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创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社会

时间:2018-09-20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创建和谐社会 第一篇_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至关重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良好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宣传思想战线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责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一)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几个重大课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迫切的任务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三)认为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当社会中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的内容: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

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四)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就人际关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就资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就社会结构方面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例如,构建现代职业体系,使至今尚游离在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逐步进入现代职业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认为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在社会,在学校,在家里,我们都无不需要和谐,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在社会,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就像是这次的“5.12”大地震,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卫生工作者处处协助人民解放军。一个又一个志愿者重复着他们钟情的口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亲临现场的人们都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物资,甚至鲜血。有许多志愿者,许多有爱心的人,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不就是和谐吗?

通过这本书,我还学到了:“做当代中学生应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博大胸怀,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爱无疆的社会。”

和谐中国,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创建和谐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能产生美,和谐能生发力量。

和谐中国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去维护,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同心构建和谐中国的新明天!

创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_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和谐家庭建设与社会发展论坛征稿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当前和谐家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养老问题矛盾突出;子女教育问题有偏颇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主要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构建和谐家庭的思想认识;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加强道德教育,以正确的婚恋观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以科学的家教促进家庭的和谐 。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 夫妻关系 家庭暴力 家庭教育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大踏步前进,构建和谐社会被提到重要议程上,而和谐家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细胞,和谐家庭建设的好坏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好坏与程度。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一、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家庭都健康和谐了,男女平等、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爱护子女、尊重信任、邻里和睦,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会健康和谐。反之,如果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出现了问题,那么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二、当前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倡导家庭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是当前家庭建设的主旋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家庭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的音符,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婚姻稳定性下降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家庭伦理道德失衡。有的已婚夫或妻在外面搞婚外恋;有的第三者插足;有的男人或女人过着单亲生活;有的家庭不要孩子,过着“丁克”家庭的生活。有的喜欢“一夜情”。有的喜欢电脑网络配对,精神背叛,对现实的夫妻关系不感兴趣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婚姻稳定性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一大因素。离婚虽然是追求婚姻质量的一种体现,但因离婚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如离异家庭容易造成子女性格孤僻,情绪反常,心理压力增大,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失足走向犯罪等。近年来,因为婚姻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不但影响了家庭的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家庭暴力时有发生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等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捆绑、殴打、讥讽、辱骂、恐吓、不予理睬、性虐待、性暴力等形式。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暴力行为,这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老人和病残人。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统计数字来看,家庭暴力问题的存在没有地域、种族、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制度及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中都存在。尽管我国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司法保护力度不强,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的情况。

日益突出的家庭暴力,影响和危害着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加剧了婚姻的动荡,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家庭暴力往往使受害人的情感、肉体、心理遭受巨大折磨,人格受到羞辱和贬低,严重的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第二,家庭暴力伴随着对受害者的精神摧残。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

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第三,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那些由自救无果的受害者所实施的“以暴抗暴”行为,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导致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也有家庭成员报复犯罪的现象发生。第四,家庭暴力也严重地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往往由家庭折射至社会,受害的未成年人除自身的生活、学习质量下降外,有些人还较早地出现暴力倾向,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而未成年人素质的降低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隐患。

(三)、养老问题矛盾突出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尤其在农村,因养老引起的家庭纠纷表现在夫妻间、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大多停留在解决了温饱的层面上,老人的就医、住房、文化、健康保障等问题都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有的家庭缺乏家庭责任感,存在虐待、遗弃老人等现象。

(四)、子女教育问题有偏颇

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有爱无教、粗暴施教等方面。有的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造成子女性格自私、生活挥霍;有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遐关心子女的生活;有的家庭过分追求金钱、名誉或沉迷于麻将等赌博活动,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学分名次,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这诸多因素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庭建设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和谐家庭这个基础抓起。

三、创建和谐家庭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构建和谐家庭的思想认识。

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是否和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来维持和决定的。就家庭风气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进取向上,家庭习惯是否健康文明,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和睦,不仅关系到个人小家的幸福与否,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就家庭的功能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家庭现状而言,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构建和谐家庭重要意义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和谐家庭的局面,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二)、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

