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时间:2018-10-2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第一篇_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 刘铭 性别 男 年龄23 CET程度 六级 学院 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 城市化内涵

1.1 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1.2 城市化的度量

城市化是多维的社会历史过程,包含了人口的迁移,从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故而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属性去刻画城市化水平,或者综合几个方面采用多维的方式刻画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最直接的一个特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即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在各个地区间、各产业部门间的合理转移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演进的一个显著表现。人口城市化中的非农人口比重可以反映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可以反映经济的繁荣程度,人口城市化中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状况。因此,人口城市化从多个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因此,本文使用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采用现在国际通行的做法,用城市化率度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城镇非农人口/总人口 X 100%

1.3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自工业革命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己走过了200余年,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5%~6%,现在的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己超过50%,发达国家达70%以上。纵观世界城市化历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稍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才会趋缓,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城市化进程会经历发生、发展、成熟三阶段,其规律性的变化是发生阶段速度缓慢,发展阶段速度加快,成熟阶段速度又趋缓慢。

城市一旦形成,由于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者都造成城市自身的扩张,扩张的速度取决于这两者效应

力的大小。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但城市的规模不能也不可能无限扩大,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病会越来越严重,形成负的聚集效应,当负效应压倒正效应时,即是城市的扩张边界。

研究发现,2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经济效应最佳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最强,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也最快。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水平很低和整体城市化速度较慢,大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易发挥,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增长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到城市化进程趋缓阶段,己不存在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二、 我国当前城市化现状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 92%,到2012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2. 57%,平均每年增长了 1.01%。其中从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

展,1996年城市化水平比上一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此后每年基本保持了这个速度增长。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共提升了 22. 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了1.3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如下图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103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 143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2. 57%,比上一年提高了 1.3个百分点。这表明,截止2012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 57%。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202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2050年为67. 2%,经济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将达到85.9%,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能达到61%,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7. 3%。

我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与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小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同时依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1980年,我国只有51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自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共有185个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1% 的增长率计算,到202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城市人口可达8、9个亿。城市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1)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各省之间甚至省内之间的发展也是差异巨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继续扩大,我国城市的数量虽然多,但是过于分散,区域之间也缺少交流合作,这使得我国城市化质量明显偏低,特别是大中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实力薄弱,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城市与世界大城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拖延了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2)剩余劳动力增多与城市吸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就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收入的追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他们缺少高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只能依靠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生活,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又不算是真正的城里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城市企业富余劳力比重加大,城市下岗人员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存,使我国就业形势尤为严峻,逐步增大的就业压力极易造成城市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问题复杂化。

(3)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制约着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分离”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将人分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这个制度曾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发挥过一定作用,有效防止了农村人口盲目的向城市涌入。但在当下,它已经束缚了生产

力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种种福利制度,可以使人在一生中享受的福利天壤之别,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医疗保险、良好的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等,而农村居民不仅生活环境、生活设施配套较差,而且又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种种福利。即使农民在城市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户口”的限制,他也无法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无法让自己的子女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

(4)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农业耕地日益减少、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污染治理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环境,而且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我国本来就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不合理,水污染问题等,都是城市缺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城市化的推进不仅加大现有城市的水危机,也使水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城市在对我国贡献GDP的同时,城市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要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认识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行对策,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

首先,我们理清我国城市化的思路。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成本—收益原则来确定城市化道路。我国基本的国情是人口总量大,大多居住在农村,转移困难;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差异性大,需要大力小发展城镇来解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吸纳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发展大中城市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我国应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次,我国应该科学调控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提升城市化质量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第二篇_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研究

<姓名>=霍燕妮

<性别>=女

<学号>=20093005067

<论文分类号>=

<论文成绩>=

<入学时间>=2009年9月1日

<教学单位>=中国北京市委党校

<学科门类>=法学

<专业名称>=行政法

<专业分类号>=D91

<指导教师>=王丽霞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研究

<完成日期>=2012年5月

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研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内容提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度日益加剧,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必须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充分保护,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决定了环境补偿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

