻好的,有说不要用比喻好的;有主张完全口语化的,有坚持反对口语的;有认为诗歌要写重大事件的,有认为诗歌应写日常生活的;等等,无论你怎么写,都有认为不好的,都会招徕叫骂,何必自找苦吃呢?然蠢事也要有人做。当然,本篇所言,也就是本人在习诗写诗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一点感悟,和一些收集于别人的有益思考相结合,不过是诗歌创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对诗歌初学者和诗歌鉴赏者有些许益处,至于那些功成名就的大诗人,我觉得就没必要看了,好比大学生来看小学课本,原来也无趣得紧。而诗歌批评家们,我却是欢迎的,其一是没有批评便不能进步,其二是因为我的脸皮也较厚;其三,我写此章,与其说是争名夺利,还不如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诗家们的注意,从而为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多做贡献。虽然不一定说现代诗歌就能够像古诗一样深入人心,甚至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还是有的,推广现代诗

歌的创作,应该是所有诗人的职责。是为代前言。

二、

文学艺术是最富多样性创造性的,很难找到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条条框框。就诗歌而言,有人强调客观重要,有人强调主观重要;有人说,情在诗歌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73762/

推荐访问:诗的基础知识 新诗入门基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