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时间:2018-10-21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一篇_烈日灼心影评

烈日灼心

由曹保平执导的电影《烈日灼心》讲述了三个结拜兄弟共同抚养一个孤女,多年来潜藏在城市的角落。一名出租车司机努力帮助无数人却从来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一名协警除暴安良,却从未想过升迁入职,一名渔夫每天照料古尔德生活,故事发生的平淡,却掩不住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

《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穷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灭口又杀死了她的妹妹。机缘巧合,警方抓到另一个嫌疑人并结案,而真正的凶手拉斯科尼科夫得以逍遥法外。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良心的惩罚,他的内心成为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良知与逃避的挣扎终于让他崩溃了,他一次次地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去凶杀现场拉门铃试图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爱德感召下,他去自首了。

同样的主题,烈日灼心在这个故事架构里有不少贴近现实并且更符合逻辑的改动:犯罪的由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三个年轻人,这显然是为了给群戏和整个故事的巧合逻辑做交

代。《烈日灼心》的核心是故事,所以逻辑显得非常重要。

故事里除了王珞丹饰演的伊谷夏以外每个人都充满心

机,这些心机产生了角色严密的行事逻辑,偏偏这些形式逻辑又超出了普通观众日常经验的预期,从而让剧情产生了数度的反转。

影片的开头以讲评书的方式引出故事,回忆性的内容以黑白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首先以简短的语言还原了事件的经过,与此同时避免了画面过于血性暴力给观众带来的不适。影片的逻辑性很强,事情的发生有因有果。

全篇故事的讲述紧凑有序,个人最喜欢影片的结尾部分,安静而有力,最具特色。这里以第一人称视角模仿渔夫的所见,最终选择投入大海来结束自己,并不是要洗清罪恶,只是因为爱,为了小女孩活的更好。安静的画面配合爱的伟大,讲故事完美的结束,对主题的呈现十分有力,这里的剪辑已经成为了对人物心理的一种还原。我们并没有看到渔夫的选择,但是就是这样的方式展现了剪辑的魅力。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二篇_《烈日灼心》邓超“三罪合一” 死刑直播来真的

追剧、追星尽在影视头条官网

《烈日灼心》邓超“三罪合一” 死刑直播来真的

腾讯娱乐讯 电影《烈日灼心》继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荣膺殊荣之后,迅猛定档于8月27日公映,并将在大银幕呈现一个“不一样”的邓超——在沉底七年的水库灭门强奸案中,邓超因一念之恶成为逃亡七年的不法之徒“辛小丰”——杀人犯、逃窜犯、强奸犯“三罪合一”,又改头换面成了协警,在罪孽与善念的纠困煎熬中遍历父女之情、同性之谊,最终又在复杂返归单纯的人性旅途中做出惊人决定,如邓超自己所说,“是我拍电影这么多年以来最爱的一个角色。”

邓超玩命狂飙 导演曹保平大哭:以为你真死了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邓超于6月19日现身《烈日灼心》发布会现场并于6月21日凭借“烈片”摘得本届上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深情提到自己对于“辛小丰”这个角色的“忘不了和放不下”,并发微博向另个世界的辛小丰喊话:“如果有平行空间的话,我相信小丰就站在我身边,感谢小丰。这个奖是你的。”

拍摄中,邓超两度晕厥,玩命狂飙:“一场是在审讯室,拍摄不得不中断,让我在车上躺了三个小时。还有一场是在死刑那场戏时,最后那个形态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了,只知道不可控了。我们是真的注射,在注射的时候,我本人的身体已经开始报警:休克,耳鸣,嗡……所有的手指发麻,体验着生命一点点的没了,一个人的命没了。我也是第一次尝试注射那个地方,我要求导演,给我来真的。”虐心灼人的死亡直播中还不慎出现一个让邓超哭笑不得的技术失误:“我们找的那位医生不是专业的医生,他很紧张,好几次扎不准,我只好一直被他戳着。”导演曹保平在叫“停”这场戏之后,放声大哭:“超,我以为你真死了!”

