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 > 我的奋斗希特勒

我的奋斗希特勒

时间:2018-10-09   来源:说说   点击:

【www.gbppp.com--说说】

我的奋斗希特勒 第一篇_《我的奋斗》为啥能蛊惑千万人

《我的奋斗》为啥能蛊惑千万人

-5:00

说起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我们都知道他有本臭名昭著的自传叫《我的奋斗》。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关于这本书,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第一点,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奋斗》应该是煽动性、可读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吧,所以它才曾经那么火。其实啊,事实完全相反,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负面教材。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叙事逻辑混乱。虽说希特勒这个人,是个天生的演说家,讲起话来非常有煽动性。但你要是让他落实到文字上,他就暴露了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缺陷了。整本书结构松散、行文跳跃,一看作者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就不咋地。希特勒在书里对他能想到的所有问题都发表意见,什么政治、文化、戏剧、电影、文学、历史、性、婚姻、卖淫等等,无所不包,根本就没有什么主题和逻辑可言。甚至谈到很严肃的德国政治话题时,还很突兀地用十几页篇幅讨论起了如何根治梅毒的问题。 除了逻辑,《我的奋斗》在德语语法的使用上也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曾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发现整本书里有16万多处语法错误,就连最忠实的纳粹分子,也很少有人把这本书全部读完。甚至纳粹党内部有人讽刺说,这本书根本就不应该叫《我的奋斗》,而应该叫《我的抽筋》。也难怪希特勒自己都在私下承认,说如果早知道他后来能当上德国总理,那他是绝不会让这个版本的书上市丢人的。 第二点,《我的奋斗》这么差的一本书,后来却成了畅销书,受到全民追捧,除了因为纳粹势力在搞鬼之外,背后还有出版商在推波助澜。

咱们都知道,希特勒当年是因为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而被捕入狱的,其实当时法官对他的判决,并不是强制他一定入狱服刑,基本上跟当庭释放差不多。但希特勒这人却一再坚持要在监狱里住满一年,好安安静静地写完一本书。那他为什么这么傻呢?因为“啤酒馆暴动”的失败,让希特勒意识到,武装夺权是行不通的,必须得先建立一个国家,接下来再肃清旧势力的残余。那建立一个新国家你得让大家都支持你啊,所以希特勒就想写一本书,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再加上当时希特勒在监狱里的环境简直是豪华,舒适得就跟疗养院一样,所以他就死活都不出狱,一定要完成这本书。

其实啊,这可不是他心血来潮,而可能是采取了希特勒的商务经理马克斯•阿曼的提议。这个马克斯•阿曼是个精明的书商,他觉得“啤酒馆暴动”有那么大动静,肯定可以围绕这次暴动做做文章。所以他极力劝说希特勒,让他写一本揭秘这次暴动内幕的书,并把它包装成一本励志大作,那肯定会大赚一笔。

当然了,希特勒考虑得还是比商人更长远点,他觉得纳粹党当时还处于创业期,首要任务时阐述政治理念,而不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所以最后对“啤酒馆暴动”只字未提。结果那个书商大失所望,不过人家毕竟是商人,给这本书包装了下,起了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的奋斗》,最终同样在德国火得一塌糊涂。

第三点,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奋斗》曾出过中译本。当时,极右主义风潮刮到了东亚,蒋介石就对德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口号非常赞同,他还派人专门到德国去考察人家的法西斯运动是怎么开展的。在官方的有意推动下,法西斯主义成了年度热词,报刊杂志都在鼓吹中国要走这个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编译局就组织人编译了《我的奋斗》,并放在商务图书馆发行。但是,这个编译可不是全文编译的,而是整章整章地删去了很多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啊,虽说蒋介石集团很推崇纳粹主义,但人家希特勒可没怎么瞧得上中国。按照他的理论,国家的地位是由种族优越性决定的。你可能会觉得,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种族优越性怎么着也差不多哪里去吧?但希特勒可不这么认为。他就在《我的奋斗》里说:“你能想象一个黑鬼或者中国佬能变成德国人吗?”把中国人跟他最讨厌的黑人相提并论还不说,他还认为日本是比中国高等一点的民族,所以侵略中国是合情合理的。

这就让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的蒋介石集团非常尴尬,想推崇人家纳粹主义,结果人家还看不上你。最终只好把《我的奋斗》中涉及对中国不好的那部分,给大批量删减了。

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我的奋斗》难看到纳粹死忠粉都读不下去,何以蛊惑千万人)

