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

时间:2014-03-19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毒胶囊事件(一):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自古以来,我们在受伤或者是生病的时候,都习惯于向医学求助,吃药打针,以求战胜病痛,延年益寿,医药一直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说是关天的大事亦不为过。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些用来救命的良药,会有一层剧毒的外衣呢?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江西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这些含有毒物的毒胶囊,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而这起毒胶囊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一样,它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严重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何能够潜伏几年不为人知,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xxxx

毒胶囊,是指用工业皮革废料来做成药用胶囊。从工业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经过多次的工序,辗转几个厂家,最后进入到流通领域,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消费,这其中经过的关卡无数,却没有一个关卡真正的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用廉价有毒的工业明胶替代价格较高的食用级明胶,这样明显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情却在默认当中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就像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一样,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知,也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威严!

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销售流通,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阻止这些有毒的东西进入人们口中的。就毒胶囊来说,以工业明胶的价格采购食用级明胶,可能吗?显然不合理的价格后面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吗?就算采购人员被蒙蔽,那么相关的检测手段没有吗?检测原材料重金属超标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检测成品药用胶囊的重金属含量,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厂家理当做的事情,但是这些层层检测之下,超标的药用胶囊一样是一路绿灯的顺利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

显然是利益,暴利驱使人们铤而走险,暴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毒胶囊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相关事件的屡禁不止的源头。其实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资本论》当中说的很明白,资本天性是追逐利益的,当有300%的利润的时候,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然而这并不是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唯一原因。资本的逐利性自古以来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在监管制度和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此类事件出现的机会就很少,究其原因,除了西方拥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之外,西方相对完整的社会诚信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国家经济腾飞之前,这样的事情也很少发生,因为当时人员的流动性很小,社会关系网相对固定,违反道德会导致原有的社会评价降低,而重建良好信誉的成本就相对很高,而现在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比较薄弱,重建也相对容易,这样导致那些人们在道德方面的约束大大削弱,也就是我们的普遍感觉到现在人们的诚信不如以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原因。

只是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想要建立起每个人的完整的社会诚信评价机制,将一切社会生产生活纳入这个体系之内谈何容易,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却不是一朝一夕可

以建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立法,有效执法,就成为当前最有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是不够完善,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很多违法的行为,换个地方,换个领域又可以继续。就像这次的毒胶囊事件,我们国家现有的立法就存在可操作性差,罚款数额难以认定,不足以从根本上让制假及参与制假厂家失去再次制假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立法工作不完善的地方。然而立法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法律对于瞬息万变的生活来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法律滞后,道德约束力量严重削弱的今天,加强监管力度就成为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了。

我们国家的监管制度一般分为社会监管和管理部门监管。社会监管已经在很多起事件中表现出了它的力量,网络作为社会力量的集合,在推动社会进步,传达民意方面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网友们聚沙成塔的力量,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已经为我们揪出了贪官无数,对于数不胜数的无良生产厂家而言,人民群众无处不在的双眼是约束他们最强大的力量。但是对于某些相对专业的领域,没有专业设备和知识的普通民众就很难有效的介入监管了。

就毒胶囊事件而言,没有专业的检测工具,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胶囊当中的铬超标,对于工业明胶与食用明胶的区别也是这起事件之后才普及的知识。显然社会监管对于毒胶囊的监管几乎不可能,而相关的部门监管力度又很薄弱,监管手法也相对单一,对于生产厂家的原材料来源,以及生产成品的质量检测,基本都只能靠厂家的自律,这对于药品这样关系到人们健康生命的重要产品仅仅靠厂家自己的道德观显然是不够的。在大陆的毒奶粉事件出现之后,香港政府的迅速行动,对于相关食品的检测和公布结果都非常的及时,很快就挽回了香港市民对于奶粉及相关奶制品的信心,而相对的,在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4年,国产名牌的蒙牛伊利牛奶依然屡出状况,内地人民对于奶制品和奶粉的信心依然不足,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各种外国品牌的奶粉占有几乎全部的中高端市场,比邻香港的广东人民热衷“走粉”(走去香港购买奶粉),淘宝上奶粉代购比比皆是,说明的都只有一点,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依旧不能让人满意。在毒胶囊事件已经发生之后,我们的药品监管部门是否能做到恢复消费者信心,保证下次不再出现同类事件呢?