邓超演完辛小丰 患上幽闭恐惧症

邓超提到:“在厦门拍这个戏的时候我尽量在人物角色里不出来,晚上也会和导演聊角色,不断骚扰他。有很多厦门的朋友叫我出去吃饭我都不会去,是因为小丰吃不起那个饭,他是一个逃亡的人,

更多资讯在线观尽在/yingshi/651.html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三篇_善恶的灰度——《烈日灼心》影评

善恶的灰度——《烈日灼心》影评

当你变成一个上帝,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俯视着一场猫捉老鼠的追逐,当你在焦灼中,看着一个个谎言的出现与识破的时候,这部戏的惨烈就不急不躁的开始显山露水,故事里包裹着善与恶的争辩,而自我救赎与拯救,感觉像是这部电影的全部理由,让人感觉到了深刻,感觉到了黑暗的内核外的光与热。

评书似的旁白开场像是油锅的预热,当所有人明白故事的背景时候,整部影片的悬念也就预支完毕。几个主角的生活从细微处一点点的被打开,那些费劲心思的躲藏,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下,显得愈加有趣。观众处于上帝视角,所有人都知道,谁是罪犯,谁是警察,这就决定了这一部片子一定是“好看”的,片子中最大的悬念,偏偏就是让你感觉毫无悬念。当看着罪犯在生活的边缘闪躲着,心理居然有着一种隐痛,对他们有一种与自我道德相悖的同情。但影片像是一条橡皮筋,时刻紧绷着,却一点不多,一点不少的保持着隐忍,正如主角的生活。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然而把已经撕碎的东西再重新拼回给你看,那种不可名状的淡淡忧伤令人彷徨不安。《烈日灼心》的悲剧性,正是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撕碎,有又将撕碎的东西重新拼回。在沉重的喘息声中,几个小伙子在丛林里奔跑,模糊的焦点,正是他们以及被灭门的一家人的生活被打破,这是将美好撕碎,当段奕宏演的警察对

旧案子的穷追不舍,也是将生活打破,最后酿成了悲剧。而这个悲剧,正是躲藏在看似罪恶深重的强奸犯,杀人犯之后至高的人性与大爱。

整部影片似乎充满了偶尔与偶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虚假,但是从影片的一开始,所有的人都无路可逃,好像生活本该如此。当然,这些偶然充满了戏剧性,但由于在交错的人际中发生也显得十分可靠。而在这交错的人物关系中,就开始思考,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善与恶站在对立面,却偏偏中间的尺度难以界定,是法律还是道德。谁的心里没有一点脏事儿,每个人都是法外之徒,但当心里的脏东西被放大,却偏偏是在善恶间的灰度值,有黑暗,也有温情。

最初,三个主角犯下的罪行,将自己的生活拖到了深渊,从而不断的进行自我救赎。一个从罪犯蜕变成协警,一个变成了出租车司机,另一个装疯卖傻。三个人的生活正是在躲藏中完成自我的救赎,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付出对象就是一个叫“尾巴”的小女孩。幸小丰为了让警察相信自己是个同性恋,便演绎了一场同性缠绵的“基情戏”,忘不了他直视警察那挑衅的,绝望的,心碎的眼神,他只不过为了拖延时间,去完成孩子的手术,完成自我的拯救。然而,他们的救赎太过于隐忍,让人疼痛,无一幸免的沦陷进入情感的绝境,让人绝望。当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耳膜,漫长凝滞的镜头展现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看着一个被法律认可的索命程序,将两个罪犯送上天堂,却在主角咽气的刹那,看见他眼角的泪水,这是一段赴死的情感。

当一个以高虎扮演的疯子的主观镜头出现时,这一段心里独白让人明白,这个看似智障的男人,在神神叨叨的言语中,讲述着关键的信息。每个人都渴望活,却都可以为一个女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的生命,影片的灰色就在“疯子”跳海的瞬间显得阴郁的炸裂。结局最后出现了第四个人的自我陈情,表明三个人冤枉的,但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是我喜欢的,同时影片有点儿过分强调,三个人赴死是为了小女孩健康成长的这一件事情了。

说实话,看完《烈日灼心》后,走出影院,还是有一种怅然的感觉。感觉自己像是奶油,在阳光下一点一点的开始融化掉,粘稠的发热。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白日焰火》和美剧《犯罪心理》第二季中的某一集。《犯罪心理》中的某一集,就是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儿子的健康成长儿甘愿死去,与电影中的三个主角有着相似之处。《白日焰火》和《烈日灼心》都是上乘之作,都有着犯罪与警察之间的千丝万缕的情愫,两部片子都认真的看过,但是说实话,更喜欢《烈日灼心》,因为够灼心。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四篇_电影告白剧情解析

昨晚连夜,看完了这部日本电影,以前很少看日本电影,本来对日本这个名族存在偏见,但是这的确是一部非常不寻常的电影,我决定要在我印象还清晰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 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当看完整部片子的时候,我只能说,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没有哪个种族,像他们那样变态;也没有哪个种族,像他们这样把这种变态揭示得如此深刻。你不能不佩服他们,当然不是佩服他们的变态,而是佩服变态也能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你不能不承认,或许你没有他们变态得这么极致,但这些变态的因子,只要你是人,在你身体的细胞里,它就一定会潜伏着......正如《重庆森林》所说的“我相信每架飞机上,都会有一个你想泡的空姐。”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告白。只有五个主要人物,这五个人物的自白串起来,就构成了整部电影。