音频稿:归小无

讲述:郑磊

我的奋斗希特勒 第二篇_希特勒 我的奋斗 读书笔记

【我的奋斗希特勒】

读《我的奋斗》有感

1923年11月8日晚,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率领纳粹冲锋队包围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扣押了巴伐利亚领导人,武装夺取巴伐利亚。11月9日,他又率队向柏林进军,遭到警察镇压,希特勒被捕入狱。他原被判处五年徒刑,但只关了8个月便被释放出狱。1924年夏天,希特勒在俯瞰列赫河的兰维斯堡旧炮台的狱中,面授他的忠实信徒鲁道夫〃赫斯,开始了他全面描述他的思想的小册子——《我的奋斗》的写作。这本书举世闻名,它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青人,因为它是法西斯领导人希特勒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研究希特勒反动思想的必读之物。1925年12月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卷。1928年,希特勒又开始口授《我的奋斗》续篇,由马克斯〃阿曼打字记录,后来经过30余年的周折,1961年在西德出版,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随着纳粹党的发迹、上台,该书的销路开始有所增加。到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这本称之为“纳粹圣经”的长达782页的两卷本的书,仅在德国就销了600万册。当时每个德国家族必备此书,否则就会遭殃。男女结婚时,都要向新郎、新娘赠送一本《我的奋斗》作为礼物。甚至连学校的学童也是人手一册。

我利用这个暑假的时间研读了这本自传式的书籍,本以为是一本很有趣的、详细描述希特勒怎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维也纳“工人”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人物的个人故事,然而却发现这本书记载着希特勒的思

想历程和政治主张——“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希特勒承认,他的思想是他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形成的,在这以后也没有什么改变。1913年当他24岁那一年离开奥地利去德国的时候,他心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激烈热情,充满了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并且确信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作主宰种族。在《我的奋斗》中他发展了他的看法:不仅要使战败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更伟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

这本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给世界人民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历史学家诺曼卡曾斯正确地分析了《我的奋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后果的关系,他指出:“《我的奋斗》一书从1933年至二次大战结束,一直主宰着纳粹第三帝国的政治,……《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

尽管希特勒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世人对他个人的研究却从未停止。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辉煌的,他在14年内把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党发展成德国第一大党。他通过44年的不懈

奋斗,当上德国总理,一年后又成为元首,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他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振兴德国经济,让德国重新崛起,在军事和经济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他运用国际政治机会,扩大了德意志帝国的版图。然而,1939年9月之后希特勒是罪恶的。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文明遭受重创。战争罪可以认为是战败的代价,但大屠杀则是不可辩驳的滔天罪行。希特勒杀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犹太人。此外,希特勒为了达到自己的狂妄野心,他提出必须使用三种方法:宣传、外交和武力。而纳粹党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便是“必须玩耍手法,学会说谎”。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说成地狱,把地狱说成天堂”,“谎言越大,人们越是相信”。

总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大肆渲染了其政治主张和“种族优越论”,发泄了对犹太人、对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刻骨仇恨。在该书思想的影响下,德国走上了屠杀无辜、穷兵黩武的道路。 后人应以此为戒,和平万岁。

我的奋斗希特勒 第三篇_我的奋斗读后感

《我的奋斗》读后感

姓 名: 王萌

学 号: 201100620306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年 级: 2011级

指导教师: 李元勋

作品简介

书名:《我的奋斗》

作者:(德)阿道夫·希特勒著;吴迟仁译 页数:272

出版社:西藏自治区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作者介绍: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政治家、战略家、演说家。德意志籍奥地利裔的政治人物,纳粹党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兼种族灭绝计划核心人物。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早年曾经在维也纳求学作画,被美术学院院长拒绝后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巴伐利亚步兵团,获得过一级铁十字勋章。 德国在一战的失利,促使他决心投身政治。1919年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1年成为党首,1923年因为啤酒馆暴动失败而被捕。出狱后的他,以德意志帝国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雅利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反共主义等宣传手段和宗旨得到支持。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从1934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元首兼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将德国从民主共和国家转变为纳粹集权、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帝国。 1939年指挥德国入侵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以闪击战的方式,迅速占领了整个欧洲,而且还占领了中东等其他一些地区。于1941年6月22日进军苏联,但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兵败后