围绕党的中心开展群众性活动是妇联长期的工作方式。长期以来,妇联一直把先进文化的理念贯穿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创建活动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吸引城乡居民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继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成员等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家庭平安建设、家庭助廉教育、家庭环保行动、美在农家等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创建活动,评选优秀母亲、尊老敬老好儿女等,吸引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启迪心灵,做到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使家庭建设与文明通行,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引导广大家庭建立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道德教育,以正确的婚恋观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

当前我国婚姻、家庭中的不良现象不断增多,有的盲目追求婚姻自由,结婚匆匆、离婚匆匆;有的无视道德和法律,“包二奶”、“养情人”等。对于这些不良的婚姻、家庭现象,有的家庭成员表现出无奈而宽容心理,特别是对婚外情的行为,有的家庭成员认为只要喜新不厌旧就行,甚至以视而不见来换取家庭暂时的安宁。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而且给构建和

谐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成员的婚姻观、道德观教育,使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四)、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以科学的家教促进家庭的和谐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于提高社会总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妇女组织要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要不断提高家教工作水平。针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强化家长学校的建设,积极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规划”,开展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小公民”道德演讲赛、城乡儿童“手拉手、一帮一”、优秀“小公民”评选、“关爱儿童,远离毒品”等活动,全面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每个公民都要树立主人翁态度,牢固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提高广大家庭的社会公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努力打造互帮

创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_创建和谐社会我们个人能做的事

创建和谐社会我们个人能做的事

龙岩学院 07物本(1) 28号

一、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和主体。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只能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说,当代人类的发展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即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持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方面。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家园美好,未来才会美好。

二、文化和谐

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守候并珍存、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意义重大。中国风水又称堪舆、卜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等。探其概念的渊源,据说在伏羲氏时期就有,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而到了六朝时代,风水理论的哲【创建和谐社会,】

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难道风水起源的中国还要重犯端午节这个文化遗产被人抢走的错误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历史、见证现实、启迪未来的文化生态,没有理由不去珍重,更没有理由去破坏。如今,各地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意欲申报世界遗产,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们十分有必要掀起一场捍卫传统文化的论战和运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只有对传统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加以弘扬,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不会辜负先人的努力,才不会让子孙后代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疏忽或亵渎而尤怨、叹息。而目前最为紧要且迫切要做的,则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这就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意识。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是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惟有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

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为传统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为什么非要等到别人申报时,我们才能重视呢?既然走在社会文化的高层,我们就有责任捍卫祖国的文化,做为个人就责任站出来为保护文化摇旗呐喊!

三、个人的社会责任

大家都知道,中国四川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对于灾区同胞正在经受的苦难,都希望能够出一份力去援助我们的同胞。在重大灾害的特殊时期全面承担公民的责任。为灾区同胞,捐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共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就在我们重新回眸汶川大地震中责任时,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打响。全球正严阵以待抗击甲型H1N1型流感。在这场新的“战役”中,媒体需要继续为社会传递希望,更需要政府继续用科学应对和信息公开的臂膀呵护希望。

无论面对如何的困难,我们的使命从没有改变,汇聚力量,手持希望,铸造希望,同虚妄的谣言赛跑,占领权威言论的高地;用适当的方式传递爱心,汇聚力量,让国民从惊恐中恢复过来保持镇定,保证政府及医疗机构战胜天灾。

我们应该让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支撑希望的理由,正是全社会的爱与奉献铸造希望战胜每一个困难!

创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_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的文明,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谐"——人之所向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发展、以人为本

正文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人与自然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面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 ,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牺牲保护区为代价,盲目开发,有的甚至蚕食保护区,给保护区“开肠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严重危及生态安全。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日常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难以落实,有的保护区甚至连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三是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集行政、事业和企业职能于一体,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自养上,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监守自盗。四是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区域的保护区过于集中,有些范围过大,需要合理调整,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至今尚未划建保护区。五是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突出。有些保护区建立之前,其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所有权或使用权已有归属,有些保护区内居住着大量人口,野生动物损害周边群众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纠纷,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包括物质利益的和谐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之 间的冲突就变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和精神冲突。在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中,它可随时态的发展便会升级为战争。 为了消除这种冲突与战争,就需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要处理好人对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对有限的地球资源、名、利、权力的公平竞争问题,对竞争和分