毒胶囊事件,作为2012年上半年的药品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而从这个事件当中,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沦丧,看到了无良厂家的无所不至的违法行为,看到了部门监管的严重缺失,看到了相关立法的滞后漏洞,这些都不是仅仅在毒胶囊这单个事件中存在的,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除了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补充立法细则严格执法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行为应该是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检测方法。

毒胶囊事件(二):毒胶囊事件论文

毒胶囊事件可以不再发生

【摘要】:中国大陆无奇不有,奇就奇在出现很多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人们深受其害。2012年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更是让人担忧。本文浅析发生这起类似事件的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不良影响以及让“毒胶囊”事件不再发生的对策。

【关键词】:毒胶囊,质量安全,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经济发展,道德建设,法制,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重视。在法律规定中,药品安全指药品无毒、无害,满足应有的营养或治病的要求,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慢性、急性或是亚急性的危害。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

一、 中国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今年,中国大陆出现了多起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食品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毒胶囊”

【2】事件的曝光更是让人谈药色变,引起社会对打着“救人”旗号的制药企业产生恐慌和深深的担忧。

我国制药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纵观中国的制药企业,他们是否有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通过媒体曝光,原来“胶囊是这样制成的”【6】。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救人”“治病”的旗号让人堪忧,有人觉得这些没有道德和诚信意识的企业家打的是“致病”的旗号才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药品研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药品安全风险的防控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毒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这种事情医药行业内人尽皆知,为什么监管部门不知道?这说不过去吧?为什么媒介能知道,专业监管部门不知道?事件媒介曝光了,监管部门才蜂拥而至,大张旗鼓的“作为”。

(二)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

药品生产厂商内部管理不严,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降低药品质量。

(三)社会风气不正,行业潜规则做崇。

其实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并没有非常严重的惩处,于是,大家就都无所顾忌,该生产的生产,该使用的使用。

(四)没有很好的监控和跟进。

很多企业的GMP标准认证都是为通过而通过,通过后大家就无所顾忌了,因为后续监管不到位。

(五)地方政府的庇护以及政府不作为。

(六)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实施不普及。

三、毒胶囊事件的影响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毒胶囊”究竟有多毒?

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一) 对消费者:

六价铬离子若被人体长期吸收,会引起黏膜发炎、溃疡、皮肤过敏、皮肤湿疹、鼻中隔溃疡、喘息性气管炎等,并有致癌作用。消息传出,一片恐慌,有人担心吃到“毒胶囊”,吓得不敢吃胶囊药物,影响治病时间。【3】

(二) 对企业:

毒胶囊事件影响企业信誉,企业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生产不规范、规模小的明胶企业必将被限制、被淘汰。药品产业生产受限,销售量普遍降低。药品企业出现低谷时期。【8】

(三) 对中国:

众多食品、药物安全管理事件的曝光,对一个发展中国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海外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也会摇头,这已经表明我们的大国形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损,而且国外消费者也在一点一点地对我国制造散失信心。总的来讲,他们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更高贸易和关税壁垒,而且很大可能采用反倾销的手段来抵抗我们产品,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 避免“毒胶囊”事件发生的对策

(一)消费者: 1、学习鉴别胶囊的方法

如何鉴别“毒胶囊” :食品添加工业明胶做的胶囊和药用明胶做的胶囊会有三个地方差异。 ·质脆:一般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比较差,相对比较脆,因为杂质多。有的胶囊一捏就碎了,或者是打开之后一碰就碎。

·色艳:胶囊颜色越鲜艳的越要小心。因为食用明胶是透明的、白色的,很干净,而工业明胶杂质多。工业明胶会多加香精、染色剂来掩饰杂质。

【毒胶囊事件】

·口松易拧:工业明胶做的胶囊很多不光质量、材料、工艺、环境上差,很多胶囊口是松的,很容易拧开。【7】

2、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

邓小平曾讲过一句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出现越来越多关于道德缺失、良心缺失的事件,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警示我们要加强孩子的教育,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3、提高质量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二)企业:

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4】对企业的资源管理,以及对产品实现做出建设性的行为。

2、 内部质量审核【毒胶囊事件】

企业依据某一质量体系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质量体系,验证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有效地运行。包括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

3、提高道德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人文关怀意识,参与培训。

(三) 政府:

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力度,依法执法。不断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和法制保障。【5】

(四) 社会:

1、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和法制保障。【1】

2、发展经济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能说服人的,它的“话语权”是最多的。经济好了,办起事来也会事半功倍。美国是个发达国家,他们就没有毒胶囊,没有毒奶粉,为什么中国就有呢?西方的发达经济带动了其社会各种保障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贫富差距太悬殊,这个现状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9】

3、建设、道德建设,加强国民教育。

最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普及的可能性还比较小。

4、依法治国

法律不是形同虚设的,它不是制定出来就像花瓶一样摆放在那里供大家观赏的。我们要真正的,像口号讲的那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五、结语

【毒胶囊事件】

就像一虎一席谈说的一样,中国消费者与外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一个良心的社会,一个安全的食品药品环境。思想、道德在这个利益熏心的社会里是需要载体的,或者说它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因此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法制。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

【2】毒胶囊 百度百科

【3】《“毒胶囊”究竟有多毒》 开心网 /repaste/88202016_6882415738.html

【4】《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究》 梁梁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辽宁大连