首先大概了解一下整个剧情。

电影一开始,松隆子扮演的女教师站在讲台上为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授课。听起来是相当乏味的生物学。老师在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地讲述着,仿佛一个独角戏的演员,而讲台下,学生们吵闹着,打斗着,跑动着,玩弄着手机,说着粗话,随意泼洒着牛奶,宛如没有这位老师的存在。这样的场面,在那些讴歌教师光辉形象,粉饰师生和谐关系的校园剧是不可能看到的。但我认为,在我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的课堂上,都随处可见这种混乱、骚动的景象。

在介绍了一番青少年时期喝牛奶的益处之后,松老师话题一转,平静地说起了她的私生活。她说起她有一个四岁的女儿,是一个单亲妈妈,孩子的父亲,也是这所学校里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师。之所以离婚,是因

为丈夫在非洲呆过的一段时间里,感染了艾滋病毒。在知道这个消息时,她还是毅然决然要把孩子生下来。

教室里的气氛稍稍安静了一下,无疑,老师的私生活和aids这些引爆性的话题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

当讲到艾滋病毒的时候,很多人明显露出恐惧和嫌厌的神色,松老师在他们眼中,立即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病毒携带者。在松老师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不少人毫不掩饰地躲避,尽管这个人一分钟前,还是他们无比熟悉的老师。松老师察觉到他们的心理,告诉他们,她和女儿所幸未被感染,都是健康的。

学生们长出一口气,觉得安全了不少,这个话题也就好像没多大的意思了,教室里又开始乱哄哄的。

(第一个震撼:每个人都会歧视别人,哪怕他是你亲近的人。。其实很容易就能想到,如果松老师是个病毒携带者,她不可能还在这里履行教师的职责。这样温婉可亲的女人,当与aids联系起来之后,就俨然成了洪水猛兽。不能责怪这些孩子的无情,试想我们自己,即便嘴上说得再好听,和艾滋病人密切接触,就算没有传播途径,我们能真正做

到坦坦荡荡心无芥蒂吗?连乙肝都不能接受的民族,我们如何嘲笑日本人对艾滋的歧视?)

松老师一个人抚育着女儿,女儿乖巧又听话,尽管这个家没有丈夫也没有父亲,但从她的语调里听得出来,母女俩生活得平静又幸福。可是,这种幸福不久前被打碎了:松老师的女儿爱美死了。

作为一个观众,看到这里,我都不由得吃了一惊,不能不对这位坚强又不幸的母亲寄予深深的同情。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听到老师的这个噩耗,所有同学,没有震惊,没有讶异,更没有慰问和安抚,一部分人仍然在干着自己的事,一部分人窃窃私语小声议论,还有几个人,忙不迭地给逃课的同学发送讯息:快回来,老师正在大爆料!

(第二个震撼:唯有自己是珍贵的,冷漠的社会制造冷漠的心。这是些什么样的孩子!

他们的世界只有他们自己。不要说是自己的老师,就是不认识的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不是也应该致哀一下表示关心?可是震惊之后,谁又能否认,我们自己在大部分时候,何尝不是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谈资和新闻?)

松老师继续说:女儿是在学校的游泳池淹死的,已经被认定是失足落水造成的溺死。但松老师自己调查过了,还有确凿的人证物证,可以确定:爱美的死不是意外,是谋杀!而且,凶手就在这个班里!

教室里总算真的安静下来了,看来,什么话题都没有“同学就是杀人犯”来得更有吸引力。【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松老师说凶手是两个人,暂定为a和b。a是一个高智商的好学生,因为从小没有母亲,受到父亲和继母的冷落,在温顺聪明的外表下心理

一直是扭曲畸态的,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受到别人的肯定,业余爱好除了搞些小发明,就是以虐猫虐狗欺凌弱势来发泄。松老师早就发现了他异常的苗头,并将其报告给了学校,尽管没有人理会她,但她的行为还是招来了a的嫉恨。b则是一个毫无主见头脑愚钝的孩子,各方面都相当平庸,他充当着a的跟班的角色,在这个事件里,自然也是帮凶。 起因是a发明了一个小玩意儿,类似电棍一类的,只不过功率更大,有瞬间致命的可能。两个人不满足于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想找活生生的人当小白鼠。精心遴选一番,发现爱美是个合适对象,既没有抵抗能力,又能够借此报复松老师。可是实验过程出现偏差----爱美居然真的被电死了。a居然不以为意,大模大样离开了现场,而b恐慌不已,为洗脱嫌疑,将爱美的尸体投入游泳池,制造了失足溺死的假相。

