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北岛生活

北岛生活

时间:2018-09-26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北岛生活 第一篇_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文意解读及参考范文

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

考试作文文意解读及参考范文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

生活中刪除细节。

【文题解读】这段文字出自于诗人北岛的新书《城门开》出版之际,接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林思浩的一次的专访。当时林思浩问道,“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可见,这里的“细节”指的是我们的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伴随我们成长的人和物,然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分的商

1

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安然,无法淡然地去静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无法从容地去品尝生活的原酿,只是一味的地“匆匆,太匆匆”向前奔走,蓦然回首,不禁发出“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慨叹。所以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和娱乐化得时代,我们更应该“慢慢走啊,欣赏啊”!更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原因而随意删除我们的生活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我们生活的“根”,才能“记得住乡愁”,而不会成为

到处飞舞散落的“九秋蓬”!

【参考范文】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为2015届高三县第一次调研考试(2014年10月)命制现代文阅读时选取的一篇素材,我想稍作改动,

还是比较切合文题立意的。

一条少年的街道

安 庆

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想通过它找寻童年生活的细节,然而就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那还是我的少年的街道吗?

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我们

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牲畜是乡村的风景,

2

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

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多么单调?他击中了我。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生活细节的评估吗?单调?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北岛生活 第二篇_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 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现代诗歌鉴赏】

北岛 的《一切》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被人们称为唤醒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人沉睡的良知的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一切》是对刚刚过去的那个十年浩劫的回眸,这回眸里有沉思、愤慨、迷惘、诅咒、呐喊,其色调是冷峻的。

全诗十一行,一连十一个“一切”,形成排山倒海似的排比,情感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其忧思沉重,沉重得令人透不过气来,但读罢全诗,却又觉得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诗人的情绪如饱满的弓,射出的箭携带着机智,一箭中的,鞭辟人里。十一个“一切”,有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有对多灾多难的那段岁月的揭示,有对人妖颠倒、群魔乱舞的那个时代的斥责,有对人性扭曲的忧虑。

全诗十一个排比,一气呵成,句句精彩,句句犀利。除了起首两句单纯、直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余下九句,句句都是悖论或是反讽,形成情绪和哲思的张力,极具批判锋芒——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说是“开始”,却没有“结局”;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说是“追寻”,却是“稍纵即逝”;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说是“欢乐”却与“微笑”无缘;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无泪的“苦难”是怎样的一种苦难呵;

“„切语言都是重复”: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原本是鲜活的,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世界,这民族,将沦为一种怎样的枯燥、尴尬和可怕的境地呵;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如此陌生,人心难测;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说是“爱情”但却不能示爱,只存在心里,情爱如水中月、镜中花;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往事”只能靠梦去追思,这往事真的是一片空虚;

“切希望都带着注释”:说是“希望”,却充满坎坷,不然怎要“注释”;

“一切信仰带着呻吟”:说是“信仰”,却要遭受摧残,不然,怎会“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是诗的最后两句,“爆发”与“死亡”、“片刻”与“冗长”、“宁静”与“回声”,两两相对,形成.阅义的反差。同时揭示了凡“爆发”都是犹豫不决的,这片刻的宁静暗喻世事的艰难;揭示了凡“死亡”,都是冤魂不散的,活人和死者的反应使“回声”冗长。

就这样,十一个“一切”拱就了诗人反思历史的天空。忧患意识如天际的浮云,映人人们的心里。 《一切》的格调是低沉的,揭露的是那个时代的负面,是诗人对历史的实作出的一种情感反应。,作为回声,朦胧诗另一位代表诗人舒婷以“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为副题,写下了《这也是一切》,诗中写道:“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女诗人以另一种情绪方式切人了北岛的《一切》,和《一切》形成情和诗意的互补。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写于1979年4月,晚于北岛的《一切》。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明亮、一晦暗,这是时代所折射的光,也是诗人心境的反应。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因北岛 的《一切》,遂成名篇,这也反过来证实了北岛的《一切》的特异、杰出,乃至不朽。