【5】《陈竺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公平可及》 张东风 中国中医药报

【6】《“毒胶囊”是这样制成的》 钱江晚报(杭州)

【10】凤凰网《一虎一席谈》 毒胶囊如何解“毒”

毒胶囊事件(三):2015毒胶囊事件反思

第1篇:毒胶囊事件的深刻反思

毒胶囊事件却再一次让我和我可怜的同类目瞪口呆。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看到老人跌倒了你不扶也算了,看到被两辆车辗压后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你不抱也算了,我理解你,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相信你,那不是你的本意,不是你内心的表达。

可是,现在,面对毒胶囊,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你又作何解释(

看看吧,我的亲亲的祖国,你的一位名叫重庆子衣的美丽的女诗人在怎样的无奈和疼痛中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在五毒俱全的现实里,我们还得对着祖国说爱/还得对这个剧毒中的国度/说着泪水,忧虑,说着应该说着的赞美”!

从地沟油到苏丹红,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我们能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到如今,连治病救人的药也不能吃了!我曾经说过,口水是诗,下半身是诗,废话是诗,试问,还有什么不是诗?而现在,我只想问,我亲亲的祖国啊,还有什么能吃?

第2篇:毒胶囊事件的反思

1、胶囊市场供需关系:本来,空心胶囊市场供大于求,在原料成本的巨大差别下,一些不良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于是便有了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出现。

2、相关法令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差:与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的弱化。空心胶囊以前是按药包材管理,近年才划归辅料管理,在《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药包材的监管要求比较明确,而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方面完善了对胶囊用明胶的详细规定,并制订了一些新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版标准中对于“明胶空心胶囊”有七大详细要求。而此次事件却表明了《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规定的苍白与无力。

3、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多部门交叉无法明确责任: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从而带来责任认定模糊、相互推责等问题。正如胶囊事件中,胶囊本身不是药,生产胶囊的企业可能是质监部门在管,而胶囊最终会被用作药品的包装,药品又由药监部门管。将社会事务拆解成了不同的环节,交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多头管理的方式必然容易产生职责不清的问题,监管难以无缝对接。再加上政府协调不力,才会导致此类事件频发。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即便此次的监管部门受到了处罚,依旧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4、公关利益复杂,利益共同体的攻守联盟战略“漂白”问题根源:“毒胶囊”事件曝光后,接二连三出现一系列怪象,比如药监部门不承认媒体送检的检测结果,涉案工厂放火烧毁有关资料,嫌疑药厂不承认不道歉,分管县长表态只谈功绩不言过。

树倒猢狲散,没有人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企图毁灭证据撇清关系。问题明摆着,就是有人不到黄河不死心,时间可以换空间,时间也可以混淆黑白,因为背后看不见的手,是一支“牵手观音”之手,能量大着!等待利益共同体的攻守同盟,是中国熟人社会的特色!

“毒胶囊”简单问题被复杂化,表明我们的监管体系,我们的执法部门以及企业之间,都在和一个看不见看得见的“利益”,结成了共同体,一旦危机来临,他们会做出应激反应,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不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和根本解决的办法,而是将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保护的更加密实,更加安全而已。

5、意图息事宁人的荒谬专家论调:在一起公共事件中,当政府缺位、责任方封闭、媒体无力时,面对一堵堵“隔离墙”,公众往往倚重于专家的独立建言与释疑解惑。但在“毒胶囊事件”中,“专家”的表现乏善可陈。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呼吁大家“要冷静,不必恐慌”,一日数粒铬超标胶囊无碍的言论,被网友讽为“故作天真”。这与3年前北大教授“上访户多有精神病”的言论如出一辙。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吃少量铬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一个本来就不该使用工业明胶毒胶囊的原则性问题。科学姿态丢掉,公言身份也尽失,混淆是非的言论引来舆论汹涌。

6、即使事件曝光,惩戒软弱无力甚至不了了之:很多国家对于食品安药品的监管都非常严格,比如日本,政府的严厉监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如果政府自身环节出了问题当事人一定被开除,有刑事责任还要负刑事责任;此外,涉事企业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在这种监管惩处体制下,犯错误的代价非常高,因此对于企业与政府人员都有很强的威慑力。

第3篇:“毒胶囊”事件的反思

2015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

》,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一、从毒胶囊事件曝露的问题:

1、胶囊市场供需关系:本来,空心胶囊市场供大于求,在原料成本的巨大差别下,一些不良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于是便有了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出现。

2、相关法令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差:与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的弱化。空心胶囊以前是按药包材管理,近年才划归辅料管理,在《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药包材的监管要求比较明确,而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方面完善了对胶囊用明胶的详细规定,并制订了一些新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版标准中对于“明胶空心胶囊”有七大详细要求。而此次事件却表明了《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规定的苍白与无力。

3、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多部门交叉无法明确责任: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812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