松老师经过锲而不舍的调查,慎重缜密的推理,终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a是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她直接和a求证,a相当爽快地承认了,而且毫无悔意,好像他杀死的只是一只猫一只狗。更离奇的是,a作案的动机,用松老师的话说,简直愚蠢又可笑:之前a寄予厚望的一次发明获奖的消息,被报纸上另一个未成年人“露西亚”案件抢占头条,没有达到他预期的轰动效果,所以需要搞出一个大动静,证明他不凡的存在。(第三个震撼:人犯罪的动机,究竟能够有多渺小?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杀人、抢劫、栽赃、陷害......起因也许不过一个眼神一句闲话一个小小的贪念,可是,却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说到底,人,还是太爱自己,只有自己是人,只有自己有活着的权利,很多人并不会杀篇二:电影《告白》叙事逻辑分析

电影《告白》叙事结构分析

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

杀人者的与复仇者的心理演进,轮番敲击著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那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掺了带有hiv病毒的血液),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作者利用《罪与罚》的反推理手法来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园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亲人、嫌疑犯学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学等主观视角分别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动机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许多重要问题,像是师生亲子关系如何有效沟通、校园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拿捏、如何与疑似有问题的学生相处来预防犯罪、如何落实个别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规章是否该检讨等等,《告白》适切地用个人的自白故事点出当今教育出了问题的因果所在。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把叙述结构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层面。叙述结构有表层与深层之分。结构主义叙事学视叙事为事件序列,由时间或因果原则所支配的“事件一小序列一大序列一故事”的横向组合层面,就是叙事的“表层结构”。

电影《告白》叙述顺序排列如下:

1中学女老师森口悠子的4岁女儿在学校泳池里溺亡,森口通过调查得知是班上的两个学生合谋杀害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因为学生还未成年不用承担法律刑事责任,森口并没有选择向警方翻案,而是在课堂上以自白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揭露了真相,并号称在那两个杀人学生的牛奶中加入了含有hiv病毒的血液。,之后辞职离开学校。

2新学期开始,两个参与谋杀的学生中,下村直树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心理状态开始不稳定,而另一名参与犯罪的学生渡边休哉则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来学校。班级里来了一位新的班导师寺田良辉。

3新的学期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中展开,班级里除了班长北原其他的人都欺凌渡边休哉,而新上任的班导师坚持每个星期带着北原探望渡边直树。

4北原察觉到其实森口老师并没有在两人的牛奶中放入了hiv病毒,同时也察觉到了修哉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引起从小抛弃他的母亲的注意,修哉有恋母倾向,两人不久之后走在了一起。

5下村直树的母亲下村优子一直在家中照料已经精神失常的下村直树,对于寺田良辉老师每个礼拜的拜访感到十分反感,多次强行将其赶出门外但是寺田良辉老师依然坚持每周前来探望。

6下村优子忍受不了寺田良辉每周的拜访给儿子和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想将儿子杀死后自尽,但是反而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而寺田良辉每周的坚持拜访是森口悠子教导他这么做的,第一阶段的复仇成功。

7渡边休哉与北原起矛盾后将其杀死,同时他也计划在毕业式上引爆炸弹杀死自己和全校同学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殊不知炸弹被森口悠子掉了包,修哉炸死了自己的目前,整个复仇的计划完成。

《告白》的7个叙述句构成了下列基本序列:1初始平衡(森口老师单身母亲的平淡生活);2平衡被破坏(渡边休哉与下村直树杀死森口的女儿);3为恢复平衡的努力(森口老师计划了详尽的复仇计划);4新的平衡建立(两个学生都亲手杀死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复仇完成)。由此可见,影片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复仇”这一主题展开的。这是电影《告白》的表层结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

但是,叙事学研究叙述结构,并不仅仅是对叙事序列做具细无遗的描述或图表,它要追问的是:“在对故事做出了具细无遗的描述或图表之后,我们究竟成就了什么?”叙事学的结构分析就是要寻找表层故事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这些深层结构是无时间性的;它们产生出人类行为的规则和规律,而正是这些规则和规律推动我们从开端向结尾运动。

二、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某种认知模式才可探知。”二元对立是产生意义的最基本的结构,也是叙事作品的最根本的深层结构。而符号矩阵模式恰恰就是这种认知模式,它充分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因此能够深刻地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通过符号矩阵来探寻《告白》的深层结构。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对立命题与矛盾命题的诠释。预设一事物为x,那么它的对立一方就是反x;在此之外,还有与x矛盾但并不对立的第三方即非x。同理,可以推出第四方即非反x,它同其他三方都不一样。这样也就预设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共有四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电影《告白》中,森口悠子、渡边休哉和下村直树、北原和寺田良辉,他们的身份分别为复仇者、被复仇者、旁观者和推动者。