它是过去了的那个年代的诗的化石。【北岛生活,】

这也是一切

2012-09-13 来源:整理 作者:舒婷

分享到: 0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略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他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虽然朦胧诗大潮的喷涌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但作为新时期中国诗坛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已经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凝重的一笔,其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作为朦胧诗公认的两大主力和领军人物,北岛与舒婷的创作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又风格迥异,对其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区分两者的特色,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整个朦胧诗群体的创作取向,进而领略那一代人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

1976年,北岛创作了《一切》,明显地带有十年动乱留下的情感伤痕:“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这些诗句是诗人对十年动乱的具体感受。在十年动乱中,欢乐是虚假的,苦难过于沉重,人格被扭曲,人性被异化,生活失去了常态,一切都颠倒了。作品充满了噩梦醒后的颓废情绪和失落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沉重感叹和对苦难的深沉思考。

舒婷读了北岛的《一切》以后,痛惜北岛的冷峻与失落,写了《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活的肯定、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朋友的关爱:“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不是一切/都象你说的那样”。这些诗行。充满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给人以信心与温暖。 北岛的《一切》与舒婷的答诗都是十年动乱以后的感怀。北岛采取向后看的视角,回顾了十年噩梦,以深沉的笔触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将动乱岁月留下的沉重与失落有力地表现了出来;舒婷则采取向前看的视角,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抒发了对生活的热情肯定和对未来的希冀。从中不难看出,虽然北岛与舒婷属于同时代人,都经历了动乱年代的苦难岁月,又差不多同时步入诗坛,但由于性别、性格、心理、具体的人生经历以及艺术趣味的不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抒情天地,创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

一、舒婷诗歌的基本格调是“爱”

舒婷非常推崇爱的力量,她在自己的创作中力图用爱的胸怀温暖世界,用爱的暖流抚慰多难的人生。她曾经写道:“我的诗行是/沙沙作响的相思林/日夜向土地倾诉着/永不变质的爱情”。她的第一本诗集《双桅船》,收集了47首诗。其中爱情诗占了大部分篇章。其他诗篇,即使是写渤海二号沉船事件这类悲剧性题材的,也都溶入了诗人那温暖的、悲天悯人的爱。她要把爱推向每一片绿叶,而且表现得极其真挚、热烈。从具体创作上看,诗人“爱”的主题又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情。这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用鲜活生动的意象和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旋律,一方面写出了祖国母亲千百年来所遭受的灾难与历史负重:“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灾难和历史的负重充满着深沉的忧伤与叹息。另一方面,诗人又写出了祖国母亲的希望与新生:“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老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新生充满着欢欣与希望。正是在前后对比中,诗人以拳拳赤子之心,抒发了人民与祖国之间的血肉之情,表达了祖国儿女对祖国母亲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2、表达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深厚友谊。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这也是一切》、《赠》、《秋夜送别》、《初春》、《献给我的同代人》等。这些诗大都表现了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以后,诗人以爱的胸怀,与朋友们互相安慰、互相勉励,走出十年阴影,共同承担历史的责任,体现出真挚的人文关怀。

3、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以《致橡树》为代表。这首诗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样,以其巨大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获奖,并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致橡树》所表达的是一种既纯真热烈又自尊自重、自由平等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表达了诗人的爱情理想:真正的爱情必须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尤其对于女性,应该与男人站在同一条地平线上,而不能依附男人,也不能失去尊严而只讲奉献。恋人之间应该心心相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间。”水乳交融,互相分担苦难,分享快乐。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承接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传统,张扬着女性意识,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二、北岛诗歌的基本格调是“恨”

诗人执着于对十年浩劫的回忆。他的诗有一个凝聚点,那就是十年动乱的惨痛历史,动乱岁月留下的阴影难以从他的心灵里消失,时时出现在他诗的上空,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大背景。《朦胧诗选》共收录了北岛代表作27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对十年浩劫的回忆,处处留下了历史的情感印记。

与舒婷表达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不同,北岛发出的是对十年浩劫的叛逆之声:“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这些诗句写于1976年“四五”天安门广场事件过去不久,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诗人以极大的勇气发出了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怀疑与反叛以及对整个十年动乱的否定,表现出觉醒者的深沉思索和反抗精神。