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的正义理论等环境补偿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补偿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特征,从法律和非法律两个方面研究了制约水污染环境治理的原因,充分论证了建立完善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之后,本文阐述了国外在水污染环境补偿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初步制定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的框架,包括制定原则、主体、客体、方式等方面,最后探索完善此制度的政策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 环境补偿 制度

目 录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引言 ....................................................... 1

一、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概论 .............................. 2

(一)我国水污染生态环境补偿的立法现状 ................... 2

(二)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4【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三)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建立的意义和可行性 ............... 5

二、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治理分析 .............................. 9

(一)农村水污染特征 ..................................... 9

(二)影响农村水污染防治的非法律原因 .................... 11

(三)影响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原因 ...................... 13

三、国外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研究 ......................... 16

(一)国外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现状 ........................ 16

(二)国外水污染补偿机制对我国的借鉴 .................... 19

四、建立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的框架和政策建议 ............. 21

(一)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的内容建构 .................. 21

(二)完善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的建议 .................. 27

结论 ...................................................... 29

引言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除传统的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之外,农村环境面临新的压力。

水资源是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的一个资源,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但是,水资源面临着威胁,一方面,水资源的量受到了威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水污染问题。城市水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农村水污染所引起的法律问题之--我国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

一、农村水污染环境补偿制度概论

(一)我国水污染生态环境补偿的立法现状

1、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沿革

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初的规定是在饮用水卫生方面,1955 年国家制定了《自来水质暂行标准》。1956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专门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废水的处理等作了规定。1957年,首次对水污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也日益增多,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防治水污染的规范性文件。在这个历史时期,这些标准、规程和通知“扮演”了法的角色,发挥了法的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第三篇_浅析我国环境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环境现状与对策分析

前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

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间,煤烟型污染排放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的

特点;80年代,许多南方城市遭受严重的酸雨危害;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

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城市空气

污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为控制空气污染和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政府已经实施了许多规划。但是尽管我国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目前我国

城市的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而本文就时下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浅析,

并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基本情

况分析:1973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我国开始以工业点源治理

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80年代,大气污染防治从点源治理阶段进入了综合

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

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三

十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其一,近些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较低的态势,但是任然高于我国环境的

承受能力。其二,我国环境总体上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但是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

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其三,遗留的环境问题还远未解决,新的问题却接踵而来。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我国环境治理的相应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其一,我国环境相应的技术指标不

够完善。比如我国于1982、1996、2012年公布三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时

间分别为1982、1996、2016年。与类似的美国空气质量标准比较,我国的标准

要滞后大约10年左右。在颗粒物指标方面,我国同美国的差距同样在10年以上。

而与此同时,在美国,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中,除了由于2008年修订了标准的

铅(限值是原有的10%)和臭氧两项指标在2010年刚满足标准。其余4种污染物

已经大幅低于标准值。相比之下,我国大气污染物浓度值缺少权威数据,我们无

从判断空气质量的长期趋势。而臭氧、铅、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削减

情况的资料更少。我们定性判断,在治理进展上,我国大致相当于美国1980-1990

年间的水平。其二,环境治理的经济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使得我国市场和政府陷

入环境治理的无效状态之中。中国现在要面临的环境治理问题是来自市场机制和

政府体制的本身的完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面临很多困难,如市场秩序

混乱,交易费用太高,产权模糊,产权市场缺失,行政干预过多等。上述因素的

存在使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困难加剧,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环保激励机制无法

建立起来。而同时,政府面临的职能失效问题也同样存在。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与

环境危害区域的不一致性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比较严重;由于于地方政府与

所辖企业利益的高度相关性,使其有很强的动机去保护那些污染严重的“财税大

户”企业;由于寻租与腐败行为使政府环境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当环境治理监

督的技术指标,政府和市场于环境问题上的双重失效,使得我国的环境治理问题

得不到良好的解决。

二:工业化,现代化同环境保护的巨大矛盾。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巨大压力与生态

环境承受能力的脆弱现实,使得我国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更尖锐。我国处于工业化

和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前许多跨国企业都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中国成了