影片中,森口是一个复仇者的角色。因家贫而选择当教师的森口悠子为师八年,兢兢业业,作为单身母亲的她任职于s校,时任初一、二班班主任期间,四岁女儿爱美在校游泳池

溺水身亡。警方将爱美之死视为意外,森口调查月余后发现爱女之死系班上两13岁男生渡边修哉、下村直树所为,但碍于学生未成年,无法深究其责任。之后边制定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最后成功复仇。

下村直树原本是个在学校饱受欺凌,胆小、得不到认同的学生。渡边休哉看上了这一点,于是故意接近他让他参与拿森口老师的女儿进行电击钱包实验的计划,在实验中森口老师的女儿只是被电晕并未死亡,而两人则误以为其已死。怀有着杀人意的渡边告诉下村不必介意他会承担着杀人的罪名,扬长而去,而下村却因为被渡边这样的态度激起内心的愤怒,原本无杀人意的他将森口的女儿抛入泳池将其溺亡。真相被揭露后由于害怕hiv病毒,从此闭门在家里不出,精神状态凌乱。作为被复仇者,森口老师唆使寺田良辉老师每周前来看望他增大了下村直树的精神压力,最后在不堪重负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另一位被复仇者渡边休哉从小被母亲抛弃,得到母亲的认同与关注是他活着的唯一目的。渡边天资聪颖,在机械上有很强的天赋,同时他的心理也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不惜杀人。在影片中他自私,冷酷,无情,孤傲,却又难以掩饰自己的寂寞与凄凉。最后在森口老师的计划中炸死了自己的母亲。

北原作为旁观者,在全班都在欺凌渡边休哉的时候只有她一人不愿与其他人一起欺凌他,同时她也是第一个得知森口老师并没有将hiv病毒下到牛奶里的学生,同时她也是最了解渡边休哉的人。在于渡边休哉感情关系的后期由于对修哉恋母情结的恶语而被修哉杀害,在情节上可以说是个悲剧的人物。

寺田良辉怎是全剧推动剧情的推动者。作为继任森田老师的人,他在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接收了这个班,之后又在森田的唆使下在无意中对下村家进行了心理压力,最后导致了下村家的悲剧,被利用完成了森口复仇计划的一部分。

《告白》围绕着森口悠子计划缜密的复仇之路剖析了每个人物的内心,对人性视野进行了审视直击。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立体的,都担负了道义、良知与责任,却也都有着阴暗的一面。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对人性的自我追问,本质上是来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人要为自己“立法”的需要。卡西尔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这个论断也道出了我们今天对影片人性反思的真正意义所在。【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电影《告白》经过抽丝剥茧后,简化为一个母亲复仇的故事。看似超现实的故事情节却给了观者真实感。

三、隐喻与象征

隐喻的建构,属于一种二重结构,主要表现为显在的表象与隐在的意义的叠合,所指向能指的秘密嵌入;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种像普通文字一样的、直陈的和有一定句法规则的符号,而是一种具有意符或象符特征的符契或表征。无论导演或是编剧是否有意设置,隐喻与象征在电影中无法避免,即将电影符号化是对其进行分析的最为系统而准确的方式。创作者的创作本能经常在不经意间构造出精巧的电影符号。电影《告白》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通过隐喻与象征这座桥梁来架构。

在影片中,森口老师的每一次登场都带有一种看似平淡却散发着一股强烈的复仇感。那一身整齐肃然的职业套装。职业装是人物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标志,是国家秩序整齐划一的象征,是意识形态对每个个体的统一规范,庄严不可冒犯。作为一名教师,森口悠子的职责与使命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因而无形之中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而另一方面,这也削弱了她作为一名母亲本应具有的温柔体贴。深层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职业形态的话语剥夺了她作为一名母亲的话语权,是职业形态与人性的碰撞与冲击,这也为之后内

心情与法的纠葛埋下了伏笔。当她的女儿在泳池中被发现溺亡后,他在悲痛之余开始自行着手调查发现真相,由于凶手还未满14岁不受法律制裁,森口制定了详尽的计划进行复仇,而她作为一名教师也清楚教师不能杀死自己的学生,于是她选择让那两个学生体会到亲手杀死自己最珍贵的人的痛苦,来让他们赎罪,领会到“命”这个字的含义。而影片开始,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命”这个字,强烈的隐喻了整片影片的中心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何方? 在随后的每个人物的自我告白中,生命的象征开始体现。下村直树的胆小,懦弱,从未被其他人所认同,从而被修哉所利用,修哉冷酷,孤傲,但又寂寞,恋母情结让他走向极端,生命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看似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但是当森口老师宣称在他们的牛奶中加入了hiv病毒血液后,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观产生了彻底的改变,下村从此不洗澡但却疯了一样把自己用过的器具洗刷整洁,修哉希望以死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母亲的关注,他们原本看似无意义的生命都开始出现了生命意义的象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存在。被夺去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森口悠子,用自己完美的复仇计划给学生们诠释了:

最好的报复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将心比心。篇三:电影《告白》赏析 浅析电影《告白》的少年犯罪心理

现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屡次发生,也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告白》这部电 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面,把人的犯罪心理活动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在荧屏上。影片讲述了

未婚妈妈初中女老师森口悠子的6岁女儿溺死于学校的游泳池,而凶手竟是自己 班级两个年仅13岁的男孩。依据日本的法律,13岁的少年犯罪甚至杀人不必承 担法律责任,两个男孩在犯罪之后丝毫没有悔意和罪恶感。痛失爱女的森口老师 在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情况下辞去了教师的职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了“复仇”。 影片运用了光影技法,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 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片中有着许多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 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 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整部剧容易 使人处于高度集中精神的状态,害怕错过某一瞬间,令人不自觉地深呼吸。很难 形容电影有多锐利,只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内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 黑暗的秘密沿着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剧中的渡边修哉,修哉的告白充满了狭义,自利,纯主观视角。他自私地爱 着他母亲,这让他自己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扭曲。他母亲从小讨厌他,早早 就离开他,后来班里的女生北原美月走进他的生活。在他心里母亲的位置是无法 替代的,他无法容忍美月在自己心里的重要性,最后无法容忍美月的存在,将她 杀死。自己做了触电钱包,第一时间拿去展示给老师看,结果没得到称赞,得到 的是老师以肤浅谣言为自己下的定义。在老师向修哉质问事情时,他直接全盘托 出,彰显自己的自大。

直树是个典型自闭的孩子,他的告白里充满了幼稚的言论和愚蠢的借口。这

份幼稚不同于修哉,而是寻求存在感的卑微的寄生虫。而他母亲对他极度的溺爱, 直树要退团,他母亲来帮;直树杀人了,他母亲来反驳;直树不去上学,还有他 母亲呢;直树的身体太脏了,他母亲来擦干净;直树在便利店弄脏了东西,他母 亲来买。直到直树说出了艾滋的事情之后,自以为了解孩子的母亲才受到当头的 一棒。直树的母亲的告白里充斥着她对直树的盲目的溺爱。她是单亲母亲,很多 事情都无人诉说,唯一的倾诉对象是她的日记本。在死之前,她一直坚持在写日 记,日记所呈现出了她的想法,也透露出了她的无助。

北原美月,片中唯一一个真正思考,真正反省的人,美月这样的洞察人意,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五篇_《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题 目:电影《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

姓 名: 杨

学 号:

学 院: 文学院

专业/届别: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职 称: 教授

电影《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

摘要: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出柜”,它从“地下电影”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不断增多,电影中对同性恋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2015年8月27日上映的电影《烈日灼心》作为非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却直接加入有关同性恋的内容,在中国大陆电影中,这种对同性恋的表达方式把同性恋内容从“另类”题材中解救出来,使其回归平常。

关键词:电影;同性恋;烈日灼心;大众审美

目 录

1 绪言 „„„„„„„„„„„„„„„„„„„„„„„„1

2 “同性恋者”人物分析„„„„„„„„„„„„„„„„„1

3 视听语言角度分析《烈日灼心》同性恋表达„„„„„„„„3

4 《烈日灼心》关于同性恋的叙事策略„„„„„„„„„„„4

4.1兄弟情谊的同性恋倾向 „„„„„„„„„„„„„„„4

4.2同性恋行动上的直观表述 „„„„„„„„„„„„„„5

5 《烈日灼心》对同性恋表达的平常心 „„„„„„„„„„„6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电影《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

1 绪言

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清华大学邹广平教授认为,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的,同时,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大陆90年代将同性恋非刑化、非病化以后,同性恋文化也搭乘电影的发展快车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由《太阳黑子》改编的电影《烈日灼心》是属于犯罪、悬疑、剧情题材电影,本片讲述了一个强奸犯与两个兄弟一起照顾一个孤儿,他们平静地生活在一个城市,直到遇到了警官伊谷春和他的妹妹伊谷夏,惊天大案浮出水面的故事,情与法的纠缠在影片中被描绘地更加细腻。

