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林之静谧

林之静谧

时间:2014-05-21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林之静谧(一):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1)(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

第12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 古诗词阅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写出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句子

【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好此题的关键是需

要掌握句子翻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

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

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2,请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

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 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

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在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3,你认为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

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

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

的境界

二、 文言文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

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 怒而触不周之山 (2)故水潦尘埃归焉

【答案】(1) 怒/而触不周之山 (2)故/水潦尘埃/归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

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

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

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5.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以为妙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林之静谧】

D.并自为其名。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答案】C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

来考虑。C项的为都是成为的意思。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水潦尘埃归焉 焉: .

(2)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 .

【答案】(1)到那里(2)所以、因此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注意焉:代词兼语气助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

7.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答案】(共工氏)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

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

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

范。

8.读完本文后你怎么看待共工这个人?从他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

【答案】我认为共工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

神的人。但他性格暴躁、偏激任性,做事不计后果。

我要学习他勇敢坚强,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挑战、敢于权威的英雄气概.

【解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

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母亲的心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

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

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

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

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

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

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

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

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

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

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

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林之静谧】

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

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

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

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

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9、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 → 母亲捞起螃蟹 →

【答案】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联系第⑸段“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

下面翻找着”和第⑹段“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第⑼段“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

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可回答好此题。

10、仔细阅读短文,说说母亲为什么冒着春寒去找螃蟹 ?

答:

【答案】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

切。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即可解答此

题。【林之静谧】

11、赏析划线句子。

答:

【答案】此句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

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解析】此句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属于动作描写。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

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

展。

12、仔细阅读第⑨段” 请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答:

【答案】“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

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回

答。

13、理解题目“母亲的心”的含义?

答:

【答案】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题目含义解题技巧:⑪表层含义:内容概括。⑫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揭示主旨。

(二)、说明文阅读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林之静谧(二):江苏省百校联考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百校联考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Ⅰ(必考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 , 不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诗、词、曲杰作虽 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A.口碑载道 留传 体裁

B.口碑载道 流传 题材

C.脍炙人口 留传 题材

D.脍炙人口 流传 体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支持、尊重、保护原创,同时也要尊重投入者在文化创作中必可替代的作用。

B.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C.这样做,既吸收了受众广泛参与报道,使报道实现多维度视角,呈现丰富的价值取向,又使报道变得具有说服力、人情味、丰富多彩。

D.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以来,何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古典诗歌常见“对仗”手法,下列诗句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C.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D.红泥亭子赤栏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 。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与开合之意相称。

①所谓开合,就是指文章的展开和收束

②合者,“收束之笔也”

③文章要写得生动曲折、波澜跌宕,就要注意开合

④开者,“推而远之也”

⑤收要收得拢,接要接得住:或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或水到渠成,读者自明文理

⑥作者写人叙事、议论说理,必得先写事情的缘起,然后铺陈拓开,把事物的真谛展现于读者的眼底

A.④⑥②⑤①③

B.⑥④②⑤①③

C.①②⑤④③⑥

D.③①④⑥②⑤

5.下列对“大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徽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图形简洁大气,富有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B.图形融合了女子网球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和中国书法的刚健沉实,一丝不苟。

C.图形由一只凌空飞跃的网球、激情挥拍的运动员、遒劲有力的书法线条等元素组成。

D.图形体现出大连现代城市的时尚与奔放,同时也展现了大连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林之静谧】

重刻《杨椒山集》序

清毛奇龄

,涕泗少读王章传被面,骤出对客不能饰,客讶问故,曰:“吾读王仲卿传故也。”既而读杨椒山自著年谱,惊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2607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