世界加工厂。但是,随之而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目前基本上处于环境

资源承载力的边缘。在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要顺利完成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环境问题上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要避免重复发达

国家“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一种动态的

平衡,而这往往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再次,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与大量贫困人口

存在,使我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更大困难。环境经济理论表明,贫穷往往使环境

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生存和环境的选择面前,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贫穷的加

剧导致人们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过度索取,必然使环境迅速退化,反过来又使贫

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贫穷状态进一步加剧陷入贫穷与环境退化的恶性循

环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会诱致落后地区不顾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的限制,急速

发展经济以赶上先进地区,环境往往因此而迅速恶化。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生态环

境状况比东部发达地区还差,乡镇污染状况比大城市差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使得我国环境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经济

全球化使环境问题的影响亦日益国际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

发展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已不可忽视,如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C02排放

国家。未来中国必定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提高环保标准并

承担更多环境义务,这给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

的加强使我国国内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贸易与投资都将更自由化的形势

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很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受害者。因为我国在

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环境标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发

达国家可以更多地考虑环保因素确立绿色产业与产品的全球优势,同时将污染产

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迫于就业与发展的巨大压力,我国在现阶段很难自觉

抵制这种隐蔽的环境“侵略”,有时甚至为了片面追求出口利益,全然不顾环境

代价,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如内蒙古自治区的羊绒出口,造成山羊放牧破坏

植被问题。西北地区甘草和中药材的过度挖掘问题,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加

剧了土地的沙漠化。

解决对策: 一: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治理的相应的机制。界定资源性环境的开发的产权主体。

重视产权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凡是在技术上和制度上能明晰产

权的资源,要对其进行明晰的排它性产权的界定,这样可以避免外部性引发的环

境问题。如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山林进行明确产权界定,不仅可以避免滥砍滥伐造

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使荒山秃岭得到绿化。同时,加大环保管理体制改革

力度,克服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首先,要强化环境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

威性,克服现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地方与部门保护的弊端。可在全国设立几个直

属中央的区域性环境执法机构,专门对诸如河流污染、水土保持等跨省区的环境

问题进行管理,而现行的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则只负责涉及本地区的环境问题的管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理,以此消除地方保护的体制根源。其次,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引进

和培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逐步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第三,要加强对环境执法部门的监督,减少因寻租与腐败行为给环境造成的损失。

二:环境治理和经济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增长基

本上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模式,这种增长是建立在低技术基础上靠高投入

来带动的。从长远看,不仅缺乏增长后劲,而且加剧了资源的消耗速度并因此导

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单位

GDP消耗资源却是世界平均水平2倍以上,c02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这种趋势

如果延续下去,给环境与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当务之急是

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

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限制或禁止能耗高、浪费大、

污染重的产品生产,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产品。特别要重视

在企业层次逐步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 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方面的挑战。首先,在解决诸如温室

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上,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树立起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要善于同发达国家斗争,维护本国的发展权益,不能承担超越发展条件许可的环境义务,特别是敦促发达国家采取更积极务实的行动,如增加环境技术和资金援助等,来防止全球环境进一步的恶化。其次,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弥补本国自身的不足,更要重视防止来自国外的环境“侵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污染产业的“避难”场所以及珍稀资源的攫取对象,特别不要忘记在开放进程中构筑符合本国国情的环境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汤大钢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和大气法规汽车清洁燃料和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张继娟,魏世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四川环境2006年六月

韩琚中国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17卷第六期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第四篇_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引言】 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 城市化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 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该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是以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城市化水平发展平稳但相对缓慢。一是城市化水平以每年缓慢递增并相对稳定的速度增长(见表1)。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7.3%,至1978年,城市化增长速度稳定10%-18%之间,其中1949至1957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这得益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二是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从1949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98个增加到1957年的140个。三是城市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进程受阻,城市发展十分缓慢。