电影中由邓超扮演的辛小丰假装成同性恋者与吕颂贤扮演的台湾设计师“基情戏”的出现让该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同性恋题材电影来定位,很多观众明确表示就是奔着其中的“基情戏”去的,但是导演曹保平否认《烈日灼心》是同性恋题材电影。著名学者李银河女士认为《烈日灼心》没有扭曲同性恋,没有把同性恋者符号化,仅仅是把同性恋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烈日灼心》中将同性恋以平常心对待,这是影片本身对同性恋的客观认知,并且起到了引导大众纠正以往对同性恋这一群体错误认识的作用。本文将从电影《烈日灼心》的人物塑造、视听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阐述《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

2 “同性恋者”人物分析

涉及同性恋的电影有很多,像胡军、刘烨主演的《蓝宇》,张国荣、张丰毅主演的《霸王别姬》等,但是这些电影在大陆地区是禁止公映的,有一些涉及同性恋的电影可以上映,比如冯小刚的《非诚勿扰1》和《分手合约》等,但是这些电影给大众带来了对同性恋者认识的误区,《非诚勿扰1》中冯远征饰演的艾茉莉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但是这是被夸张了的符号化人物。相比较而言,《烈日灼心》在

同性恋者人物塑造上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对同性恋者的真实描述和看待同性恋的平常心。本文将围绕《烈日灼心》对同性恋的表达这一主题分析影片中与同性恋内容有关的主要人物。

辛小丰是一名在逃犯,七年前他强奸一位女生致其死亡,在逃期间在派出所当辅警,工作勤勤恳恳,工作中认识了调查过自己案件的警官伊谷春,并且得到了伊谷春的赏识,为了躲避伊谷春的怀疑,辛小丰假装同性恋者,最终被伊谷春识破,并接受注射死刑。

伊谷春是一名业务能力特别强的警官,“看一眼就敢拔枪”的破案能手,在遇到辅警辛小丰后对其十分赏识,参与过七年前轰动一时的强奸灭门案,后怀疑辛小丰,并搜集有关证据,在围捕杀人犯时被辛小丰所救,在辛小丰自首被判死刑后收养小尾巴。

台湾商人是一名同性恋者,伴侣跳楼身亡后自己也欲寻短见,被辛小丰救,并要与辛小丰约会,在辛小丰自首后,他向伊谷春求情,并向伊谷春表达了对辛小丰的爱。

三个人物中辛小丰与伊谷春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辛小丰的性取向影片中没有给出,伊谷春在分析案件的时候说的“同性恋会强奸女孩吗”可以判断出强奸犯辛小丰至少是喜欢女孩的,如果摆脱原著《太阳黑子》分析影片中的辛小丰,辛小丰是想欺骗伊谷春才和台湾设计师交往的,那么辛小丰的性取向是个谜;伊谷春作为一个警官,第一次见到辛小丰时就对辛小丰有区别于其他辅警的关注,后来在劝辛小丰考公务员、包庇辛小丰私拿赃款、给小尾巴出手术费等方面给了辛小丰更多关注,伊谷春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没有女性伴侣,在讲述去师傅家吃绿笋时也强调了自己是单身汉,从他的种种细节来看,这位警官的性取向也是不明朗的;而连姓名都没给出的台湾设计师则是电影中明确性取向为同性恋的人物,台湾设计师与辛小丰相遇时他的同性伴侣跳楼坠亡,他因伤心过度也要跳楼,后被辛小丰救起,这之间台湾设计师本以为辛小丰只能救自己的身体而救不了自己的心灵,于是想以“敢不敢和自己约会”来嘲笑辛小丰,没想到辛小丰答应了台湾设计师,后来台湾设计师也向伊谷春表达了他对辛小丰的爱。

经过分析,影片中与同性恋有关的三个人物中辛小丰和伊谷春的性取向是不明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第六篇_重视证据:电影《烈日灼心》的解读--证据法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证据法学结课论文

学号:20000000001

姓名:胡奇峰

班级:122222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重视证据:电影《烈日灼心》的解读

重视证据:电影《烈日灼心》的解读

摘要:本文从解读《烈日灼心》这部电影,对电影中关于证据方面,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孤证不能定罪、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进行讨论。指出我国现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模糊性,提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相互印证时间接证据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影片中案情分析和经典台词,指出证据在司法活动中的重要性,重视证据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保障。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孤证

优良的司法,乃国民之福。呼格其生也短,其命也悲。惜无此福。然以生命警示手持司法权柄者,应重证据,不臆断。重人权,不擅权,不为一时政治之权权益而弃法治与公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