转入战略防御。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节节败退,逐渐走向灭亡。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与妻子爱娃·布劳恩在地堡(供枪械射击用的有掩盖的低矮工事)结婚后自杀。 《我的奋斗》简介: 《我的奋斗》是由希特勒口授,由同僚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在初稿时被希特勒取名为《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它影响着二战前以及二战时所有的德国年轻人,这是不仅因为它是纳粹首领希特勒的著作,更是纳粹主义的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研究希特勒法西斯思想的必读之物。 《我的奋斗》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

【我的奋斗希特勒】

一、绪论 因为要写完成作业,所以抽空看了这本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但是读了第一章我就已经被希特勒的特殊思想给吸引了,以至于后来的阅读都很用心,其实有时候硬性要求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在读这本书上头一定是值得的,如果没有老师的要求,我可能就错过了这本好书。

说到"奋斗",以我的观念,它应该是一种在独特的价值观引领下,朝着确定的外部目标努力的一种行为。而这种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念,善恶标准,信念、坚韧、承受力以及牺牲等元素构成的。价值观的存在就是持续行动的动力。简单来说,奋斗=目标+价值观+行动。如果把奋斗比喻成一辆火车开往终点站的过程,目标就是终点站,行动就是火车,而价值观,就是给火车提供动力的燃料了。

客观地说,希特勒写这个是明显的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他站在他自己、日耳曼人、德国工人党的立场上来叙述他的所见所感。该书第一部分相当于是希特勒对他二十多年的一个小自传,而在这个自传中穿插着对德国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我的奋斗希特勒】

希特勒是一个高傲的日耳曼人,他怀着对日耳曼民族高傲的自尊与自信,极力推崇着在欧洲大陆扩张日耳曼民族的领土,推崇压缩犹太人的生存空间,推崇建立强权政府。

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崇民族的纯化。在这个方面,他十分欣赏犹太人。犹太人在失去国家后的几千年,一直保持着种族的纯化,而且他们通过教育、财产继承一直在低调的维持着他

我的奋斗希特勒 第四篇_《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

挪威作家卡尔· 奥韦 ·克瑙斯加德(1968— ) 以一部名为“我的奋斗”的自传体小说在西方文坛引发了前所 未有的争议。究其原因,一是作者有意借纳粹元凶希特勒的 同名自传宣传自我;二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地披露自己及其 家人的不堪往事。如今,克瑙斯加德虽已名利双收,但也为其 “出卖灵魂”的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他来说,可贵的亲情、 浪漫的爱情都已不复存在,余下的或许只有无尽的愧疚。 克瑙斯加德出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个普通的教师家 庭。由于父母常年感情不睦,克瑙斯加德的童年和少年时 代都是灰暗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自闭倾向。为了 摆脱家庭生活的阴影,他自幼就立志要出人头地。长大后, 克瑙斯加德决定要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希望能在挪威乃至 世界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怀着这样的梦想, 他进入了美丽的卑尔根大学,接受了系统的文学和艺术教育。 1998 年,克瑙斯加德发表首部小说《绝世》,荣获挪威 评论家文学奖,成为历史上首位凭处女作获得该奖的作家。 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 ——克瑙斯加德版《我的奋斗》 文 赵国柱 6 年后,他创作的以天使为主题的小说《万物之时》(2004), 获得了北欧地区最高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的提名。 他的声名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这两部小说中,克 瑙斯加德醉心于语言、自然、音乐和绘画构筑的奇妙世界, 在叙事方法和情节铺陈上充分显现了现代派作家的风貌, 被评论家们誉为纯文学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是,对克瑙斯加德来说,仅仅成为获奖作家是远远 不够的。他觉得,要实现儿时的梦想,自己必须创作出一 部气势恢宏的小说。它不仅要符合文学评论家严苛的审美 标准,更重要的是,它还要触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的心灵 深处。从 2005年开始,克瑙斯加德的创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他的创作主题转向了日常生活,艺术手法也开始向更具历史 厚重感的现实主义回归。最终,克瑙斯加德选择了给他人 生带来重压的父亲作为新作品的灵魂人物。

关于父亲,克瑙斯加德总是有着复杂的情愫。他曾在 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父亲待人冷漠,性格反复无常,与 4 关注 世界文化 母亲离异后离家出走,开始了通向死亡的酗酒生活。父亲离 世后,他得到一种被解脱【我的奋斗希特勒】