与舒婷诗中充满爱的抒怀不同,北岛很少用爱的目光观察人生,而更多抒发的是对生活的悲剧感受。他很少写爱情诗,即使是爱情诗,也充满一种忧患与恐惧:“然而,造福于恋人的阳光/也在劳动者的脊背上/铺下漆黑而疲惫的夜晚/即使在约会的小路上/也会有仇人的目光相遇时降落的冰霜。”这与舒婷笔下执着热烈的爱情大不相同。这当然不是因为诗人天生的冷漠多疑。其实诗人对于爱、对于符合人性的生活也充满热烈的向往:“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一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落叶和草地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正是这种最起码的做人愿望,在浩劫年代里不能实现,才使他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受,并且他不愿像舒婷那样用爱的热情去抚慰创伤,而是宁愿将伤口撕开来。所以,他诗歌的基调表现为“恨”——痛恨十年浩劫,痛恨一切蔑视人道、践踏人性的行为。这种恨可以说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与人的命运的沉重思索,充满一种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

北岛与舒婷这两位朦胧诗坛上双峰并峙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不同,但又殊途同归——他们的诗歌旗帜上都写着“人”!对人性的呼唤与对人道主义的追求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不同的是,北岛执着于对十年动乱噩梦的回忆,他总是把伤口撕裂开来,让人们从中吸取血的教训,通过对一切践踏人性行为的憎恨、否定与叛逆,来表达他对人性的呼唤以及对正义与人道的追求。而舒婷则努力摆脱十年噩梦的阴影,以爱的胸怀拥抱世界,用爱的暖流抚慰一代人受伤的心灵。勉励一代人告别过去,走向未来。他们就像两条同源而流向不同的河流,一条像冰河,一条似暖流;一个冷峻深沉,一个热烈奔放;一个具有历史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一个沉重朦胧,一个明媚温柔……他们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要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关注民生,让世界充满爱,防止一切践踏人性的行为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岛与舒婷的诗歌创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审美对象,而且他们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也具有启迪意义。

余学玉,安徽省皖西学院中文系教师。

北岛生活 第三篇_材料作文“没有细节的时代”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没有细节的时代”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两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前句呈其“果”,后句析其“因”。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快”,它让人心越来越浮躁,正从生活中删除着细节。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悖论呢?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为此,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并在这两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道文题有着较高的思辨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还是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急剧变化,都是外因,它要发生作用还必须通过内因(人心)的变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性文章不仅要写出沦丧的细节,而且要将其沦丧的漫漫进程描画出来,从而昭示出事理发展上的某种必然;议论性文章不仅要呈现细节沦丧之“状”,而且要剖析其“因”,预示其“果”,指出其“路”,从而给人以启迪。

【佳作展评】

[记叙文]

还原细节

村里的老张要进城了。

这要是放在之前,乡里乡亲出来围观的肯定不少,可现如今科技发达了,进城一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就无人搭理多少了。

老张带着一麻袋新收的大米、小米,风尘仆仆地来到儿子的家门口,应门的是儿子,手里拿着个手机比划着,头也不抬地责怪道:“您来之前也不来个电话,不然就开轿车去接您了,中午家里也没准备着!”“不用不用,知道你忙!”老张高兴地答道,知道儿子有这份心就够了。

进门后,儿子进房间继续刷屏去了,老张在大客厅里来回踱步,看着这些高科技,电视挂上墙了不说,连空调都嵌在房顶上了,老张新奇地看着一切,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瞥见儿子发电子邮件,老张笑迎迎地说:“这电子邮件怎么有手写的好啊,那是写信人的心意啊,这冷冰冰儿的字,收信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啊!”“您不懂,对了,我要去接儿子了!”“我去!”老张抢着出门,自己“不懂”儿子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以前生活在乡下的情感细节,总想远离这里一会儿。

【北岛生活,】

看见大孙子走出校门,老张迎了上去:“走,陪爷爷走回家!”“我要打的!”“打什么?”老张一头雾水,只得跟着孙子走了。

饭桌上,大孙子嚷嚷着:“老爸,我的小米呢?”老张欣喜地到厨房拎了一袋子出来,“爸,不是这个小米,是手机!”老张的笑挂住了,有点尴尬,有点失落。

饭桌上冷冷清清。一大家子在一起,本应是最热闹的,可除了老张,儿子、媳妇、大孙子,一人手中抱着一台“小米”,老张连话都搭不上,只得默默地一个人嚼着米饭,谁也没有看到老张被冷落在一边的表情,甚至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张碗里的饭已经吃完,本来老张还

