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鹧鸪天,,兰溪舟中

鹧鸪天,,兰溪舟中

时间:2016-10-22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篇一:《古典诗词鉴赏:韩淲《鹧鸪天·兰溪舟中》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韩淲《鹧鸪天·兰溪舟中》赏析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韩淲(bio),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集中有制词一道,当官学士。宁宗庆元六年(1200)药局官满,嘉泰元年(1201)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石屏集》卷四《哭涧泉韩仲止》)。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著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四库总目提要》云:“观淲所撰《涧泉日记》,于文章所得颇深。又制行清高,恬于荣利,一意以吟咏为事,平生精力,具在于斯。

鉴赏

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此词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此词题“兰溪舟中”。兰溪,在浙江中部,今称兰江,是钱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称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流经杭州入海。这条江流山水清绝,自古名闻遐迩。这是首山水词。朗诵这首词,不知不觉中将人带入了空江烟雨境界。朦胧的江面,朦胧的烟雨,还有朦胧的山色。词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读者之心,又何必不是这样呢?山水在词中,全然不是羁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视野不妨再放开些。词人境界,从传统的深院绣阕,歌舞楼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焕发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词不多有。这确确实实是韩淲词的独到之处。

“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证以戴复古诗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下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此句与敦煌词《浣溪沙》“看山恰似走来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自其复圆以观之,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与韩淲诗“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同一逸趣。亲切的观察,实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馀韵。

篇二:《宋绶,赵州平棘人+《鹧鸪天·兰溪舟中》《感遇张九龄》》

宋绶,赵州平棘人+《鹧鸪天·兰溪舟中》《感遇张九龄》

宋绶,赵州平棘人+《鹧鸪天·兰溪舟中》《感遇张九龄》蔷薇-静语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一)4D(“休”意思应是“吉祥”)、5C(句言其忤逆皇后后被外放,句言其受重用被他人阻挠,句言其所拟诏书内容)、6A(“少时便看淡钱财”不当)、

7(1)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得分点“销”“萌”“殆”各1分,大意2分)

(2)

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得分点“是”“间”“依违”各1分,大意2分)鹧鸪天,,兰溪舟中

(二)8.“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滩痕:滩上水纹。

8.“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

篇三:《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宋绶,赵州平棘人+《鹧鸪天·兰溪舟中》《感遇张九龄》(完美整理版)》

宋绶,赵州平棘人+《鹧鸪天·兰溪舟中》《感遇张九龄》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1230 1530 :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

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一)4D(“休”意思应是“吉祥”)、5C(②句言其忤逆皇后后被外放,③句言其受重用被他人阻挠,④句言其所拟诏书内容)、6A(“少时便看淡钱财”不当)、

7(1)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得分点“销”“萌”“殆”各1分,大意2分)

(2) 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得分点“是”“间”“依违”各1分,大意2分)

(二)8.“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

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8.“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9.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9.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参考译文】

宋绶,赵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时候,手里从不拿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谬,通晓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太后驾崩之

篇四:《2015届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5届模拟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教共养和合心态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却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28108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