的快感,但同时又深感悲痛。作 为他生命中最大的谜团,父亲的短暂人生自然成为他审视 过去与超越自我的文学素材。他要描写父亲是如何从一个为 人父者、普通教师、地方政客堕落为一个离异的、自戕的 酒鬼。不过,克瑙斯加德的艺术转型并不顺利。他无法找 到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来承载关于父亲的人生,为此,他 陷入了长达 3 年的写作困顿期。 2008 年,克瑙斯加德终于突破了棘手的语言困境。那 时,他正值不惑之年,已经育有三个孩子,而他的父亲也正 是在 40 岁时撇下妻儿离家出走。意识到这一点,克瑙斯加 德突然觉得父亲不再那样神秘和威严,他完全可以平等视 之,以记录日常琐事的语言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父亲形象。 从小说的卷首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当 时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 :“今天是 2008 年 2 月 27 日。时间 是 23 时 43 分。我,亦即本书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加德, 生于1968 年 12 月,写字之时,已三十有九。我有三个孩子: 万尼亚、海蒂和约翰。我二婚娶琳达·博斯特伦·克瑙斯加德。 他们四个已在我周围各屋睡去。我家在瑞典马尔默,我们 在此居住已有 18 个月。除了万尼亚和海蒂所在托儿所的孩 子家长,我们在此地不认得任何人。无所谓损失,至少对 我而言无所谓;社交于我毫无助益。”

当没有了叙事技法的牵绊,一切尽可如实描述时,克 瑙斯加德的写作出乎意料地顺畅。最初他每天只能写 5页, 后来则增至 20 页之多。叙写的主要对象也不再局限于父亲 一人,而是扩展到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整个家族,如他的祖母、 母亲、哥哥、两任妻子、孩子等。数月之后,他就完成了 一部长达1200页的手稿,这就是2009年底在挪威出版的《我 的奋斗》的第一、二卷。截至 2011 年底,其长达 2300 页的 其余 4 卷,也在挪威陆续出版。自此,他那历时 6 年、关 于父亲进而是整个家族的宏大的自传体叙事才告终结。 《我的奋斗》的六卷本系列小说既可独立成篇,统合 起来也可被视为一部关于“自我 建构”的奋斗故事。克瑙斯加德 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若干个片段, 对那些逝去的年华进行了普鲁斯 特式的追忆,其中包括他现在的 生活、他的少年时代、他的童年、 他写首部小说时的挣扎、他父亲 的死亡、他第一个孩子的降生、 他想写出真正的伟大文学的志向、 他在更换孩子尿布时感到的烦躁 等。所有这些都深刻地揭示出他 在内心深

处对被父亲认可的渴望, 以及他挣扎于狂妄自大与自我贬 抑之间,对自身能力无休止的怀 疑。总的来说,整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人去努力发现自己究 竟是谁,致力于成为真实的自己而奋斗的故事。 在第一卷中,克瑙斯加德围绕父亲的死亡展开叙事, 第二卷中则对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了深入剖析,回顾了少年 时的不羁行为和首次婚姻的失败,同时还谈到了现任妻子 时躁时郁的精神状况以及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职责。第一 卷一开始,主人公先是对人类尸身上的微生物发表了一番高 论。之后,他就转向了对不同兴趣的哲学思考,中间还不时 夹杂着对其少年时代冲动与困惑的生动回忆。结束部分则 重新回归到死亡的主题上,以三个章节的篇幅详细描述了 主人公和哥哥对父亲尸身及所在房间的清理过程,给人以 强烈的心理冲击感。 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我的奋斗》并 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文中着墨最多的都是一些极为 寻常的生活片段。在第一卷中,几乎有一半篇幅都在描写吸 烟、冲咖啡、喝啤酒、见报刊经纪人、闲聊等日常活动。例如, 我们会读到主人公在卷烟时“抿一一下胶水,清理烟草的细 丝,将其放入烟袋中”;清晨醒来后“拧开咖啡罐的盖子, 往茶杯中放两勺咖啡,冲上水。水顺着杯的边沿慢慢升起, 颜色呈黑色,冒着热气。之后,我开始穿衣服”。

