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诗歌中的比喻

诗歌中的比喻

时间:2017-11-21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诗歌中的比喻 第一篇_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诗歌中的比喻 第二篇_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辽阳市三高中 付尧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

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而比兴手法则不能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之一来理解,它更侧重的是整体的意境。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从全词看,他遭受政治挫折,可谓“寓意高远”。 “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用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这种意境要结合全词分析,不能分开说。

第三,比喻经常和其他修辞共同使用,但表达效果是在一起的。比兴和其他修辞一起使用,表达效果是分开的。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把愁的绵长比作有白发三千丈那么长,诗句中比喻、通感、夸张同时使用,但表达效果只有

一个,那就是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和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表达效果只是让音乐变成具体可感。

而比兴如果和其他修辞连用的话,表达效果是“各为其主”。例如《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用了比兴手法,作者用描写春天正一天天离去引出下文国家正渐渐衰微,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无法回避。上片是作者的哀惋、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一句用了拟人修辞,想表达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

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那是拟人修辞在这句诗中的含义,而不是全词以春喻国的含义。所以在共用修辞的表达效果上看,比喻要和其他修辞一起总结含义,而比兴则要分析每个修辞的含义。

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理解记忆,正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才使得很多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因此这两种手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都很重要,所以在此列举了两者的细微差别,希望读者在阅读古诗的时候能有所领悟。【诗歌中的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付 尧

辽阳市三高中

诗歌中的比喻 第三篇_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资料来源:秦秀白《文体学概论》P227-235, 有改动。)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性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有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之分,它们都是就两个截然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明喻是直接地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故通常使用like,as等词;暗喻则是把某一事物说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处。

(1)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

(2) And the great shipls sail outward and return,

Bending and bowing o’er the billowy swells.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中的luve (=love)被直接喻为a red, red rose,着意于“我的爱人”与“一朵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之间的相似之处,构成明喻;在(2)中,诗人把“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雄姿”与“忽而弯腰、忽而点头”的动作进行比较,暗示其相似之姿态,构成富有形象色彩的暗喻。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称作tenor)和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称作vehicle)。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应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因此,在She looks (is) like her mother中,并没有比喻的用法。

比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含义赋有具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比如,在the pain of separation这一比喻中,Pain并不指人们所熟悉的某种肉体上的“痛苦”,但把“离别时的心情”喻为“某种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就自然使“离别的痛苦”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表达效果。这种比喻可称作“具体的比喻”(the Concretive Metaphor)。在room for negotiation, life’s journey, the leading lights of diplomacy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比喻。

(二)比喻可以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生命,从而造成某种意象或抒发某种感情。如:an angry sky; the graves yawned; killing half-an-hour; the shoulder of the hill;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泛灵比喻”(the Animistic Metaphor)。

(三)比喻可以使不具有人性的事物赋有人类的特征,this friendly river; laughing valleys; his appearance and manner speak eloquently for him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拟人化比喻”(the Humanizing Metaphor或the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它与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十分接近。John Donne在The Sun Rising一诗中,一开头就把太阳比喻成一个“不守规矩的、繁忙的老愚人”,赋予太阳以人格:

Busy old fool, unruly sun,

Why dost thou thus,

Through windows and through curtains call on us?

由于运用了“拟人化比喻”,诗中的“太阳”形象鲜明、逼真,富有表现力。

(四)比喻可以产生“通感”(Synaesthesia),即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语义转移到另一个感觉领域,形成不同感觉之间的流通。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

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彼此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所谓“望梅止渴”便是一例。英语中的“通感”往往是靠比喻实现的。如:a cool green; warm color; dull sound; a loud perfume..cried even at thy father’s nose(John Donne)等。

当一个比喻由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且延伸至几个诗行或整首时时,那么就构成了“扩展的比喻”(Extended Metaphor)。这时,“扩展的比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全诗中占有支配地位的意象(the controlling image)。下面这首诗虽只有三节,但处于占支配地位的意象就是一个扩展的比喻----把“料理家政”喻为“织布过程”:

Housewifery

Make me, O lord, thy spinning wheel complete;

Thy holy word my distaff make for me.

Make mine affections thy swift flyers neat,

And make my soul thy holy spool to be.

My conversation make to be thy reel,

And reel the yarn thereon spun of thy wheel.

Make me thy loom then, knit therein this twine:

And make thy holy spirit, Lord, wind quills:

Then weave the web thyself. The yarn is fine.

Thine ordinances make my fulling mills.

Then dye the same in heavenly colors choice,

All pinked with varnished flowers of paradise.

Then clothe therewith mine understanding, will,

Affections, judgment, conscience, memory;

My words and actions, that their shine may fill

My ways with glory and thee glorify.

Then my apparel shall display before ye

That I am clothes in holy robes for glory.

(Edward Taylor)

在第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纺纱的意象,spinning wheel, distaff, flyers, spool, reel, yarn, spun等词都属比喻用法。第二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织好的布已做成绚丽耀眼的衣服。全诗的比喻都是围绕织布的过程构成,使得全诗具有统一、鲜明的意象。类似的扩展比喻在英诗中颇为常见。

诗歌中常见的另一种修辞手法是“换喻”(亦称转喻;metonymy)。这是一种用另外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如:The village rejoiced.这里的village实际上喻指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换喻”的表现形式是很多的,可以是以容器代替内容;以有密切关系的一物代替另一物;也可以是以工具代替动作或行为者;以作者姓名代替作品;或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概念等。在诗歌中运用换喻,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下面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换喻的用法:【诗歌中的比喻】

When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I look;

Mine I conceive a melancholy book.

