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旅游知识 >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

时间:2014-08-19   来源:旅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旅游知识】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一):暑期三下乡课题调研报告

湖南商学院

暑期三下乡课题调研报告

题 目

系 部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沩山区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会计学院 会计0801 会计0801 会计0801 080410035 080410045 080410039 苏晶晶 汪常凯 周露 会计0801 会计0801 会计0801 080410049 080410048 080410036 李宇翔 姜建梁 白佳佳 汤 健 曾 丽 教 授 讲 师

2009年 8 月 1 日

沩山区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调查目标:为了深入的了解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乡村环

境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

行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7月7日~2009年7月9日

调查对象:沩山区的农民,旅游区的游客,沩山乡政府有关领导

调查方式: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沩山亦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雄跨湖南宁乡西北,北邻桃江,西接安北,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余米。沩山四面皆水,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形成“大沩凌云”的奇特景观。这里坡岭逶迤,山谷幽深,冬暖夏凉,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处所。沩山人杰地灵,文物荟萃,山四周遗迹遍布。唐相裴休、唐诗憎齐己、宋抗金名相张浚、湖湘学派创始人张拭、南宋经学大师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沩山平添几多神秘色彩。盆地西北侧的毗卢峰下,更有千年古刹密印寺--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山仰宗祖庭。密印寺周边,聚集了众多自然景观,有大沩凌云、仙人朝贡、美女梳妆、白果含檀、芦花飞瀑等三十六景。走进沩山能真切感觉到“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的禅境。密印寺以东六公里,就是全长10公里的沩山峡谷,也就是沩山漂流的所在地,当地人也称百叶坡峡谷,峡内奇峰陡立、苔藓满石、起伏跌宕,险峻无比。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实地考察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是特色突出。沩山峡谷绝崖千仞、气势恢宏、潭瀑相连、奇石遍布、惊险刺激。二是品位很高。峡谷内看点有100个以上,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三是开发前景广阔。此外,钟乳石遍布,如罗汉云集的千佛洞和三山环绕,

温和平静的青洋湖等景点也是游玩的好去处。原省政协副主席游碧竹三次考察沩山,赞誉沩山区内“自然风光独特,堪称山奇水秀;人文景观丰富,可谓底蕴深厚”。如此美景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圣地,怎会不令人眷顾?又怎不会令人流连忘还呢?

目前,全球旅游业不断升温,中国旅游业日日刷新,湖南旅游业势头强劲,周边市县旅游业异军突起,当此之时,快速融入,跑步跟上,是沩山区的首选。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沩山得到了全面的开发,逐渐为人所知,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灵向往的场所,伴随着这一切的发生,当地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等也因此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与改善。沩山区如何进行更深度的开发和更热力的营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沩山区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交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的出发地(客源地)、旅游者的到达地(目的地)和旅游者借助交通产生的位移(连接媒体)三大板块构成。交通既是旅游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出行最基本的前置条件。据调查,沩山区拓宽硬化公路16.5公里,全长27公里的沩山旅游小环线全线贯通,景区通行能力得到提高。一条条水泥公路由山脚盘旋而上,青山白路,几年前的那种黄泥路早已不复存在。许多村民说交通较以前便利了很多。每到旅游旺季,盘山公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时宁静秀丽的沩山就变得热闹起来了。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首先,便利的交通能引来更多的游客。因为部分潜在游客还在犹豫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交通不够便利,还有就是没有