更有甚者, 作者用了11 行的文字写一只苍蝇如何在窗户内嗡嗡作响。 这种事无巨细的描写或许会令读者感到厌倦,但却使小说 呈现出一种未被编辑过的真实,为小说后三章中主人公料 理父亲身后之事时的骇人气氛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读那些文 字,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似乎与主人公一起进入了那个房间, 闻着刺鼻的腐臭气息,看着椅子上冰冷的尸体、遍布大便 的沙发、沾满油污的浴帘、成堆的肮脏衣服、风干的肥皂片、 脱水的面霜和软膏、数不清的酒瓶以及更多令人作呕的东 西。从主人公父亲死后的惨状,我们可以想象他生前贫困、 堕落的生活,以及主人公和他的哥哥用橡胶手套和漂白粉 清理父亲所留污浊时的复杂心情。 在第一卷中,除了父亲之外,克瑙斯加德还用少量篇 《我的奋斗》 5 World Culture Focus 幅谈到了祖母的晚年生活。父亲离家之后,一直与年迈的祖 母住在海边的一处房屋内。祖母当时已神志不清,大小便 完全失禁,身上总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小

说中甚至还对 祖母边喝酒边小便的一幕进行了详细描绘。对多数读者来 说,这种写法不啻于对长辈的大不敬。但克瑙斯加德仍然 坚持认为,这是为呈现生活原貌必须做出的牺牲,而且他 对祖母的描写要比对父亲宽容多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忠实于生活,克瑙斯加德并未对现实 中人物的姓名进行任何更改,而是直接使用了原名。他承 认这种极度的坦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或许会在很大程度 上使小说失去艺术性。谈起创作的过程以及小说引起的反 应,他说 :“我是以一种自闭的心情来写的。房间里只有我 和电脑,就我自己。我从未想过这会造成问题。我只是在 书写现实,不是吗?当然我也一直故作天真。第一卷出版前, 我给小说中涉及的每个人送去了一本样稿。然后,我发现这 将会有多难。简直就像下了地狱一样。” 克瑙斯加德的父系亲属对小说中关于他祖母的细节描 述非常愤怒,并试图通过法律的途径阻止小说的出版。他 的叔叔带着样稿前往出版社,要求将小说中他所有父系家 族成员的姓名改掉。在征询了律师后,克瑙斯加德和出版 人最终做出了妥协。谈到亲人的反对,他认为根本的原因 是他“描写了人们不应该看见的事情。即使是最常见的事情, 如每个人的家里可能都有一个酒鬼,人在年老时都会变得大 小便失禁。大家住在一个小镇,那里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关于如何维持体面与尊严的。我想我的做法让他们感 到了耻辱。各路记者根据小说中披露的信 息,进行了大量的人物专访,把《我的奋斗》推向了一种近 乎疯狂的境地。《我的奋斗》的销量也开始一路走高,连续 数月蝉联挪威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挪威国家广播电台的一 名图书评论员说 :“我一生中从不记得哪部小说能产生如此 多的争论。我只要去食品杂货店,西红柿摊前就会有陌生 人问我 :‘他应该这样做吗?’人们都在谈论这部小说,无 论他们是在咖啡馆里、在聚会上、在小卖部,还是在餐桌上。” 克瑙斯加德并不讳言,此次声名鹊起不过是浮士德式 的梦想成真,他将注定为此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作为对 他曝光家族生活的不满,他的父系亲属已经断绝了与他的 任何联系。他的前妻虽然一开始对自己能被写入小说表示 高兴,但却难以接受他对两人婚姻失败做出的剖析。为此, 她专门制作了一系列广播纪录片,从新的角度对他们曾经的 婚姻进行解读。而他的现任妻子琳达则更为难过。小说创 作之初,她大力支持丈

夫的写作计划,同意在小说中使用自 己的名字。后来,在读到小说的手稿时,她还是因丈夫过于 坦诚的描写而声泪俱下,感到他们未来的生活之中将不再 有浪漫可言。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争议和伤害,克瑙斯加 德在之后的 4 卷中将叙述的重点转向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时代,对当下的事情则很少涉及。在他看来,这样才是更为 安全的做法。他说 :“真正的危险是写最近发生的事情。你 知道,我还写了我的母亲,但写得很少。因为她仍然健在。 我不能去那里。” 克瑙斯加德将《我的奋斗》的创作比喻成文学意义上的 自杀行为。当被问及他的这种疯狂举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 期许时,他给出了意味深长的答复:“我想掏空一切,什么也 不留下。我有一种直觉,当时一切都是虚构,一切都是故事, 一切都在某个地方发生。你觉得你在那儿,你和那儿的人都 有联系,但他们并不和你在一起。我想有一种和他们同在的 感觉。我那样做,是因为我想在文学中创造一种自由,但结 果可能只是一座牢笼而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uoshuo/487498/

推荐访问:我的奋斗希特勒演讲 我的奋斗希特勒电子书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