配带来的穷富和社会地位差别问题,它反映在人的心理差别与对比中,还要做好人的心灵世界的安抚。下面从个体、家庭、社会这几个层次来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首先,人作为生命个体,追求个体自身生命的生存并使之不受威胁的安全需要,应当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次,他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在生产和劳动、工作与学习、竞争和分配、生活与业余爱好、文化与娱乐等活动中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中,也正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作为某一个人,他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在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个性、人格品位、思想和修养、人生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同时,他又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应当不受任何外来条件的约束,并且是独立的,也应当是自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由于人类的共生性决定了人必须互相依靠,相互生存,加之人的社会性要求个体的人必须承担繁衍的责任和义务,群居而生活。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服务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生活需要的一切。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除了是自己的,也应当是社会的。它可以有一定的自由,但他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受制于社会文化和法律。因此人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人在各种关系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需要社会文化与相应的法律来解决与调整。

四、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涉及到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民族关系调控就是要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和思想手段,协调和解决关乎各民族的权利、地位、利益、情感等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生共存、繁荣发展。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因为这样,我国历朝历代民族关系的调控,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表现在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调控的问题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倡各民族和谐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构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就是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民族问题虽然复杂,但是最突出的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愿望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民族工作的主题就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所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和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就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接触、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承认和尊重,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就是人要知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不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也不要遇困难自卑而消极待世。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以解决人精神(如官场和生意场的失意,生活带来的生气、忧虑、想不通,工作、家庭、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上的危机。保持一个良好的阳光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困难,设法让自己走出困境,积极对待生活,有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千万不能消极待世——人生失意须尽欢,莫让金樽空对月。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使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消除因欲望达不到所带来的“不幸福”或“不快乐”。

首先是认识自我。要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对人内在精神的认识。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

古人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作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换句话来说,能了解、认识到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认识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六、总结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 严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族关系调控》,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18日电。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5]陈华,张芬。完善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6]唐晓晖。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期刊论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2)。

创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_创建和谐企业与构建和谐社会1

创建和谐企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创建和谐企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

创建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科学发展、依法治企、公平公正、协调有序,诚信合作、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和谐企业是国有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力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创建和谐企业入手。

【创建和谐社会,】

(二)创建和谐企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有些企业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比如有的企业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团队意识淡薄;漠视职工身体安全和健康,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施工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难以杜绝;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使企业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二、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劳动关系矛盾己成为企业的主要矛盾,劳动关系不和谐、不协调,给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的负

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一部分企业重企业发展,轻职工权益,劳动保护不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双低”。

(二)一些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仅仅把职工看成是“打工者”和管理对象,“以人为本”的和谐双赢理念不强。

(三)分配不合理是当前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一些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长期不给职工增加工资,有的把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核定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

(四)一些企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五)一些地方强调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重视不够。

三、创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创建和谐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企业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顾客和谐,企业与供应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介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因此,创建和谐企业,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

1、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企业要和谐,根本地讲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要把“蛋糕”做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通过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企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正确处理依法治企与加强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

核心是公正公平,创建和谐企业也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公正公平需要法律来维护,法律不仅规范了投资者、劳动者双方的行为和义务,也保护了投资者和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创建和谐企业,一要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促进企业实现公正公平。二要依法治企业、依法管理,使职工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享有法律提供的权利。三要努力推动企业基层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推行厂务公开,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构造性。

3、正确处理好企业内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与要素和谐,首先是要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这些企业中仍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各利益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等许多问题。因此,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和谐,就是要提高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4、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就企业来说,投资者需要回报、需要利润的不断扩大,劳动者需要就业、需要收入的不断增加。将员工的个人成长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最高境界,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最终目标。一要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构造的氛围,使一切有利于企业进步的原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二是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

5、正确处理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到企业,就是要坚持抓好队伍建设。一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二要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三要处理好在岗职工与离岗职工、主体单位职

工与改制单位职工,干部与职工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承受能力,但不要搞平均主义。四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形式,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员工关系。

6、正确处理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依靠职工办企业;二是严格遵守《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三是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起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四是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两个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双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7、正确处理好企业稳定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谐企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企业。要把妥善处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82161/

推荐访问:创建和谐社会的广告语 如何创建和谐社会

热门文章