住宿的地方或住宿条件不好等(这个会在后面提到)。再则,交通的发展和纷至沓来的游客对增加就业机会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一是旅游区的建设。我们了解到,万佛灵山建设的累计完成投入12500万元,完成征地1208亩,拆除房屋27户,迁坟47座,征用和平整安置区用地59.1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主拜道一枝五叶菩提树方案,完成了广场、拜道、须弥座、石佛像浮雕认定和布局定位;大佛建设主体钢架、灵山温泉山庄4栋楼的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万佛灵山环山公路完成硬化。二是集镇建设。在沩管会、建设局和县城建投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沩山仿古街立面改造及集镇的硬化、亮化、绿化的规划设计,并拓宽硬化了全长2公里的沩山大道,下在进行绿化和亮化。这种集镇建设又会导致乡村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会、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自下而上乡村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3、促进工商业、农副产品行业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的城镇化,将会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是对工商业的影响。经过实地调查,万佛灵山脚下的街道上各种商店、饭馆、旅馆比比皆是,且生意兴隆。尤其是宁乡沩山的特产沩山擂茶、沩山毛尖销量可观。根据沩山乡2008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得知:从年初至11月份,全乡完成县城生产总值1322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5.3%,同比增长0.5%;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4018万元,完成任务目标的100.45%,同比增长了8%;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534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5.8%,同比增长7.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产值1166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7.19%,同比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9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3.72%,同比增长26%。

二是对农副产品的影响。在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茶叶立乡、旅游强【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

乡、科教兴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沩山茶叶产业的发展史上有了新辉煌。宁乡县的沩山、巷子口、祖塔是该县优质茶叶主产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影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九位。根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底,沩山新建良种茶园4000亩,涉及全乡10个村,500多农户;完成低改良种茶园500亩,建成有机茶基地1000亩,良种母本园基地500亩。通过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沩山茶叶总面积由1998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的6000亩,采摘面积达5000亩,茶叶总产量达40多吨,茶叶总产值约1600万元。目前,沩山已初步建成了茶叶专业村4个,成立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大小企业8家,茶叶合作社会3个,配置各种茶叶加工机械96台,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户约300户,1500余人,茶农户亩年均收入约5000元。

成片的茶园成了非常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欣赏崇山峻岭的同时还能一览茶园风光,美不胜收,游客纷至沓来。茶园的建立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茶园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迅猛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首先,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而且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其次,旅游业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个景区的成功开发,就可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农民摆脱对土地与农业的依赖。再次,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贫困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就业提供了有效渠道;旅游行业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带动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大幅度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使其迅速脱贫致富。 据调查,自沩山漂流08年5月开漂以来,接待游客15万多人,创营业收入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二):干部下乡调研报告

深入基层 了解民情

——县园林管理局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0年10月26日——2011年11月26日 调研人员:申、孙、赵、杨、李

调研方式:入户访谈

调研乡村:常金、北栗、常珍三个村

调研背景: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组织千名干部转变作风下乡住村开展“六个一”活动的总体部署,我局以理论联学、发展联谋、实事联办、责任联动、党建联创、项目联建的“六联”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现状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对村民务工情况、村民收支结构、物价变动、乡村教育、民风民俗等课题进行了访谈。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一再强调我们调研的建设性和温情化,使大家与老乡交流过程中敞开心怀,为老乡送上一份关怀,自己在加深对农村深入认识的同时,也收获一种对乡村的情怀,防止进入为调研而调研的误区。

写在前面的话:

这次调研虽有固定的课题,但在调研中是分小组进行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又因整体而言,这次调研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比较广泛,各种问题了解不太深入,我个人又比较关注村民对于生活方面的情绪,所以这份报告在主观想法方面会浓些。

这三个村是区下辖的三个行政村。常金全村人口1170人,党员32人;常珍全村有1150人,党员32名。北栗全村1090人口,党员30名。在调研过程中主要了解了村里的土地、消费、务工、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和老乡对于这些的看法。下面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一、土地

经营状况:人均耕地1.3——1.5亩,以种植玉米和蔬菜为主。机械化耕作,灌溉以电抽取为主,经济效益良好。

出现现象:因二十几年未再分地,造成土地拥有很不均衡。因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给亲戚、朋友现象很普遍。宅基地使用和审批也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

村民态度:近来经营土地收入较为可观。国家政策好,但农用物质涨幅大,甚至抵消了免除的农业税。规模经营能降低成本,不反对甚至赞同规模经营,但要实现规模经营,需政府做很多工作,并且必须保证农民利益。村民对重新分配土地并无强烈要求,一则是因为国家政策长期不变,二则是因为土地已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则是重新分配必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