(二)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城市建设方针主要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但城市化进程仍进入了快速拉动阶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特点表现为城市化人口增长不是工业化带动的,而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引起。典型的案例是在以外资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东部沿海地区,遍地兴起的乡镇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离开土地,进入乡村、小城镇一级的工厂从事生产劳动,形成了我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无论是"外资驱动型"的珠三角地区,还是私企壮大的"温州模式",或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为特征的"江苏模式",乡镇企业带来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1989年,全国共有大城市58个(其中特大城市30个),中等城市117个,小城市275个,小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979至199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5个百分点(见表1)。

(三)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区、开发区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也使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见表1),城市空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表现为旧城改造如火如荼;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遍地开花;中心商务区随处耸立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的引入,为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政府通过协议,招标或是拍卖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注入了大量资本,这使得土地价值和资本分配成为了城市结构优化的依据。

(四)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其内涵是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就业的自由流动性加大;其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的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重庆和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的试点格局,为我国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和示范。至2009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60个;城市化水平已经上升到46.6%,近5年来,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虽然比前一时期增长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区间(见表1);城市人口持续扩张;并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都市群(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城市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幅度,还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城市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取得较大提高。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

(一)失地农民问题

与城市化在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相伴随的,是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城市化的宗旨本应是他们户口的城市化、生活的城市化和就业的城市化。然而,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准备金不足或其他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压低征地拆迁费用支出,这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之后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更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二)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重;大多数城市都是工业、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远远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陷入了巨大的生态困境中。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亿吨,比2000年增加近1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达到1.54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66.8%,全国将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全国近一半的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08年在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占4.0%),达二级标准城市378个(占72.8%),达三级标准城市113个(占21.8%),劣于三级标准城市7个(占1.4%)。北方城市,特大、超大型城市,产煤区的城市空气污染尤为突出。

(三)资源问题

资源供给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资源利用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资源紧缺、浪费以及利用率低下等严峻考验着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水资源来看,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90多平方米,城市化人口的剧增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上升,加上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城市的空间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从土地资源来看,城市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可供土地的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耕地数量越来越接近18亿亩"红线"。耕地总量的不断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和浪费、城市的粗放式发展等都严重阻碍了城市

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从能源来看,城市需要的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石油和电力。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比上年增长13.9%;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全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四)城市发展均衡问题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总体城市化水平即将达到50%,但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空间上明显地表现为沿海东部地区高度城市化,内陆黄河以北地区中度城市化,内陆黄河以南地区低度城市化趋势。而且,地区梯度差异极大。2008年,沿海和东北地区的12个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平均城市化率达到61.68%,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最高,分别为88.6%、84.9%、77.23%。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低的如西藏只有22.61%,高的有内蒙古51.71%,跨度很大。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不到40%,河北、安徽、湖南、青海略高于40%(见图2)。

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化如何妥善解决现存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积极规划城市化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以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如果中心城市的增长导致外围地区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的增长,则增长极会对外围地区的增长产生"扩散效应"。城市和地区被看做处于不同地位的经济单元,其中,增长极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城市和地区则处于接受扩散的被主导地位,强调中心城市的增长对外围地区起着主导作用。佩鲁(Perroux)甚至明确提出中心城市的支配作用是经济总体发展所必需的。以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和廖什(A.Losch)为代表的中心地学说则从消费和服务出发,认为小城镇相应的市场区范围决定了它只是日常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中心,较大城镇则同时是耐用品和较高档次服务市场的中心,依此类推,地区或国家的中心城市必然是规模经济最大的产品或服务业市场中心。中心城市同时具有下级城市所有的市场和服务中心功能。由于高等级城市提供高级别的产品和服务,低等级城市对高级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只能在高级中心得到满足,因此,下级城镇的经济增长是上级城市增长的基础。

结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本文认为,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现存的重大问题,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支持城市间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引导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辐射边缘中小城镇,形成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所谓中心城市,指的是在政治经济、文教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92984/

推荐访问:城市化进程与环境问题 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