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社会公德心

社会公德心

时间:2014-03-13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社会公德心(一):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论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所谓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它是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文化所形成的基本道德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社会道德的有无与多少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乃至个人的文化与修养。同时,它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德也渐渐被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与作用。公民素养是社会公德的核心,社会公德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今我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在不同群体中差别很大,但不伤害他人作为社会公德的底线仍为人们所共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合理处理好社会公德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联系。

关键词: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核心 社会公德的内涵 道德底线 高素质人群

一、公民素养

作为社会公德的核心,公民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提高,公民的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么什么是素养?有人曾说过,当你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全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个人素质。一个人,懂得为他人着想,知荣辱,拥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品质是一个高素养的人的根本。我们经常说素质,什么才叫有素质的人?素质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更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有些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无可挑剔,绝对是一个完美的高素质人,但在其他时候呢?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好的素养体现在任何方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因身边的人或事而改变。能在无人知晓的时候帮助他人,能在明知不会收到回报时给予他人帮助,能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这才是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所拥有的气质。而在当今社会的我们,看到的多是用来表现的素养,而真正发自内心的讲公德的人却越来越少。

对于公德的核心公民素养,我们要靠平时的自我培养与锻炼才能有所提高,从而有条件去做一个有公德的中国公民。【社会公德心】

二、社会公德的内涵

公共道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公民基本道德的二十字原则是最恰当不过的概括。

(一) 爱国守法

爱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世世代代生活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种情况,都不能忘了我们是中国人,都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做出有损我们伟大祖国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与一切损害我们祖国利益的人作斗争。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国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作为一名合法公民,守法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社会的法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每个公民都做到爱国守法,才有实现和谐社会的可能。

(二) 明礼诚信

【社会公德心】

“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中国自古讲究礼仪的代表言论。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的诚信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诚信,只有通过明礼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来。

(三) 团结友善

团结是在为某个目标奋斗时形成的紧密联系。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团结的基本内容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团结会产生钢铁般坚不可摧的力量。友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要友好、友爱,与人为善,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

(四) 勤俭自强

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即勤劳和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消费的态度,它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财力。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里就有“天行分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世代相传,鼓舞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做到自强自立,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自强,更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敬业奉献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与爱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宋朝朱熹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说,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奉献,就是公民无论参加何种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它意味着大公无私,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务整体,先人后己。

三、公共道德底线:不伤害他人

有很多人这样说,我没有什么文化,没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违背社会公德呢?其实,一个人的道德水品是不与其接受的教育完全成正比的。很多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反而体现出很好的道德修养。的确,我们很难拿捏到底我们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是不可能完全统一的。既然这样,我们就拿一位哲学家的话来作为社会公德的底线:无论你做出何种行为,只要不伤害他人就不算不道德。对于社会公共道德来讲,每个人都会有其个人的认识,这与法律不同,所以很多边缘问题就难以达成共识。正因为如此,一个能保证民众和谐的道德底线就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我们怎样看待道德,我们的行为都不能伤害到他人。

四、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法德并举是历史的借鉴,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仅靠刑罚是不行的。秦用严法酷刑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无论是“明德慎罚”、“礼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五、道德与我们的生活学习

有人说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人群的聚集地,这种说法多半源于对教育水平的认识。而在现代大学生当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图书馆、食堂的占座,打饭坐车时的无秩序,课桌文化、墙壁文化都十分普遍。践踏草坪,乱丢垃圾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并非高素质,拥有很好的道德修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来祖国的栋梁,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公共道德的培养,加强学习注,重锻炼,严于律己,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

结束语: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少不了我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

参考文献:1〕〔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陈升:《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李华林:《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新视野》2003年第2期。 〔4〕罗国斌、增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却是及其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宣云凤:《论主体社会公德意识的他律》。

〔6〕汤丽芳:《我国低层次得到的难题——社会公德》,《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4期。【社会公德心】

论中国社会公德的

现状和问题

姓名:张宇

班级:汽修三班

社会公德心(二):中国社会的公德心

中国社会的公德心

每日,清晨,如期而至的闹铃便意味着新一天的开始,我们踏着朝阳便走向社会。是的,我们走过的每一天都是在向社会迈进,不紧不慢,有条不紊。那么,什么是“社会”?我们为什么走着不同的路,但最终却殊途同归,都流入了社会?因为“社会”其实是一个现代意义上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类联盟。只要你是人,我想都不会喜欢孤单,于是,我们便开始进入社会,去寻找那些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们。所以走向社会一定是一个人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 一个人的好坏决定不了一个社会的发展,但一个社会的发展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和未来。现在,我就以中国——我的祖国,作为一个社会结构来论述公德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由封建帝国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千余年的丰富历史,涵盖的文化博大精深。常言道:“历史使人明志。”公德心到底对一个国家、社会有多少影响,我们应该从历史入手,深入探究。

【社会公德心】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在中国文化中首次涉及到“公德”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礼”字,它源于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的这样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向他的弟子传授一个为人处事的根本在于公德的道理,无礼者则无立于天下。这个“礼”字的提出可谓是比西方一些国家意识到公德的存在早了千年之久。由此可知,“公德”早已在这个富饶的国度中成为了一把量尺,衡量着我们华夏子孙,决定着这片土地的富饶,这些淳朴百姓们的安康。