然导致土地多者的反对,阻力也较大。

一些想法:土地增收潜力不大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造成的生活紧迫的矛盾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内在动力。整体而言,土地收入虽已不占农民收入的主要比重,但各村各家情况差异也较大,土地于他们而言仍很重要。

二、消费

在村民的日常消费、耐用品消费、大众消费以及医疗教育支出中,以房子、婚庆、丧葬为主的大众消费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负担。

房子:村子里的建筑以二层楼房与平瓦房居多,新建的房子主要是二层楼房,村民建房比较实用和理智,并无过度攀比之风,村中道路两旁有许多砖垛,因为有许多村民准备建房,另外,砖价上涨较快也是原因之一。建房费用这几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前些年建一栋五间平房手工费一间1500元,现在一间就要1700元。如今一所新房建下来再加上装修要8——10万元。一位老乡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说他家的一座配房三年前要2万,现在建下来就要4万元。

婚庆、丧葬:婚庆、丧葬等支出也是村民的一大负担。就以宴席而言,一般要40——60桌,个别甚至上百桌,而一桌要花费一百多元,这是对于办理的一方来说。对于其他村民来说,每年的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婚丧嫁娶、添孩子之事也都要随礼,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自身经济条件每次

送二十至三五百不等的礼,一年遇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种事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村民对此多有不满情绪,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因为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中,“花钱事小,丢面子事大”依然是很强的观念,一家人一辈子也遇不上几次这种事,办得太寒碜,惹人笑话。鉴于这种情况,一位大叔提出希望政府或村委能出面对这种情况引导、规范一下。对于要结婚的家庭来说,花费还远不仅仅于此,在村里一般情况而言,结婚时男方要有一所新房(8——10万元),彩礼要3——5万元,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电动车、摩托车等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也是需要配备的,这些又要花费1——2万元。如此算下来,一个婚结下来要支出十几万到二十万元。这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费用,而这一部分钱基本都是要有父母来负担的(因为年轻男孩多外出打工,但多数不怎么往家寄钱)。而父母普遍认为自己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为他们张罗结婚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负担确实沉重,以上计算的还是家中一个男孩的情况,如果两个或多个,那负担更是可想而知。

三、务工

村子里有在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两种形式,本地的一般是作为泥瓦匠在周围村子里帮人盖房子,还有到康宝、昂生、亨德谊、清华务工的,也有到村办预制厂务工的,工资一般在50——60元∕天,有的月工资800元左右。在外地打短期

工的有去建筑队的,长期工有作焊工、泥瓦工、做小生意的等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十几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广东等地的工厂里务工的。我们在访谈时,有姐妹俩,大的二十岁,在平顶山上了大专刚毕业,小的十八岁,初中毕业。她们认为上学并无太大用处,成本过高,并且毕业后工作依然很不好找,村里十五六岁辍学的很普遍,有的家长当女儿学习不怎么好时就不让上学了,让出去打工,但有的家长也不想让女儿出去打工,认为女孩子离家出去他们会不放心,再说家里也不指望她们去打工挣钱,而男孩多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上而辍学。在聊到农村和城市生活时,两个女孩儿也流露出了对大城市精彩生活的向往,并且认为农村生活平淡无聊,但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大城市的可能性不大,自己也坦然接受,过些年就出嫁,要长期生活在农村。而与这个例子相呼应的是与一位大伯的交谈,他当年帮村里推销苹果,在外打工、做生意,行走大江南北几十年,现在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外出打工,爱人也去世几年了,自己与两岁大的小孙女一起生活,料理着家里的七八亩地过活,生活还算不错,准备这两年建新房。

这位大伯虽然恰好算是那两个女孩子的父辈人,但我却从这位大伯身上看到了两个女孩子的未来,这仿佛是一个轮回:上学——辍学——打工——结婚——再打工——回乡(儿女已成人——再打工——……),不知道这个圈子会转

进城下乡发展课题调查报告(三):2016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一)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51994/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