(George Crabbe, The Parish Register)

这里的cradle是birth 的换喻;grave 是death的换喻。

Beneath the rule of men entirely great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Edward George Bulwer-Lytton, Richelieu)

【诗歌中的比喻】

the pen 指的是the books written; the sword 指的是the battles fought, 均属换喻。

The camp, the pulpit and the law

For rich men;s sons are free.

(Percy Bysshe Shelley)

在这里,the camp是the army的换喻;the pulpit 是religion的换喻。

与换喻相近的修辞手法是提喻(synecdoche), 即以局部代表全体,或以全体喻指局部,如以bread代表food;或以the army代表a soldier。下面是提喻的几个例子: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proverb)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proverb)

I bit my arm, I sucked the blood,

And cried, A sail! A sail!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Ancient Mariner)

例句中的heads和hands均指“人”;sail指“船”。

以上的几种修辞手法都是围绕词义的转移(transference of meaning) 形成的。

拟人(personifiacation)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拟人可以是无生命的东西具有生命或人格,借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例如,在下面几行诗中,freedom被拟为一位女性:

Thus freedom now so seldom wakes,

The only throb she gives,

Is when some heart indignant breaks,

To show that still she lives.

(Thomas Moore, Irish Melodies)

Lord Alfred Tennyson 在其The Brook一诗中,把brook拟人化,并采用了第一人称形式叙述:

I came from haunts of coot and hern,

I make a sudden sally

And sparkle out among the fern,

To bricker down a valley.

在英诗中,我们还常常发现“呼语”(apostrophe)这一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与不存在的或不在场的人或事物直接对话,好像他(它)们就在眼前似的。这是一种常与比喻和拟人结合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法。呼语可以用于与死者的对话:

Milton! Thou shouldst be living at this hour:

England hath need of thee; she is a fer

Of stagnant waters.

(William Wordsworth, London. Milton! Thou shouldst)

呼语也可以用于与动物的对话:

O blithe new-comer! 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 To the Cuckoo)

呼语还可以用于与大自然或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对话:

Time, you old gypsy man,

Will you not stay,

Put up your caravan

Just for one day?

诗人是充满感情、富有想象力的,他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写实。因此,诗歌的语言与新闻报道的语言截然不同。在诗歌语言中,我们常发现夸张(hyperbole)、含蓄渲染(litotes)等修辞手法。

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欺骗读者或听者,而是为了制造某种修辞效果。英国19世纪的幽默大师Sidney Smith曾这样对邻居谈论炎热的天气:

Heat, ma’am! It was so dreadful here that I found there was nothing left for it but to take off my flesh and sit in my bones.

这样的夸张手法自然是为了使言词显得幽默。而在诗歌中,夸张是为了增添语言的渲染力或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例如:

All the perfumes of Arabia will not sweeten this little hand.

(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

I love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

Make up my sum.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含蓄渲染则是与夸张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有意“轻描淡写”, “缩小事态”。运用含蓄渲染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欺骗读者或听众,而是为了使人产生强烈的印象。含蓄渲染实质上属于一种“降格陈述”(understatement),即在该用具有强烈肯定意义的表达方式时,说话人或作者偏偏使用与其相关的具有否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如,不直说It’s very good;而偏说It’s not bad,这后一种表达方式便属含蓄渲染,也有人将其称作“曲言法”或“间接肯定法”。Geoffrey Leech 在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中,曾以rich和poor为例分析了含蓄渲染的语义特征。他指出:rich和poor属语义相反的两个不同概念。当我们说She is rich时,我们是在直接肯定;运用含蓄渲染法,我们则说She is not a pauper。这种表达方式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早期英诗中,含蓄渲染法更为常见。如:

As lean was his horse as is a rake,

And he was not right fat,

I undertake.

(Geoffrey Chaucer)

这里的not right fat便是lean的含蓄渲染表达方式。

英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远不止上述几种。事实上,英语中的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均常用于诗歌。诚然,英语的种种修辞格不仅仅用于诗歌,在小说,散文等体裁中,各种修辞格均被广泛运用。

诗歌中的比喻 第四篇_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诗歌中的比喻】

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比喻相似点更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外在的形似,而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更侧重于诠释人的情感或态度。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

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诗歌中的比喻 第五篇_古诗中的比喻句

随笔吧为您精选古诗中的比喻句请您欣赏。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1、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1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1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以上是关于古诗中的比喻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诗歌中的比喻 第六篇_描写雪的成语大全

1、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2、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4、餐风啮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5、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6、雪窑冰天: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7、雪耻报仇: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8、飞鸿踏雪: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亦作“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

9、镂冰劚雪:喻构思新颖精巧。

10、雪兆丰年: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11、雪窗萤火:同“雪窗萤几”。

12、雪北香南: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13、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14、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15、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6、雪碗冰瓯:瓯:盆碗之类的器皿。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17、洪炉点雪: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18、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9、流风回雪:轻逸飘摇貌。

20、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21、鸿爪雪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2、卧雪眠霜: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23、担雪塞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24、斗霜傲雪:形容在严酷的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394763/

推荐访问: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