想再添一碗的,可惜吃不下了。

老张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静静想着自己被“漠视”的情状,点上了一根烟。

社会发展了,可商业化的时代删除了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本应属于家人间的交流、饭桌上的交谈等都被这发展的时代中的产物所取缔了。生活中有太多“老张”,他们渴望人们找回“细节”,在回收站粉碎之前将其还原。

[评析]本文形象塑造十分典型。老张主张书信要写,回家要走,饭桌上要交谈,三者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是关注生活细节的典型;而儿子一家三口则发电子邮件,打的回家,饭桌上一人抱一部手机,三者都冷漠了人情,是删除生活细节的典型。作者通过两组对比鲜明的形象的塑造,将生活中的细节被商业化和娱乐化时代的产物所取缔的残酷现实摆到了读者面前,发人深省,引人沉思。此外,饭桌上“小米”的歧义,大有小品的噱头,寓庄于谐;篇末的点题颇具影视画外音的功力,流露出作者心底对还原生活细节的热切期盼。

[散文]

清欢自从细中出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会享受人生。放到当今,将这工夫茶换做几包速溶咖啡,拨几个号码外卖自动送上门来,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经过食道却避开舌头,怎么可能觅得清欢?

现今这个时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标题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个了解,更具体的,去了解它作甚?当人们为了放松身心,打算出外旅游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是手机,上网搜寻好评最多的旅游攻略,查找合适的航班,订票成功,一气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但谁还记得千百年前,有谁一双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赏遍天下美景,却也体会过危急与无奈,见到过所谓的名不副实。二十几年间的各种体验,各种感悟,有失有得,最终写成了一本《徐霞客游记》。我们追寻着众所交赞的经典美景,他却看到路边的野花姿态妍丽,沾露如含泪。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实便是我们久寻不得的清欢,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她。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算来何必奔忙。”人生为何碌碌?人们为何奔忙?明明我们删去了如此多的细枝末节,为何我们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话说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之所以能够偷得闲,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安排时间,而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生活细节。他们走个路要几个时辰,写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闲散便愈发有味舒适。然而我们的“忙”却是因为我们都太闲了,我们删除细节,省却了那么多时间,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才有“人生碌碌”之感。 然而当下,商业化、娱乐化已成为时代的标识,我们匆匆扫一眼“今日热闻”,瞥一眼世界各地的奇事,看一眼哪个明星今天结婚,明天疑似怀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的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居然日益庸俗,多么可怕。

把碌碌的时间还一些给细节吧!看柴禾如何噼啪,云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为清欢只从细中出。

[评析]本文可谓“一线串珠”,这个“线”就是“清欢”。其“珠”有三:一是由苏东坡与客小宴引出“清欢”。苏子在挣脱名缰利锁之后、于细烹苦茶之中尝到了人间的真味——清欢。二是由徐霞客一双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发出“清欢”得失之状。千百年前,人们安步当车,留意着细节,尽享着清欢;现今时代,人们生活高效,却抛弃了细节,丧失了清欢。三是由《浮生六记》引发出对清欢得失之因的思辨。内心丰盈,方能忙里偷闲,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心生清欢;内心空虚,只会为忙而忙,删除生活中的细节,尽失清欢。一线串珠使全文舒卷自如,形散神聚。

[议论文]

细兮微兮奈若何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老人,他穿越不尽的喧嚣浮华,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理固宜然。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生活的节奏感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捡起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亦是捡起心中曾疏忽丢弃的至纯至真。曹翁笔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细密之人,一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咏海棠的绝唱。若非细赏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畅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时代是宏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无际心胸中的一粒飘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视角,以细节之光,镀星辰以闪烁? 诗人的眼光,在于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于于细微处见无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凌寒独放的一枝里,有我们眼中无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乐趣不可被压榨,一如极细极微者不应被丢弃。