历史仍在发展着,公德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因为公德本身就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产物,所以德失则国丧!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说过:“中国人太注重私德的培育,所以忽视了公德。”而中国近代,1840年到1949年,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中,中国正是一个公德沦丧的年代。只有我们中国人知道我们在这100年中挨了多少打;只有我们中国人铭记我们在这100年中受了多少屈辱;只有我们中国人数清了我们在这100年中签了多少条约。这100年使一个兴盛富饶的国家瞬时坍塌了,落进了一个低谷,陷入了一个深渊。黑暗!四处伸手见不到拇指,没有阳光和空气,取而代之的是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一个国家都笼罩在西方强大势力的阴影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没有仁爱之心,更没有善意之举。为何一个泱泱大国会沦为他人刀俎下的一块鱼肉?这就是由于

国民公德的沦丧!中国政府公德的沦丧!人们都只顾及着一己私欲,却忘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兴衰!袁世凯想着如何稳固自己民国皇帝的地位;各个军阀想着如何夺取政权,一统天下;百姓则想着如何回避战乱和灾难。就是这样一个私欲横行的社会,只有他,毛泽东,为中国这一沉睡的雄狮说了一句话:“我们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于是,沉睡的雄狮醒了,中华民族崛起了,我们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我们重新拥有了主权,我们华夏儿女又看到了光明,这片光明就是人民复苏的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魂——全民公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就是中国人的公德。

作为新一代青年主力军,我有义务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可是从书中看到的美好的大同社会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生活差距还是很大的。什么是大同社会呢?《礼记礼运》中孔子曾这样描述过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且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其大致意思就是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斗争的和谐社会是每个人所向往的社会,这就是大同社会。而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社会呢?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欲横流,以法律为底线,人来人往,匆匆而过的社会。这个社会里有了被世人淡漠的“小悦悦”,有了一位叫李刚的爸爸,有了一辆追尾的动车,有了一堆加了“三氯氰胺”的毒奶粉,有了一块很贵的切糕。中华人民的道德意志啊,正在被一种特殊的纸腐化着,它叫做纸币。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为它奋斗着,出卖了他们的道德,出卖了他们的时间,甚至出卖了他们的灵魂,忙忙碌碌,费尽心机。值得吗?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实在让我这个即将踏进社会的大学生为我的人生感到担忧,是拾起那已经快被金钱埋没的道德吗?还是跟随大流漠视这个社会?我确实还没有想好,但我只想告诉这个社会,如果中国人民再不拾起快被埋没的公德,那么历史悲剧可能会继续重演,我们还会被超越,超越,仅此因为公民道德的沦丧,而继续挨打。

为了我们民族的长久不衰,为了我们的共同富裕,为了我们的大同社会,请不要再被金钱腐化,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捡起身边的一片纸,帮助一个残疾人士,诚信对待每一个人,温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和谐社会先完善自我。【社会公德心】

或许你会在心底暗暗思考,即便我是这样以德为己念,可是别人呢?没错!现在的中国社会在公德方面确实是一滩浑水,谁趟了,自然会带着泥,可是如果在一滩污水里滴入大量的清水,它不就晶莹透彻了吗?十三亿滴清水的力量合作起来其实足以洗刷污水,看你、我、他是否敢于牺牲,以小我成就大我,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德。

【社会公德心】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2012年的冬天是世界末日,我们有幸还活着,我不希望未来会有一个世界公德末日的冬天,所以觉醒吧!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你的贡献,为你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社会公德心(三):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它是一种软性的规则,不像法律那样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是否遵守社会公德是完全由个人自我决定的,就算你违反了,别人也没有权利来处罚你。梁启超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可见社会公德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它需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同遵守,共同构建。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当时就有着详细的社会道德体系。虽然其中的许多都是糟粕,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这些实在是不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借鉴。但是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儒家所提出的“仁”、“孝”的思想,对于现在我们社会公德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作用。

但是现在,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马路上车辆的加塞、变道,出国旅游时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不尊重,还有网络上一言不合引发的“撕逼”大战,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身边时常发生的真实情况。昔日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现在为何成了这种模样。难道,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发生了“道德滑坡”吗?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道德却不能一蹴而就。试图用精神上的革命,来快速构建一个完美的道德社会,显然是天方夜谭,无法实现。现在颇为严峻的道德形势,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和构建道德社会的迫切。

社会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孔子提出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还是马克思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都需要人们有着极高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我国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中国人在出国旅游时的不文明现象却屡见不鲜,甚至在埃及神庙上也出现了“到此一游”的字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基础的东西。如果缺失社会公德,那么我们人与那些不懂礼仪的野兽又有什么区别,人人都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一味追求金钱,公共秩序不复存在,那样的情景,我无法想象。

社会公德是我们社会中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这一点不仅被写入宪法,也应该写入我们每个人心中。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能看见千年前古人理想的“大同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6394/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