2015年8月27日,电影《烈日灼心》于中国内地上映,作为一部犯罪和悬疑的影片,《烈日灼心》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紧密的叙事风格一举拿下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奖,其上映后也广受好评。笔者在11月份观看网络首播后,不仅被电影情节和人物所吸引,而且被隐含其中的证据法学的内容强烈吸引,结合本学期所学,故做此文。

在此,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简单论述一下以电影艺术作品为素材进行法学研究的可能性,因为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有怀疑,从而怀疑本文的基本论点。第一,法学是对法律现象的研究,而本文以电影作为研究素材,对其中所展现的法律现象进行研究,并无不当。第二,《烈日灼心》属于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其中展现的法律现象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所以笔者对此进行研究并不会脱离现实。第三,并非不是很重要的,以艺术作品来进行法学和其他学术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的事例并不少。自然科学上,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基本史料研究了中国过去几千年的气候变化。在社会学上,恩格斯曾经说过,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获得了许多有用的资料①。在法学研究中,苏力、陈柏峰等一批法学学者对电影《秋菊打官司》从法学各个角度进行了解读。综上,本文从《烈日灼心》来进行相关证据法方面的探讨是没有方法论上的错误的。

一、电影剧情和研究内容简介

(一)剧情简介

七年前,福建西陇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一家五口被杀(父母、外公、外婆和女孩)。杨自道、辛小峰、陈比觉来到西陇宿安水库旁别墅追债,邀请了王砚辉(演员名称,影片中没有角色名称)来帮忙。在寻找欠债人的时候,辛小峰发①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现了一名洗完澡的裸体女子,强奸发生在一瞬间,该女子在挣扎中心脏病突发死亡。随后王砚辉来到现场,发现女孩的父母、外婆、外公在大喊大叫,于是用木方打死了四人。最后四人逃离现场,在逃离现场时,王砚辉被另外三人推到水库里淹死(其实并没有死,三人认为已经淹死了),陈比觉逃跑时意外受伤。出于良心,辛小峰回到别墅找到了被害人的女儿(婴儿)并收养了她,不管婴儿,婴儿就会被饿死。

三人逃离后摇身一变,辛小峰成了协警,杨自道成了出租车司机,陈比觉成了装傻的鱼排工。辛小峰的上司伊警官当年也是到过案发现场的人。在太阳的照射下,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露出影子,三兄弟最后被伊警官发现是逃犯并被抓归案,其证据除了现场提取到辛小峰的一枚指纹,有人在案发现场附近看到胸前纹身男子(杨自道胸前有纹身)外,还有辛小峰和陈自道租住的房子房东的偷听录音和两人归案后的供述。最后辛小峰和陈自道被执行死刑,陈比觉跳海自尽。

(二)研究内容【烈日灼心剧情详解】

对影片中三人被判刑所依据的证据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在刑事案件中证据规则和证据收集的问题。从影片中发现如下证据问题:

1、影片中房东窃听得来的证据能否作为定罪的依据;

2、孤证不能定案和共同犯罪问题;

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二、影片中房东窃听得来的证据能否作为定罪的依据

影片中房东对辛小峰和陈自道的房间进行窃听,明显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是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都对公民的隐私权的保护做了规定。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早产生于美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被采纳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这里非法证据的界定,笔者认为是有模糊性的,主要有两种:第一,使用法律明确禁止的方法获取的证据。例如,《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违反这条规定获取的证据就属于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一条也作出了相应的表述,即“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第二,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收集的证据,包括收集证据的主体、程序、方法以及证据的形式不合法的证据。例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

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按照这条规定,如果讯问不是由侦查人员进行的,或者讯问时只有一名侦查人员的,或者没有按规定在看守所内进行的,所获得的口供就属于非法证据。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的方法基本上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收集证据中采用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也就是指收集证据程序的不合法。在电影中房东不是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其采取窃听的方式得到的材料是不是使用法律明确禁止的方法获取的证据呢?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房东窃听的行为明显不是使用法律明确禁止的方法获取证据,因为其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所以单纯不考虑警察的行为,房东窃得来的材料在证据上本身没有问题。

如果对电影有仔细看过的,应该观察到了一些细节,伊警官在休假期间来到辛小峰租住的房屋进行搜查,发现了房子被窃听,并搜查了房东的房子。伊警官在休假期间应该不属于公安机关人员的身份,没有法定搜查的权力。即使要进行搜查也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当时明显不属于紧急情况,不能无证搜查。伊警官的行为明显属于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的行为,不仅不合法,还涉及非法侵入住宅罪。伊警官的行为明显属于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收集的证据,其主体和程序都不合法,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有一个设想,假设伊警官知道自己非法搜查,然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90866/

推荐访问:烈日灼心剧情介绍 烈日灼心剧情影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