然而时代的发展摧枯拉朽般轰然展开,我们被推向进步的前沿成为现代的展品。脚步匆匆,遗失了无尽的原生态的微与细,换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与著,一如北岛苦吟“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目光的筛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芜,无尽的泡沫恢宏铺排,创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假象。

当雅致的粉墙黛瓦被摩天大厦无情取代,城市丢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细节;当闪烁的屏幕吸引了无数双稚嫩的眼睛,孩童丢失了他们成长中最温馨柔软的细节;当我们为了各自前程疲于奔命,我们丢失了成长中最开心也最掏心的细节„„

观夫微小,心定气闲,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渐式微。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糟糕的时代,它以其滚滚洪流裹挟走无数不可方物的细节,也带走了人们心中一隅坦然安适。

时代的嚣尘直上云霄,我们固然无力洗净一切。然而睁开一双细腻的慧眼,捕捉属于自己的细节,我们亦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一畦平静安适。

细兮,微兮,诚不可不顾也。

[评析]本文的最大机智在于“切一刀”,从“时代的节拍”和“生活的节奏”两个维度对细节的得失展开思辨,从而将“理”阐清说透。其论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者合拍。在古代,时代发展的慢节拍和生活的慢节奏是合拍的,所以人们拾起了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也拾起了至纯至真、诗意无限。第二层次,两者不合拍。在当代,时代发展的快节拍强力改变着生活的慢节奏,所以人们遗失了原生态的微与细,也丧失了温馨柔软、开心掏心。第三层次,两者各行其道。时代无法不发展,其节拍是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节奏由各人掌控,我们可以调整。只有使两者各行其道,我们方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平静安适的心境,从而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北岛生活 第四篇_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生活,】

【赏析1】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

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这里丝毫看不到任何撒娇的痕迹,只有愤怒和反抗挑战之声。新的一代人成熟了。曾经撒娇和哭闹的孩童,如今喊出了独立的、自我的声音。而作为一代人成熟的标志,倒不仅仅是他们已知道审时度势和懂得事物要害,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然拥有了自己的原则和信条,那就是“怀疑”,是说出“我不相信!”的勇气和能力。北岛的这些带有“怀疑主义”倾向的诗歌,事实上标志着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的到来。它的伟大的精神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昏暗的天空。

但是,果真是什么都不相信了吗?也许。“怀疑一切”是理性的根本尺度,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但是,在北岛他们看来,有一样东西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自己的“声音”。因而,“我不相信!”这样的语句,首先是喊给自己听的,它提醒一代人注意到自

己应有的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更主要的)是喊给城楼上的父辈听的,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并表明了自己的反叛性态度。这是一次蓄意的、大胆的挑战。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此外,作为北岛的代表作,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等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这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拔弩张。

【赏析2】

单纯的控诉往往流于肤浅的自伤,和疯狂的仇恨,这样的控诉是不能起到警醒历史的作用的,而一个民族的灾难需要的是理性的、深入的、更加宽广的深层次的省思,没有这样的省思,这个民族就不会吸取教训,就不会在灾难之后真正的奋起,真正地走向美好的未来。这首诗之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过时,就在于它的强大的反思力量。心中有愧的人,在过去年月里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人,曾经盲目狂热的人,受过欺骗的人,受过苦难的人,徘徊挣扎过的人,都能在这首

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加在一起,重叠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我们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么的磨难,我们曾经那么地轻信幼稚,在看过这首诗之后,会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叹。

这首诗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纪”、“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

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北岛生活 第五篇_回答 北岛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汉族,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1978年,北岛和诗人芒克,创办了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任教于加州戴维斯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北岛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蓝房子》、《午夜之门》、《现代北欧诗选》,代表诗作《回答》、《一切》等等。

《北岛:回答》作为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领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北岛在中国诗坛和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背景

《回答》写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

2.作者当时的遭遇

北岛经历过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在丑恶与虚假中受到的损害和欺骗的现实,有着铭心刻骨的体验。他深深理解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青年心灵的创伤,因而他的诗中留下了青年的苦闷、徘徊、激愤、反抗,以及思考与追求的心灵图画,留下了“一代人正在走过”的历史,留下了青年蹒跚而坚实的足迹,这就是北岛诗歌的主要内容。

3.意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83653/

推荐访问:北岛生活赏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